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奧本海默》一個改變世界的物理學家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為遵循傳統科學譯名與中文片名,本文採用詞彙《奧本海默》(電影)與歐本海默(人物)進行撰寫*

本文為《奧本海默》系列創作第一篇,僅針對電影內容進行討論,後續將撰文以核子工程的角度討論本片。

raw-image

1938年德國科學家奧托哈恩與一眾科學家發現了核分裂現象震撼了整個科學界,同期作為二戰的開端,納粹德國的崛起預示著「核分裂」並不只是人們更靠近核子物理的開端,更是以核分裂為基礎所製造的核子武器在實務上成為了這場角力鬥爭裡不可獲缺的重要角色。而為防止敵營獲得足以摧毀美國本土的重大殺傷性武器,以歐本海默為首的頂尖科學家開始嚴密籌備日後改變世界的曼哈頓計劃。

raw-image

《奧本海默》不同於許多人物傳記的平鋪直述,也不同於歷史電影常常具有強烈批判性的特點,它巧妙結合這兩種類型的作品揉合出一部具思考性且跳躍框架的電影。我尤其喜歡電影以普羅米修斯的典故來揭示「核武」的創造本身所具備的傳奇性質,且藉由毗濕奴神的典故意圖探究人、神之間的距離來帶出二戰時在日本投放核武的必要性藉以延伸出主角內心的道德思辨。

raw-image

而作為一部傳記式電影,《奧本海默》記述了理論物理學家歐本海默如何從實驗物理跨足到理論物理最後在製造核彈之後艱險走過「紅色恐慌」的故事,但它卻又依靠剪輯技術做出了與其他傳記式電影不同的表現。比方在與小勞勃道尼飾演的前原子能委員會主席鬥智時採用平行剪輯與快速剪輯手法讓兩位身處不同空間與優劣勢狀態的人產生一種正面交鋒的感覺,也同時藉由詰問的方式反過頭來叩問歐本海默的心理層面與實質的反應是否如他所述地純然反對核武擴散。

raw-image

同時導演也藉簡單的橋段安排來進行批判,比方以聽證、媒體與當事者的三方角度回過頭批判麥卡錫主義對於人權的侵害;比起以人物自述來帶出角色定位,諾蘭導演選擇拋棄歷史對於歐本海默的貢獻與評價,以清晰且近乎客觀的方式記載歐本海默在面對核彈引爆前後的心境轉變,使這部作品不淪為一部先入為主且帶有創作意圖的電影,反倒在憐憫之餘帶了些許的批判,在批判之餘又帶了些許的質疑。

raw-image

有趣的是為了支撐起這種論述,電影巧妙地化用了核子反應的兩個名詞:核分裂(Fission)與核融合(Fusion);「分裂」對應到的是因觀點不合而分裂的兩派思想,「融合」則對應到主角選擇共同防堵核擴散的決心。但無論是何種選擇,兩種反應的結果所帶來的都會是不可忽略的劇烈反應,這種對應不只巧妙的對比主角內心的掙扎與美國政壇上的角力,也從電影的開始到結局的最後一刻都暗示了核彈的製造勢必是人類走向毀滅的不歸路。


此外電影也藉由極致真實的歷史還原來建立起整部電影的意象,比方以費米所主導的能夠以人為可控的方式掌握的「芝加哥1號反應爐」對應到最後一但啟動便無法停止反應的「球形鈽彈」來拓展出歐本海默的人生逐漸失序而無法自我控制的意象。或是以核分裂時的「連鎖反應」來帶出核武引爆後接踵而至的無論是冷戰本身抑或是角色本身所面臨的問題。

raw-image

而在人物的抉擇之外,這部作品最大的看頭就在於它不走普通人物敘事的尋常路線,它不忌諱地將歐本海默本人的情感緋聞與政治角力綁束在一起,卻又不至於讓整部電影成為《居禮夫人:放射永恆》這類創作者的主觀感受取代客觀敘事的作品。尤其藉由剪輯的方式將過去與現在的橋段以幾乎無邏輯可言的方式拼湊起來,卻又能同時間將歷史事件以外的「情感」支線梳理乾淨,甚至是藉由魔幻寫實的表現手法展現角色赤裸的資訊也讓這部作品在定調核武的使用與否之外能夠讓觀影者切身體悟到這個人物專屬的掙扎與纖細的情感。

raw-image

也因此影像之外的「配樂」也成為了整部作品最重要的敘事手段,魯德溫葛瑞森為這部作品所設計的配樂更大幅度地協助傳遞角色的情緒,尤其《奧本海默》的配樂難度在於大部份的觀影者都是深知三位一體的核彈試爆在真實歷史是成功的,也因此該如何藉由音樂與影像的搭配向觀影者遞送繃緊神經般的角色情緒便成為了一個很好的課題。而魯德溫葛瑞森不僅完美地製造了核彈試爆時的緊張感,也藉由配樂逐漸緩慢的方式讓觀眾能清晰地了解到在核彈投放到日本後主角的自責與無奈。

