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下):《芭比》是一面鏡子

2023/08/22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接續上篇,本篇討論的議題都相對較短,提供觀後延伸的思考。花了比較多時間寫完,祝大家七夕情人節快樂。

四、以他咪堪幾囉~透過感受痛苦而學會同理,達成互相理解
(1)主角芭比從現實世界返回芭比樂園後發現樂園被變成肯的道場了,每晚的淑女之夜則變成了男人之夜。

藉由自身成為男人之夜的被排除者,感受到被拒於門外的不適後,她才理解到原來肯每晚都在經歷這種滋味。感受痛苦,進而換位思考,而後同理,最終互相理解。

(2)肯也經歷了類似的歷程,肯是完成了與肯之間的同理。經歷故事後半的海邊彈奏橋段後,所有的肯都有著”我愛的人不愛我”、”我的身分到底算什麼”的共同困境。正所謂不打不相識,後來終於發現彼此不是敵人,而是有著同樣痛苦的人,是以才平息了後續的海邊戰爭(以一起穿上黑衣跳起排舞為象徵)。

五、世界的倒反與映照(女性賦權的芭比樂園與男性主導的現實世界)

芭比樂園是一個假想世界,充滿因現實無法達成而投射的幻想(即:世界由女性主導/人有無限的可能性等等);但對主角芭比來說,由於芭比樂園才是他所熟悉的世界,是以第一次造訪現實的時候,當她發現工地是”被男性佔領”時才會如此吃驚。

電影藉著不熟悉現實的主角芭比觀看這一切來邀請觀眾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現實世界,其運行方式從來都不該是如此理所當然。

例如女性在現實確實存在,但都到哪裡去了呢?這問題就如同電影中的媽媽所說的那一大段話(這段話其實有點爭議,算是討厭本片的人認為都在說教的部分。個人認為其實也不至於太突兀,就是一個女性發牢騷抱怨她所遇到的鳥事/困境,有一點類似*亞洲人講脫口秀去自我調侃亞洲人刻板印象,在電影當下那個情境是合宜的,但確實是說得有點多),女性在各自的危機/困境裡面努力生存著。相比男性在芭比樂園裡只有角色卻沒有位置來說,女性在現實辛苦多了。

六、不僅做為女性,更是身而為人

前篇有提到,電影是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從人偶(芭比)轉變為人,在這當中主角芭比是先認識到了自己的性別,性別代表的差異與困境,然後才知道人與玩偶的差異。

當一個女生是辛苦的(因為社會架構的緣故),但作為一個人類更辛苦。有一種循序漸進的感覺,同時也讓我們反思"恩,我們做為人類,確實就是身處在這樣辛苦的社會裡面呢。我們其實也不容易呀。"的感覺。

我看到那段甚至哭了出來,畢竟個人也有一些身而為人的困境。

 七、女性、芭比、娃娃的對照與不足

芭比是到現實世界才發現自己相信的一切都是虛假的,他們可能在女孩兒時確實具備了提供希望與代表著未來可能性的功能,但這僅限於女孩還不認識這世界(以及還在父母照護下,尚未被社會架構框架的無風帶裡)的幻想。
實際上完美的身型、金髮、姣好的容貌,不只有物化的疑慮,也有著如同市面美妝廣告的問題:提供一個完美的原型,讓消費者參照,既而製造一種"妳永遠不夠好"的焦慮。
當初看這電影的時候覺得滿有趣的是,美泰兒(芭比的公司)竟然願意讓電影方開這種玩笑去挖苦自己,包含高層都是想著賺錢的男性、生產的芭比根本沒有提供希望或快樂,反而是造成容貌與身材焦慮等等。

另一方面,娃娃(洋娃娃、玩偶)則是在故事開頭的有趣描述講述出了一件事情。娃娃會讓女孩扮演起母親的角色,但一陣子後女孩們就覺得無趣了,而不想繼續玩。實際上母親,或是芭比(成年女性),都是女孩未來可能成為的模樣。然而母親卻是無趣而辛苦的,女孩可以選擇不幹,就抽離扮家家酒的情境就好,但實際的母親(例如電影中那位)卻沒有辦法這樣。

八、男性諷刺、父權與馬匹

電影中不僅是中後段的經典芭比策略去諷刺男性("假裝不會讓她教妳"或是讓他侃侃而談《教父》…我覺得後面這個尤其好笑),其實前面美泰兒高層就已經開始在嘲諷了(從莫名其妙地繞一大圈傳話開始,或是在大樓裡跑來跑去就是抓不到人、之後全部都堵在感應閘門等,都顯得男性很愚蠢),畫面上像是駭客任務裡的一大票探員複製人,觀感上都只想著做同一件事但執行起來卻看來很可笑。

