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筆記16-疫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前言

在netflix看到之前就想看的影片-疫起,因為去年的COVID-19把我們弄得人仰馬翻的,所以看到這片子,真的是心有戚戚焉。



醫療白色巨塔錄,金筆敘說醫護書,客從路過與相逢,浪盡天涯人生故
喜歡我的臨床醫療經驗分享嗎?可參考我的醫療實戰筆記-醫療衛教篇
喜歡我的臨床醫療真實故事嗎?可參考我的醫療實戰筆記-醫療實況篇
喜歡我的臨床筆記嗎(含民眾更多新知識),可以參考我的-醫療實戰筆記
更多經典的臨床故事分享給路過的你們


回朔疫情(COVID-19)

這要從我們醫療端開始說起,前年和去年的COVID-19真的是醫療人員的一個噩夢,真的是揮之不散的噩夢起。

因為當時大家對病毒的引發沒有這麼了解,且前年當初開始確診時,大家都人心惶惶,只要是送來的病患一律在外頭等候,因為不確定因素太多了,不知道會不會傳染給其他人

然後當時疫情爆發了,首先醫護人員只能先當第一批施打疫苗-AZ,因為要照顧病患及醫院工作的規定,所以當時第一批人員有8-9成以上都打到AZ疫苗,而之後才有出其他廠商:默德納、BNT、Nuvaxovid、高端、次世代等。


疫情爆發後,我自己甚至不敢跟家人接觸,因為工作太多接觸者了,深怕自己在潛伏期傳染給家人,所以都在醫院洗澡,洗完回家在洗一次,避免傳染給家裡。畢竟當時對COVID-19不了解,能準備的我只好多做防護措施!


覺得用餐最可憐的是,醫療人員只能在一個隔間的小房間用餐,且不能太多人,明知道急診病患很多,還要分批來進餐,我當時真的吃超快的,大概5分鐘內吃完繼續回單位工作,因為患者太多了,我們真的沒這麼多人可以進行。


想想當時,偏鄉醫院的人力更是困乏到極點,當然我們也不例外,因為第一線的人力只足夠撐急診內部的,對於外部的病患,我們只好採取了先採檢COVID-19,等到陰性了在放進來,這時候就產生了問題!

  1. 外頭也要抽血、點滴治療,而急診內部也要有護理師,怎麼辦?人力就固定的,沒辦法支撐這麼多患者。
  2. 經常遇到下大雨,而我們第一線護理師要把病患在推床到急診時,只好面對風雨推入,且當時醫院還有裝置過床傘(用鐵條拼成的遮雨傘,因為是不銹鋼條,重量非一般)、氧氣筒(放置床上),加上病患的重量這樣3-4位一起推入。
  3. 外頭氧氣筒則必須有人去觀看,不然流量用盡,病患就沒有氧氣可用

因為太多的因素需要護理人員,所以只好大家加班犧牲休假天數,來確保醫療量能能維持運行。畢竟這也不是大家希望的,所以只好共體時艱。


因為確診流程更麻煩,記得前年到去年的年半,沒到院的基本資料、健保卡、金錢收費等所有工程都要經過紫消燈處理20分後再執行。而花的時間累積的病患越多,你就會處理越久,我記得之前3個班的病患數量曾因確診患者暴增到3-4倍,你們很難想像,夜間10點多到凌晨5點多,確診的人不停的往急診看診的畫面,這真的是有~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

而疫情大爆發的時候,最傻眼的是病患有輕症跟重症,重症就是安養院確診,病患長期臥床呼吸喘的病人,這種要在外頭治療,真的是很艱困的環境。
  1. 要蒸氣吸入藥物,護理師不時要去外頭隔離區更換面罩、吸入器,變成我們有時候要兩頭跑,以免蒸氣吸入藥物吸完,病患仍需要氧氣呼吸等
  2. 在外頭打針,真的是很花時間及困難的場所,因為穿著兔寶寶衣服(全身隔離衣)+防護面罩,滿頭大汗的情況下,流汗不能用手擦拭,只能撐著去做治療,而呼吸時面罩產生霧氣,要打靜脈留置針成更困難的情況,明明可以順利的病患,因環境因素都會多花時間在處理。
  3. 在外頭就會有家屬不停的跑進急診第一道門問:抽血報告好了沒?甚麼時候可以上病房?我可以先回家休息了嗎?還要多久輪到我?體力的壓榨和心理的壓榨,其實護理師已經很過勞了,還要花時間跟家屬解釋!
  4. 確診的病患,還要急診室協助推床至負壓隔離病房,你們知道我們護理師面對多少狂風暴雨下,穿著全副武裝在大雨下推病人嗎?只因為要確保病患的安全,每次脫下隔離衣的時候,滿身大汗,真的像在太陽底下曬的感覺,這種疲勞壓榨真的第一線的護理師,應該更感同身受。


