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本海默》的眼與心|影評

2023/07/23閱讀時間約 28 分鐘

身為一個一年進不了幾次影院的普通中學教師,也許專業的影評還談不上;觀影前後我也沒有特別做什麼功課,原著相關傳記也沒看,頂多就瀏覽了一下奧本海默的wiki page。所以本文比較像略用一點我文學專業出身的背景、想到什麼講什麼的感想。

本人非導演諾蘭的粉XD,沒有他的每部戲都看,不過素來知道諾蘭擅長敘事手法剪輯、影像音樂的呈現。我覺得恰巧就是因為《奧本海默》是傳記片,可以免掉那些吸睛的動作場面,反而更表現出諾蘭團隊鏡頭語言的厲害之處。以下我想針對「敘事手法、影音效果、人物分析」三個大方面雜談我的觀察。

要說,本文絕對有雷⋯⋯其實歷史就在那邊好像沒什麼好避諱劇透的XD,不過還是有必要先防雷一下,本文預設讀者就是看過片的人,請大家進戲院支持吧。XD

敘事手法:時空與意識的跳接

時間階段

進戲院前不知有多少觀眾會去瀏覽網路上無雷的推薦?或許有人事前就知道電影彩色黑白畫面的意義,也或許有人跟我一樣是回來查了才知道:電影中彩色畫面是奧本海默的主觀鏡頭,黑白畫面算是第三人稱的客觀鏡頭。我在戲院看的時候是猜:難道黑白色是現在式?彩色是過去式?但又有幾些地方好像說不通⋯⋯如果想真的釐清又要重刷,我看就接受網友的說法吧。

那麼這個「彩色奧本海默、黑白第三人稱」的色調分配其實也輔助到電影時空跳接的剪輯,全片其實細究可以分三節時間階段:1940年代奧本海默的學術生涯到曼哈頓計劃——1954年奧本海默的安全聽證會——1959史特勞斯任命商務部長的提名委員會。前兩個階段都是奧本海默親身經歷的彩色畫面,最後則是黑白色呈現。把這個彩色/黑白再考究細一點,可以注意到在這三個大階段之間的幾場小事件,也有把「彩色—奧本海默所知」、「黑白色—史特勞斯所知」重複以不同的色調之眼說故事,如初任奧本海默為AEC主席時,史特勞斯引奧本海默去新辦公室,結果遇上在湖邊餵魚的愛因斯坦那件事——就史特勞斯所見,不知是奧本海默講了什麼讓愛因斯坦臭臉、都不願意與「我」這個官僚說話;而如1959年參議院助理所說「也許他與愛因斯坦在談更重要的事呢?」影片最後一幕就收在奧本海默與愛因斯坦這一場對話的完整原貌,也就轉成彩色畫面了。另外還有AEC圓桌會議那場戲,從奧本海默主觀鏡頭看是彩色、從史特勞斯眼中看是黑白色;我不確定出口同位素的聽證會有沒有被re-tell,但應該也有這樣的分配。

(某一場戲到底有什麼、沒有什麼真的太細節了,記錯請見諒!XD“)

意識流

影片開頭也預示了整部片各種視角的「1.分裂、2.融合」,所以從主角奧本海默出發,我們會看到很多他對於外在世界的感知認知、與內在意識的分裂融合。文學手法上所謂的「意識流」,其實就是將人物的主觀思維感情用「沒有現實邏輯但自成邏輯」的方式串接。例如第一階段講奧本海默留學劍橋時,因為實驗不順利遷怒、在教授的蘋果上注入氰化鉀,晚上回宿舍睡覺時追念小時候露營、餵狗狗吃東西所以再度聯想到那顆被放在實驗室講桌的毒蘋果,就奧本海默這個個體而言是自成邏輯的聯想,電影就用蒙太奇剪接使觀眾能夠掌握到奧本海默的思維歷程——所幸奧本海默想到後有馬上衝回實驗室,不然毒蘋果就要被波耳老師誤食了!XD

