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的鞋子與衣服|電影議題與政治哲學分析|影評(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1 分鐘

本文是為了與筆者為 #芭比海默# 而作的姊妹篇:《奧本海默》的眼與心|影評聯動而因此命名,「鞋子與衣服」只是取個標題而已,無意也無力討論作為產品的「芭比」那多達十億套的鞋子衣服配件XD,請勿帶著錯誤的期待閱讀本文。XD
又,本系列將針對《芭比》電影涉及的議題分篇展開討論,註定會進行劇情乃至觀賞亮點的解構(俗稱「爆雷」),尚未觀賞本片的敬請先入戲院享受。

本系列將《芭比》拆分為兩篇分析,上篇分析電影的形式與外緣資訊,其中觀察了《芭比》對前人電影的戲仿、也解析《芭比》原聲帶的歌詞內容;本文是下篇,討論電影內容涉及的資本主義、女性主義、存在主義與美國政治。

芭比海默!

芭比海默!

《芭比》的故事從《2001:太空漫遊》開場般一片蠻荒開始,旁白敘述為了讓「用洋娃娃學習母職」的小女童有新的參照對象,以「女人」為設計概念的「芭比」降世,成為女孩們最喜歡的玩具——事實上,這個預設的描述還需要釐清。

小女童的確會用洋娃娃玩扮家家酒,實則玩耍的內容也是學習大人社會對待孩子的方式,女童們不是為了學習「怎麼當媽媽」而玩耍,而是為了在玩耍中學習「小孩該怎麼被對待」;換句話說,洋娃娃是女童用以確認自我、認識自己的鏡像。然而芭比的推出,卻是提早讓女童們認識到自己的「未來」,「芭比」比「洋娃娃」身材比例拉高、出現第二性徵胸部、少掉嬰兒肥,女童們在「芭比」身上看到自己青春期以後的身體模樣,也在「芭比&肯尼」的關係中學習到自己將來也要尋找一個「肯尼」當對象。而且電影《芭比》中太尋常以致難以覺察的是,芭比的粉紅色配色與肯尼的粉藍色配色,預設了二元的性別認同,相對於芭比世界的粉紅色環繞,現實世界是藍色主宰的——藍色的天空、藍色的牛仔褲,顯現出真實社會中的權力關係。世界由男性主宰,而男生喜歡粉紅色的話會被笑話「娘娘腔」、「娘砲」——這種羞辱一口氣貶低了兩種人,其一是不符合社會規範的喜歡女性特色的男性,其二是女性,因為用女性來達到羞辱男性的目的,預設了「女不如男」的前提。

以上這樣「二元對立」的、父權式的主流概念,是《芭比》電影的大前提,而故事則意在翻轉、批判這樣的大敘事。以下分別從「性別化的資本主義」、「存在主義式的女性主義」、「《芭比》與美國政治」三方面分析。

性別化的資本主義Sexualized Capitalism

有華納兄弟影業、美泰兒芭比公司這樣大資本的老闆在後面,女性導演Greta Gerwig在為自己從小喜愛的芭比設計電影的同時,能做到目前影片中呈現的批判力度已算難能可貴。而片中對老闆的批判,一方面也很有種、一方面也令觀眾反思我們所身處的資本社會。

片中呈現我們早已習慣的資本社會樣貌——後工業社會中,下層勞工不只是生產貨物,同時也是「異化」地被斷開自己與所生產之物的連結,坐在辦公室一塊一塊的小格子中、為了根本不是自己的收益而無限地勞動。

片中的實習生Aaron Dinkins

片中的實習生Aaron Dinkins

片中被設計來凸現資本主義架構的角色,Aaron Dinkins就是這樣的一個「社畜」。實習生的身份代表他剛進產業、還沒有徹底灰心、還能有勇氣為了能影響公司的重要消息突破階層上報給上司。他登上電梯先遇到在畫畫的Gloria是第一層反諷:觀眾會以為這位是正在設計新芭比的美泰兒老闆,結果她只是會議室外面的秘書而已;進到會議室後的一系列情節是第二層反諷,原來整間美泰兒公司是由男人主宰,說著如何利用女力的潮流、製作女人模樣的芭比、販賣商品給女人與她們的女孩。社會由男人主宰、女性是市場也是商品。

