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現代只有演員,沒有明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如果要一針見血去回答這個問題,當然就是「時代不同,不可逆轉」,

從前的莎士比亞來到這世代,會變成一個不折不扣的文盲。中文「電」字開頭的名詞,他完全不懂,例如電風扇、電視機、電腦、電磁波、電動車......實在太多了,如果向他逐一解說每一種「電東西」的意思,大概三天三夜也說不完。請問你是大作家,抑或這位文盲是大作家?

從前我們用邀請卡約會女生,第一句就是「XX小姐妝前麗鑒:」,今日的小姐會失笑得前仰後合,來了一個五四運動時期的老殭屍,小姐們不知道妝前麗鑒是甚麼。然而我保證,當小姐們收到這樣的邀請卡,她們的心情還是甜絲絲的。這些都是時代不同的現實。

說到從前的「電影明星」,沒有甚麼好奇怪的,那個時代除了美國之外,全世界都沒有電視台,你把美國電視機搬來台灣亦變成廢物。沒有電視機的全世界無聊人口,娛樂不多,電影成為最大、最高級、最舒適的享受,幾乎每一個無聊人都會認識這些大明星。

現代無聊人多彩多姿,從前不許放電影會暴動,今天如果互聯網全面失靈,大概每天都會活生生悶死好些人。時代不同了,這麼多的娛樂,又有這麼多遊戲機電玩,電影不再是唯一娛樂至尊。

電影攝影機、放映機、留聲機都是美國愛迪生那一夥人發明,那時全世界每個地方都有電影業,可電影製作的膠卷專利由愛迪生持有,甚至摧生了好萊塢這個影城,只要是稍為發達的國家,他們不一定曉得美國總統是誰,但一定認識「克拉克·蓋博」、「羅伯特·泰勒」、「伊莉莎白·泰勒」「費雯·麗」「蘇菲亞·羅蘭」,這些人的名聲,用如雷貫耳去形容,絕不誇張。

至於歌唱明星,永遠無人可以取代「艾維斯·普里斯萊」,那個時代全世界歌手的名氣加起來,也不及他,風頭一時無兩,英年早逝也是他的本錢,儘管今天很多歌手擁護者也多得驚人,始終不敵人老珠黃,日漸隕落這種宿命,誰會付出「早死」的代價,去換取「永遠光芒」的虛銜?

現在看來,The Beatles 披頭四樂團也得益於鋒芒畢露十年後解散,避開了晚節不保的困境,被視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今天的「湯姆·克魯斯」足夠大名鼎鼎吧,但卻是動作演員,跟那些文藝深度扯不上關係,「明星」卻要包含了儒雅的味道,要識字,懂禮節,雍容華貴,懂得飛簷走壁無法加分,所以他只能夠是偉大的演員,無法跟「明星」相提並論。

說了這麼多,大家應該稍為明白「為甚麼現代只有演員,沒有明星」吧。從這麼多合成條件拆開來看,原來最主要因素就是「英年早逝、盡早解散。」儘管有例外,但那是極少極少數。華人的張國榮、李小龍,就是最好的例子。