此外這個意識流手段應用得很好的地方,還有原子彈投放成功後奧本海默在基地的演講,他聯想到會有很多人因為爆炸而面目全非、化為焦炭的樣子,隱晦地帶出奧本海默對自己成為戰爭助力的罪惡感。最精彩的一次應用莫過於安全聽證會上,當奧本海默必須在聽證會中承認自己與瓊・塔特洛克的婚外情,畫面中奧本海默一度赤裸、甚至幻想瓊也赤裸地坐在他身上,受眾人的批判與審視——不愧是演員啊,裸身的席尼・墨菲和佛羅倫絲・普伊都很敬業,其他演員們要維持平穩的目光繼續演出,感覺這場戲就很不好拍。

時間演進

其他比較多的表現方式,還有用數量體現時間的變化。像是我自己很喜歡的一場,是奧本海默初回美國任教,要把量子力學從歐洲引入,第一天上課只有一位誤選到課程的學生,學生還很抱歉想閃人XD,結果奧本海默兩三句開始講課,學生眼睛就亮了!隨著奧本海默講課的聲音,畫面一轉再轉,從第一天的一位學生、到後來坐了一圈、再到後來坐了兩三圈,側面表現出奧本海默課程人數與受歡迎程度的變化。(滿教室就會太誇張了,畢竟當時量子力學很難,應該只有碩博士研究生來修課)

題外話,據說奧本海默是那種大學裡很受歡迎的教授,學生會給他暱稱「奧比Oppie」,還模仿他的品味和言行,被人說是「邪教」~XD不過也能理解,畢竟奧本海默真的就是天才,講課口才也很好——此外,雖然奧本海默是內向型人格,這不代表他不是好老師,我自己觀察其實內向型人格當老師也可以很能講課,畢竟講課就是有備課練習、有舞台可以上場的一種表演。據說奧本海默是那種懂的人就會很信仰他的魅力型領袖,這也可以拿他跟格羅夫斯將軍與史特勞斯的關係做對比。後面再談。

另外一處用數量表現時間做得很明顯的地方,就是曼哈頓計劃的高級會議室中,一碗一杯裝的彈珠,用來表示原子彈原料元素的開採提煉數量,也用來表示整個曼哈頓計劃的進程。隨著碗裡與杯裡的彈珠越來越多,團隊也攻克了很多理論上的難題,計畫也接近完成。

空間移動

再來的就是移動,像是奧本海默與格羅夫斯去遊說科學家們加入曼哈頓計劃,有一些是在教室裡,有時候會請格羅夫斯出去、有時候他在場,讓奧本海默與教授們對坐、遊說計劃的重要;有一位是在換教室的途中,反而那位教授比較吃格羅夫斯來硬的那套;有一位是從教學大樓走出來中庭,但隨著格羅夫斯和奧本海默一左一右,向捧著書的教授說他就是美國版的XX(忘記這個XX是誰了,一位歐洲某領域的大師),教授也是被捧得飄飄然就答應加入了。這就是曼哈頓計劃人員們的集結,從教室移動到教室間的走廊再走出教室與大樓,彷彿曼哈頓計劃也是這樣走出一條路來。魯迅先生說了嘛:「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還有,奧本海默的左翼運動參與,也是用移動的方式表現。第一次去聽左翼論壇,他是在台下與眾人認識,包括一些本校的別系教授,以及後來成為情人的瓊・塔特洛克;然後FAECT成立,他被主辦人介紹上台,表達自己身為學術界人士對左翼理念的支持;最後是在他自己的研討會教室,他站在黑板前跟台下學生們分享FAECT還有倡議學院內成立工會的事。奧本海默的三個位置,分別表現了他與左翼運動的關係,從旁觀的路人到友善者、再引介入他熟悉的學院教室內。

空間遠近上下

人與人的關係也是。奧本海默與格羅夫斯將軍的親密程度,也是隨著時間演進,在彼此的空間上表現出時近時遠的關係。在教室、辦公室會議室之類如果二人是confrontation的狀態,往往是對立而坐;在搭火車來往不同地點,像是他們要一同煩惱某項難關時,奧本海默與格羅夫斯就會坐在火車的同一側,表示他們是同道人、同一條船上的人。我印象中沒有奧本海默衝進格羅夫斯辦公室之類的畫面,倒是有格羅夫斯在會議室門邊觀望一群教授們在裡面搞理論——這也暗示了奧本海默與格羅夫斯其實從來不是敵人,反而格羅夫斯內心裡是很景仰奧本海默的。後來也有提到格羅夫斯是麻省理工畢業的,所以他能夠理解奧本海默的偉大,然而他頂多就是在會議室外面聽上一耳朵,還因為奧本海默一直擴充所謂安全人士的名單,在立場上就要氣噗噗地拂袖而去,其實他一定很想留下來旁聽吧~我都看出來了~XDDDD(有種可愛的感覺)