Aaron Dinkins這個角色是很富寓意而被設計出來的——他是現實社會中芭比唯一遇到有名有姓的男性,並且在片中發表了一句父權社會的深刻質疑:「I'm A Man With No Power, Does That Make Me A Woman?我是沒有權力的男人,那讓我變成女人了嗎?」是的,這是現實父權社會的邏輯;同時,也代表Aaron負責代表的不只是父權資本社會的階層化,同時也是重拾「人作為人」的覺醒意志。可注意公司中唯有Aaron穿著跟會議室的主管們不同——威爾・法洛飾演的CEO及旗下一票主管們都是完整的西裝領帶,只有Aaron是襯衫+背心且沒有打領帶。往壞的一面詮釋,是沒有打領帶的他就像沒有陽具的男人,在父權社會中是瑕疵次級品;往好的一面詮釋,是他沒有被「有毒的男子氣概」綁架,能比較有同理心反思父權社會的壓迫。就像一本韓國高中老師的書:《我是男生,也是女性主義者》所呈現的,父權不純粹是「男性壓迫女性」,「不夠男性的男性」也會是父權思維的受害者。

raw-image

Aaron的這一句反思性的台詞,也使他成為片中解構父權的其中一個支點,與CEO、Gosling肯尼形成穩定的結構。

威爾・法洛飾演的美泰兒公司CEO

威爾・法洛飾演的美泰兒公司CEO

從衣服看來,美泰兒CEO成為Gosling肯尼對父權學習的終極投射形貌。

Gosling肯尼在現實社會的牛仔裝扮

Gosling肯尼在現實社會的牛仔裝扮

Gosling肯尼來到現實社會後,牛仔裝扮的配色與美泰兒CEO的裝扮一致,黑白為底色,粉紅色的領帶/領巾——這意味著肯尼對父權的習得走到極致就是如CEO所象徵的地位:至高的掌權者,有著厭女的思維,把女性(等於粉紅色的配飾)視為點綴用的工具。西裝其實就是現代版的牛仔裝,代表「男子氣概」的規範樣貌,而以藍色為配色基礎的Aaron,是回到BarbieLand的肯尼另一參照。肯尼在大戰結束、向芭比坦承心聲時說:「I’m A Liberated Man, I Know Crying’s Not Weak我是個開放的男人,我知道哭泣不代表軟弱」,意味著肯尼開始走向覺醒,這一方面是給戲外的觀眾思索,有毒的男子氣概是否有必要再繼續傳承、父權社會的遺毒有哪些我們必須肅清,一方面也是回應全片存在主義的母題,肯尼代表的是「人之為人」此一覺悟歷程的男生版,而且是初起步的。

Gosling唱〈I'm Just Ken〉⋯⋯真的太帥了!

Gosling唱〈I'm Just Ken〉⋯⋯真的太帥了!

因此,「性別化的資本主義Sexualized Capitalism」不只是製作、販賣芭比,使女孩們為芭比的設計而感到「容貌焦慮」;性別化的資本主義同樣也在傷害著男性,男性並不會缺少「容貌焦慮」與「身材焦慮」,「高富帥」當中身高跟長相(還有不言自明的,性器官「30cm」)都被基因決定、只能用賺錢來滿足自尊,而為了賺錢又必須在資本社會往上爬、追求成功、要能買車買房才能認可自己是「真男人」——父權社會的男性就一定幸福嗎?

存在主義式的女性主義Existential Feminism

《芭比》電影的總體主題是「女性的存在主義式自我覺醒」:「身為女性的『我』」為何而存在、要如何肯定自己並且自覺、自擇。

故事源起自芭比想到「死亡」的概念

故事源起自芭比想到「死亡」的概念

對「死亡」的察覺是存在主義思考的第一步,本片的最後哲學思辨也收在這裡:「Humans Only Have One Ending. Ideas Live Forever人類只有一種結局。概念才會永生」,一旦意識到死亡的終將到來且不可避免,對自己所擁有的有限的人生要如何處理?這樣的問句就是對自我存在的覺察、進而負起責任面對自己「選擇的自由」,醞釀意志去選擇活出自己的人生。

如此人生,在父權社會的框架下的女性,是充滿各種不得不的限制的,因此才有Gloria代為發表心聲:

It is literally impossible to be a woman. 當好女人真的是不可能的。You are so beautiful, and so smart, and it kills me that you don't think you're good enough. 你那麼美、那麼聰明,結果你說你覺得自己不夠好,這真的傷透了我的心。Like, we have to always be extraordinary, but somehow we're always doing it wrong.就好像是,我們必須總是與眾不同,但不知怎的我們總是會做錯。
You have to be thin, but not too thin. And you can never say you want to be thin. You have to say you want to be healthy, but also you have to be thin. 你必須很瘦,但不能太瘦,而且永遠不能說你想變瘦,你必須說你想變健康但同時變瘦。You have to have money, but you can't ask for money because that's crass. 你必須有錢,但你不能愛錢因為那樣很庸俗。You have to be a boss, but you can't be mean. 你必須成為老大,但你不能變得惡劣。You have to lead, but you can't squash other people's ideas. 你必須去領導,但你不能排擠到別人的想法。You're supposed to love being a mother, but don't talk about your kids all the damn time. 你應該要樂於成為母親,但不要總是在談小孩的話題。You have to be a career woman but also always be looking out for other people. 你必須是職業女性,但同時要照顧他人。You have to answer for men's bad behavior, which is insane, but if you point that out, you're accused of complaining. 你要為男人壞行為找到解答,但如果你直指出來,你又會被指控總是在抱怨。You're supposed to stay pretty for men, but not so pretty that you tempt them too much or that you threaten other women because you're supposed to be a part of the sisterhood.你應該要為了男人維持美貌,但不能太美貌像在勾引他們又或是威脅到其他女人,因為你應該要成為姐妹們的一部分。
But always stand out and always be grateful. But never forget that the system is rigged. So find a way to acknowledge that but also always be grateful.要傑出同時要心懷感激,又別忘了結構的弊病,所以要明暸系統的問題同時心懷感激。 You have to never get old, never be rude, never show off, never be selfish, never fall down, never fail, never show fear, never get out of line. 你必須不能變老、不能粗魯、不能炫耀、不能自私、不能沮喪、不能挫敗、不能顯現恐懼又永遠不能掉隊。It's too hard! It's too contradictory and nobody gives you a medal or says thank you! 這太難了!這太矛盾了而且沒人給你獎牌或說「謝謝你」!And it turns out in fact that not only are you doing everything wrong, but also everything is your fault.結果就是不止你怎麼做都是錯的、而且任何事情都是你的錯!
I'm just so tired of watching myself and every single other woman tie herself into knots so that people will like us. 我只是疲倦於看著我自己與任何其他女性都把自己扭曲打結,希望人們會喜歡我們。And if all of that is also true for a doll just representing women, then I don't even know.而那是不是同樣適用於「只是用來代表女性」的娃娃,我也不知道。

在戲中,Gloria在反思資本社會架構下「被設計」出來的芭比是否有必要承擔「代表女性」的大責任,同時對「身為現實社會的女性的一員」大吐苦水;這也是導演在替父權社會壓迫下的女性們代為發聲,並且利用「芭比世界vs現實世界」的反轉作為一層娛樂的外衣,企圖引導觀眾去思索女性處境,展開思辨與行動的第一步。

這裡岔出去聊一下「被設計出來的芭比」的代表性問題。戲中瑪格・羅比飾演的是「經典芭比」:金髮碧眼、相貌美麗、身材姣好,因此她最沒有額外的屬性標籤,負擔起全片主角的地位去進行自我探索。除了被拿來賣錢的各種標籤性的芭比(最後面連「素人芭比」也在一番計算後被證實有盈利的可能,又反諷了資本主義一把),值得注意的是住在怪芭比園區的各種停產芭比。除了被小孩玩壞的怪芭比,BarbieLand中我們會看到幾個「被邊緣化」的產品——戴耳環的基佬肯尼、金主肯尼、錄影機芭比、懷孕芭比、胸部會長大的思佩、肯尼的唯一摯友艾倫。一方面在反諷現實社會「政治正確也仍有邊緣化的對象」的同時,一方面也埋下了主題的伏筆。

停產產品(左起):戴耳環的基佬肯尼、艾倫、錄影機芭比、芭比的狗狗Tanner、思佩、金主芭比、艾倫與三歲的兒子Ryan、懷孕芭比Midge

停產產品(左起):戴耳環的基佬肯尼、艾倫、錄影機芭比、芭比的狗狗Tanner、思佩、金主芭比、艾倫與三歲的兒子Ryan、懷孕芭比Midge

這些停產的產品有的有其現實原因:錄影機芭比因為怕被拿去當針孔攝影竊錄器所以停產;多的是因為不符合主流的政治正確:基佬肯尼代表對多元性向的排擠,金主肯尼似乎怕灌輸小女孩不正確的價值觀。有趣的是懷孕芭比、思佩和艾倫的關係——在芭比家族的人際關係中,艾倫是被設計出來的肯尼唯一摯友,同時他正是使懷孕芭比懷孕的那個人!也因此,片中一直在開「艾倫無法cross the fence」的玩笑,艾倫被禁止與懷孕芭比接觸,猶如被下了保護令一般,因為社會覺得無法對小女童解釋為什麼會有懷孕這種事,或是怕有「鼓勵早孕」的嫌疑,乾脆停產艾倫與懷孕芭比;留在怪芭比園區的是「被設計成長大版的思佩」,只要一按胸部就會膨脹,現實原因應該是因為不雅、有性愛娃娃聯想所以停產,但在劇中則是作為伏筆。

