醫療筆記本EP2-COVID-19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言

近日的確診人數仍然是持續的出沒,只能說出門在外場所多的時候,口罩還是要有防護,真的人在外頭,保護家人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這是我2024年增修的文章,我覺得還是要把正確知識給讀者


醫療白色巨塔錄,金筆敘說醫護書,客從路過與相逢,浪盡天涯人生故
喜歡我的臨床醫療經驗分享嗎?可參考我的醫療實戰筆記-醫療衛教篇
喜歡我的臨床醫療真實故事嗎?可參考我的醫療實戰筆記-醫療實況篇
喜歡我的臨床筆記嗎(含民眾更多新知識),可以參考我的-醫療實戰筆記


更多經典的臨床故事分享給路過的你們


COVID-19持續感染

COVID-19的確診,其實已大部分來說,只要是你打過3劑疫苗情況下,引發的輕症都算大宗,但不代表不預防,因為COV-19傳染力真的很強,在公共場所不做好防護措施,很容易又2次確診.3次確診的持續。


雖然再次確診的經驗來說(大部分病患)感覺就跟疫苗一樣,頂多呼吸道症狀(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等),但身旁仍有年長的長輩呀!希望不要傳染給長輩,畢竟長輩還會夾雜很多症狀跟慢性病問題,我也曾經看過確診2次引發老年的呼吸衰竭,又產生腎臟衰竭等情況,所以我還是覺得口罩的重要性!


打疫苗還會確診嗎?

我只能說~新冠肺炎確診的機會很高,是因為傳染力太強了,打疫苗並非是減少確診,而是當不幸發生確診時候,你有大部分呈現輕症症狀,這樣才不會引發呼吸衰竭等後遺症。並非你多打幾劑疫苗就不做防護措施,我一直覺得,不是打疫苗就有無敵星星,我一直呼籲,人多地方真的要戴口罩


新冠篩檢醫院還做嗎?

這是我2024年新增文章其中之一,很多人覺得掛急診就是要篩檢新冠,自從2023年10月其實健保局有規定,篩檢的對象為:假使篩檢確診也可以符合健保開立特效藥(抗病毒藥物)的患者才能免費篩檢,否則一率不給付。



特效藥

過了兩年還是有人會問是否能請醫師開立特效藥(就是所謂的抗病毒藥物)


畢竟這藥物核准是很複雜的,除非有慢性病(糖尿病、慢性腎臟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病、慢性肝病、身心科的思覺失調症.....等等)、>65以上、BMI>30等等健保可以核准給付,詳細情況醫師也需要評估雲端病歷及病患平時用藥情形,非每人都可以開立。(沒辦法,因為健保給付規則就是上述情況,基本上年輕人無慢性疾病就是無特效藥可吃)

畢竟真的太多青少年或中年人常常衝在急診/門診要求要開立,每次看醫師不停的解釋非開立標準,就會弄得不歡而散的局面!


抗病毒藥物的服用主要是在降低重症的風險,所以才會針對慢性病患者健保給付


新冠肺炎除了吃特效藥還要吃甚麼?

新冠肺炎的特效藥是做病毒的處理(這樣說比較簡單),而新冠肺炎導致的呼吸道症狀、發燒等等,就是用相對應的症狀治療藥物而已

所謂的症狀藥物就是:流鼻水吃抗組織胺、咳嗽吃止咳、發燒吃退燒等等



而醫師解釋的新冠特效藥還有一個叫做藥物緊急授權,故無藥害救濟,意思就是服用抗病毒藥物有任何藥物不良反應,是得不到賠償的。

所以一般年輕人如果輕症只是咳嗽、流鼻水等等,我知道會不舒服,畢竟我也有經驗,但就是靠自己治癒及症狀治療


結論

新冠肺炎這篇文章是去年寫的,目前到今年還是一個蠻普遍的傳染疾病,我覺得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施打疫苗,減少得到重症機會,並且在場所真的還是口罩、洗手等要做好,減少反覆確診行為。

