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我12歲的時候,我老爸如果在大街上叫我“baby” 我應該會跟他翻臉。
但我的確在名古屋城觀光的時候,碰到了一個來自香港的家庭,爸媽帶著女兒出門旅行。
女兒看過去怎麼都有12歲以上(或許更像15歲...),因為天氣太熱,所以不想要跟爸媽繼續逛,想要一個人在休息區待著的發脾氣中,
母親從頭到尾好像都沒有說什麼話, 倒是身為父親的男人,不斷地訊問女兒: baby, 你想要跟爸爸媽媽繼續逛?還是baby 你想要自己一個人待在這裡?
女兒一言不發的臭著一張臉,看起來既不像是想要繼續逛,但似乎也不想要被一個人留在這。
我其實對女兒的決定一點興趣也沒有,我只是對父親一直稱呼自己12歲的女兒“bb”(廣東話發音的baby) 感到不解,當然也還有一點覺得不妥當。
這也不是我第一次聽到家長稱呼自己的小孩為“寶貝”。
明明小孩有自己的名字卻不叫,但卻是對這種通俗的暱稱有著莫名的執著。
兼六園的美景
也看到來自台灣的父母在金澤的兼六園放任自己的小孩在本來是寧靜美麗的日式庭園裡大聲喧嘩追逐,撿起地上的小石子互相丟擲。
父母完全沒有制止,連吭一句都沒有,只是繼續沈醉在拍照裡。
我有好幾次都想要上前勸止,但是老吳跟我說:教育別人的小孩不是我們的事。
這樣一說,我也覺得的確是,而靜靜的走開。
之前老吳也曾經跟一些父母起過衝突,最常聽到的回覆就是:不過就是小孩子在打鬧啊,又沒有怎麼樣....
老吳最不爽的就是聽到那句:又沒有怎麼樣。
他有一次的回答是:是沒有怎麼樣,但是這裡是公共場所,不是你家,你不能要大家都跟你一樣接受你小孩在公共場所大聲講話,跑來跑去的當成你家客廳,這裡不是你家客廳,我也沒有必要忍受你家小孩。
那母親當場氣的罵老吳是神經病,老吳也不輸人的說她是個不負責任的母親。
家長一但被指責是不負責任的時候,心裡面就會那種“你憑什麼說我不負責任的“勝負感,這時候焦點已經不再是關於小孩子在公眾場所的禮儀教養,而是在於“我明明就是一個很成功的家長,你怎麼可以這樣說我”。
果不其然的,母親就像是炸毛一樣的開始對著老吳大吼:你憑什麼說我是個不負責任的母親!!!
老吳多半都能夠很冷靜地回答對方:光是你放任小孩在公共場所奔跑,完全不管其他行人還有自己小孩的安全。
大部分吵的這裡的時候,我就會把老吳拉走,結束這場對罵。
也不是每一次老吳都會挺身而出,也有時候我們也會直接選擇視而不見。
不然出門的時間都拿來不愉快,好像也是挺蠢的一件事情。
還是把精力放在美好的人事物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