美泰兒公司的Aaron與CEO匯報瑪格芭比逃出BarbieLand來到現實世界時,有提到「思佩事件」、思佩是唯一逃到現實世界西海岸的芭比,但怪芭比園區仍有個胸部會膨脹的思佩是怎麼回事?其實,劇中所暗示的是小女童版本的思佩有了自我意識、逃到現實世界,暗伏就是主角瑪格芭比要同樣走的一條路線:覺醒自我、認識自己的「長大」。瑪格芭比就是那個小女孩因為長大、身體成熟而覺醒,探索自我的存在。每個人都會經歷自己獨一無二的這一條歷程,所以「長大後的胸部會膨脹的思佩」並不是「那一個思佩」的同一個體,長大的路要自己走,因此才有怪芭比園區那個被停產的版本。

綜上所述,主角瑪格芭比的自我覺醒歷程,首先有資本主義社會的「產品的我」自我認識與解構,其次是存在主義式的「我之為我」的認知歷程、選擇歷程。而這兩個「我」很恰當地被主題曲〈What Was I Made For?〉統合起來:


I was an ideal
Looked so alive, turns out, I’m not real
Just something you paid for
What was I made for?

這一段是「資本社會的芭比」,被設計出來、理想化的、拿來賣錢的。

‘Cause I, I
I don’t know how to feel
But I wanna try
I don’t know how to feel
But someday, I might
Someday, I might

這一段是「存在的芭比」,以自我的感官感知意識到自我的存在,期待自己總有一天知道怎麼去感受、明暸並掌握自己的存在。劇情中,瑪格芭比初次來到現實社會,感受到微風輕拂、聽到人類的歡聲笑語、見到一位看報的老太太,就是在帶出她「感官存在」的第一步,而與老太太那一場充滿玄機的對話,也是在輔助存在主義的母題。

芭比世界沒有「老去」的概念,如果覺醒後的芭比因為害怕現實的父權籠罩,寧願再次選擇高跟鞋停留在BarbieLand怎麼辦?劇中就設計了兩個老太太給予她過來人的經驗。她看到第一位老太太,脫口而出說「You're so beautiful」,老太太回覆「I know」(除了是偷用《星際大戰》的哏之外),就是在肯定地告訴她:年老沒什麼好可怕的。

《星際大戰》那個「I know」哏的出處

《星際大戰》那個「I know」哏的出處

瑪格芭比第二位見到的老太太就是Ruth Handler的幽靈,啟發了她並提供她「回歸芭比vs成為人類」的兩道選擇,既然「Humans Only Have One Ending. Ideas Live Forever人類只有一種結局。概念才會永生」,變老是不可避免的,就看芭比在明知現實社會是父權當道的環境下,想要做出什麼樣的選擇、活出怎樣的人生。因而芭比現實人生的第一站,就是去看婦產科,真正認識自己的身體。

這裡必須停下來說明。有的人可能會將結尾瑪格芭比去看婦產科跟片中開頭「女童玩洋娃娃學習母職」的誤導聯繫起來,將結局解釋成芭比要學習怎麼當母親、承擔母職——這種詮釋可能會減弱了片中針對父權社會女性困境的訴求。如果整個芭比的覺醒弧線結論就是「女人的存在就是懷孕生子當母親」,未免也太傳統、太可悲了。

其實片中已經給出線索,芭比與肯尼初到現實社會時遭遇性騷擾,芭比與肯尼極其理所當然地彼此介紹他們「下面什麼都沒有」、沒有生殖器——從產品設計來說,芭比本來就是不可能在現實社會生存的身體,要有她那樣的身材比例必須切掉一半的肝臟、完全去除大腸小腸,更別提生殖器官與其中的子宮了。所以,結尾來到婦產科的瑪格芭比,代表的其實是選擇成為人類的女性個體,要去認識自己的器官。結合前述思佩長大的歷程,整部片是比喻女童進入青春期初經來潮、成為「女人」的自我覺醒,芭比去看婦產科醫生,意味著認識自己的第一步,從自己的身體開始。

也因此,懷孕芭比在BarbieLand也是邊緣化的存在,現實社會的原因是美泰兒公司覺得用懷孕芭比來教小女孩很奇怪,但這同時也符合劇情的是:芭比都還沒認識自己的身體,要怎麼解釋懷孕這回事?而懷孕生子也不是女性人生的全部,因此才有瑪格芭比與Ruth Handler幽靈的一番對話、一串現實世界女性剪影的蒙太奇,所謂「女生可以活成各種樣子」不只是BarbieLand裏面連總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都是女性這種標籤化的樣子,而是在真實的樹蔭下、真實的花叢間,在高樓大廈與郊居庭園、在餐桌前在跑車上⋯⋯這些都需要真正的感官去認識。

