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帶東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嗎?
從香港往返大陸需要先過海關,每次過關時,我都會忍不住想,如果我打開錢包發現自己沒帶證件,會是什麼樣的心情?
忘帶東西的後果,確實會因應不同情形而不同。
你們和我一樣嗎,在日常生活中忘帶東西的行為,雖不至於到家常便飯的程度,不過時不時還是會發生一次。
我想來整理自己最近一個月忘帶過的物品,其實並不是為了檢討自己忘帶的原因,也不是為了努力找出下次記得帶的解決方式,因為我總覺得「一定要記得帶」這件事也是在勉強自己(笑),而且自己退出人生這場遊戲的那天,也應該不會發生「忘帶物品」這件事情,因為我什麼也帶不走!
既然不是為了檢討和解決忘帶的行為,那是為了什麼呢?
我覺得觀察和整理自己忘帶過的物品,這件事情本身很有趣。而且我想,與其對對自己忘帶某件物品懊惱不已,不如就索性體驗一下,此時此刻沒有這件物品時的感受,自己會不會感到很困擾呢?困擾等級有多少呢?
松浦彌太郎在他的書中《假如我現在25歲,最想做的50件事》提到一個有趣的習慣:
養成列出十大清單的習慣。
他說就算是挑選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主題也沒關係,比如十大最適合遛狗的散步小徑、十大住家附近最美麗的庭院、十大最親切的警察先生、十大最難相處的人、十大想見面的人等等。
「十」是不是個有魔力的數字呢?我不知道,感覺每個數字都充滿魅力(笑)。我覺得數字是十、是七、是三都沒關係,養成列出 x 大清單的習慣這件事的好玩之處在於,讓我們能像小孩戶外「尋寶」或復活節「獵蛋」一樣,對身邊事物充滿好奇心,以探險家的態度觀察周圍的事物,心有餘力就把觀察體悟寫下來分享給前來尋個快樂的讀者。
所以在忘帶過的物品這個主題下,我也想來列列看和整理自己過去一個月忘帶的東西。
上次回父母的家,我在乘坐地鐵回家的途中,才猛地意識到自己忘帶了筆電的充電線。這種感覺就像是,想要點香薰蠟燭卻遺失打火機、想看電視卻找不到遙控器、想要給垃圾桶更換垃圾袋卻發現家裡垃圾袋用完了。
有時候,一件物品跟另一件物品是「手牽手」輔助我們完成一個行為的合作關係:
所以忘帶其中一件物品,就像是物品「沒有牽手成功」(想起了現在電視上還會播放的相親節目XD)。
雖然這次忘帶筆電充電線,不過好在家人剛好持有我的筆電適用的 Type-C 充電線,省去了要另外購買的麻煩和費用。
在租屋裡時,除非需要對著筆電,我一般不會戴眼鏡,只有在出門時才會戴上眼鏡。
不過上一次準備出發去公共圖書館前,我把眼鏡收進眼鏡盒,想等到圖書館用筆電時才拿出來戴上,反正從家到圖書館的路我已經十分熟悉,就不用戴了。
於是,我鎖上租屋的門,搭電梯下樓,走熟悉的一條路前往圖書館,到達自習室坐下打開筆電,發現怎麼屏幕上的內容有點糊,才發現:噢,我沒還戴上眼鏡呢!於是我開始翻找帆布袋裡的眼鏡盒,結果也沒有,最後我才驚覺,我只記得把眼鏡放進眼鏡盒,卻沒有把眼鏡盒放進我的外出帆布袋裡(笑)!
那天,沒能戴眼鏡看筆電是真的很困擾,因為要更貼近屏幕才能看清,實在是對眼睛不友好,所以最後我就索性改成看紙質書了。
外出學習和工作時,我會帶的物品除了家鑰匙、錢包和筆電,當然就是一本紙質書了。書真的是很方便的物品,小小一本,在哪裡都能看。想轉換心情時,換成閱讀書籍是一件令人很放鬆的事情,而且觸摸紙張的心情,就像摸著家裡的小貓小狗,雖然絲滑度不一樣,可是一樣讓人療癒、喜悅和感動。
上次,我因為在前一天整理過書桌,將正在閱讀的紙質書擺放在了筆記本底下,結果出門時沒看到書也就忘帶了。書很小很輕,所以帆布袋背在身上根本察覺不到少了一本書後體積的變化,如果是稍重些的筆電的話,大概率是很容易被我偵測到的!
那次忘了帶書,所以我就把看書的時間投入到了用筆電創作和學習日語上,也是一樣快樂。
這三件過去一個月我忘帶過的物品:筆電充電線、眼睛和書,你有沒有忘帶過呢?忘帶時你的心情如何呢?
發現忘帶物品的當下,心情上確實會有些懊惱,而且如果是在重要場合忘帶物品,還可能會引發強烈自責並帶來肉眼上可見的「負面後果」(不過,塞翁失马,焉知非福XD)。
面對忘帶物品的情緒起伏這樣的事情,我想起了台大教授蔡璧名的處事態度:
喜怒哀樂的起伏,只像感應四季的推移,絕對不會讓情緒的強度,超過迎送春去秋來,損傷一己的心身。
沒有要定的人,只有要定的心。
這裡的「心」指的是自己的內心、心態、心情或氣血,親人好友戀人可以相聚分離,但不論境遇如何,心都要夠放鬆、夠靜定、夠能承受、儘量不受到干擾。
所以面對忘帶東西這件事,我想就會是:沒有要定的物品,只有要定的心。
如果真忘帶了,那忘帶就忘帶吧,對自己說一聲「沒關係」就好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