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樂《那些少女沒有抵達》讀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吳曉樂《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書影

吳曉樂《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書影

打從《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起,吳曉樂的創作就多半以教育、家庭為主題。這確實是台灣、甚至亞洲文化的一大主題,需要更多人花費心思、筆墨去處理,不過儘管我也很欣賞她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卻對她後續的創作沒有太大的興趣,可能因為是類似的主題,而我總認為與其執著在解決困境,不如換個環境比較快。

剛剛出版的這本《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書封設計得很吸引人,白衣黑裙的少女站在階梯的頂端,周圍是高樓與紛飛的蝴蝶,說明了這是個關於少女終結自己生命的故事。這樣的故事其實在許多人的青少年時期都曾經發生過,無論是否成功長大,在毛毛蟲羽化成蝶的過程中,總是有許多疼痛。這本小說既是一本解謎之書,也是一本回答之書——物質豐饒、自由度大增的年代,為什麼仍然有這麼多青少年自殺?長大成人之後的人,難道真的度過了青少年時期的各種問題?

第一個謎:蘇明絢之死

這本書的故事第一條主軸是解開蘇明絢的死亡之謎。總是陪伴有憂鬱、自殘傾向的同學鍾涼,看起來很「正常」的少女蘇明絢,突然在放學後從學校七樓一躍而下,失去了生命。

面對這個擁有多重意義的危機,身為導師的吳依光立刻被捲入各種情緒漩渦和人際壓力之中。她要處理「學生自殺」對學校帶來的公關危機、「身為導師的失敗」班級經營的危機、「身為女兒的失敗」母親無所不在的監視目光。儘管她生性消極,卻在種種力量的作用下開始追尋起「真相」——看似活潑開朗的少女,為什麼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作者選用「老師」的視角撰寫女高中生的故事,去理解網路原生世代、一出生就暴露在社群媒體環境裡的青少年,會成長出什麼樣的人格。老一輩的人很習慣「人格一致」和「在人前表現自我」的狀態,但是現在的青少年習慣在現實世界隱藏,在網路世界切換多重身份,把自己切碎成多種面向,但矛盾的是在隱藏的同時卻又希望別人能找到自己、讀懂自己。

班導吳依光原本以為問題在班上的人際關係之中,沒想到她的社團、家庭、朋友圈都各有隱情(不劇透),找到後來,究竟誰該為她的死負責呢?或許其實真的沒有什麼原因,有太多的理由可能造成她的悒鬱,不是因為痛苦到極致而選擇死亡,而是因為不想再感覺到痛苦而走向死亡。

對高中生來說,困難的地方在於他們被認為是有力的、有未來的,但是與期望相悖的是,他們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認識到自己身邊世界的形狀,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實很少,總是要滿足他人的期待,自己的自我是在不斷被否定的過程中建構的。幾乎所有的青少年都是這樣,但是為什麼有人活了下來,有人被永遠留在十七歲?

第二個謎:吳依光之生

比起蘇明絢,敘述者的吳依光,才是本書真正的主角。她是一個有許多層次的角色,三十五歲,從第一志願的女中畢業,在母校教書,與在大學教書的丈夫因相親結婚,除了沒有孩子之外,她表面上看起來就是「樣板女老師」應該要有的模樣。她在學校害怕動輒得咎,作風保守無趣,總是顧慮他人的眼光。她並不是那種充滿教育熱忱的人,而是在母親的敦促下不得不從事教職,放棄了自己的人生。她羨慕自己的同事擁有適合當老師的人格與熱情,但是並不會想要改變自己,只是因循苟且,隨波逐流。

這樣吳依光也曾在十七歲時差點走入死亡,她很早就意識到母親對於自己人生的控制,即便考上第一志願,母親對她也永遠是批評否定大於理解關心。她感覺母親心中永遠有一個「比較成功」版本的她,自己再怎麼努力都達不到母親的要求。而母親總是能冷酷的找到她心中脆弱的一面,利用她珍視的一切作為人質,找到施力點強迫她就範。小學的時候是與朋友共同畫的漫畫,國中的時候是偷偷喜歡的男孩子,高中的時候是想要追求個性、追求自我的願望。吳依光在高中的時候看透了這些,她差一點就死了,但是記得她十八歲生日、特地從美國返台祝賀她的阿姨扭轉了一切,一不小心她就跨過了十八歲,成長為大人。

