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的鞋子與衣服|電影形式與外緣資訊分析|影評(上)

閱讀時間約 39 分鐘

本文是為了與筆者為 #芭比海默# 而作的姊妹篇:《奧本海默》的眼與心|影評聯動而因此命名,「鞋子與衣服」只是取個標題而已,無意也無力討論作為產品的「芭比」那多達十億套的鞋子衣服配件XD,請勿帶著錯誤的期待閱讀本文。XD
又,本系列將針對《芭比》電影涉及的議題分篇展開討論,註定會進行劇情乃至觀賞亮點的解構(俗稱「爆雷」),尚未觀賞本片的敬請先入戲院享受。

《芭比》的宣傳力道很強,上映至今也有不少網友的評價出現,電影的彩蛋與議題都看到很多人整理,本文也會有所觸及。針對電影的手法手段形式、議題思考內容二種維度,本系列就拆成上下篇進行觀察與分析。本文是(上)篇,會分析《芭比》中致敬戲仿的電影、討論原聲帶的歌詞等;(下)篇將討論資本主義與女性主義等議題在《芭比》中的呈現與延伸思考

twitter:@cinematweets1

twitter:@cinematweets1

總論《芭比》的形式特點

相對於正經嚴肅的傳記片《奧本海默》那種高觀影門檻的調性,《芭比》在方方面面都展現了它乍看之下「輕鬆愉快」的入口:包括《芭比》自拍生成器眾多演員歌手明星的原聲帶與採訪參與、還有片中種種戲仿惡搞著名影視作品的橋段,然而好玩表象下潛藏的是對資本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反諷與表達。說老實話,筆者個人覺得本片在輕鬆與嚴肅間的平衡其實還未臻至善:偶爾會覺得Ryan Gosling劉思慕尬舞太冗長令人不耐、偶爾會覺得Gloria批判議題的monologue太直白有點流於說教。應該也有不少觀眾帶著看《楚門的世界》、《曼哈頓奇緣》的期待,發現電影中後段大談女性議題,大感「預告詐欺」。不過導演Greta Gerwig畢竟還年輕(1983出生,剛好今年也40歲了),相信她還有機會再繼續磨練、未來可期。

並且,《芭比》看似在戲仿與敘事手法上用好玩的方式帶出主題內容,實則我覺得要看懂它的戲仿招數也是有點門檻;換句話說,maybe與導演有相仿世代背景的觀眾還能catch上這些戲仿的用意,但這部片未必能跨越代溝向新世代的男孩女孩們達到教育效果,且至少也必須是如主角Margot Robbie這樣的「90後」才能跟上這些哏。(也是啦,小男孩女孩的性別教育自有動畫電影去做,雖然迪士尼的公主片又會有太政確到不政確的問題⋯⋯看看那被罵翻的《小美人魚》⋯⋯)

還有,音樂在《芭比》片中其實佔很重要的份量,是角色人物訴說內心的一種表達手段,製作方大手筆地延攬一大票樂壇最紅的陣容演唱原聲帶,等於擴充了這個主題文本更多元的形式,「美泰兒(Mattel)芭比娃娃有史以來的一切資訊」、「2023《芭比》電影」與「2023《芭比》電影原聲帶及其歌手們的MV」成為三位一體的綜合文本組成結構。

本篇聚焦電影的形式還有相關的外緣資訊,所以以下分別針對「影視作品戲仿分析、敘事聲音、原聲帶陣容」略作分享。

影視作品戲仿分析

其實片中引用到的名作都能服務於搞笑的目的,不過恐怕更深層的引用意義如果再進一步詮釋,覺出味來,好笑點或許也不一定好笑了。

《2001:太空漫遊》

全片一開場就戲仿《2001:太空漫遊》的片頭,有在上網的人很難不知道這個哏,也知道這是個影史留名的名作。不過可能大家也都僅止於「知道」這部片,真的看完過的人大概不多⋯⋯廣為人知的是:那個太陽照地球的畫面、理查・史特勞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音樂動機(用小號吹奏的一段旋律,會是很顯眼的「叭~叭~叭~」三個音)、猩猩用骨頭打碎骨頭再打死其他猩猩的畫面(象徵「工具」的原初使用、以「工具/武器」征服他者)。


猩猩用獸骨打碎獸骨的畫面,象徵原始人開始懂得使用「工具」的思維

猩猩用獸骨打碎獸骨的畫面,象徵原始人開始懂得使用「工具」的思維

網友製作《芭比》與《2001:太空漫遊》對照圖

網友製作《芭比》與《2001:太空漫遊》對照圖

對《2001:太空漫遊》的戲仿開場是真的好笑,不過這種好笑是我們這個世代被迷因訓練出來的。《2001:太空漫遊》的開場是:一塊黑色石板突然降落地球,黑猩猩觸摸後獲得智慧、開始懂得使用工具,從此文明開始發展⋯⋯《2001:太空漫遊》故事的主體其實是科幻片常見的習套:人類與AI的戰爭、人類的滅絕與末日後文明的重啟。黑色石板貫串全片,常常在角色衝突激化時再度出現、像是洗牌一樣地將故事推進到下一個階段;亞瑟・克拉克的原著小說(參看wiki頁面)有說黑色石板是外星人為了散播文明智慧、促進生命演化而送出的。

這是一連串向前人的致敬:《2001:太空漫遊》導演Stanley Kubrick神來一筆地使用理查・史特勞斯的交響樂放到片頭,理查・史特勞斯音樂的標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又是出自尼采的哲學小說書名——在書中,「查拉圖斯特拉」是一位從隱居處來到人間,宣揚「上帝已死」的先知。尼采原意是鼓吹人們走出宗教的籠罩、從自身「身為人」的意志出發、自己承擔自己存在的意義;理查・史特勞斯的交響詩章節段落名稱都是出自尼采的原著,只有被用在電影中的小號那一節是史特勞斯自己命名的〈日出〉,作為晚期浪漫主義作曲家,史特勞斯以音樂的形式詮釋尼采的作品,傳達對自然的讚美或對人類意志情感的歌頌,都還挺正常;結合《2001:太空漫遊》是Kubrick用以表達科學式的生命探索;到了《芭比》那可就有點不一樣了。