本片在「高低」這個空間向度上倒是沒怎麼大作文章,畢竟也不必爭科學家跟政客誰比誰高尚;只有瓊・塔特洛克與奧本海默運用了高低上下表現人物關係——戀愛初期,二人做愛是採女上男下的騎乘式,表示女性佔主導位置;戀愛後期,奧本海默來告訴瓊自己跟別人有了孩子要結婚,則是瓊癱靠著沙發,奧本海默靠過來摟著她,變成男高於女的關係;外遇時期,做完後二人赤裸一人坐一個單人沙發,關係平行且形成對峙。這種用性愛表現男女戀情中的權力關係也算電影常見的手法,像是李安導演《色戒》也用過,片中梁朝偉飾演的易先生與湯唯飾演的王佳芝就有三段床戲、遞進地表現他們之間「性/愛」的程度變化。

相對地,奧本海默與元配凱薩琳(片中暱稱「琪蒂」),則常常是二人在同樣的高度,表現出這是一段相對比較平等的關係。只有奧本海默得知瓊自殺後自己崩潰跑到野外痛哭,琪蒂來找他安慰他時是女方高於男方,擁抱他時將額頭靠上、表現出同情憐憫。安全聽證會上,描寫夫婦被迫在眾人面前揭露奧本海默的婚外情,琪蒂在旁聽席沙發上抬眼望向老公的背影,鏡頭上與她對視的也是瓊的幻影,所以整體上奧本海默與太太其實還是心靈高度上比較平等合得來。

其實上述用移動空間做出層次變化,本來應該是很基本的說故事手法,但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一些平庸之作的導演甚至都沒想過這樣設計,角色要不就待在空間內、用鏡頭正拍反拍就算拍完了,要不就不知道有何意義地在路上走、邊走邊講也不知道跟空間的關係為何。希望導演們真的要有設計,不要那麼懶惰。XD

其他應該還有很多敘事手法是我漏掉的,但目前就先整理到這裡吧。

影音效果:主題與視聽的呼映

主題意義

我記得電影的第一個畫面是引用普羅米修斯盜火的故事,最後一個畫面則是收在奧本海默的臉,以及他與愛因斯坦對話後,想到整個地球被爆炸毒氣影響到的連鎖效應,藍綠色的地球有一圈一圈擴散的金黃色破洞,一方面是表明戰火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一方面也是盜火後科技能力高張的人類「自以為對自然的征服實則是破壞」。

另外,片中也三次引用《薄伽梵歌》中的詩句,也是歷史上的奧本海默演講時曾援引以自述的話:「我現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分別在開頭、中間與瓊做愛時、以及結尾第三幕。(我總覺得我有記錯,希望讀者可以幫忙糾正。)

以神話點題,將奧本海默如何看待自己創造原子彈這種毀滅性武器、他沈重的罪惡感表現出來。也是奧本海默心靈契合的妻子有明白講出來的:奧本海默在安全聽證會被一番折辱,實則是用讓自己成為烈士的方式,希望為自己的罪惡感贖罪。這是妻子在為奧本海默發聲;在外人的眼中,則利用奧本海默與杜魯門總統對話那一節表現——奧本海默說自己覺得雙手沾滿血腥,總統抽出胸前的手帕要給他,聽到他對軍備競賽的反對態度,又把手帕收回來擦自己的,並且表示下令投放原子彈、雙手沾滿鮮血的是自己——顯示出作為政客的總統看待轟炸日本是戰爭功勳、武器研發是國家軍事政策,「愛哭鬼」科學家好好發明我們需要的工具就好、不要再來鬧。影片中完全沒有涉及原子彈投到日本之後的畫面,我們得到的只有言談與數字說死了多少多少人,唯有奧本海默的意識流想像自己坐在飛機上載著炸彈飛行。歷史中的奧本海默大概真的沒有去過日本,在現代社會如果想還原日本被炸之後的樣貌我猜會影響票房XD,畢竟傳記片聚焦主角,圍繞著他的心靈與視界表達出主題比較好。所以本片中大量用正面拍奧本海默的臉,他的深思、他對原子(中子撞擊)的想像與接受原子彈威力的震撼。演員席尼・墨菲以恰當的內斂方式演出同樣內斂的奧本海默,從眼神等一點點微表情中表現奧本海默的心情。