avatar-img
115會員
529內容數
如果華人界中只有五個人可以舉出十大全球輕音樂團是誰,余就是其中一個。本來專於輕音樂介紹,時代進步,後轉寫一頁過小說,亦試圖以「文創實驗」形式去書寫長篇小說,意圖將長篇拆成每一篇都是獨立小品,無需知道前面的劇情,這種「文創」是方便斷斷續續觀看的讀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David Tai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那些年電影事業蓬勃,電影配樂名匠數不勝數,但能夠擠身在全球十大輕音樂團的,只有 Henry Mancini 和 Ennio Morricone,本來 John Barry 絕不低於此兩人,但是後期 John Barry 全演繹自己的創作,只有自己的作品為別人爭相演奏,他不再演奏別人的樂曲,完全無
筆者對 Hip Hop 歌曲沒有好感,然而近期卻出現了一位奇材,把 HipHop 創作成有板有眼,有著抑揚頓挫的樂韻,可以說,這樣的 Hip Hop 千中無一。由於歌曲極有可能問鼎 Billboard 王座,所以也樂意介紹一下。 對我來說,在流行曲的興趣叫人更有活力,我甚至跟那些青澀少艾表示有
「一見傾心、一見鍾情」本來就是一個派別,網上卻有很多正反兩面的討論,維基百科有這樣的闡述: 「在西方文學中,此為一種常見的比喻,表示人、角色或是說話者對於未曾見過面的陌生人產生好感,已變成西方文學中最具影響的比喻之一。」 對於這個派別的肯定或否定,筆者認為沒有一定答案,那是個人喜好,豐儉由人
舊同學聚會,「名牌」明爭暗鬥,女的有 LV、CUGG、CHANEL,男的有Valentino、Ray Ban.........,但都不是主要看點,大家心裡有數,要鬥的是自然的黑髮與及「凍齡」的效果。 各位有否注意到,美貌雖然保有優勢,大家都想看看那些曾經的俊男美女變的何個模樣,但每個人都有基本
那些年電影事業蓬勃,電影配樂名匠數不勝數,但能夠擠身在全球十大輕音樂團的,只有 Henry Mancini 和 Ennio Morricone,本來 John Barry 絕不低於此兩人,但是後期 John Barry 全演繹自己的創作,只有自己的作品為別人爭相演奏,他不再演奏別人的樂曲,完全無
筆者對 Hip Hop 歌曲沒有好感,然而近期卻出現了一位奇材,把 HipHop 創作成有板有眼,有著抑揚頓挫的樂韻,可以說,這樣的 Hip Hop 千中無一。由於歌曲極有可能問鼎 Billboard 王座,所以也樂意介紹一下。 對我來說,在流行曲的興趣叫人更有活力,我甚至跟那些青澀少艾表示有
「一見傾心、一見鍾情」本來就是一個派別,網上卻有很多正反兩面的討論,維基百科有這樣的闡述: 「在西方文學中,此為一種常見的比喻,表示人、角色或是說話者對於未曾見過面的陌生人產生好感,已變成西方文學中最具影響的比喻之一。」 對於這個派別的肯定或否定,筆者認為沒有一定答案,那是個人喜好,豐儉由人
舊同學聚會,「名牌」明爭暗鬥,女的有 LV、CUGG、CHANEL,男的有Valentino、Ray Ban.........,但都不是主要看點,大家心裡有數,要鬥的是自然的黑髮與及「凍齡」的效果。 各位有否注意到,美貌雖然保有優勢,大家都想看看那些曾經的俊男美女變的何個模樣,但每個人都有基本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從電影百花獎獲獎名單,中國網友感嘆電影獎項是資本人脈的遊戲,資本想捧的人拿獎提名都容易,電影圈排外,沒有影視行業人脈的年輕導演想往上走不容易。順著電影大導背後的資本關係鏈,演技差強人意的演員能靠背後推手拿獎,而民選出來的票房巨星演員,獎運稀巴爛,角逐提名竟然拿不到評委們手中任何一票。
Thumbnail
活到這把年紀,想想以前,覺得以前有些事、以前的生活,真不可思議。   現在幾乎家家都有的電視機,我小時候,就沒有電視機,沒電視可看。不是買不起電視,而是根本沒電視機,沒電視台。   我是42年次,台灣到民國51年,第一家電視台台視,才開播。 也就是大約我10歲時,台灣才有電視。  
Thumbnail
在一瞬間失去了浮華的演藝事業,一瞬間被輿論媒體鄙視殆盡後,一如電影片名,感覺每天醒來都在迎接龐大的空虛。我猜唐田英里佳應該也有過這樣的時期吧?
Thumbnail
男藝人曾因電影路演被提問對角色和作品的感悟時支吾其詞一問三不知,被嘲絕望的文盲大出圈,讓人疑惑先前為何資本會選擇如此資質之人力捧?其實這種腦袋空空的人才最適合做資本的提線木偶。先前他的資源絕佳,資本為他量身打造劇本,鏡頭揚長避短,電影有影帝影后抬轎,電視劇有老戲骨抬轎
