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少女們依舊被困在十七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書籍資訊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作者:吳曉樂
出版社:鏡文學
出版日期:2023/08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實體書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實體書


少女們依舊被困在十七歲

作者吳曉樂另一部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曾被改編成電視劇,翻轉總是浪漫熱血的校園場景,青春陽光的外皮之下,是一個個受家庭、學校教育壓迫而傷痕累累的靈魂。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同樣在講述高中生介於校園與家庭之間的陰暗面,卻是以導師吳依光的目光,看著自己的學生,在最美好的年華義無反顧地結束人生--一如自己當年也想做、最後卻沒做到的事情。

經歷過大風大浪,就會變得堅強嗎?心如止水,就代表變得像大人嗎?看著吳依光與母親近乎病態的依存關係、因為渴望被愛而做出放在社會上不那麼風光的決定,一段段故事讓我每每落淚。


走出來,並不是時間的移動

就讀女中、頂大表面看似風光,但學生本人真的快樂嗎?在生命最該忠於自我的時候,那些摧毀人意志、奪人夢想、來自同儕或長輩的羞辱與詆毀,真的能隨時間過去嗎?其實沒有,只要一個召喚,所有痛苦的過去都會瞬間湧上,如同全身燙傷,即使過去數年,一眼就能看出當時的烈焰兇殘。

吳依光的母親是典型的「我嚴苛是為妳好」類型,認為自己足夠精打細算,好像養育小孩就是一種投資理財,並不斷教訓女兒的「不知足」。母親把幸福人生定義出一個模板,依序壓進原料、送入烤箱,「叮」一聲出來就會得到完美無瑕的人上人,卻假裝沒看見脫模後女兒身上密密麻麻的裂痕。

雖然在一些小地方不難看出母親對吳依光的關心與護短,但這樣的童年始終是讓吳依光碎裂的主因。即使她從大學開始就居住在外,鮮少回家,那些傷口也難以自我癒合。

書中出現了好幾個光明璀璨的名字,吳依光、方於晴、蘇明絢……聽起來多麼充滿希望啊,卻因為社會的苛求,讓這些本該為自己發光發熱的少女,最後只能在黑暗中悄然熄滅。


我們能不能,別再大團圓了?

我很喜歡作者的結局安排,直到最後一頁,積累的淚水已讓眼前模糊一片,卻感到釋懷。

吳依光並沒有和丈夫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沒有與母親相擁和解,甚至也沒有解開本書最大的謎團--「蘇明絢,她的學生為何而自殺?」刻意安排的缺憾,不讓任何一個角色圓滿,所有人都必須帶著「早知道」、「當初應該要」的後悔向前走,很殘酷,但我們也該脫離自圓其說的壞習慣。不會回來的感情就是不會回來,碎掉的靈魂就是碎掉了,因看不慣他人的失落,要求對方阻斷痛覺,更刻意美化、讚揚過去的作法,才是對他們最大的傷害。

理解蘇明絢的過程中,吳依光才正視自己的感受,並且重新走自己的路--即使風雨如晦,那些不圓滿、不光明的未來,就是作者給予受傷的少女們,最溫柔的擁抱。


最後分享幾個喜歡的段落:


高中生的「現在」,無可避免地,被不遠的「未來」給預支、提領一空。
十七歲的她渴望毀滅整個世界,如今,活成了另一個十七歲,竟只剩下心如止水。若與十七歲的自己相見,她要如何賠罪,說,抱歉,我以為我活下來了。但我並沒有。
我跟蘇明絢每一次聊天,都在聊本命的新造型、她的專訪、她的飯拍……這幾天,我發現自己再也不想聽到那個團體的歌,一聽就會想到蘇明絢,想到蘇明絢就會哭。不覺得回憶完全被改變了嗎?
本來你的訊息都傳得出去,有一天系統卻告訴你,這個使用者不存在。你看著以前的對話紀錄,想說,為什麼要走之前不講一聲呢,剩下我一個人留在這對話裡,好奇怪。
我現在仍想不清楚,一個人身體受傷了,我們會希望他得到良好的治療、照顧,會勸他復健,但為什麼內心受的傷,我們只會建議那個人什麼都不要做?最好假裝沒事?
在試著理解妳的過程中,我唯一理解的人竟然只有自己。我猜,也許人類註定無法相互理解,每一次我們互相說「我理解你的感受」,我們並非在敘述事實,而是在許願。



---

個人雜談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描寫的內容太過真實,閱讀時屢次感到毛骨悚然,彷彿時空回溯自己高中、大學的日子,晦暗壓抑怨恨懊悔的記憶一窩蜂湧上,屢屢無法抑制悲傷而掉下眼淚。

剛過了 30 歲生日,非年輕也非資深的模糊地帶(雖然仍覺得自己和幼稚的國中生沒兩樣),認識的有的人已飛得又高又遠,有的一如學生時期愜意自在,然而自己不高不遠、也不愜意。腦中忽地浮現一段當初聽如玩笑般輕描淡寫,此時卻重擊內心的話:「我不想死的時候是這樣的身分」

近一年開始接觸六七場的心理諮商,把過去挖出來一一檢視時,才發現自己也和吳依光、和那些少女一樣,從來沒有被好好治癒過,甚至連聆聽者都沒有,只能把痛苦的經歷盡數沉浸甕裡--但卻連同美好的回憶,也一併封存,因為一召喚就是連根拔起。在諮商師的引導下,我也才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失去感覺的人。30 年的時光,只能用第三者的視角理性闡述事發經過,彷彿自己不在場,幸福快樂的回憶竟寥寥無幾。