這時間點的同時,又要談到輕症的病患,可能就一般的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症狀,結果問下來的原因,大部分如下

  1. 找朋友聚餐、吃飯、唱歌等等
  2. 家裡面有人從XX回來
  3. 平時在外頭沒戴口罩
  4. 因為確診要來急診開診斷書

你就看到這群人在外頭,不停得划手機跟聊天,等內部人員處理他們病摘及出院帶藥,常常會超過1小時,有時候還會被酸

1.你們這家醫院怎用那麼久?我只是要開診斷書而已,太誇張了吧!
2.我還要等多久,我等了2個小時了ㄟ,早知道我去其他醫院算了!

有時候真的很想回這些民眾,但或許當下真的累了,也就懶得理,要哀自己哀,我們已經無能為力了!

當時我相信很多醫護人員因該是滿腹委屈的,畢竟醫療病患變多,而護理師仍沒有太大的增加,卻照顧多一倍的病患,外加口罩的限制(外科口罩和N95口罩),隔離衣的限制(從防水隔離衣變成重複換洗式隔離衣),連有些部分早餐、中晚餐店店家都暫時不外送醫院了,真的沒有想像中的醫病一條心。

------------------------------------------------------------------------------


好在去年的年半時,因為疫苗的施打,讓大家有鬆綁的機會,但條件限制鬆綁後,其實還是有很多人掛急診因為COVID-19快篩陽性,我真的覺得疫苗真的要施打,因為照顧病患這些臨床經驗告訴我們,打疫苗3劑的確實重症機率比較小,當然不包含安養院臥床的,因為長期臥床的免疫功能本來就差,加上先天性肺炎又中獎(COVID-19),難免會有重症機率,但說真的,有打疫苗的安養機構,還是有減少重症的可能(根據我照顧的經驗,雖有實證但僅供參考)


很多人很care的點是有打了3-5劑還中COVID-19,疫苗的本身不是讓你不中COVID-19,而是讓你確診後減少中症的機會,就如同流感重症會有生命危險的,就如現在政府擴大灑剋流感藥物及施打疫苗後,其實也較少聽過流感重症的患者了吧!(我以前加護病房經驗就是有照顧流感重症患者,看到現在的流感,都覺得很輕症了)

------------------------------------------------------------------------------

結論

看到之前SARS的影片,真的覺得我們COVID-19的疫情真的如同當年醫療人員的心情,我覺得護理師真的是醫院一個很重要的產業,希望能夠更多人了解護理師這產業困境,畢竟這產業被現代稱為高學歷低薪的工作,人力要進來的困境越來越高而已,唯有善待護理師,台灣人的健康才能被守護住!


