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瀾宮與臺灣文化協會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鎮瀾宮過去曾經是臺灣文化協會在臺中海線地區發起文化行動極為重要的核心場域。

鎮瀾宮的歷史始建於1732年,後來經過數次的重建、擴建與修建工程,才逐漸有如今規模的雛形。早期鎮瀾宮的廟務管理主要是由地方信眾邀漳州南山寺僧人駐廟管理,1924年,住持禪師離開臺灣,鎮瀾宮遂改為「街庄民所有制」,而臺灣文化協會幹部——杜清則被地方街民推舉為管理人,自此,鎮瀾宮開始成為臺灣文化協會在地方經營文化事務的基地之一。

根據1925年《臺灣民報》的報導,臺灣文化協會在大甲鎮瀾宮舉辦的文化演講會,每場動輒數千人前來聽講,在當時的大甲是空前未有的盛況,其中不乏遠從通霄、苑裡、清水、梧棲、外埔、內埔、大安、日南地區的民眾特地趕來參與。而林幼春、林茂生、林獻堂、蔡惠如、許嘉種、林篤勳、陳虛谷、賴和、楊宗城等人,亦都曾在鎮瀾宮內舉辦的演講會中擔任講者。

10月17日,大甲仕紳杜清、陳煌(陳炘之兄)、黃清波被推派為臺灣文化協會理事,陳炘、吳淮水、彭清靠(彭明敏之父)、郭戊己則任評議員,隨後大甲的文協成員即召開懇親會,郭戊己在席上提議可以成立大甲人自己主導的地方組織,以此研究在地議題與改善方案。

1926年1月10日,大甲仕紳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抗日決心,在鎮瀾宮舉行大甲日新會的發會式,核心成員包括:陳炘、陳煌、杜香國(杜清之子)、王錐、郭戊己、黃淸波、吳淮水、陳嘉邦、謝朝甚、郭木榮、李欽水,杜清、李進興(李欽水之父)則被推舉為名譽會員,並將大甲日新會的總部設於鎮瀾宮北廂房。

1927年7月16日,大甲仕紳召集在地人士籌組大甲讀書會,會址同樣設於鎮瀾宮北廂房,並將廂房樓下的空間規劃為閱覽室,擺放吳敦禮從上海蒐集的各種書籍、雜誌,樓上則是靜態的授課空間,由會員講授課程、推廣民族意識,有時候也會邀請蔡培火、王敏川這些名士到此演講。

