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診所的投資限制與稅賦疑慮

私人診所的投資限制與稅賦疑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公司,是具有法人格的被投資目標,故公司可以被任一股東所投資,股東為多人,組成股東會之後,選任董事;董事有多人,組成董事會之後,再推舉一人為董事長,對外代表公司;而公司的所有權,屬於股東會,但經營權乃屬於董事(會);架構上,實屬經營所、所有權分離的永續經營法人格主體。

但排除醫療法人的體系,單純就私人診所的組織型態而言,私人診所乃是醫師執行業務的業務所,換句話說,診所就代表著醫師個人,雖可多數醫師合夥執業,但能成立個人業務所的,也只有具醫師執業資格的個人而已,故當醫師結束執業之時,私人診所也將隨之消滅,不具獨立法人資格,也沒有永續經營與股份傳承的概念,這與一般公司具獨立法人格的架構或醫療法人的體系,有著根本性的不同;由此可知,私人診所是醫師執業的業務所,是無法被他人所投資的。

raw-image



正由於私人診所與醫師,是綁定在一起的,診所的責任,就是醫師個人的責任;醫師個人責任是一生,私人診所的責任也就無限;是故,依據公司法§13的規範,公司也不能投資私人診所。

但若私人診所需要昂貴的醫療器材,除了考量租賃方案之外,勢必會有引進外部資金的需求,而提供外部資金的出資者,此時的角色,就非常尷尬且難以界定。而這種角色上的困窘,經常衍生出許許多多的爭議與問題,包含:

一、資金性質
依據醫療法的規範,私人診所不能有除執業醫師之外的外部股東,故出資者的這筆出資額,該如何解釋其性質? 若解釋為借貸關係,執業醫師是否有償還借款本金與利息的責任?

二、所得性質
依據醫療法的規範,私人診所不可能存在不具執業醫師資格的外部股東,那診所每年結算的執行業務所得,怎麼可能轉化成為分派外部出資者的盈餘?

三、稅賦責任
依據醫療法的規範,私人診所的合夥人是執業醫師的話,診所每年結算的執行業務所得,都應算是合夥醫師的個人所得,故稅賦繳納的義務,勢必應由合夥醫師個人扛責;這對於回收盈餘的出資者而言,又該如何界定與醫師彼此之間,在稅賦上的關係?
以上,都是在成立私人診所之前,執業醫師必須事先慎思與深思的核心,以避免後續稅賦上的疑慮,甚至產生違反醫療法的爭議與問題。


參考資料:
翰鼎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avatar-img
翰鼎顧問
9會員
42內容數
診所與醫師的稅賦申報,經常是備受關注的查核重點,故本專題,主要在探討私人診所、醫師於稅賦申報時的應注意事項,以及稅賦申報的風險點與相關查稅模式解析,進一步掌握合法節稅的方式與方向,避免錯誤的規劃與違法的安排。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翰鼎顧問 的其他內容
本文探討私人診所與總管理公司之間的顧問合約中所涉及的行政職能與合理性問題。文章分析了固定資產建置、耗材統購及資金調度等服務的必要性,以及簽約過程中需防範的合約合理性、顧問費用合理性及其與診療收入的關聯性。若合約不合理或顧問費用過高,可能導致醫師面臨法律風險及稅務問題,進而影響診所的財務健康。
本文探討私人診所在醫療機構中的角色,以及其經營與法律合規挑戰。重點闡述私人診所的出資者需具執業醫師資格,並分析未具資格的投資人參與經營的風險,包括稅務認定、主管機關通報及合約糾紛等問題。此外,討論醫療投資的現實需求以及控股公司在資金運作中的角色。整體而言,瞭解這些法律框架對私人診所的經營至關重要。
每年五月是診所執行業務所得結算申報的重要時點。本文介紹採行財政部頒定費用率申報和採行帳載核實數申報兩大類方式,提供核對申報資訊的重點項目,以避免錯誤。
本文探討私人診所與總管理公司之間的顧問合約中所涉及的行政職能與合理性問題。文章分析了固定資產建置、耗材統購及資金調度等服務的必要性,以及簽約過程中需防範的合約合理性、顧問費用合理性及其與診療收入的關聯性。若合約不合理或顧問費用過高,可能導致醫師面臨法律風險及稅務問題,進而影響診所的財務健康。
本文探討私人診所在醫療機構中的角色,以及其經營與法律合規挑戰。重點闡述私人診所的出資者需具執業醫師資格,並分析未具資格的投資人參與經營的風險,包括稅務認定、主管機關通報及合約糾紛等問題。此外,討論醫療投資的現實需求以及控股公司在資金運作中的角色。整體而言,瞭解這些法律框架對私人診所的經營至關重要。
每年五月是診所執行業務所得結算申報的重要時點。本文介紹採行財政部頒定費用率申報和採行帳載核實數申報兩大類方式,提供核對申報資訊的重點項目,以避免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