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跡化石-古生物學入門(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痕跡化石(Trace fossil)

痕跡化石保留了過去生物活動過的痕跡,例如腳印、抓痕、咬痕、覓食的痕跡、巢穴、糞便等。痕跡化石大部分不容易被察覺,早期有很多條狀的痕跡化石一度被誤認為是海草或某種蠕蟲的化石,有不少恐龍足跡也被當作是由某種大鳥所留下。現代的痕跡化石研究主要是德國考古學家阿道夫·塞拉赫(Adolf Seilacher)做為開端,他依據行為建立了痕跡化石的分類方法,他也發現配合沉積岩特性能瞭解痕跡化石當時所處的環境。隨著痕跡化石的研究與日俱增,逐漸瞭解痕跡化石能透漏不少的訊息,因此有了痕跡化石學(ichnology)這門學科。

物種會以界門綱目科屬種進行分類,而痕跡化石也有相對應的分類系統,分類層級如痕跡屬(ichnogenus)、痕跡種(ichnospecies)等,因此每個痕跡化石都有自己專屬的學名。其命名與分類方式是依據痕跡化石本身的特性,而對留下該痕跡的生物完全沒有關聯,有很多痕跡化石甚至不知道是什麼物種留下來的。像是有著U形鑽洞痕跡的Arenicolites(圖一)的命名來源是沙蠋屬(Arenicola)的環節動物,但兩者沒有任何關聯,我們也無從得知是什麼生物留下了Arenicolites。有些動物足跡可能有機會對應得到它的主人,如Iguanodonichnus就被推測可能是由禽龍(Iguanodon)所為,而以禽龍的名稱作為痕跡化石命名,然而Iguanodonichnus真的是由禽龍留下的嗎?沒有人能百分之百確定,甚至有人提出異議,因為一個物種能留下不同形式的足跡,例如Nereites、Scalarituba、Neonereites三種痕跡化石很可能是由一種生物製造出來的;相反地,一種足跡也可能很多物種都能產生,以Rusophycus(圖二)作為例子,沙蠶、恐龍蝦、三葉蟲都有能製造出類似的足跡,不確定性非常高,大多古生物學家認為痕跡化石的命名不應該以其揣測的製造者作為名稱,也避免之後提出異議而造成更多的混淆。所以痕跡化石的命名和分類只能根據痕跡本身的樣貌、形態、特徵來進行。

(圖一)Arenicolites(感謝Tatsuo Oji, Stephen Q. Dornbos, Keigo Yada, Hitoshi Hasegawa, Sersmaa Gonchigdorj, Takafumi Mochizuki, Hideko Takayanagi, Yasufumi Iryu提供)

(圖一)Arenicolites(感謝Tatsuo Oji, Stephen Q. Dornbos, Keigo Yada, Hitoshi Hasegawa, Sersmaa Gonchigdorj, Takafumi Mochizuki, Hideko Takayanagi, Yasufumi Iryu提供)


(圖二)Rusophycus(感謝Wilson44691提供)

(圖二)Rusophycus(感謝Wilson44691提供)

塞拉赫將痕跡化石的留存形式分為兩種,在沉積內部形成的稱作內生型(endogenic),如生物的鑽孔、巢穴;在表面上形成的稱作外生型(exogenic),例如腳印(圖三)。保存完整的內生型痕跡能呈現三維結構,稱作全痕(full relief)。只裸露一部分或因侵蝕只留部分痕跡則為半痕(semirelief),其中保留上半部的稱作上痕(epirelief),反之叫下痕(hyporelief)。下痕化石很常出現在砂岩與泥岩交錯的岩石中,因為泥岩較容易被侵蝕,唯部分痕跡殘留在砂岩上。而外生型痕跡坐落於表面,因此皆為半痕,也有上痕與下痕之分。通常動物的腳踩在泥土或沙土上時,除了在地表面上形成凹槽外,凹槽底下的泥沙也會因受擠壓而變形形成下足跡(undertrack),下足跡有時可以透漏生物的重量或走路的力道,也是研究痕跡化石的重要項目。

(圖三)內生型與外生型痕跡化石

(圖三)內生型與外生型痕跡化石


(圖四)足跡與下足跡

(圖四)足跡與下足跡

塞拉赫根據生物的行為類型將痕跡化石分為七類(圖五):