主角芭比的初亮相就是模仿《2001:太空漫遊》片頭如黑色石板一般突然降臨,旁白(海倫・米蘭配音)介紹說她是世界第一個芭比,啟發此前只能玩baby洋娃娃的小女孩們從此有更「女人」模樣的玩具可以玩。有個小女孩就像《2001:太空漫遊》黑猩猩碰到石板一樣、碰了芭比之後就被啟蒙了、把原本手中的洋娃娃砸碎⋯⋯不熟悉上述電影典故的觀眾大概是這裡開始笑的,畢竟小女童面目猙獰地砸娃娃配上雄偉壯闊的交響樂本身就有種衝突的不和諧感。可是,如果再進一步結合《2001:太空漫遊》及其原著小說的設定,反而可以再去質疑更深層次的東西。

Margot Robbie初亮相與世界上第一個芭比娃娃服裝相同

Margot Robbie初亮相與世界上第一個芭比娃娃服裝相同

黑石板是外星人為了推動智慧演化投放到地球上的,那芭比呢?旁白有說是世界上的第一個芭比娃娃,搭配上瑪格羅比身穿的黑白條紋泳裝,那的確是歷史上第一個芭比的造型。可是再推一層,為什麼世界上第一個芭比是穿黑白條紋泳裝?可以說歷史上就是這樣,但如果有意地過度詮釋,不覺得黑白條紋,有點讓人聯想到⋯⋯獄服嗎?又,為什麼來到娃娃界蠻荒處女地的第一位芭比要穿衣服?或說,芭比為什麼要自己先穿有一套衣服,而不是像紙娃娃那樣有空白赤裸或基礎內衣褲的版本、搭配上一座衣櫃?辨別洋娃娃與芭比娃娃的不同,其實從這個玩具被設計的背後社會動機就不一樣——洋娃娃是為了讓小女童投射、認識自己的身體(現實社會中幼兒教育學的意義,不是電影中所說的「教小女童學會怎麼當母親」的說法),所以通常會設計成包著基礎的紙尿褲或內褲,然後可以換衣裙;芭比娃娃的前身從原初就有被設計為性愛意味的作用,是必須包裹自己並且「女為悅己者容」的女體。世界上的第一位穿黑白條紋泳裝的芭比,在被預設了曲線性感的同時,也呈現了女性的衣服作為獄服的暗示,代表女性身體在資本主義社會有「價格」的「價值」,投放到了市場上。

好啦都是我在藍色窗簾XD,欣賞梗圖中場休息一下~

尤達寶寶是個曼達洛人同時也是絕地武士!(筆者使用生成器自製圖片)

尤達寶寶是個曼達洛人同時也是絕地武士!(筆者使用生成器自製圖片)

從《芭比》的開場對《2001:太空漫遊》的戲仿上溯到理查・史特勞斯、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本片其實便是以看似搞笑的手段提出對存在問題的質問。(關於電影的議題面向,下篇再深入討論)

至於片中其他或直接、或間接引用其他影視作品的情節,除了搞笑之外亦可探詢其中的社會學、哲學意義,以下姑且舉較顯著的例子。

《傲慢與偏見》

瑪格羅比飾演的芭比(以下叫她瑪格芭比XD)意識到「死亡」的概念、開始渾身不對勁,成為了有憂鬱心情的芭比,因此會重播看第七遍的《傲慢與偏見》直到睡著,電視show出1995年BBC劇集版《傲慢與偏見》的畫面——珍・奧斯汀的小說原著應該不用多作介紹,值得一提的是此版本素來被視為改編作中的典範,Colin Firth飾演的Mr. Darcy被認為是神選角,《芭比》導演Gerwig正是當年影集風靡全球的那一代觀眾,其實也正是該影集製造了一代女性的集體記憶與意識:對浪漫愛情婚姻與高富帥老公的嚮往。在此,《芭比》幻想中所謂憂鬱女性,其現實比附對象浮現出了輪廓,恰好正是嚮往Mr. Darcy的各式單身、失婚、或是對婚姻不滿的中產階級歐美女性,好似女性的憂鬱與婚戀的不理想是互為因果,女性沒有其他憂鬱的連結了。當然,電影是以詼諧的方式進行反諷,我們還是知道憂鬱也可以有別的起因啦⋯⋯對吧?(望向那類說憂鬱症是不滿足的種種報導⋯⋯XD|||)

Colin Firth飾演Mr. Darcy的濕身鏡頭當年風靡全球,雖然原著小說並沒有這個橋段

Colin Firth飾演Mr. Darcy的濕身鏡頭當年風靡全球,雖然原著小說並沒有這個橋段

《駭客任務》

瑪格芭比欲解決自己身心靈出現的問題,遂請求怪芭比幫忙,後者提出兩雙鞋代表的解方:高跟鞋代表留在BarbieLand遺忘煩惱、勃肯鞋代表要前往現實世界解決問題。這也是挺明顯地致敬《駭客任務》,其中救世主Neo被給予兩種選擇:紅藥丸代表前往現實、藍藥丸代表留在虛擬世界。這個情節也已是現在常見的手法,喻託著個體面臨存在主義式的「選擇的自由」。
值得留意的是,故事中瑪格芭比第一反應是選擇高跟鞋,怪芭比這才笑說其實她只有勃肯鞋一個選擇——故事外的觀眾當然心智足夠世故到理解「不然故事要怎麼演下去」這種搞笑的暗示;實則也是影片在明示,有關存在的思索一旦開啟就回不去了,雖然常人的反應也是消極地當鴕鳥或寧願選擇自欺欺人,畢竟逃避雖然可恥但是有用嘛!後面瑪格芭比發現肯尼把BarbieLand改造成父權社會,也是首先消極地倒在草皮上希望有人來拯救自己(很像早期迪士尼公主,總是假死等待白馬王子來吻醒),後來才在姐妹們彼此鼓勵之下覺醒。