身為男性,看這段不會覺得被攻擊,而是覺得有點好笑。因為我們知道這是一部喜劇,而故事也是用喜劇的元素去呈現這些的。與其覺得被攻擊,倒不如說男性感覺單純好懂的可以。

倒是有兩件事情我覺得有趣,首先是男性都愛侃侃而談教父嗎?教父是陽剛或男子氣概的代表嗎?或許是因為它有著黑幫-兄弟情-權力鬥爭-槍火等元素吧,至少就我理解它不是一部這麼能代表男性的電影,之前當兵休息時跟同事一起休息室看電影剛好播到教父1開頭,馬頭都還沒出來同事就已經覺得太沉悶而玩起手機了(為此印象深刻)。
還有就是為什麼要把馬牽扯進來?倒也沒特別想過這是男性或父權的象徵(雖然電影後半段肯有自白說他有發現其實無關XD)。後來想了想,其實還是多少有所連結,但應該是在講牛仔,最經典的案例就是原本是以女性為TA,後來決定以牛仔陽剛、粗曠豪邁、男子氣息的形象來推廣給男人抽的香菸品牌萬寶路(Marlboro)。

九、作為一面鏡子:後現代藝術

除了上文論點一提到的互文性參照之外,本電影更為重要的特徵完全符合所謂後現代藝術:作品本身沒有單一或絕對的答案(例如,這部電影想講什麼),作者、觀眾與環境都是作品的參與者,讓藝術創作與鑑賞都變得非常多元。

《芭比》實際上就是一面鏡子,根據觀看者的性別、文化背景或成長經歷,會在當中各種議題裡更能同理到不同面向的特定幾項(同時弱化其他項目),進而構築起自身對於整部電影的印象或理解。

這也是為何關於這片的影評內容是相對豐富的,因為很多人是結合著自身經歷去解讀、同理,所以一百個人,可能就有一百種解讀。

以此論點看來,我們的確可以很單純的論定說《芭比》就只是一部喜劇包裝,但通篇只強調女權的說教式電影;但這只是其中一種可能性,提出這種論點的人可能整部看完只記得媽媽突然發難演講起來的片段。

關於鏡子論點,以下為相關後續討論:
"世界就是一面鏡子呀。所有人事物都會映照出你的模樣。應該說哪一部電影不是鏡子?"

"奧本海默呀。奧本海默就不是鏡子。那不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人生。"


十、觀看的進入障礙:男性觀眾與芭比

延續論點九的議題,作為男性在當初看到芭比電影時,是抱持一種排斥心理的。不僅是整體粉色調的那種奇異人工感,還有一種"男性進戲院看芭比好像哪裡不太對勁"的聲音。這有點微妙。

也是在詢問過幾人觀後感,才決定看來該自己也進戲院看看的(尤其是鏡子論點之後)。

十一、瑪格羅比與芭比

瑪格羅比這選角簡直非她莫屬,因為她就是典型的金髮、高挑與美麗(美艷)的形象,甚至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那些關於金髮女郎(胸大無腦)的刻板印象。以這種自帶刻板印象的演員,來演出相同刻板印象的芭比,不得不說十分精妙,頗有種自我解嘲的味道(也讓電影中針對這個選角的吐槽顯得格外好笑)。

十二、為何芭比想成為人?為何肯不想?

關於這題討論後認為原因是經典芭比已經認識到芭比樂園的永遠是虛假且重複的,進到現實社會後返回的這些經歷讓她獲得啟蒙,進而無法再回去過那樣一成不變的生活。

至於為何肯不想,就有點想不通,畢竟當初跟著芭比去現實世界的也是他,他大可不必跟隨(雖然當中可能比較類似賭氣或感情因素這類原因所造成)。在這件事情上,他甚至是比經典芭比更為積極主動的(一個是因為要修復出現的問題而不得不前往現實,一個是為了愛人而決定跟隨)。

所以為什麼肯不肯呢,可能是因為這片畢竟還是以女權為主調無誤,所以肯的線就在他認識到自己,角色有所成長後就算是個圓滿句點收掉了吧,故事沒有特別再做著墨。

不然循著同樣的邏輯,肯應該也不會想回到芭比樂園才對。

*歐陽吉米與Steven He都玩”亞洲人特徵”的梗,都滿好笑的X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q3xqZk9qR8&pp=ygUM5q2Q6Zm95bm-57Gz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WZnenTQDB4&pp=ygUQZW1vdGlvbmFsIGRhbWFnZQ%3D%3D

 

11會員
39內容數
本沙龍主要以介紹/賞析電影、動畫、展覽為主。 電影:院線或自選經典作品,以藝術表現/敘事手法/其他觀察為主。較熟悉的導演為王家衛、北野武、昆丁。 動畫:主要為今敏動畫賞析,陸續會新增宮崎駿系列。未來預計也會以近未來科幻(AKIRA/機動警察/攻殼機動隊)為主題做分析。 展覽:針對展覽做紀錄與觀察等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