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學前端都是跟著六角的課程進度走,雖然知道自己不會的技術很多,但至少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也會定期產出結果,當時的焦慮來源只覺得時間總是不夠,殊不知真正踏入實務工作後,除了焦慮時間不夠之外,甚至還有點迷失了方向。
轉職後的公司僅一人前端,我沒有 mentor 帶領,也找不到可以效仿學習的 Role model,只能每次在工作上遇到問題時,想辦法去找答案(也不知道到底對不對😅),然後逼自己寫成學習筆記分享出來,就這樣零零散散、東拼西湊的學習,完全沒有系統和規劃…
沒有 mentor 也不知道該如何規劃學習目標,這兩個轉職後遇到的問題,就是我想參加曼陀號的原因,我想找到一個 Role model,也想了解其他人在不斷迭代更新的時代,是如何學習新知的!
第二次月會的主題就非常符合我的困境,船長 Jalex 是本科畢業,因此特地邀請好友 Chris 來分享他是如何從非本科生走到漸強實驗室 Backend lead 的位置,透過 Chris 的分享,我也了解到原來厲害的人,也曾跟我擁有同樣的困惑,有冒牌者的感覺,在面對無解問題時會自我懷疑,也會在學習的過程中迷失方向 😨
為了解決迷失方向這個大問題,Chris 和 Jalex 給的解法是類似的,大致會是這樣的循環流程:
首先我們必須要有對於未來的想像,想成為怎樣的工程師、想獲得怎樣的能力…等,有了這樣的想像我們也就有了目標和動機,接下來便以三年為期去規劃,船長說三年是一段理想的長度,能夠適度的想像又不會太過遙遠!
想像很美好但落地實踐才是重點,大目標必須再拆分成每年、每季的細節,我應該付出那些努力、學習哪些技術…等疑問,又回到了一開始迷茫的狀態,這時候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最近在學什麼 (what) 、為什麼要學 (why)、用什麼方法去學 (how),以及如何驗證我學會了,便能更有效的將目標轉化成實際行動。
船長也用 workshop 的方式,讓我們實際規劃自己未來三年的方向,先寫下願景和每年要達成的目標,再按照每季去列出達成指標的驗證條件有哪些,寫下驗證指標聽起來有點抽象,但這就是最關鍵的步驟。
我們不能空泛的寫「我要學會 unit test 」或「我要學會資料結構」,而是要寫下可以量化和直接被驗證的指標,像我自己就寫了「我要學習10個 unit test 常用的規則」、「我要撰寫一篇 unit test 學習筆記&文章」、「我要在 side project 中導入10項測試」等等,有了這些指標,學習計畫也就逐漸成形了!
看著我的計畫就想起了最近在看的《心流》這本書,書中提到絕大多數的最優體驗都是發生在一連串有目標導向,而且規則清楚的活動上,這些活動的難度會超過自己目前的能力,但是透過自身的努力和學習便有機會達成,也因為挑戰具有一定難度,在行動的當下人們必須全神貫注,此時會忘卻生活中所有的不愉快,行動後產生的反饋,也會讓人對自己擁有掌控感而感到滿意和愉快😁
心流體驗和持續學習是具有高度關聯性的,有目標的學習不只會讓人成長,透過最優體驗感受到心流,也會讓人對生活更有滿足感和快樂,因此我也非常認同船長說的,這些計畫本身除了讓我們累積技術之外,同時也是個人作品集的一部分,我們達成的每個目標,大大小小累積起來,在未來都會成為職涯的故事和禮物!
計畫也從來不是什麼不可撼動的框架,反而是拿來打破的,從每次實踐和驗證的過程中,不斷迭代更新和調整,我們才能一直一直的走下去。
每次月會都收穫滿滿,已經開始期待下個月了!我是Amber,前端學習中,歡迎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