《芭比》致敬《駭客任務》提供兩種選擇的畫面

《芭比》致敬《駭客任務》提供兩種選擇的畫面

《教父》

《芭比》中還有秀出畫面的是經典電影《教父》。在芭比們一個接一個地喚醒被父權洗腦的其他芭比的過程中,總統芭比就藉由這部電影轉移肯尼的注意力:女生們用裝笨的方式滿足男生的ego,讓男生用「讓我教妳~😏」的權威感獲得自尊。有另一個芭比藉著裝作不善用電腦軟體去給肯尼教,這出於同樣邏輯(但也容易導向現代社會「宅男淪為女神的修電腦工具人」的刻板印象);使用「人家都看不懂《教父》在演什麼~」的裝笨方式,同時是利用了《教父》作為影史經典與陽剛男子氣概的雙重權威金鐘罩,迎合肯尼們父權式的自大心理。
在情節中《教父》被引出來的必要性只是取其地位上的高級感,總統芭比聰明地反用「mansplain(男性說教)」以取得她要的成果,其實也是當代社會女權運動的一個有趣議題:在男性喜歡以居高臨下指點江山的態度、藉「無知化」女性取得父權上的優越感同時,女性也可以順應「花瓶、胸大無腦」的刻板印象利用男性、扮豬吃虎。同時,部分「女權自助餐」說法的支持者,又會反過來批評女性在有利自己的情境時也會支持父權,然後倡議「要男女平等的話女生也應該要當兵」之類的——這就涉及對「平等」的想像了,下篇再詳談。

《教父》中的名句:「我會給他一份拒絕不了的禮物」

《教父》中的名句:「我會給他一份拒絕不了的禮物」

《正義聯盟》

另外還有直接提到電影片名的有兩處:《導剪版查克史奈德之正義聯盟》與《The Shining(臺譯「鬼店」,又譯「閃靈」)》,前者是作家芭比從父權病毒醒來後的感嘆,說自己好像從《正義聯盟導剪版》的夢境醒來一樣。在《芭比》的劇情裡,作家芭比用這說法應該是指父權社會就像導剪版一樣又黑暗、又漫長,畢竟導剪版的確色調陰暗並且片長長達四個小時;戲外,知道華納公司與查克史奈德《正義聯盟》來龍去脈的電影發燒友,應該也略能感受到《芭比》藉此自婊華納公司的玩笑之意。

《鬼店》/《閃靈》(〈The Shining〉)

《The Shining》被提到則是Gloria與瑪格芭比在車上一起想到以前在一起玩的時光,被坐在一旁的女兒Sasha注意到且翻白眼說「Are you two, like, shining?Are You Shining With A Real Barbie?」臺灣的翻譯沒有很明顯注意到這個引用,好像翻成「你們是心有靈犀嗎」之類的話。

其他電影彩蛋

其他以畫面或情節方式對知名電影的致敬彩蛋簡單舉幾個:
芭比與肯尼離開BarbieLand前往現實世界,美人魚芭比跟他們說再見,致敬威爾・法洛的《精靈總動員(Elf)》;
芭比開車離開BarbieLand的馬路漆成粉紅色的,致敬《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該片中女主尋找奧茲大帝的路是漆成黃色的。芭比開車在BarbieLand亂晃時有經過裡頭的電影院,上映中的海報也都是《The Wizard of Oz》;
瑪格芭比回想以前被小主人玩、女孩長大想把玩具拿去丟二手店的畫面,致敬《玩具總動員2》;
Gosling肯尼在現實世界學到何謂父權,在現實世界看到電影海報的男主都是席維斯・史特龍,該演員經典電影是《洛基Rocky》系列;
Gosling與劉思慕肯尼穿黑色衣服跳舞,致敬《歌舞青春2》、《Grease(臺譯「火爆浪子」)》。

另外不特別指向某部片但常見的情節結構,也是意在讓觀眾發笑,在此不加以贅述。

敘事聲音

前面有提到,《芭比》是請來知名英國演員海倫・米蘭(Helen Mirren)擔任旁白。

海倫・米蘭(右)曾飾演已故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海倫・米蘭(右)曾飾演已故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其實本片請來海倫・米蘭好像有點大材小用,畢竟戲裡旁白並不是特別活躍、台詞沒有那麼多,比較顯眼的大概是一開頭介紹世界上第一位芭比的誕生時話比較多;但中間兩次打破第四道牆其實挺好笑的——第一次是芭比巡遊BarbieLand介紹人物時,艾倫(Allan)與芭比打招呼,旁白說:「There are no multiples of Allan. He's just Allan並沒有很多隻艾倫。他只是艾倫。」然後艾倫就與虛空中的旁白對話:「Yeah, I'm... confused about that對啊,我⋯⋯我也搞不懂」。其實這是在呼應「肯尼有很多個、肯尼是芭比的附屬品」這條情節線。

再一次旁白打破第四道牆的地方就是觀眾們都注意到的笑點,當瑪格芭比發現自己壞掉,一邊哭一邊說「我再也不漂亮了」時,電影突然暫停,旁白說:「Note to filmmakers: Margot Robbie is not the right person to cast to make this point across打臉製作群。(要讓這個論點成立,)瑪格・羅比根本就是選角錯誤。」相信很多觀眾在戲院內都是笑到翻掉——有瑪格・羅比這種頂級美貌,你要我相信她覺得自己不漂亮?結果不用觀眾質疑,旁白很自覺地跳出來自嘲,使觀眾頓時覺得這部電影還真的很懂自己的心。

我印象中臺灣的翻譯沒有很通順,畢竟上引那一段台詞句子很長,用英文直接理解比較快能跟上笑點。《芭比》其實是很美式的一部電影,英文比較能幫助幾些笑點的成立,像是Gosling肯尼的幾個「海灘beach」笑話。

「beach」母音發短一點就諧音「bitch婊子」,當Gosling肯尼與劉思慕肯尼互看不順眼時頻繁「beach」來「beach」去的,用英文來接收就會覺得很有趣味,比如Gosling衝浪失敗受傷,又跟劉思慕吵起來時就說「If I wasn’t severely injured, I would beach you off right now, Ken」,用「beach you off」取代本來應該用的詞「beat you off」,中文翻譯很難把這個諧音翻到位。