喜歡這篇醫療日記的朋友,麻煩幫我按下愛心,並且記得追蹤我,雖然不如專業部落客寫很多吸引亮點,但這都是我很努力想分享給大家的心得及方式,希望各位路過的民眾,可以更了解我們醫療的生態及醫療常識,有健康才有更好的人生,一起和我加油努力~我們下一篇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醫療金筆客的隨之手筆錄
130會員
488內容數
各位格友,不論你是路過還是我的同伴,歡迎可以追蹤我,一起做討論交流 目前我的主題友分三大類 1.醫療類:包含了臨床上的醫療故事和困境、以及包含一些醫療衛教,了解我們醫療的故事。 2.旅遊美食日記:主要為分享我和老婆去過的地方,並記錄我和老婆的每一個時刻。 3.投資類:主要為提升你投資的理財概念及身旁小資族的故事分享。
2025/04/03
最近的遇到的一個小故事,就是有民眾打電話來急診說醫院外的超商旁有患者,要求我們派人前往搭救,這讓我想起去年的一個故事,我相信這件事情大家還有點印象
Thumbnail
2025/04/03
最近的遇到的一個小故事,就是有民眾打電話來急診說醫院外的超商旁有患者,要求我們派人前往搭救,這讓我想起去年的一個故事,我相信這件事情大家還有點印象
Thumbnail
2025/03/05
其實台灣的急診患者,多倒數也屬不清的案例,老人掛急診的比例更是整體上最高
Thumbnail
2025/03/05
其實台灣的急診患者,多倒數也屬不清的案例,老人掛急診的比例更是整體上最高
Thumbnail
2024/12/10
關於國人的高血壓,真的是一個很困擾的問題,就是民眾都有意識自己血壓很高跑來就醫,不然就是就醫時候血壓高都歸類在就醫很緊張,很不舒服,這往往都會造成後面的情況非常嚴重,近日有一個高血壓案件,我就拿來分享一下。
Thumbnail
2024/12/10
關於國人的高血壓,真的是一個很困擾的問題,就是民眾都有意識自己血壓很高跑來就醫,不然就是就醫時候血壓高都歸類在就醫很緊張,很不舒服,這往往都會造成後面的情況非常嚴重,近日有一個高血壓案件,我就拿來分享一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關於流感/新冠肺炎的到了今年2024年,仍持續的有確診,因為仍有一堆民眾在問這類相關問題,我把去年至今年的流感/新冠肺炎的做成一個FAQ給大家參考(就是我常遇到的,已及分享經驗的)
Thumbnail
關於流感/新冠肺炎的到了今年2024年,仍持續的有確診,因為仍有一堆民眾在問這類相關問題,我把去年至今年的流感/新冠肺炎的做成一個FAQ給大家參考(就是我常遇到的,已及分享經驗的)
Thumbnail
醫療這條路,對我來說真的是一條又漫長之路,而在工作上往往遇到不同的人事物發生,所以就會持續分享我的經驗及人生觀點,藉由臨床案例來告訴更多民眾醫療的重要性及醫療的困境。
Thumbnail
醫療這條路,對我來說真的是一條又漫長之路,而在工作上往往遇到不同的人事物發生,所以就會持續分享我的經驗及人生觀點,藉由臨床案例來告訴更多民眾醫療的重要性及醫療的困境。
Thumbnail
目前終於寫了30篇臨床故事(含衛教篇),雖然點閱率是真的不高,但其實寫著寫著,就會回想起當初及現在的點點滴滴,好多事情都忘記了,現在就慢慢回想起更多護理的回憶,希望能有更多人能夠更關注這麼產業的重要性。
Thumbnail
目前終於寫了30篇臨床故事(含衛教篇),雖然點閱率是真的不高,但其實寫著寫著,就會回想起當初及現在的點點滴滴,好多事情都忘記了,現在就慢慢回想起更多護理的回憶,希望能有更多人能夠更關注這麼產業的重要性。
Thumbnail
隨著新冠疫情的過去,雖仍有少數的情況下仍有持續確診COVID-19,不過就目前確診量,似乎沒有流感來的嚴重。 接著我(護理師)以臨床上的經驗分享一下目前流感的症狀及治療方式、病患的感受。
Thumbnail
隨著新冠疫情的過去,雖仍有少數的情況下仍有持續確診COVID-19,不過就目前確診量,似乎沒有流感來的嚴重。 接著我(護理師)以臨床上的經驗分享一下目前流感的症狀及治療方式、病患的感受。
Thumbnail
今天一如往常的上班,中間聽到了一通不速之客的電話,而這通電話造成我們今天急診人仰馬翻的局面,故事就從這裡開始!
Thumbnail
今天一如往常的上班,中間聽到了一通不速之客的電話,而這通電話造成我們今天急診人仰馬翻的局面,故事就從這裡開始!
Thumbnail
在netflix看到之前就想看的影片-疫起,因為去年的COVID-19把我們弄得人仰馬翻的,所以看到這片子,真的是心有戚戚焉。 這要從我們醫療端開始說起,前年和去年的COVID-19真的是醫療人員的一個噩夢,真的是揮之不散的噩夢起。
Thumbnail
在netflix看到之前就想看的影片-疫起,因為去年的COVID-19把我們弄得人仰馬翻的,所以看到這片子,真的是心有戚戚焉。 這要從我們醫療端開始說起,前年和去年的COVID-19真的是醫療人員的一個噩夢,真的是揮之不散的噩夢起。
Thumbnail
近日的確診人數仍然是持續的出沒,只能說出門在外場所多的時候,口罩還是要有防護,以免又2確.3確診的持續,雖然再次確診的經驗來說(大部分病患)感覺就跟疫苗一樣,頂多呼吸道症狀(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等),但身旁仍有年長的長輩呀!希望不要傳染給長輩,畢竟長輩還會夾雜很多症狀跟慢性病問題,所以我還
Thumbnail
近日的確診人數仍然是持續的出沒,只能說出門在外場所多的時候,口罩還是要有防護,以免又2確.3確診的持續,雖然再次確診的經驗來說(大部分病患)感覺就跟疫苗一樣,頂多呼吸道症狀(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等),但身旁仍有年長的長輩呀!希望不要傳染給長輩,畢竟長輩還會夾雜很多症狀跟慢性病問題,所以我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