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我們成了消耗品:全球化海嘯中被吞噬的中產階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書作者為加拿大經濟學家兼作家傑夫·魯賓(Jeff Rubin),出版過四部著作,主要關懷經濟成長的極限與不正義,為當代的自由經濟提出反思。在本書中,作者主張全球化造成已開發國家貧富兩極化,直指大企業憑藉新自由主義列車坐擁巨大財富,成為全球化下的既得利益者,而原先為中產階級的非技術性勞工被削弱為企業收益持續成長下的犧牲品。

raw-image
「全球化代表許多事物。它代表公司到全球各地購買低薪勞動力。它代表了最終進入小鎮邊緣的大型賣場中的國際供應鏈。它代表了極低的利潤與即時送達。它代表了結構性失業。把它代表的事物加總起來之後,它代表的是消耗性勞工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它也代表了諸如一杯咖啡這麼不起眼的事物,都需要29間公司跨越18個國家做生意。」

分工和專業化讓區域有其主力發展的路線,例如中國在全球化的脈絡下成為世界工廠,臺灣則持續發展高科技產業,半導體成為帶動臺灣內部經濟與國際地位的主力產業。閱讀到本書的後半部,我想起楊德昌的《青梅竹馬》與《一一》,全球化浪潮下不僅帶來經濟生產模式的轉換,也帶動整體社會結構的變遷。

《青梅竹馬》中呈現新穎時髦與復古懷舊的對比,在經濟起飛的八零年代,迎接「新世界」的臺灣步入了資本金融的體系,大企業的進駐和美國的嚮往成為彼時人人的夢想。《一一》描繪千禧年的台北中產家庭面貌,家僅是聚集人的存在,而非人之歸屬,人是孤獨單子,游離在城市中。NJ在自白裡訴說自己被迫念電機系、每天醒來都沒有把握,並困於偽善撈錢與真誠做事之間,不僅投射了彼時臺灣的城市群像,也象徵臺灣處境之為難。

「雖然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國際收入差距開始縮小,但個別國家的收入差距開始擴大。」

蘇聯垮台後,美國成為全球唯一霸權,「華盛頓共識」與「自由化」伴隨而來的是更高風險的金融危機。全球如何緊密結合?結合的全球又各自放棄了什麼?白米炸彈客楊儒門和吳晟為農民發聲的詩作都是全球化時代下的歷史見證,曾經有人在這塊土地批判政府加入WTO、忽視且犧牲在地農民,認為政府應要保障在地人民,然而當大國勢力主導局勢,臺灣又如何能鎖國抗拒?真正的癥結點也許不是政治妥協未照顧人民,而是經濟制度的運作有所缺失。

當代資本社會的經濟發展使人更為富裕也更為困惑,其中富裕的是誰?困惑的又是誰?自由主義的信念落實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政治制度上人因此得以自主自決,經濟上使得全球GDP高速成長,大部分的利益所得落在了極端富有的財閥手中。當人們愈發傾向以投資獲利,並且投資真能帶來巨大利益時(例如房市),金融市場蒸蒸日上,大批持股者靠著金融交易讓錢滾出更多的錢,然而真正能夠提昇福祉的是「製造」與「生產」。這樣的金融市場與經濟結構如何能是可持續發展?生活在其中的人如何面對愈發無力的社會?

作者在結尾討論到千禧世代的困境,面對高風險且低報酬的經濟環境,躺平、堅持喜好、傾向懷疑自由民主的價值……等一一浮現,這個時代所面對的課題愈發是「幸福」和「焦慮」,人們若是愈發失落地生活,那麼時代將會如何行進?在自由與正義的課題間,身為千禧世代的我能否意識並履行公民身分與責任歸屬的意義?



本書探討貧富極端分配下所構成的社經結構變遷,所謂的「消耗」與「犧牲」意指「已開發國家」中的中產階級,不免令人聯想到是否在替美國霸權的鞏固作論述。不過作者亦指出全球化下的財富分配並非分散於各階級,儘管開發中國家的勞工的確受益,但真正攫取巨大利益的仍是「企業巨頭」。全球化看似平衡國與國的發展,實際上是少數財閥掌握大部分的財富,國內分配愈趨失衡,而「全球化」像是變相的經濟殖民,生產線與市場是企業的擴張版圖,財團以帝國主義之姿蔓延地球,生活在貿易經濟下的每一個人受制於結構的主宰,如此的我們該如何維護自己的生活品質?