在此希望大家可以了解,也祝那些病患早日康復


喜歡這篇醫療日記的朋友,麻煩幫我按下愛心,並且記得追蹤我,雖然不如專業部落客寫很多吸引亮點,但這都是我很努力想分享給大家的心得及方式,希望各位路過的民眾,可以更了解我們醫療的生態及醫療常識,有健康才有更好的人生,一起和我加油努力~我們下一篇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醫療金筆客的隨之手筆錄
129會員
508內容數
各位格友,不論你是路過還是我的同伴,歡迎可以追蹤我,一起做討論交流 目前我的主題友分三大類 1.醫療類:包含了臨床上的醫療故事和困境、以及包含一些醫療衛教,了解我們醫療的故事。 2.旅遊美食日記:主要為分享我和老婆去過的地方,並記錄我和老婆的每一個時刻。 3.投資類:主要為提升你投資的理財概念及身旁小資族的故事分享。
2025/01/11
在小醫院的工作生涯中,我個人覺得上班的忙碌程度,取決於人,人又可分上班的人、病人、其他人等等。而病人的狀況也會影響到忙碌程度,以及臨時的突發狀況/危機發生等等需要花時間處理。
Thumbnail
2025/01/11
在小醫院的工作生涯中,我個人覺得上班的忙碌程度,取決於人,人又可分上班的人、病人、其他人等等。而病人的狀況也會影響到忙碌程度,以及臨時的突發狀況/危機發生等等需要花時間處理。
Thumbnail
2024/07/29
在於google的知識時代,我覺得很多人會把很多相關的醫療資訊放在網路上(包含我自己),但是我的文章都有提到說,我也是以經驗分享我的臨床故事及衛教
Thumbnail
2024/07/29
在於google的知識時代,我覺得很多人會把很多相關的醫療資訊放在網路上(包含我自己),但是我的文章都有提到說,我也是以經驗分享我的臨床故事及衛教
Thumbnail
2024/07/21
最近急診真的太多老人頭暈的患者了,因為家人頭暈掛急診的真的很多,而往往在最短的時間內都會找不到相關的任何原因,也會讓家屬蠻困擾這件事情的,今天的衛教就是頭暈,身為家屬的你能做什麼?
Thumbnail
2024/07/21
最近急診真的太多老人頭暈的患者了,因為家人頭暈掛急診的真的很多,而往往在最短的時間內都會找不到相關的任何原因,也會讓家屬蠻困擾這件事情的,今天的衛教就是頭暈,身為家屬的你能做什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新冠疫情變異後迎來了新高峰 無法確定化療中施打疫苗的效果與反應 採取躲避戰術,出遊只往空曠的地方走,盡可能的居家生活   2022/5/4(三)  維持期第十週,回診打藥日 上週弟弟出院前,主治醫生特別說明了新疫情高峰的狀況 分析了施打疫苗的利與弊 (但媽媽感覺有說跟沒說一樣,因為根本不
Thumbnail
新冠疫情變異後迎來了新高峰 無法確定化療中施打疫苗的效果與反應 採取躲避戰術,出遊只往空曠的地方走,盡可能的居家生活   2022/5/4(三)  維持期第十週,回診打藥日 上週弟弟出院前,主治醫生特別說明了新疫情高峰的狀況 分析了施打疫苗的利與弊 (但媽媽感覺有說跟沒說一樣,因為根本不
Thumbnail
長新冠後遺症 重複確診 導致重複發炎 即老化的開始 走在街上戴口罩的已經是少數人,幾乎回歸疫情前正常生活,大眾對於確診不在恐慌不安,視為常態。然而,我們還是會聽到二度確診,甚至三度確診的案例,雖然大多症狀與病毒感染的感冒無異,但實則病毒對身體影響,已有數據顯示,若重複感染恐導致人體器官加速老化,尤
Thumbnail
長新冠後遺症 重複確診 導致重複發炎 即老化的開始 走在街上戴口罩的已經是少數人,幾乎回歸疫情前正常生活,大眾對於確診不在恐慌不安,視為常態。然而,我們還是會聽到二度確診,甚至三度確診的案例,雖然大多症狀與病毒感染的感冒無異,但實則病毒對身體影響,已有數據顯示,若重複感染恐導致人體器官加速老化,尤
Thumbnail
關於流感/新冠肺炎的到了今年2024年,仍持續的有確診,因為仍有一堆民眾在問這類相關問題,我把去年至今年的流感/新冠肺炎的做成一個FAQ給大家參考(就是我常遇到的,已及分享經驗的)
Thumbnail
關於流感/新冠肺炎的到了今年2024年,仍持續的有確診,因為仍有一堆民眾在問這類相關問題,我把去年至今年的流感/新冠肺炎的做成一個FAQ給大家參考(就是我常遇到的,已及分享經驗的)
Thumbnail
2024年2月15日 今年的過年假期非常辛苦。全家7口,除了嫂嫂全都感冒😷,尤其是剛滿月的小小孩,真讓人心疼。
Thumbnail
2024年2月15日 今年的過年假期非常辛苦。全家7口,除了嫂嫂全都感冒😷,尤其是剛滿月的小小孩,真讓人心疼。
Thumbnail
隨著新冠疫情的過去,雖仍有少數的情況下仍有持續確診COVID-19,不過就目前確診量,似乎沒有流感來的嚴重。 接著我(護理師)以臨床上的經驗分享一下目前流感的症狀及治療方式、病患的感受。
Thumbnail
隨著新冠疫情的過去,雖仍有少數的情況下仍有持續確診COVID-19,不過就目前確診量,似乎沒有流感來的嚴重。 接著我(護理師)以臨床上的經驗分享一下目前流感的症狀及治療方式、病患的感受。
Thumbnail
在netflix看到之前就想看的影片-疫起,因為去年的COVID-19把我們弄得人仰馬翻的,所以看到這片子,真的是心有戚戚焉。 這要從我們醫療端開始說起,前年和去年的COVID-19真的是醫療人員的一個噩夢,真的是揮之不散的噩夢起。
Thumbnail
在netflix看到之前就想看的影片-疫起,因為去年的COVID-19把我們弄得人仰馬翻的,所以看到這片子,真的是心有戚戚焉。 這要從我們醫療端開始說起,前年和去年的COVID-19真的是醫療人員的一個噩夢,真的是揮之不散的噩夢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