1.行走痕跡(repichnia):生物從A點移動到B點的痕跡。

2.進食痕跡(pascichnia):生物邊進食邊前進的痕跡。這種痕跡時常呈現盤繞、扭曲、不規則等的路徑。

3.耕作痕跡(agrichnia):生物固定在一個位置生長,並在原地掠取食物或讓共生生物生長在自己身上,如海葵、珊瑚等。

4.覓食痕跡(fodinichnia):生物在泥土中鑽洞尋找食物的痕跡,如蚯蚓。

5.居住痕跡(domichnia):生物居住地的痕跡,例如穴居生物所建造的坑洞。

6.逃生痕跡(fugichnia):居住在泥沙中的生物在逃說掠食者時所挖鑿的痕跡。

7.停歇痕跡(cubichnia):生物停歇在一個位置所擠壓出來的痕跡。

(圖五)根據生物行為類型分類之痕跡化石(感謝Massimilianogalardi、Falconaumanni、Luke McGuff、Wilson44691提供)

(圖五)根據生物行為類型分類之痕跡化石(感謝Massimilianogalardi、Falconaumanni、Luke McGuff、Wilson44691提供)

痕跡相(Ichnofacies)

沉積岩的結構或特性本身能反映沉積物當時的生成環境與條件,而痕跡化石配合沉積岩結構就能讓我們瞭解生物當時所棲息的環境狀況。塞拉赫就此提出了痕跡相的概念,例如痕跡屬Scoyenia的岩石有陸地沉積特色,以砂岩為主,位於該屬的痕跡化石的環境偏向內陸或淡水相。Psilonichnus的沉積岩則含有大小不一的砂粒且岩石硬度較軟,是位於沿岸、海灣或河口形成的沉積岩。下表粗略提及部分痕跡屬與其沉積岩的形成環境:

raw-image


痕跡化石與時間的關係

通常痕跡化石提供的時間資訊非常稀少,一個壓痕或一個鑽孔無法顯示時間性,不太會拿來作為測定年代的指標。但有出現例外,寒武紀大爆發的時間點一直飽受爭議,因實體化石與痕跡化石所指出的時間點並不相同,原先寒武紀年代開端以第一隻出現的三葉蟲實體化石作為基準,然而三葉蟲的痕跡化石出現的時間早於該實體化石,例如MonomorphichnusRusophycusCruzianaDiplichnites等痕跡屬;此外更下層的痕跡化石記錄也出現不少物種多樣性,如Archaeonassa、Helminthoidichnites、Helminthorhaphe、Treptichnus等。其中Treptichnus pedum的痕跡化石最可能代表寒武紀大爆發的跡象,因此之後科學家將此痕跡化石的最早出現時間訂為寒武紀大爆發的時間點,使時間往更早推了約兩千萬年。

從痕跡化石偶爾也能看見生物演化的趨勢,像是進食痕跡的Nereites與耕作痕跡的Paleodictyon,隨著年代逐漸變得更小且更有規律,這或許能反映生物的進食狀態更有效率。

 

雖然痕跡化石的未知性較多,不過更多的研究之下也顯示了這類化石擁有不少有用的資訊,有時比起實體化石還保留了更多關鍵性的紀錄,如前面提到的Treptichnus pedum被作為寒武紀大爆發的指標。所以痕跡化石的重要性不容小覷。