民主在此脈絡下展演為民粹現象,這也許是民主政治的另一面,民主讓人民有權利主張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民粹政治的興起讓世界看見「民」的影響力,扶搖直上的保守派候選人並非憑空誕生,背後的發展脈絡是生活其中的「人」如何感受並認知處境和前景的困境。民粹看似是政治極化的危機,卻也是結構體制改革的轉機,人民的力量在此由權利成為權力,至少在民主政治下的我們,還有一絲絲力量去影響並試圖決定自己想要的生活。


【後記】

由於本書我分了兩次看完,前後相差一個多月,又看得分神,無法專注吸收。但還是替自己執行閱讀紀錄,保持直至成為習慣。想起課堂間老師曾提及:「在當代需要好好去考慮哪一位候選人真的能保障你的生活,目前的結構發展會讓每一個人生活在高風險的處境下,要好好替自己提早規劃」。

近期政經領域常見的「全民基本收入」概念似乎未在本書被提及,由於當代產值已足夠均分於每一個人,提出者認為政府可以提供每一個人基本收入,使人不需憂愁生存,能更有餘裕地專心投入其發展,發揮生產力的最大化。每當想起這個制度的發想,我便會隨之想起齊美爾曾在《貨幣哲學》犀利地以一則故事暗諷平等主張,齊美爾認為不平等是社會的自然而然的狀態,權力的獲得、位階的低落純粹僅是機緣,只是人身為懂得嫉妒與競爭的文化動物,在某天偶然發現自己可以抗爭爭取,本來富有的人成立了保守黨,抗爭的人則是革命黨,而最終「社會正義」的理想會超越所有的利益衝突。

齊美爾以道德替寓言作結,點出「道德」如何在人類社會中具有極大的影響力,也道出人類所面臨的課題困境多數的癥結點在於「道德」。我認為「全民基本收入」不僅是社會福祉的發想,其主張更意圖翻轉現今的價值體系,讓「時間」珍貴於「錢」的概念落實於人間,使人們不必以出賣人生為代價,體現所謂的文明進步。人類文明發展是一連串的經濟條件改善,體現在愈發高水準的物質生活,從石器到晶片的技術演進,是人類自主能力的增強,但隨之引發的問題叢生,精神層次愈發空洞,憂鬱、焦慮、寂寞的病症籠罩這個世紀。

凱因斯認為解決經濟課題是人類進步的象徵,並設想了烏托邦的期許。他在1930年發表的〈我們後代的經濟前景〉中提出樂觀理想,認為100年後的人們一週僅需工作15小時便可獲得生活所需,然而我們都知道現今的世界並非如此。

有些人主張,人類能夠發展出文明的可貴之處,便是在於有能力創造出符合集體利益的環境,我們能夠再重新思考如何「一起更好」,有能力發展所謂的「文化」改造先天自然,執行共有和分配以消弭先天的差異,為更多人創造「機會」。正是文化的發展、同理他人之痛苦、合作與分享構成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與內涵。

這番道德論述也許只有身處劣勢的人才會同意,而身為弱者的人也僅能緊握手中唯一的籌碼── 道德。道德是弱者的契機,是權力翻轉的機會,是試圖平衡這個世界的烏托邦理想,這並非是反理性,而是相信人性的可能,若是我們都能夠意識到未有純粹個體之存在,能體悟人與人的仰賴而活,認識所謂的「命運共同體」。企業的財富並非憑空收穫,弱者的辛勞也並非所謂理所當然,當齊美爾想像了「自然而然」的演進,合理化不正義的同時,也賦予了正義實現的合理基礎。若是社會文化是自然而然、傳統價值體系屬於自然,那麼革命革新亦是自然。