其實我在想片中讓席尼・墨菲重新表演奧本海默的演講片段不知道會不會好,歷史上奧本海默發表這段詩句朗誦的時候,那又黑又深的眼睛真的很能看出這個人沈重的心理負擔。不過想想應該還是不要比較好,電影中有讓席尼・墨菲朗誦,但不是採取同樣的鏡頭方式,避免了直接與人物原型比較的風險。比如當年Naomi Watts飾演Diana王妃中的monologue畫面,還被人frame-to-frame的比較,演員的演出被定位為「模仿」而且還要被評論模仿得像不像⋯⋯Naomi Watts後來超後悔接這部片的,這就可知翻拍傳記片的風險。有客串《奧本海默》的Rami Malek當年甚至連唱歌、姿勢都完美複製Freddie Mercury,真的做到太好了、也拿了奧斯卡影帝,那不知道下了千百遍苦功。反之,席尼・墨菲同樣是演技派、與真實人物又相貌肖似,但他那標誌性的藍眼睛能夠convey的內涵不需要再模仿網路上一搜就有的歷史片段,在整部片敘事的大框架底下,讓演員用自身的演技功底表現出內涵來,輔以恰當的視覺燈光音效,比較有導演自己主導出來的風味吧。

配樂

本片很給人導演諾蘭一貫的風格感覺,那種忽然「叭叭——!」銅管樂器轟響,帶給人強烈的震撼,輔助爆炸畫面是還蠻有效果的。可是要說有沒有很漂亮、銘心刻骨的melody,一時倒也說不上來。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就是諾蘭+漢斯・季默的風格,但其實從《天能》諾蘭就有跟新的作曲家合作,兩部片都是跟Ludwig Göransson合作的,基本上都是起一種輔助的功能,我不覺得這部片的配樂有特別好或特別壞,反而感覺很多日常性的場景也會有背景音在那邊、偶爾會感覺有點多餘。不過都是主觀的感覺啦,其實我很喜歡Göransson啊~~~Q/////Q他做的《黑豹》、《曼達洛人》、《波巴費特之書》的音樂主題都個性鮮明,都好好聽,這次《奧本海默》我反而覺得還好⋯⋯之後我再補聽一下OST看看能不能再聽出點東西。

整體視聽覺雜談

wiki:Oppenheimer_(film)_poster

wiki:Oppenheimer_(film)_poster

本片上映前就在宣傳上主打向來號稱不用CG特效的諾蘭導演會呈現出很酷的原子彈爆炸效果,的確,就畫面上而言,爆炸是很好看的。GQ有請了核武器歷史專家講解原子彈,我身為普通觀眾只能說的確很有震撼性,而且爆炸不是先有畫面才有聲音嗎?(光速比音速快的關係,對把?我身為社會組只知道這個解釋。XD)所以爆炸炸一遍、拍一遍主體,然後分奧本海默的本部、格羅夫斯將軍的趴地上組、費曼坐車裡的另一側觀察組,總共三組位置描述他們被光照的驚愕,以後聲音效果抵達之後的震撼,就是用Göransson配樂的銅管聲部「轟轟!!!」、「轟轟!!!」、「轟轟!!!」總共轟了三遍。XD三遍的音量微有差別,可以表現出三組人馬分別與爆炸的距離,但是對於觀眾的心靈也是不小的撼動。XD

爆炸的話,必須說,真的得進戲院看才能感受效果,要說多恐怖我倒覺得說不上,畢竟影片中只呈現試爆那一次,投到日本那兩次又沒拍出來(焦點也會跑掉,變成日本環境跟難民的浩劫)。