作者:水也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薇亦柔止-avatar-img
2024/05/12
曾經讀到過,有些恐龍的痕跡化石顯示有些恐龍長了羽毛,羽毛要成爲化石很困難,因此只留下了痕跡。
薇亦柔止 之前鸚鵡嘴龍那篇就有羽毛喔白稜
耶瑪-avatar-img
2024/04/05
台灣東北角海岸常看到痕跡化石,不知有無書籍或網路可查資料
耶瑪 網路上查"東北角 痕跡化石" 或"東北角 生痕化石" 應該有不少結果。此外台大地質科學研究所施路易教授的學生也有相關的論文。水也佑
avatar-img
演化之聲 The Sound of Evolution的沙龍
219會員
339內容數
你對古生物了解多少呢?在進入這個領域之前這裡提供古生物學的基本認知~
2024/10/14
在《地層學-古生物學入門(三)》一文當中提到了一些關於地層的鑑定,即岩石地層、生物地層與年代地層,而文中所提到的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法則為主要鑑定地層年齡的手段。 因其定年為直接確定一個時間段因此被稱為絕對定年 然而放射性定年法卻會被一些條件所限制住,從而導致在很多地層當中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法並不適用
Thumbnail
2024/10/14
在《地層學-古生物學入門(三)》一文當中提到了一些關於地層的鑑定,即岩石地層、生物地層與年代地層,而文中所提到的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法則為主要鑑定地層年齡的手段。 因其定年為直接確定一個時間段因此被稱為絕對定年 然而放射性定年法卻會被一些條件所限制住,從而導致在很多地層當中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法並不適用
Thumbnail
2024/09/15
這次來講講演化停滯吧。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曾經看過一些梗圖,內容說著像鱟、腔棘魚等一類生物經過數億年都沒有演化云云?這類生物就被一部分科學家認為是演化停滯的案例,而這種情況在化石紀錄中其實很常見。 人們常常發現某類化石可以延續很久的時間,有的長達數千萬年而有的甚至超過億年,但這類情況在演化框架下是很
Thumbnail
2024/09/15
這次來講講演化停滯吧。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曾經看過一些梗圖,內容說著像鱟、腔棘魚等一類生物經過數億年都沒有演化云云?這類生物就被一部分科學家認為是演化停滯的案例,而這種情況在化石紀錄中其實很常見。 人們常常發現某類化石可以延續很久的時間,有的長達數千萬年而有的甚至超過億年,但這類情況在演化框架下是很
Thumbnail
2024/09/07
生物的系統發生樹(phylogenetic tree),又稱演化樹,是一種用來描述生物演化關係的圖形模型。它通過分支結構展示特定物種從共同祖先演化而來的過程。
Thumbnail
2024/09/07
生物的系統發生樹(phylogenetic tree),又稱演化樹,是一種用來描述生物演化關係的圖形模型。它通過分支結構展示特定物種從共同祖先演化而來的過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在英國的各地散落著一種巨獸的化石,牠們體型龐大,超乎當時人們的想像,在過去都被人們相傳為巨人、大象,或是神話裡怪獸的骨骸 在英國的各地散落著一種巨獸的化石,牠們體型龐大,超乎當時人們的想像,在過去都被人們相傳為巨人、大象,或是神話裡怪獸的骨骸,後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化石碎片
Thumbnail
在英國的各地散落著一種巨獸的化石,牠們體型龐大,超乎當時人們的想像,在過去都被人們相傳為巨人、大象,或是神話裡怪獸的骨骸 在英國的各地散落著一種巨獸的化石,牠們體型龐大,超乎當時人們的想像,在過去都被人們相傳為巨人、大象,或是神話裡怪獸的骨骸,後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化石碎片
Thumbnail