avatar-img
4會員
1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毫無頭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其實跟阿公不親,聽到消息的時候我在台中,第一時間並未感到悲傷,心裡想的是不知道我爸有沒有怎樣。阿公離我很遠很遠,在心裡幾乎算是沒有位置的,所以無論生或死對我的影響力其實都不大,但畢竟是直系親屬,還有攸關上一輩旁系,於是我也得參與其中。        可能因為過了一些時日才回去,守靈
有一天我會想要孩子,但不是用一切來交換   女性生養一個孩子,何以賠上前途與整個人生?   Anne在大學主修文學,她聰穎有天賦,但當發現自己懷孕時,完成學業、成為教師變成遙遙之夢。六零年代的法國禁止墮胎,由國家制定的律法禁錮人之行為,箝制思想與話語,於是在墮胎被視為罪惡的年代,女性身體難以自
【獵人的追蹤】:耐力、理性與目的   「人類本就如此」他如是說道,「跑得久所發揮的耐力、理性修正是人類勝過獅豹的理由。」   他的這番自圓其說使我想起芎瓦西人會進行的「耐力狩獵」(persistence hunts)。   藉由沙地上的足跡,獵人推測出動物的種類、體型、可能的去向,並判斷是否值得獵捕
【序】   七月一日,正值身為學生的最後一個暑假,圖書館工讀暫停一個月,投了一份實習沒有回音,校內迎新活動的籌備讓我感覺時間被剝奪。好久沒有經歷「憤怒」的感受,對於周遭生厭不耐煩,我再次懷疑自己要如何投入社會,如何能走到我嚮往的舒心平靜。   回顧大學三年,焦慮、憂鬱、迷茫連番侵襲著我,情緒排山倒海
無數渴望交織成同一片夢,萬千姿態的人們在同一片夢裡遊走,都將如同蓋茲比那般驕傲地滅亡,在神話與悲劇之間,活成屬於人的肥沃與枯朽,於是有所渴望的生靈承受著苦楚與徒勞,也將開出最壯麗和淒美的詩篇。
市集媒合創作者、聚集消費者,並開創出新的空間與社群。在其中的人們履行自己心中相信的價值,讓市集承載著不同的符號意義。
       我其實跟阿公不親,聽到消息的時候我在台中,第一時間並未感到悲傷,心裡想的是不知道我爸有沒有怎樣。阿公離我很遠很遠,在心裡幾乎算是沒有位置的,所以無論生或死對我的影響力其實都不大,但畢竟是直系親屬,還有攸關上一輩旁系,於是我也得參與其中。        可能因為過了一些時日才回去,守靈
有一天我會想要孩子,但不是用一切來交換   女性生養一個孩子,何以賠上前途與整個人生?   Anne在大學主修文學,她聰穎有天賦,但當發現自己懷孕時,完成學業、成為教師變成遙遙之夢。六零年代的法國禁止墮胎,由國家制定的律法禁錮人之行為,箝制思想與話語,於是在墮胎被視為罪惡的年代,女性身體難以自
【獵人的追蹤】:耐力、理性與目的   「人類本就如此」他如是說道,「跑得久所發揮的耐力、理性修正是人類勝過獅豹的理由。」   他的這番自圓其說使我想起芎瓦西人會進行的「耐力狩獵」(persistence hunts)。   藉由沙地上的足跡,獵人推測出動物的種類、體型、可能的去向,並判斷是否值得獵捕
【序】   七月一日,正值身為學生的最後一個暑假,圖書館工讀暫停一個月,投了一份實習沒有回音,校內迎新活動的籌備讓我感覺時間被剝奪。好久沒有經歷「憤怒」的感受,對於周遭生厭不耐煩,我再次懷疑自己要如何投入社會,如何能走到我嚮往的舒心平靜。   回顧大學三年,焦慮、憂鬱、迷茫連番侵襲著我,情緒排山倒海
無數渴望交織成同一片夢,萬千姿態的人們在同一片夢裡遊走,都將如同蓋茲比那般驕傲地滅亡,在神話與悲劇之間,活成屬於人的肥沃與枯朽,於是有所渴望的生靈承受著苦楚與徒勞,也將開出最壯麗和淒美的詩篇。
市集媒合創作者、聚集消費者,並開創出新的空間與社群。在其中的人們履行自己心中相信的價值,讓市集承載著不同的符號意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人都是趨利的,只要有利可圖,風險高也有人想試試看。我們要找到的是驅動力,從這邊切入就能明白,以中國有很多人口,故可以填補一切的思維,為何打一開始就弄錯方向。
Thumbnail
進入整個系列的主題,為何現代製造業跟前幾篇說的關聯如此之大?這就回到最前面幾篇,解釋原物料生產邏輯的路上,我們可以稍微想一下,在台灣的台GG工程師群,與一萬公里外的稀有元素礦廠工程師群,哪一個說罷工不幹,對這個世界的影響比較大?或者說,缺了誰,誰會活不下去?
Thumbnail
所以,這一切都要怪中國,又一個逢中必反?看看,咒語用到最後自己都中咒了。 不是怪中國,是中國本身即是問題,就算中國完全不違背市場經濟原則,一切遵從信用慣例,一樣會出事。量體過大,就注定今天的局會出現,除非當年是有限度改革開放,或是已開發工業國家,非常緩慢且有限的放出技術。
Thumbnail