影視與聲音結合得好的地方我反而覺得都用在了奧本海默的意識流上,像是奧本海默在基地演講時,觀眾們在席上用腳踩地造成很大的「噠噠」聲,從觀片角度來說都覺得比原子彈爆炸的本身可怕——男男女女們穿有根的鞋子,在木製的階梯式觀眾席上跺腳歡迎奧本海默出場致詞,其實這種歡迎的本身反而造成奧本海默內心的壓力痛苦。包括他致詞完,眾人歡呼尖叫的畫面聲音,也在意識流中一度成為痛苦哀嚎的尖叫,那真的很有壓力、有壓迫性。我反而覺得是全片影像與聲音結合用得很震撼力的地方。

人物分析:動機與行為的呈現

奧本海默

關於主角其實前面都講得差不多了,席尼・墨菲的表現我想也沒啥好挑剔的,不過如果可以的話,我覺得有一個地方補進電影裡或許人物會更完整一點。

在戲中我們知道他先認識了瓊,瓊若即若離的;他又被琪蒂吸引、後來因為琪蒂懷孕所以與之結婚,但仍然說跟瓊還要保持關係;後面又常常帶到他跟同事的太太露絲經常有對話(而且奧本海默的太太琪蒂也有注意到、還不高興地喝酒),不過觀眾不知道他們到底有沒有偷情,因為劇情沒有拍出來。是到安全聽證會的時候奧本海默才跟朋友講到——這個地方也有種反諷的趣味,幫他作證的朋友說,因為謠傳露絲丈夫是因妻子外遇而怒急攻心而死、這會對他們這一方的立場不利,奧本海默很快反駁說「他(生前)從來不知道這件事」,間接承認了自己與露絲的地下情,這位朋友面色微微一變、低了低頭,大概是這才知道原來奧本海默還真跟露絲外遇,可是聽證會中,這位朋友又因為立場所需,必須信誓旦旦地陳詞說奧本海默是個品格高尚、對朋友真心忠誠的人。真是睜著眼睛說瞎話。XD

但我覺得可以補充的地方就是,整部片呈現了奧本海默作為知識份子與愛國的動機研發原子彈,這是都很正面的事;至於跟瓊的婚外情,基於先來後到還有琪蒂(有可能是算計的)迫使二人先有後婚,觀眾應該比較容易原諒奧本海默劈腿瓊;但是跟露絲都還有一腿,就如上一段的那個朋友一樣,是真的會對奧本海默的人格瑕疵感到不適,那麼從人物生平上也應該補入他偷情的心理原因——奧本海默從小是在強勢的母親管教下成長,青少年去劍橋留學又有適應性問題、有過一陣子憂鬱症,這個人應該某種程度上有心理依附的需求,所以才會在成年後尋覓身心靈可以安撫滿足他的女性。片裡也有透過瓊跟奧本海默的聊天講到他們都明白佛洛伊德跟榮格的學說,如果《奧本海默》稍微補一節母親給予的心理陰影或影響,我覺得後面他頻繁劈腿的情節也就比較不會不合理。從佛洛伊德的理論進路,是性的匱乏或滿足問題;從榮格的理論進路,則會是理想阿尼瑪原型的渴望。

不過電影真的已經很長了,也不是所有人物行為動機都要有學術性的解釋XD,所以我可以明白依照敘事的節奏與必要性,真的不需要再多cast一個演員、多安排什麼母親角色。

至於奧本海默在戰後的一些事情的言行動機,我覺得透過別的角色帶出來其實也很完整了。例如從史特勞斯的眼裡,奧本海默戰後是用聲名保護他自己,可是奧本海默就只是發揮有良心的知識份子的影響力而已,這我倒覺得不怎麼需要補充。

瓊・塔特洛克

由二代黑寡婦佛羅倫絲・普伊飾演的瓊・塔特洛克,我倒不覺得有特別被放大她的性感面(對比一代寡姐那舉世聞名的好身材XD),反而有把人物的神秘深邃呈現到位。戲中奧本海默也不明白對方為什麼總是不要自己送花、收到就是丟垃圾桶——其實戲裡的人設就足以解釋,瓊是一個信奉左翼思想的人,男追女、送花這麼「布爾喬亞式」的行為,她自然是斥之以鼻。