《芭比》與美國政治

從前述的所謂標籤化引下來,也可以看到《芭比》這部電影對當代美國政治的反諷意味。BarbieLand中的總統芭比、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芭比,一方面是在教育玩芭比的小女童懂得「dream bigger」,一方面是反射出現實社會的不足。現實美國的確還沒有女總統,但可不是沒有女諾貝爾文學家得主,不是嗎?(最近一位即是2020得主:美國女詩人露伊絲・葛綠珂Louise Glück)所以在此,需要再引出當代女性主義研究的一個新觀念,也就是「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是指多種的個人特殊身份,不只是性別,還有種族、階級、宗教⋯⋯等,這些複雜的「標籤」是當代「已不只是全然二元」的社會仍然需要釐清的、為了實現更多元的平等而創設的理論框架。

總統芭比與作家芭比

總統芭比與作家芭比

注意到了嗎?BarbieLand中的總統、諾貝爾文學家得主,除了都是女性之外,她們的另一個共同特徵就是:都是黑人。然而「女性+黑人」加上後面的頭銜越難得、在現實社會就越稀有。所謂的「交織性」就是,也許一個個體不會因為是「女性」而受到不平等對待,但可能會因為她是「黑人女性」就更容易在主流文化中失聲或是看不見。我們的社會越複雜「多元」的同時,「歧視」也就有更交織的型態。

名詞解釋時間——「直接歧視」就是以其本身無法改變的特質在社會條件上作限制,比如某工作徵人「限男性」就是歧視女性;「間接歧視」是把直接歧視做了包裝,本質仍是歧視,比如某工作徵人「限身高160公分以上」是在排擠大多數平均身高160公分以下的女性。現在更複雜多元的歧視稱為「交叉歧視」,在我們這個已經致力於免除直接與間接歧視的社會中,可能作用更隱微、但也更難翻轉的壓迫。比如在美國,性侵性騷擾案的受害者如果是白人女性,警方通常會受理,如果受害者是黑人女性,警方比較常不受理。

要看懂《芭比》的細微暗示,還需要對美國政治有一點兒了解。在「雙極化polarization」的美國社會,「男女對立」或「黑白對立」不再是截然二分,反而「保守右派vs自由左派」是比較宏觀的圖像。就像臺灣也是兩黨政治的格局,美國的「共和黨vs民主黨」支持者也被繪畫成保守與開放的兩大陣營。因此,《芭比》中的政治事件也是美國政局的一種反射:在肯尼內戰同時,芭比們佔領國會、推翻憲改草案,暗示的是「2021年美國國會大廈襲擊事件January 6 United States Capitol attack」,川普支持者衝進美國國會大廈、企圖推翻2020美國總統大選的事件;肯尼們最後陳情總統芭比希望設置肯尼大法官(總統駁回說只能到下級巡迴法庭),則是在映射:倡導性別平等與女權的自由派大法官RBG(Joan Ruth Bader Ginsburg)逝世後,共和黨與時任總統川普提名保守派大法官替補一事——新任大法官雖然同樣是女性,但她反LGBTQ、反同婚、反墮胎,在她上任後,美國最高法院在保守派的主導下推翻了〈羅訴韋德案〉後憲法保障的女性墮胎權,十多個保守派執政的州政府恢復墮胎禁令,被自由派視為性別平權的倒退。

《芭比》中的BarbieLand遂可以視為現實社會的對立版縮影,暗喻著單一性別全面當權的社會,會是怎樣不公平、壓迫的狀態,並且冀望跨越性別、種族、性向等交織性的歧視,思考多元平等的未來。

所以,我們不能說《芭比》是「女權」或「反父權」的電影,雖然很多男性觀眾可能看了會argue,但《芭比》其實並不是一比一的將現實父權社會翻轉成女性版、主張「女力女力GO GO GO!」就沒了。我們都知道「父權社會」就是現在的樣貌,而電影充其量只是展示出「女權社會」可能會稍微比「父權社會」友善一點點(用父權化後肯尼大戰來暗示父權比較容易流於暴力),但就像結局中肯尼們在BarbieLand的平權之路仍有很長一段要走,「單一性別主政的壓迫」是不論男女雙方都希望改革的遠景。

父權紅利者的接受美學

承上,這部電影因而可以作為提供已步入社會的女性自覺的呼聲,也可以是給予父權社會的既得利益者(男性們)的公開信。但既是紅利的享受者,對於既有的權力結構也不一定能如電影所願那樣展開自檢與反省。「直男癌」觀眾可能會覺得本片非常冒犯、看電影氣到跳腳,這也反映出觀眾們對本片的不同接受態度。所以以下模擬幾種層次的觀眾心理,如果有讀到這裡的讀者(不分男女),也許可以嘗試「對號入座」看看:

  • 帶著看《楚門的世界》、《曼哈頓奇緣》的期待來看本片,發現原來是一部「女權電影」,大感「預告詐欺」,覺得「早知道就不看了」或是「去隔壁看《奧本海默》還比較好」。
    路線一:看不下去中途離場(在影片的哪一段離場呢?);
    路線二:想著「票錢都花了」忍耐看完(不要為了沈沒成本自我折磨啊),看完抱怨一通;
    路線三:看完之後有所反思。
  • 抱怨路線:《芭比》是女權電影、醜化男性、仇男、抱怨父權社會、給本片「負雷」、認為說教意味太濃、迎合「政治正確」、SJW邪教高潮片、導演是瘋婆子、bla bla bla⋯⋯

如果是有所反思或是「欠反思」的直男觀眾——在此呼籲讀者提供給男性友人/男友/老公——最簡單的反思起點就好:

如果你在這個父權社會生下一個女兒的話,你怎麼想?

撇除那種「產檢出沒有XY染色體就墮掉」的無藥可救極端案例(諷刺的是,在美國保守州甚至想墮都墮不掉喔!),即使是極端父權支持者,如果已經、或有機會為人父的男性,再藉由本片作一點延伸思考就好:你願意自己的孩子受到二元性別的壓迫嗎?而現實社會中,被壓迫比較多的,畢竟是女性。設想你的女兒要遭遇到:從小到大都必須慎防騷擾與侵犯、社會的學業與就業環境對女性的玻璃天花板、假設嫁到一個傳統的夫家要被人從小媳婦開始磋磨⋯⋯帶著這樣的想像,你是否會再罵一句「女權自助餐」呢?

如果是一位美國「老白男」觀眾,我會希望他們也能藉由本片有所衝擊,雖然宗教保守立場者可能會反女權到底——真不敢想像那些「假設我女兒被強暴也不允許墮胎」的直男癌末期患者在想什麼;但身為臺灣的觀眾,被視為亞洲性別平權模範生的國家,我們真的有比較平等了嗎?

這就涉及到我們對「平等」的解釋。

部分「女權自助餐」說法的簇擁者可能會有的回應是:男女已經很平等、現代社會實際上女權高於男性、「要真的男女平等叫女性去當兵/買房買車啊!」⋯⋯所謂的平等是什麼呢?

形式平等/實質平等/正義解放

形式平等/實質平等/正義解放

上圖中中間那一幅即是女權運動在訴求平等時的大多數解釋。所謂的平等不是大家給一樣的階梯的形式平等(或叫「齊頭式平等」),而是「以有餘補不足」的實質平等,希望不論男性或女性,都能在社會上得到公平競爭的待遇。

有時候,這種公平因為「不足」的太多,再被人為地設置了很多保障機制,又因此引發爭議。舉例來說,像是「原住民加分」就被漢人學生抨擊反對。這種「保護主義式的平等」其實並不是平等的終極目標,上圖最右幅才是真正的使所有人站到公平起跑線的正義。女性遇到的「保護主義式平等」有時很隱晦、有時很多餘,例如:男女都能當警察,但女警通常被安排坐辦公室——可是這同樣剝奪了女警出警立功的機會;勞基法曾經為了「保障」女性而定法條說「女性勞工執大夜班,資方要受裁罰」,也是經過釋憲後因為違反性別平等精神而使該法條失效。

所以說,「真平等就是女性也要當兵」是個假議題,這一條放棄思考的口號背後是拒絕深思父權壓迫、只想為自己的委屈找個對象來罵、藉此轉嫁壓迫的心理。(可參考:女權不是自助餐!女人當兵才是性別平等?一文提到的各流派女性主義看待兵役的態度、以及對「軍隊設置」本身的思考。)

《芭比》所提供的,是父權與資本主義交織下的反省,你可以說它是一部「女性主義電影」,但它並不是在訴求「女權」,毋寧說是「平權」。

從中文的詞組形構方式也能提供思考的補充:Patriarchy被翻譯為「父權」,為什麼Feminism不是翻譯為「母權」或「女權」而是「女性主義」呢?又為什麼patriarchy不是翻譯成「男權」?在親子之間權力關係相對比較鬆的美國,《芭比》提供的便很單純的是「男主宰女」的壓迫形式、及其冀望平權的電影目標;在講究家庭形式的亞洲,尤其華人文化「三綱五常」的歷史文化遺留下,「父權」的翻譯更能表達出無分男女都是在被上位的「父」所壓迫,期望解脫的這一股叫做「女權」而非「母權」的力量,寄望的是女性的覺醒與發聲,並沒有要用「母」取代「父」換一個壓迫者的意思。如果男性觀眾反感「女權」,自然也可以想想是否要抨擊的不是勇於起身反抗的女性,而是自己凝塑反抗「父」的力量——男人當然也可以有「子權」或「男權」運動,重點是不論男女,我們都不希望再有一個高高在上的單一主政者,規定「男生該怎樣、女生該怎樣」的「偉大父親」的宰制,而是沒有誰壓迫誰的真正「平權」社會。