  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獨特之處就在於,你即便不是一個工程師、工人或發明家,你每天都要在社會中處理那些人跟人之間的往來關係,如果你對於階級、對於平等、對於多元、對於尊重沒有任何理解,你就會像把一大塊純鈉丟到水裡一樣,因為一份信手亂寫的文宣在社會上引發爆炸。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現在所認知的超級巨星大部分是在上個世紀的藝人? 原因就是媒體破碎化,現在有太多媒體平台分散注意力了 對於『媒體破碎化』,行銷投放要有策略。自媒體主也一樣。即使個人魅力再強,也很難滿足所有層面的族群,所以『打群架』是更好的選擇。以兩個youtuber:Joeman跟酷炫『反骨男孩』來說明。
Thumbnail
1996 秋天出現了「Queen’s」, Queen’s 的出現造成一股不可逆的電音狂潮,首先是路上89的汽車喇叭開始出現電音節奏,他們通常是想吸引目光,然後某個朋友的弟弟不知道從哪時候開始也在家裡放電音被阿嬤說太吵又沒人唱歌,最後是有個「電音三太子」上了國際媒體,從那時開始聽電子音樂的人越來越多。
Thumbnail
聽過少數朋友說,難以接受電影劇情進行的同時,角色卻無端端唱起歌或跳起舞來,所以這些朋友不喜歡音樂電影。當然娛樂消費全憑個人喜好,也不能因為與蔚藍是朋友,就強迫他們觀賞,但喜愛音樂的蔚藍,確實非常喜愛電影裡的各種音樂元素。 寶萊塢確實是世界上最獨特的電影型態,亦是世界上產能可媲美好萊塢的地方,每部電
Thumbnail
生活在現代真幸福啊,在父母那個時代,他們應該也有自己的偶像吧??但只要偶像一息影,封麥,通常就音訊全無了,當時資訊不流通,也沒辦法,現在不同了因為有網路平台,有些影歌星即使退隱,還有自己臉書,偶爾還能得知他們的近況,沒有經營平台,也能從電子媒體新聞知道人家的消息,比起只有老三台,報紙只有五張的那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從電影百花獎獲獎名單,中國網友感嘆電影獎項是資本人脈的遊戲,資本想捧的人拿獎提名都容易,電影圈排外,沒有影視行業人脈的年輕導演想往上走不容易。順著電影大導背後的資本關係鏈,演技差強人意的演員能靠背後推手拿獎,而民選出來的票房巨星演員,獎運稀巴爛,角逐提名竟然拿不到評委們手中任何一票。
Thumbnail
活到這把年紀,想想以前,覺得以前有些事、以前的生活,真不可思議。   現在幾乎家家都有的電視機,我小時候,就沒有電視機,沒電視可看。不是買不起電視,而是根本沒電視機,沒電視台。   我是42年次,台灣到民國51年,第一家電視台台視,才開播。 也就是大約我10歲時,台灣才有電視。  
Thumbnail
在一瞬間失去了浮華的演藝事業,一瞬間被輿論媒體鄙視殆盡後,一如電影片名,感覺每天醒來都在迎接龐大的空虛。我猜唐田英里佳應該也有過這樣的時期吧?
Thumbnail
男藝人曾因電影路演被提問對角色和作品的感悟時支吾其詞一問三不知,被嘲絕望的文盲大出圈,讓人疑惑先前為何資本會選擇如此資質之人力捧?其實這種腦袋空空的人才最適合做資本的提線木偶。先前他的資源絕佳,資本為他量身打造劇本,鏡頭揚長避短,電影有影帝影后抬轎,電視劇有老戲骨抬轎
  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獨特之處就在於,你即便不是一個工程師、工人或發明家,你每天都要在社會中處理那些人跟人之間的往來關係,如果你對於階級、對於平等、對於多元、對於尊重沒有任何理解,你就會像把一大塊純鈉丟到水裡一樣,因為一份信手亂寫的文宣在社會上引發爆炸。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現在所認知的超級巨星大部分是在上個世紀的藝人? 原因就是媒體破碎化,現在有太多媒體平台分散注意力了 對於『媒體破碎化』,行銷投放要有策略。自媒體主也一樣。即使個人魅力再強,也很難滿足所有層面的族群,所以『打群架』是更好的選擇。以兩個youtuber:Joeman跟酷炫『反骨男孩』來說明。
Thumbnail
1996 秋天出現了「Queen’s」, Queen’s 的出現造成一股不可逆的電音狂潮,首先是路上89的汽車喇叭開始出現電音節奏,他們通常是想吸引目光,然後某個朋友的弟弟不知道從哪時候開始也在家裡放電音被阿嬤說太吵又沒人唱歌,最後是有個「電音三太子」上了國際媒體,從那時開始聽電子音樂的人越來越多。
Thumbnail
聽過少數朋友說,難以接受電影劇情進行的同時,角色卻無端端唱起歌或跳起舞來,所以這些朋友不喜歡音樂電影。當然娛樂消費全憑個人喜好,也不能因為與蔚藍是朋友,就強迫他們觀賞,但喜愛音樂的蔚藍,確實非常喜愛電影裡的各種音樂元素。 寶萊塢確實是世界上最獨特的電影型態,亦是世界上產能可媲美好萊塢的地方,每部電
Thumbnail
生活在現代真幸福啊,在父母那個時代,他們應該也有自己的偶像吧??但只要偶像一息影,封麥,通常就音訊全無了,當時資訊不流通,也沒辦法,現在不同了因為有網路平台,有些影歌星即使退隱,還有自己臉書,偶爾還能得知他們的近況,沒有經營平台,也能從電子媒體新聞知道人家的消息,比起只有老三台,報紙只有五張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