英文語音的節奏感也是中文翻譯無法感受的,像是芭比夢幻屋被改造成肯尼的房子,肯尼將其命名為「肯尼OOXX道場之家」那一連串很長的中文,在英文則是「Ken's Mojo Dojo Casa House」,翻成一長串話自然也有其趣味,而mojo(魔力)dojo(道場)的語音樂趣則要用英文聽出來。

如電影開頭用Lizzo的歌曲〈Pink〉描述BarbieLand,列舉芭比的美好,中文只能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實則歌詞是:「P, pretty/I, intelligent/N, never sad/K, cool」也是用英文聽上去才知道是在拼「pink」這個單字,一個單字中各個字母代表什麼意思也是常見的縮寫手法。

另外比較大宗的諧音就是一切跟「Ken」有關的——BarbieLand被改造成「Kendom」(諧音kingdom王國)、肯尼肯定自己時用「Kenough」(合併Ken和enough足夠)、肯尼的力量是「Kenergy」(合併Ken和energy能量)。

《芭比》從頭順敘到尾,不像《奧本海默》那麼多倒敘、意識流、時空跳接等花招,有關敘事手段就只談這些吧。

原聲帶陣容

相對於《奧本海默》直接請Ludwig Göransson寫一套新配樂出來,《芭比》除了以恰當的音效輔助劇情外,真正亮眼又下重本的是網羅了大把的流行音樂歌手,唱出一套《芭比》的專輯。以下首先快速瀏覽歌手與曲目,再針對有劇情意義或周邊雜談的曲目展開分析。

Spotify歌單

Spotify上的官方《芭比》歌單有三款,一款是Barbie official Playlist,一款是Barbie the Album,一款是Barbie The Album(Best Weekend Ever Edition)


Official Playlist除了專輯原有的17首歌之外,另外加了一些戲中有運用到的老歌,跟幾首專輯沒收錄到的曲子,所以專輯除了原本17首外,應該還要加上Brandi Charlie、Catherine Charlie翻唱的〈Closer to Fine〉以及男主Ryan Gosling為電影獻聲翻唱的〈Push〉,加上它們的19首就是Best Weekend Edition版本的清單。

歌曲分類

以下先簡單為專輯中的歌曲分類,數目字順序依Best Weekend Ever Edition的編號:

  • 舞曲氣氛組:
    1. Lizzo的〈Pink〉,芭比在BarbieLand早起時的早操音樂,隔天芭比因有死亡意識整個人不對勁的時候有改編點歌詞。
    2. Dua Lipa的〈Dance The Night〉,片中第一晚眾芭比們淑女之夜的齊舞配樂,其他也有一些零碎的地方有應用到。
    3. Nicki Minaj, Ice Spice, Aqua的〈Barbie World(with Aqua)〉,有用在預告片,並且是片尾芭比與衣服們介紹字卡出來時的配樂,Aqua的原唱版本叫〈Barbie Girl〉,本來有槓上芭比母公司美泰兒(Mattel),下文再展開來聊。
    4. Charli XCX的〈Speed Drive〉,在BarbieLand用來稱讚芭比的歌。有改編自一首老歌:Toni Basil的〈Mickey〉,原曲的「Oh~ Mickey, you're so fine/You're so fine, you blow my mind/Hey Mickey, hey Mickey」把Mickey抽換成了Barbie。另外instrumental有sample一首老歌〈Cobrastyle〉。
    5. Karol G與Aldo Ranks的〈Watati〉,一首西語歌,芭比與肯尼在沙灘上溜直排輪的配樂。
    6. Sam Smith的〈Man I Am〉,BarbieLand裡肯尼們的革命舞曲。XD
    7. Tame Impala的〈Journey to the Real World〉,芭比與肯尼從BarbieLand穿越到現實世界的配樂。
    9. Dominic Fike的〈Hey Blondie〉,Gosling肯尼出場時的背景音樂,用來唱給芭比聽,同時旁白說:「Ken only has a good day if Barbie looks at him」說出肯尼的存在惟有當芭比注意到他才有意義,是在反轉父權社會中傳統女性「三從四德」(亞洲版講法)以男性為中心的樣貌。雖然歌詞很明顯限定是追求一位金髮美女的歌,非常多的male gaze男性凝視(像是歌詞中一句「There’s A Million Eyes On You」重複了很多遍),但曲調很輕快溫柔,真的很符合自以為浪漫多情的直男拿來唱歌追女生的設定。XD
    12. The Kid LAROI的〈Forever & Again〉,整體調性都跟《芭比》電影很不合的一首歌,用在BarbieLand被父權改造成Kendom,瑪格芭比與Gosling肯尼吵架後,說真的也不太適用。其實這首歌早在2021就是歌手釋出的曲子,因此Rolling Stone也說是這張專輯當中「felt out of place(不適當)」。(參看:Rolling Stone樂評
    14. Pink Pantheress的〈Angel〉,大概只有用一點點?曲調很輕快可愛,應該是instrumental背景音,用在BarbieLand當作一種愉快的背景或是瑪格芭比到學校找Sasha的時候。
    15. GAYLE的〈butterflies〉,用在瑪格芭比與Gosling闖蕩現實世界洛杉磯海灘的一串快剪中。改編自Crazy Town〈Butterfly〉,而這一首又sample了Hot Chili Peppers一首老歌〈Pretty Little Ditty〉的旋律。歌詞「Come on baby, Come, Come on baby~You're my butterfly, sugar, crazy」很琅琅上口。
    16. Ava Max的〈Choose Your Fighter〉,忘記是用在哪,應該是瑪格芭比回到Kendom後,大戰或是喚醒眾芭比們的相關段落。
    17. Fifty Fifty, Kaliii的〈Barbie Dream(feat. Kaliii)〉,sample自Janet Jackson的〈Together Again〉,不確定用在哪兒,但整首曲子「電」力十足,蠻像描繪童話夢幻的BarbieLand。
    18. Ryan Gosling的〈Push〉,肯尼們圍繞篝火坐在沙灘上,彈吉他唱給芭比們聽的那一首。這是一首對同名老歌的翻唱版,Gerwig導演要求兩位主演提出他們心目中80年代的代表作,Gosling就提了這首,瑪格就提出下一首。
    19. Brandi Charlie, Catherine Charlie的〈Closer to Fine〉,其中歌詞「The closer I am to fine~」幾句就是瑪格芭比開車前往現實世界時,打開電台一邊跟著唱的歌;從現實世界返回BarbieLand也跟Gloria、Sasha一起唱,但被篡位成Kendom之後,播的就是上面那一首Gosling點播的〈Push〉。
    (小趣聞:18.〈Push〉是原唱寫來描述前女友的XD,而19.〈Closer to Fine〉兩位姓Charlie的歌手是一對結婚的lesbian伴侶,〈Closer to Fine〉原唱Indigo Girls的兩位成員也是lesbian⋯⋯XD)
  • 人物心聲組:
    8. Ryan Gosling的〈I'm Just Ken〉,男主Gosling肯尼的獨白曲,一路用到Gosling肯尼與劉思慕肯尼鬥舞的場面。
    10. HAIM的〈Home〉,應該是Gloria開車載Sasha跟瑪格芭比回到BarbieLand時的配樂。
    11. Billie Eilish的〈What Was I Made For〉,在瑪格芭比初到現實世界、感受現實的自然環境時用了點當背景音;瑪格芭比在美泰兒公司十七樓遇到創造人露絲・韓德勒(Ruth Handler)幽靈時也有用上;最後瑪格芭比與露絲的幽靈道別的結尾處、劇中的credits rolling時都有用上。
    13. Khalid的〈Silver Platter〉,用在Gosling肯尼於第一晚淑女之夜後向瑪格芭比求愛時。

