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決定9月搬進新的房子後,這一週我開始再次整理和檢視自己的物品,雖然「整理物品」是今年5月實踐極簡生活以來自己持續在做的事情,但也因為「搬到更小的房子 + 離職回歸校園生活」的契機,我再進一步思考「此刻的自己擁有些什麼?」並借此機會,列出一份「所有物清單」。
製作「所有物清單」的靈感,來自於閱讀《給40歲的嶄新開始》這本書,作者松浦彌太郎說:
到了四十歲,該是整理身邊所擁有的東西的時候了。這當中除了物理性的物品,也包含像是房子之類的資產、存款、貸款等財務部分。另外,家人、朋友、工作上的人際關係也都是你的資產。工作、夢想、責任、能力等,這一切全都是你所擁有的東西。不論是好的東西、不好的東西,請將全部寫下來列成清單。
我想不論幾歲,只要願意都可以隨時開始整理自己身邊所有的物品。就從檢視一個抽屜開始,從具體的物件開始,再慢慢到檢視其它面向:
目前,我還在羅列這份所有物清單中,希望有機會以後可以分享出來。
篩選衣服這塊對我來說並不難,只要問自己:「這間衣服我平時有沒有在穿?」並誠實回答就好。經過如此的自問問答,我的衣服數量也由59件衣服減少為35件,不過品類還是挺多樣的,以褲子為例,我保留了百搭的黑褲、瑜伽褲、西裝短褲、運動短褲和牛仔褲。
然而事有蹺蹊,有天早上想穿一條瑜伽五分褲出門,但它在剛整理過的衣褲抽屜裡卻不見蹤影,奇了怪咯!一大早準備出發去圖書館,卻遭受如此打擊:想穿的褲子找不到,而且明明不久前剛減少過服裝的量,怎麼還是出現「找不到想穿的褲子」這種事情呢?最後沒法穿著當下最想穿的褲子出門,當然有點小失落。
(等等,真的找不著嗎?)
其實也不是,要是多給自己5分鐘,我還是能找出那條五分瑜伽褲的。但我理想的模式是「一秒能定位到」想穿的服裝,而不是讓自己陷入「尋找服裝」的雷達模式,這會讓人感到不耐煩。所以實際上我只花了2分鐘尋找這條瑜伽褲,然後就放棄也放過自己了。因為相比起穿著這條瑜伽褲出門獲得的快樂,當下尋找它的痛苦讓我寧願放棄享受這份快樂(哈!)。
這件「失蹤案」讓我再次思考,對我而言什麼樣的斷捨離標準才會是更精準呢?我想到的是:
持有的物品是否有助於自己身心?
一、從物品的使用價值角度,如果物品能夠真正地輔助自己的日常生活行為,那就叫有助於身心。
比如筆電輔助我寫部落格、手機輔助我維繫與重要他人的聯絡、書幫助我享受閱讀生活。像是寫部落格、維繫與重要他人的聯絡、閱讀等行為都是能帶給我喜悅、感動和幸福的事情,因而說有助於身心。
相反,那些沒有真正地輔助自己日常生活行為的物品,比如只因免費而從商家那裡隨意拿回家的小擺件、不好用卻懶得處理的家電、傢俱等,這些東西一來佔據家裡的空間,二來積累灰塵,從而增加了平時打掃清潔的成本,使自己遭受不必要的勞力而感到心力交瘁,因而說不益於身心。
二、從物品的拿取角度,如果物品能夠在被需要時快速拿取到,那也叫有助於身心。
如果以原先提到的「這件物品我平時有沒有在用?」為斷捨離標準,確實能幫助一個人將「不在穿」的衣服捨棄,剩下一批「有在穿」的衣服。可是就算一個人的衣服如此從500件減為200件,並且在衣櫃裡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也難免要經歷每天從200件衣服中找出那1件想穿的這種事。
對於享受玩衣服捉迷藏遊戲的人可能不會是個問題,不過我想即使是對於搭配服飾充滿樂趣的人而言,無法快速找出那件想做搭配嘗試的衣服也會很惱火吧,而對我來說找衣服的過程就跟遭罪一樣(嚴重了,嚴重了,哈!),總之會讓自己產生負面情緒,因而說不利於身心。
對我來說,上面這個新的斷捨離標準:「持有的物品是否有助於身心?」不只限於物品,也適用於所做的事情及人際關係,所以換個更貼切的說法是:
「你持有的物品/所在做的事情/所維繫著的人際關係是否有助於身心?」
當自己定下「只持有有助於身心的人事物」原則時,做起決定也變得更直接和簡單了。
以和戀人分手這件事情為例,就算和他/她已不再有聯繫,但只要一個人在深夜夢迴時滿腦子還惦記著這個人,心中攪擾不安、無法入睡,某種程度上就還是處於「聯繫」的狀態。因思念帶來的悲傷情緒會給自己身體帶來負面影響,那就不如下定決心將他忘掉吧。我想如果在相處時,對對方的感激心情每次都已即時跟他/她傳達了,那分開後把當初所有美好的回憶一併拋棄也沒關係。
我想是透過持續整理、實踐極簡生活,讓我找出了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優先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
任何有益於身心的物品、事情和人際關係,就把它們留下來。
任何不益於身心的物品、事情和人際關係,來到我們身邊也都有它的原因,上天的指示/靈魂的安排/人生的課題,哪個說法都沒關係,經歷它們所產生的不舒服、焦慮或痛苦都是為了提醒和幫助我們,讓我們覺察那個自己不喜歡的、負面的觀念,從而更新它,回答我們理想的頻率上。
或許,下次在遭逢不愉快、非原本期待的走向、事與願違、目標無法達成時,我們可以問自己:
它想告訴我什麼?它想提醒我什麼?有什麼想法、觀念是我可以調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