似鳥龍類是一群特殊的獸腳類恐龍,牠們頭部比例很小,外型有點像長尾巴的鴕鳥,且通常表現出植食性的特徵,而這一群特別恐龍在白堊紀有著很高的多樣性,不過關於牠們早期的演化歷程,我們的了解程度卻不高。 近幾年,隨著化石挖掘工作的展開,研究人員發現日本福井的北古層當中有很多來自不同個體的似鳥龍類化石,在
Thumbnail
似鳥龍類是一群特殊的獸腳類恐龍,牠們頭部比例很小,外型有點像長尾巴的鴕鳥,且通常表現出植食性的特徵,而這一群特別恐龍在白堊紀有著很高的多樣性,不過關於牠們早期的演化歷程,我們的了解程度卻不高。 近幾年,隨著化石挖掘工作的展開,研究人員發現日本福井的北古層當中有很多來自不同個體的似鳥龍類化石,在
Thumbnail
當初沒有預期到這期的內容會太過於解剖學,所以可能很多人都看不懂我在講什麼,大概看個概念就好。這週六會再上傳平時的科普文章。 先給個無關的恐龍繪圖刷刷眼睛~ (以下正文) 埃及法尤姆窪地發現始新世晚期大型畸齒鬣獸新物種的牙齒化石 埃及的法尤姆窪地(Fayum Depression)出土許多
Thumbnail
當初沒有預期到這期的內容會太過於解剖學,所以可能很多人都看不懂我在講什麼,大概看個概念就好。這週六會再上傳平時的科普文章。 先給個無關的恐龍繪圖刷刷眼睛~ (以下正文) 埃及法尤姆窪地發現始新世晚期大型畸齒鬣獸新物種的牙齒化石 埃及的法尤姆窪地(Fayum Depression)出土許多
Thumbnail
迷惑龍的膝關節病變 研究人員在挖掘來自懷俄明州莫里遜層的迷惑龍股骨標本(化石編號:UWGM 7213)時注意到其外髁與外上髁有著向內侵蝕的病變痕跡,經過初步的判定認為該病變是源自於軟組織的糜爛導致的發炎反應,進一步刺激破骨細胞的活性從而對骨骼造成影響。而這種膝關節的病變模式是第一次發現在蜥腳類恐龍
Thumbnail
迷惑龍的膝關節病變 研究人員在挖掘來自懷俄明州莫里遜層的迷惑龍股骨標本(化石編號:UWGM 7213)時注意到其外髁與外上髁有著向內侵蝕的病變痕跡,經過初步的判定認為該病變是源自於軟組織的糜爛導致的發炎反應,進一步刺激破骨細胞的活性從而對骨骼造成影響。而這種膝關節的病變模式是第一次發現在蜥腳類恐龍
Thumbnail
當你在想像恐龍叫聲時,腦中浮現的是侏儸紀公園裡經典的恐龍叫聲嗎?鳥臀目恐龍的一項研究可能會打破你原有的概念。留存恐龍發聲器官的化石非常罕見,到目前為止我們對恐龍的叫聲以及發聲器官的演化幾乎沒有線索。現代四足動物的發聲器官除了今顎鳥類(Neognathae)是硬骨外,多以軟骨所組成,而軟骨形成化石的機
Thumbnail
當你在想像恐龍叫聲時,腦中浮現的是侏儸紀公園裡經典的恐龍叫聲嗎?鳥臀目恐龍的一項研究可能會打破你原有的概念。留存恐龍發聲器官的化石非常罕見,到目前為止我們對恐龍的叫聲以及發聲器官的演化幾乎沒有線索。現代四足動物的發聲器官除了今顎鳥類(Neognathae)是硬骨外,多以軟骨所組成,而軟骨形成化石的機
Thumbnail
傳統分類上,學者依照恐龍的骨盆型態分為兩大分支:鳥臀目與蜥臀目(又可再分為獸腳亞目&蜥腳形亞目),此觀念於1888年由Harry Seeley提出。然而關於恐龍的分類亦曾有其他人提出的不同見解:一種是將蜥腳形類與鳥臀類合併成一個目Phytodinosauria(語意:植物恐龍類),獸腳類則是更早分化
Thumbnail
傳統分類上,學者依照恐龍的骨盆型態分為兩大分支:鳥臀目與蜥臀目(又可再分為獸腳亞目&蜥腳形亞目),此觀念於1888年由Harry Seeley提出。然而關於恐龍的分類亦曾有其他人提出的不同見解:一種是將蜥腳形類與鳥臀類合併成一個目Phytodinosauria(語意:植物恐龍類),獸腳類則是更早分化
Thumbnail
痕跡化石(Trace fossil) 痕跡化石保留了過去生物活動過的痕跡,例如腳印、抓痕、咬痕、覓食的痕跡、巢穴、糞便等。痕跡化石大部分不容易被察覺,早期有很多條狀的痕跡化石一度被誤認為是海草或某種蠕蟲的化石,有不少恐龍足跡也被當作是由某種大鳥所留下。現代的痕跡化石研究主要是德國考古學家阿道夫·塞
Thumbnail
痕跡化石(Trace fossil) 痕跡化石保留了過去生物活動過的痕跡,例如腳印、抓痕、咬痕、覓食的痕跡、巢穴、糞便等。痕跡化石大部分不容易被察覺,早期有很多條狀的痕跡化石一度被誤認為是海草或某種蠕蟲的化石,有不少恐龍足跡也被當作是由某種大鳥所留下。現代的痕跡化石研究主要是德國考古學家阿道夫·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