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一股濃濃的懷舊情緒之下,我想像著是否能營造出像是日本名曲喫茶店那樣的環境:
復古純樸的擺設取代華麗感,以最純粹的咖啡,搭配古典或爵士樂當中的「名盤」,讓讀者回到最貼近聆聽核心的體驗。並且,儘量不做過多的音樂解說和分析,取而代之的,是每張唱片與我的生命連結,或是專輯背後有趣的故事。
我希望在文章當中,我就像是咖啡店老闆那樣,端出剛沖好的咖啡,播放著最純粹的音樂專輯,和客人聊聊後面的故事。
為了維持最低限度的3C依賴,敏銳的讀者會發現,我不再放上音樂聆聽的管道與串流連結,也不會去搜索網路上的維基百科或相關資料來這裡充數。更多資訊來源,僅僅是手中那張專輯當中的解說。
因為講白了,會願意去點來聽的人少之又少;真的有心,自己也會在閱讀文章後自行搜索來聽。而老是拿出網路上都查得到的資料,會讓我「執著於擁有實體專輯」這樣的價值減損不少。我的專題內容最大的價值就是,提供只有真正擁有這張實體專輯的人,才能從裡面翻出有意思的解說和故事。
這麼做的好處是,可以避免閱讀文章到一半還要跳出畫面來播放音樂,打斷了閱讀的體驗。如果看到文章裡的串流連結就點進去,就好像咖啡店老闆在跟你聊天到一半,你就逕自點著手機去聽聽音樂,這樣聊天沒什麼品質。
然而現在自媒體眾多,每個人都在搶點閱率,動輒標題聳動,不然就是過多網路蒐集而來的資訊(維基百科也是有錯誤的!),又或是被「提供連結」餵養慣了,沒有給連結就懶得自己去延伸、拓展、體驗。我希望我的讀者們都是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擁有積極與主動的態度,而不是躺著當伸手牌、這裡不給就換下家。
所以我的專題一切對於SEO「不友好」的舉動,造成點閱率與訂閱數一直停留在一個階段,如果是開實體咖啡,大概已經倒了吧(笑)?!
不過也就是因為這是虛擬「名曲喫茶店」,不用負擔營運成本,今後我大概還是會任性地照著自己的方式來經營。
今天就來播放這張「黃金三重奏」專輯,由三位古典音樂巨頭齊聚一堂的現場錄音。順便來聊聊專輯裡面解說頁提供的有趣故事,當然這也是網路看不到的。
這張專輯封面就是古典樂三重奏的夢幻組合:
鋼琴-阿格麗希
小提琴-克萊曼
大提琴-麥斯基
這讓人感覺這組三重奏湊在一起是理所當然的,好像他們已經是老搭檔那樣地親密且充滿默契。
不過實際上是,這三人一直想要合作,卻每每遇到意外,不是預定的演奏排練不足而被取消,就是戶外音樂會遇到大雨被取消。直到日本的經紀人邀請阿格麗希在日本完成這個願望,天時地利人和,終於三人合體,在日本的Sumida Triphony Hall完成了三人的合作首演。
當天音樂會的樂曲有兩套,一套是蕭斯塔高維奇的三重奏,另一套是柴可夫斯基的三重奏「一位偉大藝術家的回憶」。柴可夫斯基的這首三重奏格局相當大,份量相當於協奏曲那般厚重。阿格麗希為了日本的音樂會,在日本的飯店休息時,仍然特定花上時間練習。
阿格麗希和大提琴家麥斯基已認識二十年,兩人合作非常多次,演奏會當天下午,麥斯基到飯店房間與阿格麗希會合。麥斯基在等待阿格麗希著裝時,在電視前看著日本的相撲比賽。原來麥斯基對日本相撲這麼沉迷,而身上依舊穿著三宅一生為他設計的黑色皺褶服裝。
有趣的是,阿格麗希倒是對相撲的裁判穿著比較有興趣(像蒙古人)。
會和小提琴家克萊曼搭上線,是透過麥斯基的介紹。麥斯基和克萊曼在亞洲的演奏行程受到些影響而取消,因此多出了一些時間,而阿格麗希為了完成三人合作的宿願,特別把其他演奏錄音行程排開,終於就在這一刻完成了歷史上的合體。
開場的蕭斯塔高維奇三重奏,在大提琴幽冥的人工泛音之下展開了序幕。到了下半場,壯闊而華麗的柴可夫斯基三重奏,直到最後一個音,都讓人屏息、不敢放鬆。三人的火花至此,絢爛地結束。
為什麼會挑選這兩套作品,來作為三人首次齊聚一堂的曲目呢?因為這兩套作品都是作曲家獻給已故好友的,蕭斯塔高維奇獻給伊凡.梭列魯金斯基;柴可夫斯基則是獻給安東.魯賓斯坦。
那麼,為什麼又要挑這兩套都是獻給已故好友的作品呢?因為三人合體,也是同時身為阿格麗希與麥斯基的經紀人萊因哈德.包爾森(Reinhard Paulsen)的遺願,這下終於可以為這位已故的好友呈現最精湛的演奏。
看完專輯內的解說頁,才知道原來這張專輯醞釀了十多年。在歷經好友辭世,以及演奏家身患宿疾(阿格麗希的肌腱炎,與麥斯基的長期背痛),還有三人難以重疊的演出行程,終於在日本完成圓滿的首演。
除了優異的演出品質,其所蘊含的深厚友情,使得這個版本成為了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