闇黑人性下的光明 - 芥川龍之介(一)

2024/01/3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要說臺灣人對日本的大文豪的認識,除了一些比較正經的課文或讀本,絕對就是從動畫「文豪野犬」來的吧,其中又以芥川龍之介、太宰治那種最受人們歡迎。動畫中芥川黑色的長袍與吸血鬼式的穿搭,小野賢章冷酷有時有點溫情的嗓音,令人印象深刻。但在現實中的那個人到底是什麼樣子呢,讓我們一起潛入那位「短篇小說之王」芥川龍之介的一生。

1892~1912 那個文青少年

1892年,芥川出生在天龍國東京,原本名為新原龍之介,生父新原敏三,是一名於東京開設牛乳店的商人,母親在龍之介出生後的八個月後發瘋,不久後過世。父親的工作處築地的入船町,是外國人的居住地,芥川小時就經常接觸來買牛奶的外國人們,並由此獲得許多新的知識,更是他未來選擇英文系的原因。十二歲那年,小小龍之介搬到外婆家所在的兩國,改姓為芥川。東京繁華的市景與華麗的歌舞填滿了芥川的童年生活,舅舅是個讀書人,對孩子的教育十分注重,在舅舅的教導下,漸漸熟讀西遊、水滸等經典,也激起芥川對中國文化的憧憬,希望有一天能到中國旅行,中學時期就已拜讀當時日本文壇大家夏目漱石、森鷗外等人的作品,在各國文學的薰陶下也讓他漸漸地成為一個憤世浪漫的文青少年。

大學考上東京帝國大學(現在的東大)英文系,是個名副其實的學霸,並在這裡遇上了一生的摯友,在未來同為作家的菊池寬。他們於1914年招集志同道合的同學創辦雜誌《新思潮》,芥川不僅在這發表數篇翻譯小說,也寫下成名作《鼻子》。雖說《鼻子》是他進入文壇與讀者視野最重要的一部小說,但今天談到芥川龍之介,大家最先想到的還是那部,精美卻未掀起波瀾的作品。

《羅生門》:為了生活 ...... 我什麼都做得出來

©朝霧カフカ、春河35・KADOKAWA/文豪ストレイドッグス製作委員會

©朝霧カフカ、春河35・KADOKAWA/文豪ストレイドッグス製作委員會

這是一篇取自王朝時期事件的作品,目前大多被認為是以民間故事今昔物語集中《羅城門登上層見死人盜人語第十八》為範本,經芥川本身的想像與擴寫後的短篇小說,描寫著京城光鮮亮麗外的另一面。

平安晚期的京都一點都不平安,王室衰敗、天災頻傳、疾病橫行、民不聊生,芥川龍之介最著名的小說《羅生門》就是發生於此。故事主角是一名被主人解僱的下人,徘徊在京城南方的「羅城門」,接二連三的天災,讓羅城門的修復工程不得不中斷,周圍的居民也將因故過世者的屍體棄置於此,久而久之成為居民眼中的禁地。夜晚時分,饑寒交迫的主角握著他的佩刀,掙扎著是否背棄自己的尊嚴,劫盜而生。這時遠處的羅城門上閃爍著微弱的光線,吸引他的目光,他決定前去查看,爬上堆積男女屍體的階梯,在微弱的光線中,他看見了一名穿著棕色衣物的老太婆,正凝視著地上一名女屍的臉,隨著她的手的上下拉扯,女屍的頭髮被一根根的拔起。下人原先對自己的掙扎瞬間消逝,取而代之的則是對眼前老太婆的厭惡,他扯下老太婆檜色的外衣,並消失於黑夜的影子中,留下倒臥在屍堆上的老人。

一、羅城門的羅生門

位於京都駅前的羅城門復原模型

位於京都駅前的羅城門復原模型

隨著西元794年桓武天皇遷都至京都,一系列的改造與建立便開始執行。順著先前的政治革新,新的都城平安京決定以唐朝的長安城為藍本,建造為棋盤狀的城市。

其中,羅生門的原型-羅城門就位於京城的南方,朱雀大道的尾端,意指「網羅城鎮」,曾是自唐國、新羅歸來的旅人踏上國土後的第一站。高約二十公尺,城頂附著深色瓦片,使其成為當時最大的城門之一。塔頂曾經供奉著木製的「兜跋毘沙門天」立像,「兜跋」為日本文獻特別的記載方式,推測是外來語的音譯,目前最合理的解釋為「Tubbat」,也就是土耳其語的突厥斯坦,或中國文獻中,位與塔里木盆地邊陲的佛教國家的「于闐國」。毘沙門天的信仰在日本多是被當作民間信仰以致「密教」來供奉,因為其在各地的「戰績」,在日本以一「護國神」,維持社會安寧的形象被供奉,隨著時代變遷,毘沙門天也逐漸演變出財富,甚至使婚姻破鏡重圓的力量。