但是成為大人的吳依光並沒有在追求自我的道路上成功,從十八歲到二十幾歲的年代,她努力的追尋自己想要的一切,結果卻是充滿挫折,彷彿證明了母親的英明正確。於是她選擇了放棄自我,按照母親的要求矯正自己的人生軌跡,成為老師,與大學年輕教授相親結婚,過著相敬如賓的樣板生活。

在追尋蘇明絢的死亡之謎的同時,吳依光儘管用「大人」的眼光審視眼前的年輕孩子,卻也同時喚醒了自己沈睡已久「自我」,當年那個會細小反抗母親的統治,會努力追尋想要的事物的自己。她發現自己不見得要做到別人眼中的完美,面對年輕的學生,有時候真實反而比完美更能打動人。也許不像同事那麼充滿熱誠、那麼適合教育,但是她可以成為一個比較真實的老師。她也發現自己婚姻的脆弱,她跟丈夫謝維哲只是兩個逃避的共犯,丈夫有他的情感需求,她也想要愛,他們不能繼續假裝無事,躲在這個婚姻防空洞裡。

吳依光已經三十五歲了,經歷過這段探尋,她選擇重新開始,成為一個真正過著自己人生的人。

對這本書的看法

我大概花了一天半左右的時間把這本書讀完,儘管在文字節奏和情節安排上,可以感覺到作者這十年來的累積,但是在這個主題的理解上,我對於作者寫出的答案依舊不是很滿意。這是一本很適合改編成電視劇的小說,甚至可以說,這本書應該要被改編,修剪掉劇情bug,用演員的演技和情節來鋪陳劇情,會比現在「內心戲」為主的形式,更能感受到故事的力量。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我相信這本書會取得成功,我也會推薦我的學生讀,但我個人頂多只到欣賞,並沒有真的非常喜歡這本書。

我自己的人生軌跡其實跟女主角吳依光十分相似,現在從事的工作也可以說一樣。在故事的前半段,可以感覺到作者寫得很「栩栩如生」,吳依光的感受和思考模式都是在那些情境裡會有的,她面對的問題和掙扎都是確實存在的,至少小說的前三分之一我覺得寫得都很好。但是到了小說的中後段,作者開始處理吳依光的人際問題和比較深層的人生困擾時,有些地方就不是很自然、一致了。

吳依光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呢?如果她是在母親統治下百般掙扎、最終選擇臣服的人,她為什麼不會照顧好自己的日常飲食起居?如果她曾經在二十幾歲的年代為自己的生命戰鬥過,在面對工作場域的同事和朋友時,她為什麼選擇畏縮而不是憤怒或痛恨?兩種吳依光的切換,在十幾歲、二十幾歲、三十幾歲其實都應該有不一樣的面貌,我自己讀起來的感覺,可能是作者自己經歷過的部分寫得比較好,十幾歲的她是最栩栩如生的,二十幾歲的吳依光在面對情感需求的時候寫得比較好,但也有一些矛盾,三十幾歲的她的內心掙扎,我覺得就處理得太淺了。

理論上這本書的主題有兩個,一個是學校裡青少女同儕之間複雜的人際關係,另外一個是母女錯綜複雜的情感糾葛,但我覺得作者對於這兩個主題的回答都太簡單了,不像是真的有經歷過箇中滋味的人,做田野調查的時候也沒有把最核心部分的情感挖出來。比起女主角吳依光(我認為這個角色的完成度大概只有75%),作者寫得比較立體的角色在輔導室主任、在好友何舒凡、在美麗的中學生徐錦瑟,這些有著比較光明面人生經歷的人,挖掘出其並不那麼完美光明的一面。

