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用dictionary也是可以的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寫《The Nature of Code閱讀心得筆記——使用Python實作》 《The Nature of Code閱讀心得與Python實作》第2.4節時,碰到這麼一個練習題,這個練習題要做的,是要讓在畫面中蹦蹦跳跳的球,會感受到來自畫面邊界的排斥力,球距離邊界越近,排斥力會越大。

這個練習題其實並不困難,很快就寫好了,不過在寫的當中,卻意外對dictionary這個玩意兒的使用時機和使用方式,有了新的想法。好笑的是,這一切,都是因為想偷懶,不想寫註解。

很顯然的,必須要知道球和四個畫面邊界間的距離,才能夠去設計排斥力的大小。這個其實不難辦到,只要在球的class中,增加一個計算離邊界距離的method就可以了。這個method,一開始是這麼寫的

這裡頭的width和height,是畫面的寬度和高度;location.x和location.y,則是球的位置;而傳回的distances中,則放了球距離上、下、左、右四個邊界的距離。

計算的部分寫好了,再來就該把註解寫一寫,免得之後要用時,忘了distances的四個元素,個別是指到哪個邊界的距離。

正要寫的時候,突然覺得挺麻煩的,寫了半天的註解,就為了等到呼叫這個method時,能夠查看distances的哪個元素指的是哪個距離。先前在安排distances[0]~distances[3]所指的距離時,就曾想過,這個順序是逆時針的上、左、下、右,或者順時針的上、右、下、左,還是上、下、左、右,會比較順口容易記得?這可是會影響到呼叫這個method時,是不是容易搞錯順序的機率。除此之外,也會影響到寫程式的速度,畢竟如果是個很讓人彆扭的順序,那就得時不時地去注意有沒有搞錯順序,這樣寫程式的速度快得起來才有鬼。最後之所以用上、下、左、右這個順序,也就是因為唸起來覺得比較順口。當然啦!其他人是不是也覺得這樣的順序比較順,那就不得而知了。

那該怎麼辦呢?瞪著螢幕好一會兒,就是覺得渾身上下懶洋洋的,不想動手。不想寫註解,但卻又希望能看到註解,充分具體展現了拖延症該有的症狀。

沒有寫註解,但是有看到註解。這什麼跟什麼啊!禪宗的公案嗎?

現在傳回的distances是list,有沒有什麼其他的資料型態可以把註解寫在裡頭的?Python基本的資料型態就那一些,有哪個可以辦到呢?

咦?!那個dictionary不是有key嗎?把key當註解來用不就得了!

突然間,拖延症痊癒了,全身充滿幹勁,沒兩下就寫好了。新版的distances_to_edges()長這樣:

def distances_to_edges(self):
distances = {}
distances["top"] = self.location.y
distances["bottom"] = self.height - self.location.y
distances["left"] = self.location.x
distances["right"] = self.width - self.location.x

使用時,可以這樣寫

distances = ball.distances_to_edges()

這時候,distances["top"]、distances["bottom"]、distances["left"]、distances["right"]就是ball距離上、下、左、右邊界的距離,完全不用去管順序,那幾個key就說明了一切。當然啦,如果覺得那幾個key還不夠清楚,也可以改成其他想要的字眼,像是"to_top"之類的。不管怎麼寫,最終極的目標,就是完全不需要註解,也可以輕輕鬆鬆看懂程式想要做什麼。

就這樣,因為拖延症犯了想偷懶,結果是對dictionary的使用時機和使用方式,有了新的體會。原來,dictionary這樣用,也是可以的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sf的沙龍
18會員
148內容數
寫點東西自娛娛人
ysf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4
花了些時間,靜下心來,仔仔細細地研究了一番,總算把Python呼叫函數時引數的傳遞方式給徹底搞清楚了。
2025/04/14
花了些時間,靜下心來,仔仔細細地研究了一番,總算把Python呼叫函數時引數的傳遞方式給徹底搞清楚了。
2024/05/08
呼!折騰了好久,終於徹底搞清楚pygame的各個blend mode所用的計算式,到底是長啥樣子了。
2024/05/08
呼!折騰了好久,終於徹底搞清楚pygame的各個blend mode所用的計算式,到底是長啥樣子了。
2023/12/20
在寫《The Nature of Code閱讀心得筆記——使用Python實作》的[第四章]4.3節時,原書提到,在使用Java的ArrayList時,如果用迴圈一面走訪一面又移除其中的元素,那會有難以察覺的問題存在。寫個小程式測試的結果發現,Python的list也會有一樣的問題。
Thumbnail
2023/12/20
在寫《The Nature of Code閱讀心得筆記——使用Python實作》的[第四章]4.3節時,原書提到,在使用Java的ArrayList時,如果用迴圈一面走訪一面又移除其中的元素,那會有難以察覺的問題存在。寫個小程式測試的結果發現,Python的list也會有一樣的問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題目敘述 題目會給定一個指定高度和寬的方格版,還有一顆小球的起始位置,和最大移動步數。 小球每一步可以選擇向上、下、左、右移動一格,請問小球能走到方格版界外的路徑方法數總共有幾種? 方法數可能很大,題目要求,最後回傳答案時,先對10^9+7做除法取餘數再回傳。 題目的原文敘述 約束條件
Thumbnail
題目敘述 題目會給定一個指定高度和寬的方格版,還有一顆小球的起始位置,和最大移動步數。 小球每一步可以選擇向上、下、左、右移動一格,請問小球能走到方格版界外的路徑方法數總共有幾種? 方法數可能很大,題目要求,最後回傳答案時,先對10^9+7做除法取餘數再回傳。 題目的原文敘述 約束條件
Thumbnail
Basic python data structure
Thumbnail
Basic python data structure
Thumbnail
我們將會學習 Python 中的數據結構。 主要的數據結構包括列表 (List)、元組 (Tuple)、字典 (Dictionary) 以及集合 (Set)。
Thumbnail
我們將會學習 Python 中的數據結構。 主要的數據結構包括列表 (List)、元組 (Tuple)、字典 (Dictionary) 以及集合 (Set)。
Thumbnail
就這樣,因為拖延症犯了想偷懶,結果是對dictionary的使用時機和使用方式,有了新的體會。原來,dictionary這樣用,也是可以的啦!
Thumbnail
就這樣,因為拖延症犯了想偷懶,結果是對dictionary的使用時機和使用方式,有了新的體會。原來,dictionary這樣用,也是可以的啦!
Thumbnail
我們介紹了字串和列表的索引和切片操作。索引使用方括號[]來選擇字串或列表中的特定元素,並可以使用正向索引(從0開始)或反向索引(從最後一個元素為-1)來訪問元素。切片使用方括號[]和冒號:來選擇字串或列表中的一段子序列,指定起始位置和結束位置(不包含),並可以使用步長來控制間隔。
Thumbnail
我們介紹了字串和列表的索引和切片操作。索引使用方括號[]來選擇字串或列表中的特定元素,並可以使用正向索引(從0開始)或反向索引(從最後一個元素為-1)來訪問元素。切片使用方括號[]和冒號:來選擇字串或列表中的一段子序列,指定起始位置和結束位置(不包含),並可以使用步長來控制間隔。
Thumbnail
  寫程式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讓重複的工作交給電腦去執行,解放雙手和精力去做重複的事情,今天要介紹的迴圈就是可以讓電腦重複執行程式直到條件結束的方式。
Thumbnail
  寫程式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讓重複的工作交給電腦去執行,解放雙手和精力去做重複的事情,今天要介紹的迴圈就是可以讓電腦重複執行程式直到條件結束的方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