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改編自凱・柏德和馬丁・J・薛文撰寫的傳記《奧本海默》,電影以美國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參與原子彈的研發製作過程為主軸,進而帶出奧本海默一生中在面對不同境遇下,自我的心境掙扎。
《奧本海默》的敘事在諾蘭執導的眾多電影中絕對不算複雜,只需要等待一些時間慢慢隨著劇情推展,進而就能拼湊出每段過程的故事原貌,基本上電影主要以三個時間線來推進整個故事,分別為奧本海默從學生時代到原子彈研發完成、奧本海默1954年的安全聽證會,以及路易斯.史特勞斯1959年的提名聽證會。
現在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滅者。
這句話彷彿預言一般,為接下來的故事揭開序幕,原子彈的研發需要大量的人力且刻不容緩,在無數人的努力和無數次的數學計算下,原子彈注定帶來毀滅,奧本海默明白這一點,但他也明白這份毀滅,將改變人類的命運,為這個世界帶來和平。
毀滅並不是結束,毀滅巨響為重生帶了力量。
就像宇宙的起源,來自於一場大爆炸,所有粒子、塵埃經歷了劇烈的衝擊,消融、重組、分裂、重生。
人們不會感到恐懼,直到能夠理解它是何物;人們無法理解它,直到已經使用過它。
於是兩顆原子彈墜入了廣島與長崎,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人類也從此跨入新的時代,這是一個看似「和平」的時代,但戰爭不存在了嗎?不,戰爭依然存在,只要武器仍然存在的一天,人類的戰爭就不會停止。
強大的武器創造了表面的「和平」,然而這一切的和平,是否只是依附在對死亡的恐懼,就只能由我們繼續創造來驗證了。
軍備競賽在戰後持續延燒在各國,奧本海默見證到這份力量的毀滅性,曾經他確實很矛盾,不願面對自己熱情投入的科學,有天竟然會成為殺人的武器,直到原子彈的爆炸成為了事實。
他知道這個世界需要改變,人類已經歷一回足夠深刻的死亡,生而為人必須停止互相殘殺,而這樣的選擇又再一次來到他的生命。
戰後氫彈的研發製作成為了他第二次選擇,他極力阻止這項武器的製造,這也展現他直視過去自己的決心。
然而這樣的選擇,卻為他帶來意想不到震撼,而這一切從頭到尾,都是政治。
面對原子彈的成功為美國帶來勝利,奧本海默走進了自己的預言裡,人們為這份成功歡呼、為他鼓掌,奧本海默需要為這場勝利發表演說,在世界的另一端因為原子彈的爆炸,數萬無辜的人民正在為此受害。
他知道勝利是虛假的,這一切都是虛假的,但此刻這個當下在場的人都在等待他,於是他做出了他「需要」執行的回應,他進行了符合這場勝利的演說,人們群起激昂,然而這一切才正開始延燒,對奧本海默來說,原子彈為他帶來的痛苦和快樂,是一樣的。
將「毀滅」親手帶給人類的奧本海默,見了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他告訴總統,此刻的自己雙手沾滿了鮮血,卻換來一句軟弱,他的科學在戰爭、政治的操盤下,終究為這個世界、為他自己,帶來了無法收拾的改變。
「你為什麼不反抗?」
因為選擇阻止氫彈的製造,在有心人士的操弄之下,使得奧本海默陷入安全許可被撤銷的問題當中,他被曾經一同共事的夥伴出賣,所有的過去赤裸裸地被攤在陽光下,曾經累積的名譽也因此不再。
電影中琪蒂數次向奧本海默問到:「你為什麼不反抗?」,但奧本海默都沒有正面回應,似乎早就知道這一切就是會如此發生,他明白自己承擔的事物,而這一切就像原子彈爆發的過程一樣,產生難以計算的連鎖反應。
原子彈的成功,使奧本海默的名聲大響,他成為了「原子彈之父」,然而戰爭因原子彈的毀滅終結,而奧本海默也因這份成就名譽掃地,在一段時間後在史特勞斯的陰謀之下,奧本海默陷入了政治的風波當中。
當史特勞斯指控著奧本海默為了權力、為了名譽時,其實說的根本是他自己,每句話都是他對自我的投射,他渴望名利,他對自己的出身自卑,所以只能不斷地踩著他人往上爬,然而這一切都是虛名,就如奧本海默被他親手毀了,而引爆這一切的也只是一場誤會而已。
但這個過程奧本海默卻能不卑不亢的面對,那個使他能柔軟堅持自己的信念究竟是什麼?
劇終奧本海默與愛因斯坦的再次會面,愛因斯坦是輕輕地給了奧本海默一個提醒:
當人們折磨夠你之後,就會頒獎給你,好像在原諒你的樣子,但其實這些舉動都只是為了他們自己。
這個世界賦予的價值,終究都是虛假的,無論是掌聲或噓聲。
所以只有明白自己信念的人,才能無所動搖的面對,因為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如此選擇,所以能接受以及承擔所有境遇。
身為一個理論物理學家,抱持著求知的渴望,透過數字、理論拆解這個宇宙的秘密,那樣的世界是純粹的,在面對這一切,奧本海默的信念是什麼?他在守護的到底是什麼?
或許是那只有他看過的宇宙真相吧。
寫到這裡想起之前看過的一部作品《地。-關於地球的運動-》,這部漫畫是由不同時段不同的主角接續而成的,但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保護「地動說」這個不被時代接受的學說,故事傳達了讓這些人可以努力不懈,堅守著各自信念的內在力量,這個力量甚至強大到能使他們不畏懼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