「控制—被控制」的母女關係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女兒會成長,母親會衰老,只從「掙脫母親牢籠的女兒」的角度,故事並沒有說完。在故事中吳依光脫離家庭生活的大學、研究所階段,吳依光的母親發生了什麼事?她如何認識到自己無法完全掌控女兒,繼而認識到女兒更深一層的失敗,然後重新將她納入自己的掌控?做這些事情的動力真的只是掌控嗎?作者在小說中嘗試用母親的妹妹梅姨的角色,告訴吳依光事情的另外一面,但是這個故事裡的母親被描寫得太無堅不摧,即便是妹妹,也看不見她柔軟和脆弱的那面。

這本小說裡的男人也寫得不夠立體,裏面寫得最好的男性角色其實是徐錦瑟的父親,那個道貌岸然、卻會用話語體系壓迫他人的家長會長。吳家鵬的軟弱和缺位是有意義的,他並不是看不見女兒,而是在女兒和妻子的話語爭奪中選擇了妻子,但是作者沒有深入處理這一塊,我覺得很可惜。這本書最大的bug應該是吳依光和謝維哲的婚姻,以及謝維哲的婚外情,也許作者有過不少次猶豫,但從最後呈現出來的劇情裡,謝維哲對於婚外情的矛盾也許很多,但是執著並不深,他可能依舊根本不知道如何「談戀愛」。書的前面寫法是謝維哲遇到了不想放手的人,這個寫法有一點前後矛盾。

總而言之,我覺得這本小說有一些需要細修的劇情細節,以及一些需要掩飾的處理不好的人物,但這不妨礙這本書的主體依舊是一個有力且有意思的故事。説到最後,可能困在太多三十幾歲的中年(?)危機裡了,但是說到十幾歲少年少女們的煩惱和執著,可能還是要老生常談的說:也許這些問題對當下的你而言很嚴重,但是走過這個階段之後,你就不會再被它們困擾了。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再是問題,而是你終將習慣——這些問題就是你的人生。