有趣的是,《芭比》片中並沒有太多親子關係,而Gloria與Sasha與其說是母女,不如說是價值衝突和解後的sisterhood的展現。成為父權共犯的女性,在戲外是出於宗教立場反墮胎的女性大法官,以及迎合「父權+資本主義」形成「男性凝視male gaze」的娛樂產業——有需求因而有供給,劇中的肯尼由劇外迎合female gaze的Ryan Gosling、劉思慕等猛男(hunk)飾演,在資本主義的邏輯下也是公平、誰也沒饒過誰的,所以這部片也不會被女性主義者說是物化女性、剝削女性的產物(因為男性也有被物化剝削XD)。如果真的能讀懂、看懂這部片就會知道,《芭比》並不是「女權/女拳」電影,而是用娛樂外衣包裹的「女性主義+資本主義+存在主義」思考,是一個女生要面對自我人生處境,在既有的父權社會背景下,如何認識自己、確認自己的存在、展望未來的故事。

結語

我為《芭比》已經寫了太多字了⋯⋯Orz非常吃力非常累,也許以後要少幹影評這種活。XD

總體而言, #芭比海默# 兩部都是好電影,相對於我陌生的奧本海默,虛構的《芭比》提供非常多切入的面向、也有很高的娛樂性。雖然中間Gloria一長串獨白真的說教感比較重,全片種種「不現實」必須「as it is如其所是」接受的敘述姿態,也會讓人覺得「雖然好笑但真的很不合邏輯」,但在後現代的迷因社會,我們觀眾倒應該也很能體諒。

身為一個女性主義者,我看到一些《芭比》的觀眾reaction真的會感到世界的參差——也就是價值觀太多元導致錯位、歪斜而不能理解。我有意識地在「父權紅利者的接受美學」一節小心地以比較不冒犯的語氣寫作,並不是我不敢於批判,而是我想批判的聲音應該所在多有,我祈禱比較體貼一點的敘述能不能偶然觸動到至少一位直男癌讀者的心靈,而這又很恰巧反映出當代女性主義者的困境之一:「You have to answer for men's bad behavior, which is insane, but if you point that out, you're accused of complaining. 你要為男人壞行為找到解答,但如果你直指出來,你又會被指控總是在抱怨。」臺灣已經是相對比較不男女對立、不厭女的東亞國家了,但隔著匿名網路的一層皮,還是會看到一些發言就動氣。但大多數網友們都還是持正面評價的,讓人覺得臺灣還是比較有希望的。XD

以上,有關《芭比》就聊到這裡。本來我希望另闢一小節子題分享一下女性主義書單,但那會太冗長;也想多談一下亞洲社會的父權特殊性,但那有別的影像文本可以做。所以就暫且留一個坑在這兒,有機會的話,會用《大奧》聊一聊。