不過戲裡沒有點到的是,瓊對奧本海默如此若即若離、兩次拒絕他求婚、最後自殺,好像歷史上給出的解釋是——瓊有自覺到自己的同志傾向,為此深受憂鬱症所擾,因而自殺。

從劇情結構來看,瓊除了是奧本海默的私人戀情對象,還涉及到奧本海默對左翼思想的同情。不過真正能把奧本海默這個面向的問題轉化成自己演技的高光時刻,還得數艾蜜莉・布朗飾演的妻子琪蒂。

琪蒂/凱薩琳・普寧

奧本海默的太太琪蒂似乎是跟歷史原型在表面上最遠的一位:歷史上的她外向、活潑、愛笑;艾蜜莉・布朗飾演的她卻總是一臉臭臉,常常酗酒、好像連孩子在哭都管不動、對奧本海默也不知道在兇幾點的⋯⋯XD

除了臭臉這個詮釋真的不知道在幹嘛之外XD,戲中琪蒂的種種行為我都覺得能說得通而且還很有說服力,也不是說演得超棒,但不差就對了。

前面提到琪蒂就是與奧本海默能心靈契合的伴侶,也從奧本海默早年經歷看得出來她的確符合他的阿尼瑪原型:比較強勢有主見、又有才華又有企圖心。可能這幾個條件乍看之下瓊也符合(當然,不然瓊怎麼能跟他維持那麼久的關係?),但琪蒂有無可取代的一項優勢,就是她敏銳的大局觀。所以她可以因為初任新手媽媽而酗酒到放任嬰兒哭整晚不管,但能陪著奧本海默在牧場騎馬、看星星——不是說她流連於生育前二人世界的浪漫美好,而是她心靈高度與奧本海默一致,他們都能思考抽象理論層面的議題並且明晰知識份子的責任。

琪蒂也常常給奧本海默加油打氣、甚至用必要的訓斥口吻推奧本海默前進,雖然在戲中好像都呈現成酗酒瘋女的情緒化XD、動不動飆罵或是摔酒瓶之類的XD,但也正是她在大夥還一面茫然時直指重心地猜出安全聽證會的幕後黑手就是史特勞斯,並且在作證時秀了一波她文學專業的敏銳度與口才,不愧是差點當上教授的奇女子。XD

安全聽證會上,對方律師善於設下語言陷阱,我方律師又拿不到證據文件根本是空手跟人家打;琪蒂卻三兩下化消對方律師的圈套並爭取到法官的好感——對方律師企圖將奧本海默夫妻打成共產黨同路人,明明琪蒂已經退黨、卻用證據指出琪蒂還是有黨證。琪蒂也很精明地指出時間上的錯誤,聲明自己就是退了黨、甚至都不知道有黨證寄來,讓對方沒有辦法硬是將她抹成共產黨。然後對方律師又用財報說「奧本海默持續透過共產黨路線給西班牙內戰捐款」,琪蒂馬上就抓到對方的陷阱說「透過」這樣的說法是污衊,奧本海默捐錢給西班牙難民是行得端坐得正的事。對方就硬要講,那麼同情西班牙內的戰敗方(也即左派路線)不就是同情左翼思想、不就是思想有問題嗎?!琪蒂就笑說:思想有問題這種事,不是我們任何人可以論斷審判的,在旁觀戰的一位面目和藹的老爺爺法官就說:我也這麼覺得~^___^

這裡真的是琪蒂的高光時刻。因為所謂「思想有問題」、需要審判檢討,這反而是很共產黨的作風,即使是麥卡錫主義盛行的1950年代,思想自由仍會是最top的美國核心價值,他們當然可以一邊在政治軍事上與共產國際冷戰、一邊崇尚自由派的精神,讓知識份子乃至每個個體都有獨立思想的權利。而這裡,沒酗酒並且頭腦清晰的琪蒂XD能夠很清明地不被對方的一系列滑坡謬誤帶著跑,既站穩立場、打了對方的臉同時還秀了一波幽默感,真的是奧本海默的神隊友。XD

最後琪蒂在聽證會塵埃落定、回到家後,說出奧本海默其實是以成為烈士的姿態為自己的內疚感贖罪,那裡可以看出是琪蒂在為奧本海默流出他無法流出的眼淚;N年後政府平反奧本海默給他授勳時,琪蒂還仍然氣噗噗地不跟愛德華・泰勒握手(泰勒是計劃中有受到奧本海默善意的人,但也因為製造氫彈的理念不合,所以在安全聽證會中泰勒講了不利奧本海默的話,離開時還跟奧本海默握手,回到家琪蒂還超爆怒說「你怎麼還跟他握手?!#>皿<」XDDDDD),幫老公記仇記了快二十年⋯⋯XD,也是很可愛了。