也許這些問題對當下的你而言很嚴重,但是走過這個階段之後,你就不會再被它們困擾了。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再是問題,而是你終將習慣——這些問題就是你的人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多明卡的沙龍
82會員
45內容數
理解中國,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熱鬧。本專題嘗試用輕鬆的方式,深入淺出的觀點,帶你走進中國的方方面面。
多明卡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5
利用通勤的時間,把這本口袋書讀完了。上週國民黨青年軍戴納粹臂章,剛好趕上時事。提起納粹,許多人只會想到希特勒跟《我的奮鬥》,事實上普利摩・李維的《如果這是一個人》才是更應該被閱讀、被記住的書。
Thumbnail
2025/04/25
利用通勤的時間,把這本口袋書讀完了。上週國民黨青年軍戴納粹臂章,剛好趕上時事。提起納粹,許多人只會想到希特勒跟《我的奮鬥》,事實上普利摩・李維的《如果這是一個人》才是更應該被閱讀、被記住的書。
Thumbnail
2025/03/02
這個二月,我剛好同時在讀許成鋼的《制度基因》和陳翠蓮的《重構二二八》,這兩本書剛好有許多呼應的地方,對從巨觀和微觀層次理解二二八事件的意義有許多啟發。
2025/03/02
這個二月,我剛好同時在讀許成鋼的《制度基因》和陳翠蓮的《重構二二八》,這兩本書剛好有許多呼應的地方,對從巨觀和微觀層次理解二二八事件的意義有許多啟發。
2025/01/01
這本書是用專欄形式在雜誌上連載,一篇討論一個具有社會意義的生活議題,讀起來既輕鬆又能讓人深思,整體的閱讀經驗十分愉快。包含了學校與社區的交互作用,以及各類社會議題。
Thumbnail
2025/01/01
這本書是用專欄形式在雜誌上連載,一篇討論一個具有社會意義的生活議題,讀起來既輕鬆又能讓人深思,整體的閱讀經驗十分愉快。包含了學校與社區的交互作用,以及各類社會議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書名: 夢境少女迷途中 作者: 沐魚muyue 死亡後失去記憶的少女、善人死後到投胎前會暫時停留的機構、形形色色的妖怪,《夢境少女迷途中》是一部描寫少女自殺後失去記憶,被帶到妖界與靈界交界的櫻首屋,在那裏和形形色色的生命相遇的療癒系作品
Thumbnail
書名: 夢境少女迷途中 作者: 沐魚muyue 死亡後失去記憶的少女、善人死後到投胎前會暫時停留的機構、形形色色的妖怪,《夢境少女迷途中》是一部描寫少女自殺後失去記憶,被帶到妖界與靈界交界的櫻首屋,在那裏和形形色色的生命相遇的療癒系作品
Thumbnail
令人屏息的場景刻劃、潛藏在世界背後的黑暗、無依無靠的少女,由作者UXI在PENANA上連載的《鴴湖少女》是一部描寫末世後被遺留在廢棄礦工大樓的兩姐妹為了生存,為了躲避未知的追殺,為了找尋消失無蹤的大人們而踏上冒險,擁有壓倒性美感的作品。
Thumbnail
令人屏息的場景刻劃、潛藏在世界背後的黑暗、無依無靠的少女,由作者UXI在PENANA上連載的《鴴湖少女》是一部描寫末世後被遺留在廢棄礦工大樓的兩姐妹為了生存,為了躲避未知的追殺,為了找尋消失無蹤的大人們而踏上冒險,擁有壓倒性美感的作品。
Thumbnail
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相遇,會有不一樣的味道。書名所說的「有光的地方」究竟是什麼地方,我想,在完整讀完這部作品之後,應該能找到答案吧。
Thumbnail
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相遇,會有不一樣的味道。書名所說的「有光的地方」究竟是什麼地方,我想,在完整讀完這部作品之後,應該能找到答案吧。
Thumbnail
故事始於一位名校女高中生跳樓輕生,主角吳依光是她的班導師。做為一位老師,吳依光認為自己有責任對學生的死調查真相,除了試圖撫平班上的其他女孩的傷痕與恐懼,更重要的是,為她自己的人生找出一個答案。
Thumbnail
故事始於一位名校女高中生跳樓輕生,主角吳依光是她的班導師。做為一位老師,吳依光認為自己有責任對學生的死調查真相,除了試圖撫平班上的其他女孩的傷痕與恐懼,更重要的是,為她自己的人生找出一個答案。
Thumbnail
那天讀了吳曉樂的「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突然想到書架上的另依本書 ~~少女不畢業(朝井遼/貓頭鷹) 以前讀過的小說, 朝井遼比較有名的作品應該是「聽說桐島退社了」 一樣是青春小說,一樣有淡淡哀愁 . 讀到「少女不畢業」裡面的話 1.重視打招呼與禮儀 2.擁有自己的目標 3
Thumbnail
那天讀了吳曉樂的「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突然想到書架上的另依本書 ~~少女不畢業(朝井遼/貓頭鷹) 以前讀過的小說, 朝井遼比較有名的作品應該是「聽說桐島退社了」 一樣是青春小說,一樣有淡淡哀愁 . 讀到「少女不畢業」裡面的話 1.重視打招呼與禮儀 2.擁有自己的目標 3
Thumbnail
█內容簡介 第一志願女中的十七歲少女自七樓一躍而下,結束短暫生命。 一切來的毫無徵兆,究竟為什麼?所有人都迫切尋求一個答案。 為什麼我們那麼需要原因?想哀悼、還是想劃清界線?
Thumbnail
█內容簡介 第一志願女中的十七歲少女自七樓一躍而下,結束短暫生命。 一切來的毫無徵兆,究竟為什麼?所有人都迫切尋求一個答案。 為什麼我們那麼需要原因?想哀悼、還是想劃清界線?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貧民女孩 - 落離的故事,她穿越到異世界後,決心要變得強大,因為在這個世界裡,只有強者有權力。文章內容豐富,描述了落離的背景和成長,以及她在新世界中的掙扎和決心。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貧民女孩 - 落離的故事,她穿越到異世界後,決心要變得強大,因為在這個世界裡,只有強者有權力。文章內容豐富,描述了落離的背景和成長,以及她在新世界中的掙扎和決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