謝謝你的閱讀。

avatar-img
184會員
79內容數
針對高中國文課內、課外文學作品,深入細讀、分析寫作手法與內涵,分享中宜師的教學見解。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貝冷絲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篇分析2023電影《芭比》的形式面向,包含《芭比》的:影視戲仿彩蛋、原聲帶等。
2023諾蘭導演電影《奧本海默(Oppenheimer)》觀後感,分別從敘事手法、影音效果、人物分析三方面觀察。
本文是中宜師應考高中國文教甄經驗談的「口試篇」,內容包括「備考經驗」和「應考經驗分享」等。
本文是中宜師應考高中國文教甄經驗談的「筆試篇」,內容包括備考策略、題型分析等。
109年台北陽明高中國文科教師甄試筆試第三題擬答。
109學年度屏東高中國文科教師甄試筆試第一大題第二小題擬答。
本篇分析2023電影《芭比》的形式面向,包含《芭比》的:影視戲仿彩蛋、原聲帶等。
2023諾蘭導演電影《奧本海默(Oppenheimer)》觀後感,分別從敘事手法、影音效果、人物分析三方面觀察。
本文是中宜師應考高中國文教甄經驗談的「口試篇」,內容包括「備考經驗」和「應考經驗分享」等。
本文是中宜師應考高中國文教甄經驗談的「筆試篇」,內容包括備考策略、題型分析等。
109年台北陽明高中國文科教師甄試筆試第三題擬答。
109學年度屏東高中國文科教師甄試筆試第一大題第二小題擬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暑假總是電影荒,當我第一次看到芭比的預告時,怎麼想得到我會進影院甚至二刷。想看芭比的原因除了好奇,關鍵還有Chacha推薦文的一句:「如果你是女性主義者,會愛爆這部電影。」 我的童年當然也少不了芭比,雖然我的印象只剩被我不肯拆封的肯尼(He just Ken),還有後期日本推出的莉卡公主。
Thumbnail
《芭比》和《可憐的世界》透過電影敘事,探討了性別觀念和男女角色在父權社會下的困境,以及女性主義對性別框架的質問和解構。 本文從電影中的角色與情節,揭露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該成為女性主義者。
Thumbnail
上一篇的【時寐】演唱會,提到安溥獻唱【女人花】給陪伴她從女孩蛻變到女人的妹妹和歌迷們。本篇來聊聊或許曾經是部份女孩夢想的芭比娃娃,如何巧妙連結舞台劇【完美咪咪】的靈感,一起認識更多美好的戲劇作品。 下一篇,我們將會從芭比的 Mattel 公司興衰史,來探討 IP 的經營之道。 綠獅去年接獲劇組【完
Thumbnail
奧斯卡金像獎等影壇盛事,紛紛公布入圍或揭曉,趨勢一致,都是「奧本海默」大勝、「芭比」點綴小獎。
Thumbnail
《芭比》將聚焦在兩性議題與自我定位之世代焦慮上,以粉色喜劇包裝諷刺意味十足的黑色幽默。電影中以實景打造的夢幻粉色芭比樂園以及其完美還原童年的細節設計令人津津樂道,不過故事敘事方式與點題方式卻較為淺薄,也些許淪為說教電影,難以使人產生共鳴。
Thumbnail
這部片最隱微的一個焦慮:喜歡的玩具過時的哀傷。這個哀傷在整部片就分裂成為母女和解劇碼。正是把這種「過時」設計成是人格化的「世代差距」,而「世代和解」的成長課題,更延伸到芭比和創辦人之間近乎母女情懷的互動。《芭比》更可以說是一個拍給成人的卡通片:我們總是要不斷重新長大,不斷面對內心還未長大的部分。
Thumbnail
在《芭比》熱潮稍微退卻之際,這部電影仍值得深度探討。雖然外界對其女性主義的標籤可能使部分觀眾望而卻步,但其在性別議題上的深刻反思,使人們能共享共鳴。不僅強調女性的力量,還透過肯尼角色展現了男性在當代社會中的掙扎。電影最終以現實世界的回歸收束,真正反映出平權的複雜性與努力。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暑假總是電影荒,當我第一次看到芭比的預告時,怎麼想得到我會進影院甚至二刷。想看芭比的原因除了好奇,關鍵還有Chacha推薦文的一句:「如果你是女性主義者,會愛爆這部電影。」 我的童年當然也少不了芭比,雖然我的印象只剩被我不肯拆封的肯尼(He just Ken),還有後期日本推出的莉卡公主。
Thumbnail
《芭比》和《可憐的世界》透過電影敘事,探討了性別觀念和男女角色在父權社會下的困境,以及女性主義對性別框架的質問和解構。 本文從電影中的角色與情節,揭露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該成為女性主義者。
Thumbnail
上一篇的【時寐】演唱會,提到安溥獻唱【女人花】給陪伴她從女孩蛻變到女人的妹妹和歌迷們。本篇來聊聊或許曾經是部份女孩夢想的芭比娃娃,如何巧妙連結舞台劇【完美咪咪】的靈感,一起認識更多美好的戲劇作品。 下一篇,我們將會從芭比的 Mattel 公司興衰史,來探討 IP 的經營之道。 綠獅去年接獲劇組【完
Thumbnail
奧斯卡金像獎等影壇盛事,紛紛公布入圍或揭曉,趨勢一致,都是「奧本海默」大勝、「芭比」點綴小獎。
Thumbnail
《芭比》將聚焦在兩性議題與自我定位之世代焦慮上,以粉色喜劇包裝諷刺意味十足的黑色幽默。電影中以實景打造的夢幻粉色芭比樂園以及其完美還原童年的細節設計令人津津樂道,不過故事敘事方式與點題方式卻較為淺薄,也些許淪為說教電影,難以使人產生共鳴。
Thumbnail
這部片最隱微的一個焦慮:喜歡的玩具過時的哀傷。這個哀傷在整部片就分裂成為母女和解劇碼。正是把這種「過時」設計成是人格化的「世代差距」,而「世代和解」的成長課題,更延伸到芭比和創辦人之間近乎母女情懷的互動。《芭比》更可以說是一個拍給成人的卡通片:我們總是要不斷重新長大,不斷面對內心還未長大的部分。
Thumbnail
在《芭比》熱潮稍微退卻之際,這部電影仍值得深度探討。雖然外界對其女性主義的標籤可能使部分觀眾望而卻步,但其在性別議題上的深刻反思,使人們能共享共鳴。不僅強調女性的力量,還透過肯尼角色展現了男性在當代社會中的掙扎。電影最終以現實世界的回歸收束,真正反映出平權的複雜性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