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筆記 | 什麼是網路請求(HTTP response)

2023/08/2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上篇記錄了關於 HTTP request 的筆記,這篇則是對於請求的回應紀錄~

有請求就有回應, HTTP response 就是伺服器對於這個請求的回應,不論請求是「成功」還是「失敗」,伺服器都會將這個請求的「回應結果」告知瀏覽器,跟 HTTP request 一樣會有 header 和 body 兩部份

Response Header

Response header 內會附上關於請求的回應狀態碼、回覆的資料類型Content-Type 和 資料長度 Content-Length 等訊息

raw-image

從 Chrome 開發者工具的 Network 可以查看,這是我點擊進入旅遊網站的產品頁面後,伺服器回傳給我的內容,包含請求的網址(Request URL)、請求的方法、回應狀態碼和我的IP位置等

其中狀態呈現綠色 200,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請求是「成功」的,可以從 response body 找到我們要請求的資料,一般常見的狀態碼有

  • 200 成功回應
  • 4xx 用戶端錯誤回應
  • 5xx 伺服器端錯誤

其他詳細的狀態碼可以參考MDN文件

身為新手一開始最害怕看到 4xx、5xx 各種紅色錯誤警告,不過學會看狀態碼和伺服器回傳的錯誤訊息後,就會減少很多寫 code 的挫折感!

首先,遇到 4xx 類型的錯誤,90%是前端程式碼有誤、請求資源錯誤等問題,我自己發生的錯誤就有以下幾種:

  • 程式碼拼錯字,少了 ed、少加一個 s ...,都會導致資源讀取不到,而發生錯誤的情形
  • 請求方法、api 路徑、請求的參數錯誤、格式不正確、或是缺少必填的參數也會導致請求失敗
  • 請求資源不存在,資料庫找不到指定的資料,請求再度失敗
  • 權限不足,伺服器會阻擋,導致請求失敗
  • CORS 跨域問題

除了權限和CORS,以上問題通常檢查一下自己的錯字,請求的參數格式,就可以解決一半了,沒有想像中可怕!

遇到權限問題或 500 錯誤,通常我就會直接去找後端工程師討論,CORS問題就比較複雜些...

CORS 是什麼呢?

CORS 是 Cross-Origin Resource Sharing 的縮寫,中文則是「跨來源資源共用」,是瀏覽器本身的一種防禦機制,網頁想存取不同源的伺服器的資源時,都必須遵守

圖片來源:https://Io-victoria.com/introduction-to-cross-origin-resource-sharing-cors

圖片來源:https://Io-victoria.com/introduction-to-cross-origin-resource-sharing-cors

主要概念是,當網路請求「不同源」時,瀏覽器會基於安全性而阻擋這個請求的「回傳」,也就是請求發送出去,伺服器也回傳資料了,但是你無法從瀏覽器中查看回傳的結果

那麼什麼情況下屬於「不同源」?

  • 不同協定:http、https就是不同的網路協定方式
  • 不同埠號::3000、:8080
  • 不同網域:google.com / yahoo.com

所以在開發時,前端和 api server 不在同一台主機上,或是不同埠號,就會產生CORS的問題

至於如何解決CORS的問題呢?

1. 找後端工程師協助處理:

  • 請後端工程師在 response header 裡設置相應的標頭,如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代表伺服器允許所有來源的請求
  • 考慮到 * 是允許所有來源,會有安全性問題,也可填入「具體的來源」

2. 在開發環境使用代理伺服器:

  • 由代理伺服器來轉發請求,繞過 CORS 限制(我目前只使用過 vite 的 proxy 代理,實作可以參考官方文件



Response Body

Response body 這部分就比較沒有疑問了,我們請求的資料都會裝在 body 內部,查看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 最簡單用 console 印出來
  • Network 裡面的 response
  • Network 裡面的 preview : 開發者工具會幫我們將 payload 用易於閱讀的方式顯示


HTTP response 的筆記就到這裡結束啦!

我是Amber,前端學習中,歡迎交流討論🧸

Github | Discord:@amberhh


其他參考文章:




20會員
1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