路易斯・史特勞斯

鋼鐵人小勞勃道尼也歷來以漫威英雄可愛迷人的人設被近年的影迷認識,漫威畢業的他在這部片中終於能有機會表現出他能適應劇情片的深度演技。如果沒有提前先爆雷,應該觀眾要一直到中後段揭開安全聽證會的內情才明白這個角色的內在層次,回過頭來咀嚼史特勞斯前面表現出好像多尊重奧本海默的種種言行原來都是他的表演,實則這是一個睚眥必報的陰險小人。網友們笑話《名偵探柯南》的流行語:「汪洋般的殺意、鼻屎大的動機」稍微還頗適用於這個角色的。XD

史特勞斯的揭露有賴於導演跳接時空的敘事手法,此外小勞勃道尼有優秀演出的地方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外化功夫——諸如史特勞斯開車下車、抵達進入餐廳、在提名委員會席上與後台辦公室,這種種地方我們可以很容易看成東尼・史塔克出入的場合,觀眾大概都不會把所見人物搞混,人物是很有立體說服力的。史特勞斯如他自己在片中三番兩次有說到,他是個小小的鞋類銷售員起家——對於自己卑微的背景,其實史特勞斯一直很有自卑感,所以很渴望大人物的尊重、渴望往上爬得到更高的名聲地位權力。下面針對演技展開講細一點。

史特勞斯去接下計程車的奧本海默時,身姿都是前趨的,心理上是迎合討好的;史特勞斯來開圓桌會議下車時導演不讓從皮鞋開始拍,沒有要塑造像東尼・史塔克般的明星氣場;史特勞斯進餐廳時懂得脫外衣給侍者、卻又錯過timing只好手拿著圍巾來到餐桌邊,開完會還在跟人對話的同時就把圍巾圍起來,這不會是出身富裕者的習慣,反而是後來才有錢有地位的人會有的適應不良;提名委員會席上,我們不會看到史特勞斯雙手擺上桌來、像東尼・史塔克那樣張狂放肆且無畏;在後台辦公室發現自己這一方盤算不利,被參議院助理酸到一半打開門、被迫要面臨記者們的追問,他的勉強笑容不會是東尼・史塔克的氣定神閒。其他還有很多地方,如果說想要重刷這部片的話,我會想找小勞勃道尼演技的細節。他是真的有用心詮釋這個角色。不是說大哭大笑發瘋就是演戲,在情節過程中塑造人物不只要外放的表情,一個活生生的人日常裡的細節都是演技的一部分。

最後談一下行為動機的部分。看完全片我們可能會跟琪蒂一樣尬笑,發現史特勞斯不過就是因為1.奧本海默在愛因斯坦面前讓自己沒面子、2.奧本海默在出口同位素聽證會上讓自己沒面子,因此而記恨奧本海默,一手策劃了1954年那一場安全聽證會。又在1959自己要被任命商務部長、進入內閣的提名委員會上被爆出來,導致提名被否決。雖然看上去是很幼稚的動機,但也正如琪蒂所言:有的人就是會為了面子做出這種事。相對於麥特・戴蒙飾演的格羅夫斯,由於略懂學術、因此能景仰奧本海默;史特勞斯就是純粹的政客,看待奧本海默只是是否能利用的工具,沒有經歷過奧本海默主導曼哈頓計劃的領袖魅力、也不會臣服於奧本海默的知識高度與風采,看待奧本海默、愛因斯坦這些學術界的大咖,都是出於「這個人能給我多少好處、得到他我會多有面子」的動機。因此小勞勃道尼沒有用很誇張的方式演出他得知事情「ㄅㄧㄚˋ 康」的惱羞成怒,這是因為他所塑造的人物是為了宦途兢兢業業往上爬爬了N年的政客,他在參議院辦公室「自己人」的面前大聲一點,又會在助理們關窗、擔心聲音傳出去的時候勉強自己冷靜。

