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客之道》(Our Hospitality,1923)

2023/07/20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圖/《待客之道》電影海報,僅供評論用途)

(圖/《待客之道》電影海報,僅供評論用途)

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是一名傑出的電影創作者。我想簡單地介紹基頓與他的第二部長片作品《待客之道》,這是我最喜歡的基頓電影之一。

出生於 1895 年,巴斯特基頓在雜耍世家的巡迴演出度過童年,從小便跟隨父母進行巡迴演出的基頓,從兒童時期就登台進行特技表演,並且在當時便發展出不苟言笑的喜劇表演方式,也成為他往後電影的主要特色。在他最好的作品裡面,他總是同時擔任導演與主要演員。如同卓別林,基頓是銀幕巨星,也是頂尖的電影創作者。《待客之道》是基頓踏足電影創作之後的第二部長片作品,基於他的第一支長片《戀愛世紀》是鬆散地將三支情節相似的短故事,以剪輯分開並組裝合併,我們可以認為,《待客之道》是基頓第一次進行故事完整的長片創作。

《待客之道》的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初,由一段美國南方家族的世仇展開。基頓飾演的傻小子 McKay 回訪父親祖宅,在旅程中,他愛上在火車結伴的女子,沒料到對方正是世仇 Canfield 家族的女兒 Virginia。當基頓前往女子家作客,對方的父親與兩個兄弟馬上摩拳擦掌,準備除掉仇家的後代。但是,為了能盡「待客之道」,就算是世仇也不願意在自己的房子內下手,便想出千方百計送客。於是,一方是無論如何也要同時求愛與保命的主角 McKay,一方是無論如何都得想除掉他的世仇家族(與可能的未來岳父),故事就在這個主要衝突底下攀上高峰。

簡單拆解《待客之道》的結構,電影可以粗分成三個主要段落,在第一部分,McKay 在火車上遇見心上人 Virginia,火車在行駛中碰到種種難題,動物擋路、軌道分岔等事件。基頓為這個場景復刻蒸氣動力的早期火車「火箭號」(Stephenson's Rocket),一定程度上,這趟過程多舛的旅程,普遍被視為基頓代表作《將軍號》的前身。第二部分,當 McKay 被仇家認出之後,敵明我暗,他先是透過運氣逃過一劫,之後則要連施巧計保住性命,不讓仇家找到機會對他出手。在第三部分,McKay 在高山上躲避追殺,未料與 Virginia 一起被沖進急流,他的最後考驗,是在艱險的自然環境中,成功救出心上人。

在基頓的電影,他是從來不停止與環境作戰的鬥士。儘管他鏡頭下的主角總是帶有一點木訥的氣質,但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又總不輕易妥協。一個傻小子碰上惡霸或環境帶來的難題,基頓擅於藉此製造笑點。有時候,他會努力地應付一些他處理不好的物件,譬如他在《航海家》的廚房,嘗試打開一個打不開的罐頭,或是在《西部成金》的貨櫃,跟大量的木造貨桶進行空間搏鬥。有時候,他疾奔並試圖逃離危機,譬如《福爾摩斯二世》裡長達數分鐘的驚險飛車鏡頭,或是《七次機會》當中,想要把他生吞活剝的新娘大軍。基頓琢磨出無數個驚險萬分又不可思議的視覺笑點,讓畫面上的事件以最驚險、近似巧合的方式發生,儘管這代表他要重複拍攝同一個鏡頭超過 50 次以上,直到一切到位。他深知如何讓電影製造魔法:現實世界有千萬種巧合,電影則會忘記所有旁支,只記下唯一一次的渾然天成。

在《待客之道》,最驚人的特技是電影結尾的瀑布段落,這或許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特技段落之一。McKay 順著急流而下,最後,在瀑布的邊緣,他用繩索綁住自己,飛身拯救即將掉下瀑布的 Virginia。在這場戲的前半段,基頓親身進入急流,他的聯合導演 John G. Blystone 負責在河岸上掌鏡。我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不斷懷疑基頓如何打造這個鏡頭,呈現他身處在河流中的驚險感,而幕後資料呈現的是,他幾乎沒有偽造任何東西,他親身進入急流當中,並且要求他的攝影師無論如何都不得停止拍攝,儘管他可能有溺斃風險。

當鏡頭來到瀑布邊緣,基頓確實在工作室搭出一個數層樓高的瀑布模型以利拍攝,而他多段式展示特技的方式值得後繼者參考。電影的關鍵鏡頭是 McKay 飛身拯救即將被沖落瀑布的 Virginia。在這個鏡頭,道具假人取代飾演女主角的演員 Natalie Talmadge(同時是基頓當時的妻子),但飛身救援的基頓則是親身上陣。在呈現這顆鏡頭之前,基頓安排自己飾演的 McKay 險些跌落瀑布邊緣,並且在下一顆鏡頭,以一輛確實被沖下瀑布的小舟,證明這個瀑布在物理法則上的真實性。最後,才是 Virginia 墜落、McKay 擺盪繩索飛身搶救的驚險時刻。基頓知道這個特技的情感重量,所以他讓觀眾先看到特技即將發生的場地、人物,與危險性,當一切水到渠成之後,奇蹟才隨後發生。這是一顆充滿情感張力的鏡頭,觀眾在這裡看見的不只是特技演員的肉身奇觀,也是一個角色,他在真正意義上的生死邊緣,做出一個不可思議、打動人的勇敢決定──繫上繩索,飛身穿越瀑布,拯救自己的愛人。

在《待客之道》,基頓展現一套促使觀眾同理角色的創作方法。一直到今天,我們都應該透過這個段落獲得啟發,最好的特技與動作場景永遠伴隨強烈的情感張力,巴斯特基頓知道這個道理。我注意到,今年是《待客之道》在 1923 年問世之後的 100 周年,我們不應該只是指出一些東西,然後說,「這些東西在 100 年前就已經有人做過」,而是他在 100 年前就做到最好,至今仍然無人匹敵。■

※※

《待客之道》(Our Hospitality,1923)/美國,Buster Keaton、John G. Blystone


    蔡曉松
    蔡曉松
    1995 年生。從事電影評論、影人訪談與相關文字工作。曾任第二屆亞洲電影觀察團成員、2021 TIDF 影評人協會推薦獎評審,文章發表於《報導者》、《聯合文學》、《放映週報》、《釀電影》等媒體。另有筆名橘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