以上曲目的場景應用整理,不能保證百分百正確,畢竟都是憑印象記憶。如果有哪首曲子我說明的場景搭配錯誤,歡迎讀者們協助提出更正。

負責操刀整張專輯的製作人是Mark Ronson,這位帥哥在美國流行音樂界是很厲害的一位製作人,做過Amy Winehouse的經典專輯《Back to Black》、Lady Gaga《一個巨星的誕生A Star Is Born》的奧斯卡得獎曲〈Shallow〉;近年他自己在台前發過的知名單曲是由Bruno Mars演唱的〈Uptown Funk〉。
(小趣聞:Mark Ronson今年剛與第二任太太生下他們的女兒,而他太太Grace Gummer的母親是Meryl Streep!他是梅莉・史翠普的女婿!XD)

Barbie專輯請到Mark Ronson來製作算是相得益彰,而且也因為「芭比娃娃」的產品歷史淵遠流長,很多明星歌手都很樂意參與進來這張專輯,也就有了上面清單整理出來的曲目。其中Lizzo、Dua Lipa、Charli XCX、Ava Max、Khalid都是近年的熱門歌手,Sam Smith、Billie Eilish也是得獎不手軟的強者,Nicki Minaj雖沒得過Grammy(是還沒!Yet!)但也很有江湖地位,也有西語歌手、韓國女團——跨語言、曲風或世代都找到很有代表性的歌手一起參與;男主飾演者Ryan Gosling在《樂來樂愛你La La Land》已經證明自己很能唱,也樂於為專輯獻聲。這是一張很強大的電影原聲帶專輯。

以下就針對幾首比較有意思的曲子分享。

〈Barbie World〉

一般路人提到「芭比Barbie」這個專有名詞,應該最有印象的就是水叮噹組合(Aqua)的這首〈Barbie Girl〉吧。

由於旋律非常歡快動聽、簡單洗腦,這首歌在全球都非常出名;但如果仔細思考它的歌詞,會察覺這首歌其實充滿譏諷,道出「Barbie」被當作性愛娃娃的用途:「你可以梳我的頭髮、去到哪都把我脫光You can brush my hair, undress me everywhere」、「親我這裡、摸我那裡、手裡褲裡Kiss me here, touch me there, handy panky」、「只要你說『我永遠屬於你』,你就可以摸我玩我You can touch, you can play, if you say: 'I'm always yours'」,並且也描述「Barbie」像無知少女被物化的狀態,「我是個笨蛋金髮女孩,住在奇幻世界I'm a blond bimbo girl, in the fantasy world」、「幫我穿上緊緊的衣服,我是你的娃娃Dress me up, make it tight, I'm your dolly」,也因此使「Barbie」完全沒有主體性:「使我走路、使我說話、做任何你高興我做的事Make me walk, make me talk, do whatever you please」、「我能表現得像個大明星、我可以下跪乞求I can act like a star, I can beg on my knees」⋯⋯總之,商品的「Barbie」娃娃其實是當代社會物化女性的具體縮影。也因此,這首歌在1997一出來,很快就被芭比公司美泰兒(MATTEL)告上法院了,但是沒有告成功,法院把他們打發了。XD

除了這首歌,隨著時代來越多元開放,芭比公司也生產更多元類型的芭比娃娃,當然「Barbie」作為一種女生樣貌的典型也大概被確立,成為流行文化的某種代名詞,像是著名饒舌歌手Nicki Minaj出道以來就把自己跟芭比形象結合得很深:在用色、打扮、身材經營等方方面面,Nicki Minaj均試圖讓自己被人一看就能聯想到芭比,設計出別名為「Harajuku Barbie」的人格面具,並在2011年與美泰兒公司合作生產一款芭比娃娃拿去拍賣,所得捐給HIV/愛滋患者基金會。

2011拍賣的Nicki Minaj Barbie

2011拍賣的Nicki Minaj Barbie

Nicki Minaj常常換人格面具啦,不過她多年來大膽的言行跟多變的造型也向來爭議不斷,而音樂上的才華仍然讓她打下一片江山,火辣性感甚至到色情的形象也是Nicki Minaj的一個標籤。所以在《芭比》電影找上她獻唱時,Nicki Minaj與新秀Ice Spice(也是饒舌歌手)合作,緊扣「性感」與「拜金」等元素重製了Aqua的〈Barbie Girl〉為〈Barbie World〉:

Nicki Minaj的〈Barbie World〉MV基本上用了《芭比》電影的內容框架:芭比在BarbieLand的快樂歌唱、對《2001:太空漫遊》的致敬畫面、開車前往現實世界等情節;同時,歌手也表演出「性感」的姿態與造型,並且插入商品的置入性行銷(飲料、路牌上的APP廣告)體現「拜金」的概念;最後玩芭比的小女童們把歌手們代表的芭比娃娃亂塗亂劃、剪頭髮、分岔劈腿亂丟,歌手讚嘆說:「天啊!做得好!Slay~~~」結尾,也是在擁抱〈Barbie Girl〉嘲諷的同時表達自己的態度。

歌詞中大方承認芭比是個娃娃,但同時也很「壞」、很「潮」,有錢而且還享受性愛。如果說Aqua的〈Barbie Girl〉是對這個物化女性的社會持批判態度,那麼Nicki Minaj的〈Barbie World〉就是在說:這個社會就是這樣又怎樣,老娘就是能賺錢的同時還爽歪歪!XD

因此,〈Barbie World〉的確是在回應電影中Sasha批判芭比時說的「sexualized capitalism性別化的資本主義」,有點像我們前面說明《教父》的戲仿時有提到的,反過來利用父權社會為自己謀好處。

〈What Was I Made For?〉

至於樂評、流行樂聽眾、粉絲們普遍好評的,則是「怪奇比莉Billie Eilish」的〈What Was I Made For?〉。

2020年Billie Eilish與哥哥Finneas橫掃葛萊美獎Grammys

2020年Billie Eilish與哥哥Finneas橫掃葛萊美獎Grammys

〈What Was I Made For?〉整首歌既可以說是在描述《芭比》的中心思想,也可以說是人類對自己存在意義的探索質疑。從電影講起,是「芭比」這個玩具設計出來到底是為了什麼?戲中的主角芭比如何發現並且肯定自己?對於歌手Billie Eilish也是對自己職業生涯的回眸探索。

MV中,Billie身穿一套60年代芭比般的套裝,從收納箱中將一套套模型衣服拿出來看。後來整個環境地震、颳風、下雨,Billie最後把東西們收起來離開。如果對Billie Eilish這位歌手一無所知,可能只是猜想是小女孩在玩玩具什麼的——事實上,那些衣服模型都是Billie Eilish不同階段的打歌服和典禮outfit,MV中Billie帶著柔情回顧自己曾經穿過的衣服,也是在追懷自己唱過的歌、表達過的心聲、遭遇過的評論,以及思索自己身為被譽為「橫掃葛萊美的最強怪物新人」的這個「我」,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存在。

歌詞大意是:「我」曾經很理想、看起來很生動,但其實不真實、只是他人付錢買的東西。「我」不知道如何感受,但至少想要嘗試看看,忘了如何快樂,但是知道自己是能夠快樂的,因為那也是自己被製造出來的理由——從「芭比」的角度看,是覺察自己身為玩具的事實;若是把這首歌跟電影《芭比》的連結斷開,又是身為鎂光燈下享受名利也承擔壓力的明星向內自省的聲音。MV中的風雨地震可以象徵外在環境的打擊,一鏡到底的攝影等於提供我們單向道的路徑去窺視這個人,看她在這一首歌的範圍內的種種自我整理。Billie Eilish初出道時真的全世界爆紅,而她中學時講過種族歧視的話被人揪出來抨擊,她也道歉說小時候不懂事。Billie有一陣子得憂鬱症,也在發言不當事件時反思網上對她的攻擊。因此歌詞中的「我」也正是隔一段時間之後Billie對自己星途的回顧,其實她也才出道五、六年而已哪!有趣的是,Billie Eilish其實起初沒想過要做這首歌,是被導演找去看了電影的粗剪,導演說隨便Billie和Finneas想做什麼歌就做什麼歌;剛開始他們只覺得電影很好、想寫一首歌給芭比,寫完才發現這首歌根本是Billie自己的心聲。
(小趣聞:導演Gerwig找Billie兄妹去華納公司看粗剪時都快臨盆了,然後電影播一播她就會很認真、激動地走到台前,挺著大肚子跟他們解釋電影的用意,看得Billie還挺為她緊張⋯⋯XD幾天後Gerwig就生產了⋯⋯XD)

〈What Was I Made For?〉對電影來說很能點題、也可以當作一首獨立的好歌存在,至於原聲帶專輯中其他歌曲,如Lizzo的〈Pink〉幾乎不能脫離《芭比》;〈I'm Just Ken〉也是,把這首曲子跟Sam Smith獻唱的〈Man I Am〉一起觀察,則很有議題深度。

〈I'm Just Ken〉

〈I'm Just Ken〉曲調走的是80年代民謠風,應該是為了電影的需求有設計編排,bridge一段由合聲唱「Can you feel the Ken-ergy?/Feels so real, my Ken-ergy」那段是搖滾風,在電影中我們會看到肯尼們的dance routine基本上整首歌從頭到尾都有用上。

歌詞中敘述自己總是第二名、做什麼都不重要,其實就是在比喻現實父權社會,女性成為男性的附屬品那般(比如明明有名有姓,婚後就會變成某人的太太、冠夫姓);肯尼渴望芭比回應他的愛,但芭比只把他當朋友,也質疑自己是不是只能作為「金髮尤物」終此一生。

影片中Ken哭著說「I just don't know who I am without you我不知道少了妳的我是誰」,「You're Ken你是肯尼啊!」,「But it's Barbie AND Ken但那是芭比『肯尼』」,「There is no just Ken並沒有『肯尼』而已」。

芭比與肯尼在洛杉磯被捕的照片

芭比與肯尼在洛杉磯被捕的照片

就連被警方逮捕拍攝的照片中,肯尼的名字叫做「AND KEN」,搞笑地讓人誤以為「AND」是Ken名字的一部份,都是因為向來肯尼都是作為芭比的附屬品出現,作為「芭比的男朋友」存在,而沒有自己獨立的意義。