彭博報導,中國金融從業者的高薪時代正快速走向終結,一些業內巨頭公司實施嚴格的新限制,以響應國家主席習近平「共同富裕」的號召。脫鉤/去全球化的浪潮正愈演愈烈!世界經濟秩序正在崩潰當中! 凡此險惡局勢之際,川普若當選並祭出全面關稅政策之貿易保護主義等主張,無異於「雪上加霜」,亟需世人冷靜理智的應對處理!
Thumbnail
這個系列想要解釋一下,為何有產業實務經驗的智庫研究員,對當前的全球化越來越抱持疑慮。不是政治經濟理論,更不是軍事文化交鋒,比較是基於對全球產業鏈的理解。
Thumbnail
在大疫之後,所有人的生活都受到影響,全球趨勢的轉變更讓這個議題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跟著獨立記者簡永達所著的《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跨國勞動在臺灣》,讀者也將了解台灣社會與移工間的關係,或許正在處於黃金交叉的關鍵期。
Thumbnail
面對這種已知的風險,先進國家怎麼處理,台灣又怎麼去回應? 基本上,全部都在犧牲本國農業與輕工業,將土地、資本集中在有競爭力,技術具有獨特性、低替代性的產業上,高替代的就外移,去低廉成本的地方生產。與左右派一點屁關係都沒,大家都在犧牲,差別在於右派是直接砍死,左派政府是先打...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Thumbnail
我們現在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有很大一部份已經脫離不了全球化商業的供應和需求,全球化和台灣住民的「常態經濟」牢牢結合在一起是進入二十世紀後由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產業鏈基礎擴張而成,這種經濟現象在一百年前是很難想像的。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人都是趨利的,只要有利可圖,風險高也有人想試試看。我們要找到的是驅動力,從這邊切入就能明白,以中國有很多人口,故可以填補一切的思維,為何打一開始就弄錯方向。
Thumbnail
進入整個系列的主題,為何現代製造業跟前幾篇說的關聯如此之大?這就回到最前面幾篇,解釋原物料生產邏輯的路上,我們可以稍微想一下,在台灣的台GG工程師群,與一萬公里外的稀有元素礦廠工程師群,哪一個說罷工不幹,對這個世界的影響比較大?或者說,缺了誰,誰會活不下去?
Thumbnail
所以,這一切都要怪中國,又一個逢中必反?看看,咒語用到最後自己都中咒了。 不是怪中國,是中國本身即是問題,就算中國完全不違背市場經濟原則,一切遵從信用慣例,一樣會出事。量體過大,就注定今天的局會出現,除非當年是有限度改革開放,或是已開發工業國家,非常緩慢且有限的放出技術。
Thumbnail
彭博報導,中國金融從業者的高薪時代正快速走向終結,一些業內巨頭公司實施嚴格的新限制,以響應國家主席習近平「共同富裕」的號召。脫鉤/去全球化的浪潮正愈演愈烈!世界經濟秩序正在崩潰當中! 凡此險惡局勢之際,川普若當選並祭出全面關稅政策之貿易保護主義等主張,無異於「雪上加霜」,亟需世人冷靜理智的應對處理!
Thumbnail
這個系列想要解釋一下,為何有產業實務經驗的智庫研究員,對當前的全球化越來越抱持疑慮。不是政治經濟理論,更不是軍事文化交鋒,比較是基於對全球產業鏈的理解。
Thumbnail
在大疫之後,所有人的生活都受到影響,全球趨勢的轉變更讓這個議題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跟著獨立記者簡永達所著的《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跨國勞動在臺灣》,讀者也將了解台灣社會與移工間的關係,或許正在處於黃金交叉的關鍵期。
Thumbnail
面對這種已知的風險,先進國家怎麼處理,台灣又怎麼去回應? 基本上,全部都在犧牲本國農業與輕工業,將土地、資本集中在有競爭力,技術具有獨特性、低替代性的產業上,高替代的就外移,去低廉成本的地方生產。與左右派一點屁關係都沒,大家都在犧牲,差別在於右派是直接砍死,左派政府是先打...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Thumbnail
我們現在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有很大一部份已經脫離不了全球化商業的供應和需求,全球化和台灣住民的「常態經濟」牢牢結合在一起是進入二十世紀後由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產業鏈基礎擴張而成,這種經濟現象在一百年前是很難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