徵引書目
1. 廖瑞銘總編篆,《大甲鎮志》。臺中,臺中縣大甲鎮公所,2009年。
2. 林柏維,《台灣文化協會滄桑》。臺北,臺原出版社,1993年。
3. 《臺灣民報》,臺北,1925-1926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劉存忠(1906-1991),黃埔軍校四期生,曾任中國國民黨黑龍江省黨部指導員、軍糧局長,戰後奉派至臺灣任臺中州接管委員會主任委員,劉存忠剛到臺中、彰化不久,即因貪腐的行徑讓古瑞雲、何集淮、蔡懋棠、吳崇雄等年輕人感到不齒。1946年1月11日,劉存忠接任臺中縣長,彼時的臺中縣除臺中市、彰化市為省轄市
戰後行政長官公署設立「臺灣鐵路管理委員會」,負責接收及監理鐵路、公營汽車事業,為今天「臺灣鐵路管理局」的前身,1946年3月,鐵路管理委員會開始裁撤日籍鐵路技術人員,致管理及技術人員不足問題產生,後行政長官公署要求放寬公務人員任用資格,造成許多與鐵路專業知識無關的中國人來臺進入鐵路單位,此段期間雖然
春田館,創設於1896年,由長崎縣出生的菅藤ヨシ經營,1898年擴建為二層樓,並在1906年新築完成。由於春田館位處臺中州廳附近,為一等旅館,故當時出差至臺中的日本官員大多會選擇投宿於此。
「臺中州立臺中第一高等女學校」創設於1919年,在日治時期主要提供予日本人就讀,戰後改稱「省立臺中第一女子中學」,由福建人余麗華擔任戰後首任校長。二二八事件爆發後,臺中女中學生與臺中市婦女會會員、臺中師範學校學生即組織「炊事班」,以臺中醫院炊事場作為炊事本部,日夜不間,製作飯糰提供予參與事件的民眾
二二八事件後,整編廿一師政治部曾在臺中召集中等學校各校負責人舉行座談會,政治部主任張一青在座談會中,直言參加二二八事件的智識份子比農工份子多,高年級學生比低年級學生多,男學生比女學生多,因此將事件爆發的原因歸咎於日本教育,要求各校要禁絕說日本語,同時羅列以下各點辦法,下令徹底剷除城市空間的日本文化遺
劉存忠(1906-1991),黃埔軍校四期生,曾任中國國民黨黑龍江省黨部指導員、軍糧局長,戰後奉派至臺灣任臺中州接管委員會主任委員,劉存忠剛到臺中、彰化不久,即因貪腐的行徑讓古瑞雲、何集淮、蔡懋棠、吳崇雄等年輕人感到不齒。1946年1月11日,劉存忠接任臺中縣長,彼時的臺中縣除臺中市、彰化市為省轄市
戰後行政長官公署設立「臺灣鐵路管理委員會」,負責接收及監理鐵路、公營汽車事業,為今天「臺灣鐵路管理局」的前身,1946年3月,鐵路管理委員會開始裁撤日籍鐵路技術人員,致管理及技術人員不足問題產生,後行政長官公署要求放寬公務人員任用資格,造成許多與鐵路專業知識無關的中國人來臺進入鐵路單位,此段期間雖然
春田館,創設於1896年,由長崎縣出生的菅藤ヨシ經營,1898年擴建為二層樓,並在1906年新築完成。由於春田館位處臺中州廳附近,為一等旅館,故當時出差至臺中的日本官員大多會選擇投宿於此。
「臺中州立臺中第一高等女學校」創設於1919年,在日治時期主要提供予日本人就讀,戰後改稱「省立臺中第一女子中學」,由福建人余麗華擔任戰後首任校長。二二八事件爆發後,臺中女中學生與臺中市婦女會會員、臺中師範學校學生即組織「炊事班」,以臺中醫院炊事場作為炊事本部,日夜不間,製作飯糰提供予參與事件的民眾
二二八事件後,整編廿一師政治部曾在臺中召集中等學校各校負責人舉行座談會,政治部主任張一青在座談會中,直言參加二二八事件的智識份子比農工份子多,高年級學生比低年級學生多,男學生比女學生多,因此將事件爆發的原因歸咎於日本教育,要求各校要禁絕說日本語,同時羅列以下各點辦法,下令徹底剷除城市空間的日本文化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水仙宮是一座具有300年歷史的古老廟宇,見證了府城和安平之間內海的變遷與臺灣社會的發展。從最初的樸素小廟到現在繁榮的市場中心,水仙宮反映了當地居民對宗教信仰的重視及文化的延續。文章深入探討水仙宮的歷史背景、重要事件及其在當地的影響,並展現如今市場的熱鬧景象。
Thumbnail
「磺溪書院」俗稱「文昌廟」,位於台中市大肚區距離火車站不遠,騎單車過去才五分鐘就到了,它是該地至今留存最古老的建築,也是臺中市現存唯一的書院,供奉文昌帝君等「五文昌」,書院的前身為「西雝社」亦稱「文昌會」,創建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是當時文人士子的結集之所!
Thumbnail
  大稻埕慈聖宮,北臺著名媽祖廟,和法主公廟、霞海城隍並稱大稻埕三大廟。   自建立以來,人氣度居高不下,即便因日本時代市區改正,被迫遷到離碼頭較遠之處,依舊是熙來攘往,1924年那次慶成醮,各路人馬鬥藝、鬥奇、鬥財,聲勢之浩大,連台灣總督都親臨欣賞。
Thumbnail
〔張家祖廟〕(即發祥堂)位於臺中市西屯區協和里安和路111號,本為漳州馬田張家的私人祠堂,正殿奉祀祖先牌位,左右有內外護龍(廂房),是台中市保存完好的閩南傳統民居。這座祖廟在1985年11月27日經臺中市政府公告為國家第三級古蹟;左外護龍(廂房)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Thumbnail
台灣清朝時期因為人口聚集形成老街、老街因為信仰需求形成廟宇。放眼現在;台灣各地都有許多老街與廟宇共存情形。廟宇因為老街存在而香火鼎盛、老街因為廟宇存在而商業機制繁榮。位於新北市新山區這裡就有金山老街存在的金包里慈護宮。 金包里慈護宮相關資訊:: ​地址: 新北市金山區金包里街16號 ​開
Thumbnail
台南,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古老的府城,歷史的痕跡在這裡比比皆是,但是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有它的智慧,同時更加古老也往往代表更危險。 漢人在台灣的足跡能上溯到哪?我想,鄭成功應該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在台政權吧。 沒錯,今天的任務來自於明鄭時期的故事,現在回頭想想,說是現代版的戲說台灣一點也不為