〈Man I Am〉

因此到了〈Man I Am〉這首歌,簡直可以視為現實社會女權運動革命舞曲的翻版XD,比如「Barbie, your time is up/You will not take our voice芭比妳的統治結束了,你不能再取走我們的聲音」,猶如女權運動主張「發聲」;「And all the papers say that there's no Ken without Barbie/But, baby, there's no woman who could possibly stop me所有人都說沒有少了芭比的肯尼,但現在沒有任何女人能阻止我」,「It's time you realize/That in this world we've all been taught a lie/You think that women rule the world/But, baby, where I've been/All the things I've seen/This Ken has crossed the borderline是時候你該明白我們所在的世界是個謊言,你以為女人統治世界,但我所到之處所見之物,肯尼我已經突破界限」——反過來就是女權運動者的宣言。

也還很可愛的是,猶如女權運動者曾經倡議「新時代新女性」,歌詞中形容男性的形象,乍看之下也頗有毒:

See, I'm the groove catcher, hottest thing
看,我就是抓住搖擺節奏、最火辣的東西
Six-pack and tight G-string
六塊肌跟緊身丁字褲
No, I'm not gay, bro
不,老哥,我不是男同志
But I've been on that lay low
但我也曾像那樣低調過
Strip clubs and dollar bills
脫衣俱樂部和打賞小費
Wall Street and dirty deals
華爾街與黑箱交易
Popstars, exotic pills
流行明星,迷幻藥丸
Cars with dirty wheels
走到哪都有我的妞

副歌裡唱道:「That's the man I am我就是那樣的男人」,用在電影中就是倡導推翻芭比的壓迫統治、為身為男人而驕傲,因而描繪理想新男性的樣貌:有好舞藝好身材、有錢又受歡迎。這一段比較難一比一翻轉成女權鬥爭的話語,因為所描繪的男性「太男性」了,反而可以引人深思女權運動的歷程——1920年代起的第一波女權運動,是女性要爭取與男性「相同」的權利:要能投票、同工同酬,理想女性就是「像男人一樣、能出門投票與工作的『女漢子』」。1960年代起的第二波女權運動,則是女性要爭取與男性「不同」的權利,消除性別歧視、提倡多元與平等,女性不用像男人一樣才是好女人,女人本身就足夠好。因此歌詞中假設的新肯尼就是這樣可以脫離芭比而存在的、又性感又瘋狂的肯尼:「That's just the man I am/Super sleazy, sexy and freaky Ken tonight我就是那樣的男人,今晚的肯尼超級低級性感又奇幻」。並非待在芭比身邊的肯尼才是好肯尼,肯尼自己可以活出任何喜歡的樣子。連結到這首曲子的歌手Sam Smith曾經公開出櫃、再到近年來的酷兒與性別中性認同,實則對他來說,這一首Ken的心聲應該也是間接地表達他自己拒絕被框架限制的心情。(雖然以中性認同的立場來看,Sam Smith好像反而不太適合擔任唱「that's the man I am」的人,畢竟他不認為自己是「man」的單一性別。反正就是商業合作啦。)

除了幫助到電影內人物們唱歌跳舞塑造歡樂氣氛、吸引娛樂觀眾,原聲帶的歌詞也是歌手與製作團隊為電影拓展深度的手段。同時,優秀的歌手也可以利用「芭比肯尼」這些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常見且理所當然的商品,搭配自己的風格、去寫出自己的心聲。本文希望能對這些手法提出自己的分析,如有資訊誤植處,也歡迎讀者協助指證。