參議院助理是導演設計來讓我們觀眾們依循的角色,這號人物甚至沒有真實原型、IMDB的演員表上就叫「參議員助理」XD,飾演者是Alden Ehrenreich,最知名角色就是星際大戰外傳裡年輕版的Han Solo,還有點小帥,所以是有識別度、觀眾認得出來的。在提名委員會初期都很為史特勞斯著想,直到史特勞斯自己說出當年安排奧本海默安全聽證會一事,那個表情冷下來的瞬間就是在提示觀眾要「喔~原來如此~」;後面Rami Malek客串的David Hill表態抨擊史特勞斯的骯髒手段,代表科學界砲口一致,觀眾們也就能安心地確認果然小勞勃道尼這次演的是幕後反派,回辦公室助理就開始會酸史特勞斯了。最後幫一切事件拎出起源,到底當年奧本海默與愛因斯坦聊了什麼、使得愛因斯坦臭臉不甩史特勞斯就走、讓史特勞斯開始記恨奧本海默⋯⋯「也許他們在談的是更重大的事情呢?」不要以為全天下都圍繞著自己轉啊~劇情收尾處公布當年真正的談話,還真的完全一個字也不關史特勞斯的事。XD最後這個助理就是在幫觀眾劃重點、引起好奇,好給出富含教訓意味的解答,真是個工具性角色。XD

補充一下,我在完成本文後再翻到小勞勃道尼在Vanity Fair的採訪,意外看到他分析自己飾演史特勞斯的觀感。他聊到諾蘭導演要求他拋掉從業以來演戲的慣性,而是把自己當作「莫札特VS薩里耶利」中的後者——這種自以為優秀的人才遇到真正的天才時的惶恐卑微感,與我上述出自小人物的自卑感基本上挺像——更有意思的是他將人物還原到歷史情境與意識形態去聯想,發現史特勞斯就像他祖父那一代老式美國人,而自己在現實中其實就像奧本海默這一類知識份子的立場;用簡化的術語來說,新自由主義式的小勞勃道尼必須踏入保守右派的鞋子,扮演史特勞斯的價值去審視對面的價值觀,對他來說就像是被迫以180度的角度去思考。他提到雖然自己還不是很能落實確定到底誰是對的錯的(依照現在美國國情兩端極端化的現實,的確也很難勇敢肯定),但他感覺史特勞斯作為一個人、仍然相信自己做的是對的。

我覺得挺意外小勞勃道尼還有賦予史特勞斯這種政治哲學的思考,可惜劇情看上去沒有直截聊到這一點,而且或許只有在冷戰結構下生活過的人才會有這種體察和共鳴。從劇情的份量上來說是無暇展開相關的辯論了,看看諾蘭以後的片會不會有機會談到吧⋯⋯雖然好萊塢基本上主要立場真的都很新自由主義。XD

總之史特勞斯這個角色從劇情到演員的表現都還挺恰如其份的,演員的表現也很好。希望這部片的男主角跟男配角都能得獎。

結語

拉拉雜雜寫了超過一萬字了,也是有些地方分析得太細,或是我有過度詮釋藍色窗簾的部分XD,哪怕還感覺想再說一說小配角,也都覺得還是省掉好了。

我不會說《奧本海默》是什麼影史留名的「神作」,但也算今年的必看佳作了。身為一個其實不太進電影院的人,要不是因為暑假比較有空,還真的不會想去看。XD

我也不會因為這部片變成什麼諾蘭腦粉,就是知道這是個品質有保證的好導演就好,啊好萊塢好導演好卡司好劇情的好片還是會出現啊,也不是說觀眾就只能指望諾蘭了。不過看最近編劇、演員工會聯合罷工的態勢⋯⋯希望一切能圓滿解決吧。

最近有所謂#芭比海默#的風潮,我其實也是因為這個hashtag才在想要不要趁有空偶爾支持一下票房的。雖然無法衝一日兩片,一個週末兩片還是可以試試。Maybe《芭比》我看了有感、有空也來寫個觀後感吧,沒空就算了請不要期待。XD

總之,謝謝閱讀。

148會員
77內容數
針對高中國文課內、課外文學作品,深入細讀、分析寫作手法與內涵,分享中宜師的教學見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