Thumbnail
大甲鎮瀾宮是台灣媽祖信仰的代表廟宇之一。每年的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現為臺灣民間信仰中受矚目的宗教盛事之一,並被列為中華民國無形文化資產民俗類重要民俗之一。
Thumbnail
​近數十年來,台灣社會日趨多元與複雜化,寺廟在台灣社會是有相當大的適應與彈性。它並沒有因著在不同時期的政治、環境等的變遷中而消失,仍是現今社會中大部份人的信仰中心。媽祖廟更是如此、媽祖信仰深入台灣各地,幾乎每一個行政區甚至小地方都有媽祖廟存在。這篇介紹台北市北投區慈后宮亦是如此。 慈后宮相關資訊:
Thumbnail
大甲鎮瀾宮 大甲鎮瀾宮據說是西元1730年,於清雍正年間自湄洲天后祖廟恭請媽祖神像來臺。後來因香火鼎盛,於西元1732年在臺中市大甲興建小祠,直到西元1770年改建小廟為「天后宮」。西元1787年重建,才被載於臺灣淡水廳水獻中。往後由大甲士紳屢次發起重建並改為「鎮瀾宮」。每年農曆三月初「遶境進香」
Thumbnail
​ 台灣的廟宇時常可見到只要廟宇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一定熱心推動各項民俗和公益活動,這篇介紹興雅福德宮就是如此例子。這座 廟宇來自土地公中人民對土地的崇拜,土地載育萬物生成五穀,供給人民生活所需,因此土地崇拜是許多民族共通的信仰。 興雅福德宮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信義區永吉路30巷30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水仙宮是一座具有300年歷史的古老廟宇,見證了府城和安平之間內海的變遷與臺灣社會的發展。從最初的樸素小廟到現在繁榮的市場中心,水仙宮反映了當地居民對宗教信仰的重視及文化的延續。文章深入探討水仙宮的歷史背景、重要事件及其在當地的影響,並展現如今市場的熱鬧景象。
Thumbnail
「磺溪書院」俗稱「文昌廟」,位於台中市大肚區距離火車站不遠,騎單車過去才五分鐘就到了,它是該地至今留存最古老的建築,也是臺中市現存唯一的書院,供奉文昌帝君等「五文昌」,書院的前身為「西雝社」亦稱「文昌會」,創建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是當時文人士子的結集之所!
Thumbnail
  大稻埕慈聖宮,北臺著名媽祖廟,和法主公廟、霞海城隍並稱大稻埕三大廟。   自建立以來,人氣度居高不下,即便因日本時代市區改正,被迫遷到離碼頭較遠之處,依舊是熙來攘往,1924年那次慶成醮,各路人馬鬥藝、鬥奇、鬥財,聲勢之浩大,連台灣總督都親臨欣賞。
Thumbnail
〔張家祖廟〕(即發祥堂)位於臺中市西屯區協和里安和路111號,本為漳州馬田張家的私人祠堂,正殿奉祀祖先牌位,左右有內外護龍(廂房),是台中市保存完好的閩南傳統民居。這座祖廟在1985年11月27日經臺中市政府公告為國家第三級古蹟;左外護龍(廂房)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Thumbnail
台灣清朝時期因為人口聚集形成老街、老街因為信仰需求形成廟宇。放眼現在;台灣各地都有許多老街與廟宇共存情形。廟宇因為老街存在而香火鼎盛、老街因為廟宇存在而商業機制繁榮。位於新北市新山區這裡就有金山老街存在的金包里慈護宮。 金包里慈護宮相關資訊:: ​地址: 新北市金山區金包里街16號 ​開
Thumbnail
台南,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古老的府城,歷史的痕跡在這裡比比皆是,但是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有它的智慧,同時更加古老也往往代表更危險。 漢人在台灣的足跡能上溯到哪?我想,鄭成功應該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在台政權吧。 沒錯,今天的任務來自於明鄭時期的故事,現在回頭想想,說是現代版的戲說台灣一點也不為
Thumbnail
大甲鎮瀾宮是台灣媽祖信仰的代表廟宇之一。每年的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現為臺灣民間信仰中受矚目的宗教盛事之一,並被列為中華民國無形文化資產民俗類重要民俗之一。
Thumbnail
​近數十年來,台灣社會日趨多元與複雜化,寺廟在台灣社會是有相當大的適應與彈性。它並沒有因著在不同時期的政治、環境等的變遷中而消失,仍是現今社會中大部份人的信仰中心。媽祖廟更是如此、媽祖信仰深入台灣各地,幾乎每一個行政區甚至小地方都有媽祖廟存在。這篇介紹台北市北投區慈后宮亦是如此。 慈后宮相關資訊:
Thumbnail
大甲鎮瀾宮 大甲鎮瀾宮據說是西元1730年,於清雍正年間自湄洲天后祖廟恭請媽祖神像來臺。後來因香火鼎盛,於西元1732年在臺中市大甲興建小祠,直到西元1770年改建小廟為「天后宮」。西元1787年重建,才被載於臺灣淡水廳水獻中。往後由大甲士紳屢次發起重建並改為「鎮瀾宮」。每年農曆三月初「遶境進香」
Thumbnail
​ 台灣的廟宇時常可見到只要廟宇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一定熱心推動各項民俗和公益活動,這篇介紹興雅福德宮就是如此例子。這座 廟宇來自土地公中人民對土地的崇拜,土地載育萬物生成五穀,供給人民生活所需,因此土地崇拜是許多民族共通的信仰。 興雅福德宮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信義區永吉路30巷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