距離現今的京都車站約30分鐘的腳程之外,是已不再華麗的羅城門的遺址,而是個被柵欄圍起的石碑,位在公園中的紀念碑,或許正訴說著那個時代的紛擾。

二、平安後期,中央集權的失利

平安時期奈良地區的莊園地圖

平安時期奈良地區的莊園地圖

《羅生門》的故事背景設定在平安時期的後期,而這時原本持續數百年的土地公有制度隨著地方豪族的權力壯大而形同虛設,豪族以逃稅知名誘使佃農交付私地並開墾荒地,形成一個又一個的私人莊園,形成中央稅務徵收不齊的問題,為此於1069年頒立莊園整理令。同時,為保護私家領地,豪族組建具軍事力量的團體,同時各地的寺廟也招募僧侶與農民形成「僧兵」,再加上各莊園中實施的層層徵稅制度的影響,在各地形成了封建的領地。

同時,位於中央的政治制度也從由藤原氏家族為大的「攝關」,即透過聯姻方式控制王室,在後三條天皇的統治之下,「院政」也登上歷史舞台,透過「上皇」,也就是天皇的父親實際掌權,這也使藤原氏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不僅是院政制度已脫離攝關的控制,院政也培養一群守在上皇與天皇院廳的近臣。但在這種權力交替的情況下,混亂的戰事隨即發生。

1156年的「保元之亂」吹響了上皇與天皇間的鬥爭,因起而生的源、平兩家族的糾葛也於此時躍上舞台,而其中,1177、1178年,數場的大火使得平安京淪為廢墟,久未解決的徵稅問題也使得本身就已歷經天災、戰亂的羅城門陷入荒廢,而長年的源平鬥爭導致的戰火與疾病,使得城中百姓的生活陷入混亂。[1]

三、羅生門,人性的探討

導演黑澤明的經典《羅生門》中的劇照

導演黑澤明的經典《羅生門》中的劇照

在《羅生門》中,我們可以見到一個曾經生活在正常、舒適地區的下人,是如何在如此快速的情況下,惦記自己的尊嚴,以致放棄自己的尊嚴。隨著故事的進展,那把映照著下人內心的小刀,也在看著老太婆的行為後,變得混濁。或許在反映著當時的人處在的糟糕處境使其受迫背棄自己的信念,或許是因為「他人都可以了我為什麼不行」的心態來看待下人的行為,又或者是將「為了生存」當作藉口來滿足自己的生存機會。

死人の髪の毛を抜 くということが、それだけですでに許すべからざる悪であった

盗人 ぬすびと になる気でいたことなぞは、とうに忘れていた のである。

「在城門上拔死人的頭髮本身已是罪大惡極的事了」「當然,下人已經忘記了不久前還在盤算著做賊的事」,下人很理所當然地將自己放在了正義的一方,處在了道德的制高點來看待這起事件,也就是,「懲奸除惡」對下人來說,是必然的使命。

而同時,下人的舉動中也混雜著一些私人的情感,

下人は、餓死をするか盗人ぬすびとになるかに、迷まよわなかったばかりではない。

一掃爬上城牆前的猶豫,下人往自己的私利靠攏了,他也不在考慮要堅守節操餓死的選項了。

では、己 おれ が引剥 ひ はぎ をしよう恨 うら むまいな。己もそうしなければ、餓死 うえじに をする体 なのだ

「那麼,我剝妳的衣服,妳也應該不會懷恨了。我要是不這樣做,就得餓死。




與現今的版本不同,芥川龍之介有針對故事的結尾做出一定程度的修改[2]

下人は、既に、雨を冒して、京都の町へ強盗を働きに急ぎつゝあつた

在初版,也就是投稿在《帝國文學》上的版本,芥川是如此直白的描述那個往「惡」一去不復返的下人,冒著雨,開始他的偷竊人生。而在短篇小說集《鼻子》中,芥川又稍稍修改了結局的走向,

下人の行方は、誰も知らない

透過開放的結局,作者給予下人一個開放的身分,他已不是一個人,一個普通人,而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延伸閱讀

[1]關於平氏與源氏後續的糾葛與「源平之爭」,可參見「平家物語」

[2]「羅生門」論 : 末尾改稿を軸に

作者池上貴子以芥川未來的作品與晚年的言論推測其修改理由與解釋修改後的效果



7會員
16內容數
這是個快樂的地方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