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息商品往往不是報酬率低落,就是容易與詐騙連結
過去筆者幫母親操作了兩筆投資,一筆為新建案投資,投資150萬2年後收回300萬,2年內部報酬100%,另外一筆為隔間套房,投資250萬,每年產生35萬左右現金流,順利收取10年的話,內部報酬率約為5%,隨然第一筆投資報酬率驚人,但是建案投資媽媽只高興了資金回收的那一個月後就回歸平靜,反倒是隔套投資媽媽每年開心的拿著租金出國旅遊,並年年對筆者道感謝。
原來對於老人家來說,一整筆回收300萬的金額,感受上對他們來說這是”老本”,不敢拿出來亂花,但每年每月都收取的租金,對他們來說這是長長久久”配息”,花掉後資產還在,比較有安全感,殊不知其實每個月領回所謂”配息”很大一部分其實是隔套房工程款的回收,跟花掉老本也沒有甚麼區別。
其實社會上絕大多數人們之所以對於配息商品如此趨之若鶩,就是對於穩定現金流所帶來安全感的迷戀,無論是配息商品,或是固定薪水都是如此,往往導致人們對於投資、乃至於人生規劃,產生沒有效率的扭曲現象。
由於人們太迷戀穩定現金流帶來的安全感,太嚮往穩定現金流帶來財務自由的錯覺,因此只要商品的設計是採取配息機制,不管是年配、季配、月配,就會是市場的票房保證。
因此基金喜歡買配息基金、股票喜歡現金股利、房子喜歡收房租、甚至保險喜歡也配息保險,然而固定配息對於投資而言其實是相當危險,尤其是維持固定配息率而不顧實際報酬率,以簡單的例子說明如下
1.投資報酬率與配息率相同:
投資100元,目標配息率為原始本金的5%,則當投資績效實際達5%時,配息的結果本金仍是100元,皆大歡喜。
2.投資報酬率低於配息率:
投資100元,目標配息率為原始本金的5%,則當投資績效為-5%時,本金只剩95元,理論上是無法配息,然而為了滿足顧客每年拿5元的期待,因此硬是再拿5元出來分配,造成本金只剩90元,隔年縱使報酬率回升為5%,但理論上基金只賺90*5%=4.5,所以分配結果基金的本金進一步惡化成89.5元。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投資為了維持固定的配息率,會在基金上漲的時候,減少參加上漲的投資,下跌的時候加速本金的流失,無論漲跌都不是好的投資策略。
筆者觀察了早期工作的銀行當時最喜歡賣聯博美國高收益債基金,自2018年至2023年配息率約是7%左右,但基金淨值卻是逐漸的下跌26%,賺了配息,賠了本金,大部分的配息商品,如果是採固定配息機制,都很容易產生如此的投資結果。
賺了利息,賠了本金,還不是最悽慘的結果,大眾對於配息的愛好,自然也吸引了詐騙集團的注意,因為有以下的好處
1.容易產生財務的依賴感:
許多人對於詐騙商品,剛開始都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少量投資,但後來每月收息實在是太舒服了,因此降低了警覺性,本能也告訴自己不想懷疑,導致後來不斷加碼投資。
2.使被詐騙者取得融資的能力,吸引開啟槓桿再詐騙:
看似穩定的現金收入,增強了被詐騙者的表面信用,使其容易更容易自正常金融管道取得融資再投入,或是使被詐騙者高估自己的財務情形,過度投資。
3.不容易察覺詐騙本業出問題:
配息詐騙一般俗稱"資金盤",只要運作起來就有足夠本金應付少數多疑要求返還本金的需求,只需付息,沒有到期日的商品結構使得投資人難以在短期間發現異常。
4.詐騙成本低廉:
低利時代,投資人對於報酬率的要求越來越低,最近爆發的五戶集團詐騙案利率只有3~4%,澳豐基金則是8~10%,可見現在吸金再也不用主打高投資報酬率(太高民眾還不相信),如此報酬率在地下金融世界,其實都算是相當低廉的資金成本。
在筆者撰稿時,忽然聽聞筆者的朋友可能捲進生技公司詐騙,損失金額可能高達數千萬,該朋友並非豪門出身且只是受薪階級,含辛茹苦一點一滴竟碰上如此財務災奈,令筆者不勝唏噓,因此奉勸大家,配息商品盡量不用碰,如果真的有需要起碼也要向金管會登記在案的合法金融機構購買,如果並非金管會登記的金融機構,無論是債權、投資契約、消費契約、生前契約、私募基金、股權股份...等,都是常見的詐騙名目,最好都敬而遠之。
選擇固定配息到戶頭的商品,雖然眼睛看的到固定的進帳感到很安心,但實際上卻只是本金發回的數字魔法,而且會增加本金追求績效的難度,因此如果存定存最好用整存整付取代存本取息,儲蓄險選擇儲蓄升息或購買增額繳清保險金額取代配息入帳戶,投資型保險因為保費成本高更是不要輕易規劃配息,選好商品後,就讓複利自然作用,真的有需要用錢再視需要解約即可,如下圖所示,同樣一筆錢,選擇使用單利還是複利的不同,時間一長,累積差額也是相當有感。
更重要的是,只要提到配息商品,都得提高警覺,短短的半年,已經累積數件重大的詐騙案件,如imb平台、澳豐基金、五戶集團,都是血淋淋的例子,利用大眾貪圖微利的心態,騙取投資人的重本,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