或許人物傳記在敘事上勢必得面對到影像創作者對於歷史原型所具備的理解與觀點,然而諾蘭導演選擇將探究人物本身的價值與成就歸還於觀影者本身,而更努力在鑽研影像藝術上。這種創作方式不僅讓《奧本海默》能夠讓觀影者拋棄任何對於人物先入為主的想像,也讓這部電影多了許多專屬於觀影者的體會,而我想這正是我心目中人物傳記電影應該具備的條件,更也是我的諾蘭最佳。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影評】母親是宿命還是幽魂?從一起殺嬰案看母性的複雜:《聖奧梅爾殺嬰案》北法小鎮聖奧梅爾的法庭上,一名年輕文學教授、小說家哈瑪為了為一部改編的希臘神話美狄亞作品取材,而出席旁聽一起轟動各界的黑人女性殺嬰案:身為塞內加爾移民的蘿倫斯,被控遺棄她15個月大的女兒於漲潮的海岸溺斃身亡。隨著庭審的進展,母親的大膽自白與證人們的片面證詞,不僅讓場面陷入膠著,更動搖著哈瑪的信念。
    Thumbnail
    avatar
    ୭ ✧ ˚. Sydney 電影羅曼死
    2023-06-11
    影評 :《嬰兒轉運站 Broker》熟悉卻有點陌生的是枝裕和這些孩子有自己的力量,人類都有自我治癒的力量啊!
    Thumbnail
    avatar
    R級影評
    2022-08-25
    影評:《藍色大門》中的身體與曖昧的親密感只在當我們完全來到一個陌生的情境中,才會倏然發現,情感本身中常常充滿了脆弱和不安。這種脆弱和不安,可能會讓人懷疑關係的意義以及他們的穩固性,但卻是必須得加以重視的事物,因為正是這種存在於情感中的曖昧性,讓原本的關係有產生鬆動的可能,並讓我們能夠直接面對眼前的這個人本身。
    Thumbnail
    avatar
    藍玉雍
    2022-08-09
    週日讀影評:《道別的早晨就用約定之花點綴吧》──細膩觸動人心,歲月擁抱傷口除了前陣子的《企鵝公路》以外,我和老婆還看了另一部動畫電影,就是今天的《道別的早晨就用約定之花點綴吧》。 這部作品是很多年前我在網路上看到廣告,但正式上映時卻沒能去電影院觀看的遺珠之憾。藉著這次電腦壞掉的契機,終於有機會補完這一部作品。
    Thumbnail
    avatar
    顧天晴
    2022-03-20
    週日讀影評:《企鵝公路》──青春的戀慕,驚艷的狂想最近啊,真的是諸事不順。 首先是生活各方面都過得不是很好,有種時運不佳的撞牆感,就連打個疫苗都直接燒到39度,差點直接去見我阿公了。 這還沒完,更北爛的是,我的電腦竟然在這時候壞了! 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人衰就會被鬼欺。 電腦壞了什麼都沒辦法做,晚上只好跟老婆一起看動畫電影。
    Thumbnail
    avatar
    顧天晴
    2022-03-06
    影評:《只有大海知道》 《只有大海知道》獲得第五十五屆金馬影展的最佳新演員獎,是一齣「達悟族」為主題的電影,可惜在網路youtube尚查無全部影集的影片,只能憑藉預告與新聞採訪等來作為對此部影片的觀感。後繼為網路查詢的資料,因為我在想也許大家沒那麼多的時間從搜尋中揀選資料,於是稍微做了點文字紀錄讓讀者參考。 我觀賞到的影
    avatar
    小熊
    2021-11-27
    週日讀影評:《魷魚遊戲》──魷魚有十隻腳章魚有八隻腳  跟大家說一個不太冷的冷知識。雖然魷魚和章魚很像,常常被混為一談,但其實魷魚不是八隻腳,他們有十隻腳。   再跟大家說一個比較冷的冷知識。一般我們都說章魚有八隻腳,但其實也不算正確。章魚俗稱的八隻腳中,有一隻是生殖器。
    Thumbnail
    avatar
    顧天晴
    2021-10-10
    共產主義的幻滅【影評:《投奔怒海》許鞍華】《投奔怒海》於1982年在香港上映,是導演許鞍華「越南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全片以芥川汐見(林子祥 飾)的視角,一步一步踏進1975年越共解放越南後的世界。
    Thumbnail
    avatar
    yingwah
    2021-08-07
    影評:《淪落人》港式童活:成就別人的Dream Giver《淪落人》是一個真心換真心的港式童話故事,摻雜少許現實苦澀,在這欠缺希望的城市尤為需要,Evelyn受故鄉婚姻、家庭經濟壓力苦笑只能暫時做「賓妹」,放棄攝影理想,她是每個沒有「父幹」的香港人的寫照,至於能不能遇上Dream Giver,我們各有各的命,盡力便好。
    Thumbnail
    avatar
    em
    2019-04-21
    影評:《幸福定格》觀後感:婚姻不好玩?夫妻穿着最輕鬆的居家服,聊起沉重的感受,更多時候是女方展開激烈控訴,「我根本就是討厭小孩」、「婚姻不好玩,我付出太大的成本」,然後哽咽哭泣,而男方冷冷靜靜的坐着。到底變成家人這件事是好還是不好?
    Thumbnail
    avatar
    em
    2019-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