以上便是筆者對電影《芭比》手法與周邊資訊的一些觀察分享,至於電影的議題部分,未完待續~


180會員
79內容數
針對高中國文課內、課外文學作品,深入細讀、分析寫作手法與內涵,分享中宜師的教學見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貝冷絲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23諾蘭導演電影《奧本海默(Oppenheimer)》觀後感,分別從敘事手法、影音效果、人物分析三方面觀察。
本文是中宜師應考高中國文教甄經驗談的「口試篇」,內容包括「備考經驗」和「應考經驗分享」等。
本文是中宜師應考高中國文教甄經驗談的「筆試篇」,內容包括備考策略、題型分析等。
109年台北陽明高中國文科教師甄試筆試第三題擬答。
109學年度屏東高中國文科教師甄試筆試第一大題第二小題擬答。
本文是中宜師總結這兩年應考高中國文教甄的經驗談「讀書會篇」,內容包括應考歷程、推薦書目、讀書會分析等。
2023諾蘭導演電影《奧本海默(Oppenheimer)》觀後感,分別從敘事手法、影音效果、人物分析三方面觀察。
本文是中宜師應考高中國文教甄經驗談的「口試篇」,內容包括「備考經驗」和「應考經驗分享」等。
本文是中宜師應考高中國文教甄經驗談的「筆試篇」,內容包括備考策略、題型分析等。
109年台北陽明高中國文科教師甄試筆試第三題擬答。
109學年度屏東高中國文科教師甄試筆試第一大題第二小題擬答。
本文是中宜師總結這兩年應考高中國文教甄的經驗談「讀書會篇」,內容包括應考歷程、推薦書目、讀書會分析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因為很喜歡導演/編劇Greta Gerwig的前兩部作品《淑女鳥》和《她們》,再加上《芭比》在歐美的試映反應都非常好,讓我帶著很高的期待去看電影。所謂「期待越高,失望越大」,第一次看完《芭比》的當下,並沒有覺得有如各大影片所說的那樣「不得了的好看」,而且甚至覺得台詞好滿、節奏太快,想說的議題一直丟出
Thumbnail
其實一開始我對《芭比》完全沒有興趣,因為之前迪士尼拍出了一大堆真人化電影,卻只是把相同的劇情重新包裝,了無新意,而我看到芭比也拍真人化電影,想說可能也是複製同樣的模式,再加上釋出的第一支預告很ㄎㄧㄤ,這部就一直不在我的片單,但是前兩週我的朋友不斷推薦我去看,那時候芭比的第二支預告也上線了,於是我就看
Thumbnail
每個女孩幾乎都曾經擁有過一個芭比。 擁有一頭柔順的長金髮、前凸後翹的姣好身材,每天都穿上最亮麗的粉色洋裝,過著完美且幸福的日子。那公主般的待遇,是每個女孩小時候的夢想。 因此,當《Barbie芭比》電影釋出預告片時,我充滿了期待。不只是因為電影完整還原了芭比娃娃的各種樣貌,以不同層次的粉色所建造
Thumbnail
開頭的粉紅世界很快就來到芭比不再完美的描繪,甚至出現了被人類玩壞的獵奇怪芭比。接著吐槽滿滿,不只針對芭比娃娃本身,還針對帶來的文化影響力,再延伸至性別上的權力辯證。
Thumbnail
​ 打從立案以來便無法想像真人化會是何種樣貌,要用何種心態去期待,直到葛莉塔潔薇接下執導筒,並與諾亞鮑姆巴赫共同執筆,編導到位、選角也到位後,才開始正式對本片燃起信心。實際看完正片後確實不負眾望,葛莉塔完成了最難以翻拍成真人的不可能任務,鮮豔的佈景、精緻的美術、帶有反差萌的荒誕劇本、旁白與歌舞
Thumbnail
在過去三年多的大疫中,有人失去工作、失去健康、失去親人,未來充滿變數與擔憂,大多數人舟車勞頓去到電影院,更想看一個屢被威脅「你要被淘汰了」的中年男子一舉打破所有人的期待取得榮耀,或是觀賞一個腹背受敵的家庭團結贏得看起來毫無勝算的戰役(同時配上超棒的視覺特效),而不是由電影人告訴你電影這項藝術有多棒
Thumbnail
近來,臉書上很多討論評論《巴比倫》是一部「電影的情書」,我們可能需要談論什麼是「情書」。但誠實說,情書跟花式咖啡拉花一樣,只要端上桌,賓主盡歡,哪有什麼規則? 《巴比倫》全片影史致敬不勝枚舉,然而對影史致敬的電影也是不勝枚舉。 在永和喜樂時代最一般的小廳,觀看《巴比倫》時,有幸同場隔壁座位觀眾是一位
Thumbnail
影史上已經有N部寫給電影的情書,12年前的《大藝術家》如是,《雨果的冒險》如是,他們致敬的都剛好是默片時期的古典好萊塢。達米恩查澤雷第4部片以無聲過度到有聲時代的好萊塢為背景,以兩位演員以及一位墨西哥移民者的視角,一窺好萊塢時代更替的興衰史。
Thumbnail
多人動作砍殺遊戲《巴比倫的殞落》中,有不少裝備模型跟MMORPG《FF14》非常相似,有些玩家認為製作團隊不求創新,不過重用素材真的就是不求創新嗎?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因為很喜歡導演/編劇Greta Gerwig的前兩部作品《淑女鳥》和《她們》,再加上《芭比》在歐美的試映反應都非常好,讓我帶著很高的期待去看電影。所謂「期待越高,失望越大」,第一次看完《芭比》的當下,並沒有覺得有如各大影片所說的那樣「不得了的好看」,而且甚至覺得台詞好滿、節奏太快,想說的議題一直丟出
Thumbnail
其實一開始我對《芭比》完全沒有興趣,因為之前迪士尼拍出了一大堆真人化電影,卻只是把相同的劇情重新包裝,了無新意,而我看到芭比也拍真人化電影,想說可能也是複製同樣的模式,再加上釋出的第一支預告很ㄎㄧㄤ,這部就一直不在我的片單,但是前兩週我的朋友不斷推薦我去看,那時候芭比的第二支預告也上線了,於是我就看
Thumbnail
每個女孩幾乎都曾經擁有過一個芭比。 擁有一頭柔順的長金髮、前凸後翹的姣好身材,每天都穿上最亮麗的粉色洋裝,過著完美且幸福的日子。那公主般的待遇,是每個女孩小時候的夢想。 因此,當《Barbie芭比》電影釋出預告片時,我充滿了期待。不只是因為電影完整還原了芭比娃娃的各種樣貌,以不同層次的粉色所建造
Thumbnail
開頭的粉紅世界很快就來到芭比不再完美的描繪,甚至出現了被人類玩壞的獵奇怪芭比。接著吐槽滿滿,不只針對芭比娃娃本身,還針對帶來的文化影響力,再延伸至性別上的權力辯證。
Thumbnail
​ 打從立案以來便無法想像真人化會是何種樣貌,要用何種心態去期待,直到葛莉塔潔薇接下執導筒,並與諾亞鮑姆巴赫共同執筆,編導到位、選角也到位後,才開始正式對本片燃起信心。實際看完正片後確實不負眾望,葛莉塔完成了最難以翻拍成真人的不可能任務,鮮豔的佈景、精緻的美術、帶有反差萌的荒誕劇本、旁白與歌舞
Thumbnail
在過去三年多的大疫中,有人失去工作、失去健康、失去親人,未來充滿變數與擔憂,大多數人舟車勞頓去到電影院,更想看一個屢被威脅「你要被淘汰了」的中年男子一舉打破所有人的期待取得榮耀,或是觀賞一個腹背受敵的家庭團結贏得看起來毫無勝算的戰役(同時配上超棒的視覺特效),而不是由電影人告訴你電影這項藝術有多棒
Thumbnail
近來,臉書上很多討論評論《巴比倫》是一部「電影的情書」,我們可能需要談論什麼是「情書」。但誠實說,情書跟花式咖啡拉花一樣,只要端上桌,賓主盡歡,哪有什麼規則? 《巴比倫》全片影史致敬不勝枚舉,然而對影史致敬的電影也是不勝枚舉。 在永和喜樂時代最一般的小廳,觀看《巴比倫》時,有幸同場隔壁座位觀眾是一位
Thumbnail
影史上已經有N部寫給電影的情書,12年前的《大藝術家》如是,《雨果的冒險》如是,他們致敬的都剛好是默片時期的古典好萊塢。達米恩查澤雷第4部片以無聲過度到有聲時代的好萊塢為背景,以兩位演員以及一位墨西哥移民者的視角,一窺好萊塢時代更替的興衰史。
Thumbnail
多人動作砍殺遊戲《巴比倫的殞落》中,有不少裝備模型跟MMORPG《FF14》非常相似,有些玩家認為製作團隊不求創新,不過重用素材真的就是不求創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