重新感受自己後,其實情況並沒有好轉,而是感覺到自己真的好痛好痛,時不時自我嘲諷現在存款最大的動力就是準備好自己的後事處理費用了吧,但與此同時「我竟然活過 30 歲了,之後還可以做什麼呢」的細微想法慢慢發芽了。又慶幸又無奈。

或許深知自己無法像社會定義的成功人士,像是事業穩定升遷、財富自由、家庭和樂融融,全都與自己無緣,但至少也常常提問「啊,現在想做什麼呢?還想去哪呢?」


附:


朋友的學姊也像書中的簡均築學姊一樣過世了,朋友非常非常非常地難過。

學姊離開人間前留下一個轟動社會的事件,少女時期受過巨大的傷害,到她成年生活穩定後仍然持續侵蝕著她。雖然每當發生類似事件,社會就不斷呼籲愛惜生命、不要輕生,但這個叫做「輕」生嗎?會不會是對那些人來說,生命已太過沉重,沉重到就算有人伸出手、就算能夠織出一片網,也接不住了。

看完這本書,我也浮現一個念頭,如果她在離開前有讀過就好了。雖然可能改變不了什麼,但她如果有感受到一絲絲被安慰,那就好了。





內容總結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5
/5
佛系發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將不可言說的模糊之物,從霧的另一端帶回來,用文字拼湊成像。張惠菁擅長捕捉生活中發生的細微事物,或是人際遭遇、或是季節變化帶來觸動,或是電影書籍觀後感想,即使再不起眼、再莫名的一縷情緒,她總能抓住閃逝而過的瞬間,結合過去所見所讀,將當下的心情凝鍊於字句中。
心流存在的意義在於「我們願意用一段時間去做喜歡的事情,並從一點小小的挑戰中獲得成就感,提升心靈和生活的品質」,不論是寫了一篇小說、將房間整理得井然有序、成功增肌減脂,這些都能為我們的生活同時帶來樂趣和滿足。
「浮沉展眉」是沖泡茶葉的過程,茶葉在熱湯中浮沉、舒展,茶葉如眉形,展眉也是「開心」的意思。
翻讀前幾頁,就深刻體驗到什麼叫「妙語如珠」,以日常觀察故事為基底,幹話和金句互相穿引卻不突兀。閱讀時我全程樂翻、舒暢,就像植物在陽光下伸展,行光合作用般那樣自然。盧建彰不談文句本身的運用,而是從「一個人就是文案」開始說起,從信仰理念講到創意發想、從商業模式到生活品味,即使非相關領域的人也很適合一讀。
三十多年前,一位陌生女子來到李家,自稱是他那被槍決大哥的未亡人。在那個壓抑不敢言的白色時代,蔡千惠揮盡青春,幫助李家父母度過喪子之痛、陪伴李國木長大。然而,在蔡千惠過世後,她當年來到李家的真正原因,隨著一封未寄出的信被揭開,信上字字泣血,令整理遺物的李國木感到震撼而心酸...
將不可言說的模糊之物,從霧的另一端帶回來,用文字拼湊成像。張惠菁擅長捕捉生活中發生的細微事物,或是人際遭遇、或是季節變化帶來觸動,或是電影書籍觀後感想,即使再不起眼、再莫名的一縷情緒,她總能抓住閃逝而過的瞬間,結合過去所見所讀,將當下的心情凝鍊於字句中。
心流存在的意義在於「我們願意用一段時間去做喜歡的事情,並從一點小小的挑戰中獲得成就感,提升心靈和生活的品質」,不論是寫了一篇小說、將房間整理得井然有序、成功增肌減脂,這些都能為我們的生活同時帶來樂趣和滿足。
「浮沉展眉」是沖泡茶葉的過程,茶葉在熱湯中浮沉、舒展,茶葉如眉形,展眉也是「開心」的意思。
翻讀前幾頁,就深刻體驗到什麼叫「妙語如珠」,以日常觀察故事為基底,幹話和金句互相穿引卻不突兀。閱讀時我全程樂翻、舒暢,就像植物在陽光下伸展,行光合作用般那樣自然。盧建彰不談文句本身的運用,而是從「一個人就是文案」開始說起,從信仰理念講到創意發想、從商業模式到生活品味,即使非相關領域的人也很適合一讀。
三十多年前,一位陌生女子來到李家,自稱是他那被槍決大哥的未亡人。在那個壓抑不敢言的白色時代,蔡千惠揮盡青春,幫助李家父母度過喪子之痛、陪伴李國木長大。然而,在蔡千惠過世後,她當年來到李家的真正原因,隨著一封未寄出的信被揭開,信上字字泣血,令整理遺物的李國木感到震撼而心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何重回少女 連眉頭那風沙 都將滿廿歲 然而年齡太虛 不肯衰老的 將不老下去 成年人遺失的 大哭大笑 仍要追 仍然不累 升上現實大學 若然讀得太累 返故居 回到你身邊去 世紀一對 最終歸隊
Thumbnail
故事始於一位名校女高中生跳樓輕生,主角吳依光是她的班導師。做為一位老師,吳依光認為自己有責任對學生的死調查真相,除了試圖撫平班上的其他女孩的傷痕與恐懼,更重要的是,為她自己的人生找出一個答案。
Thumbnail
偶然在鄉內圖書館看到我待看書單上的書,蹲在圖書館看了一下子之後借出去,到了公車站等車時一邊看。 距離末班車還有40分鐘,午後陽光炙熱的照著柏油地板,專屬離島的風慵懶的吹拂,遠處樹梢上點綴昭告夏天來到的翠綠枝椏,鳥兒啁啾,飛翔在湛藍的天空。 今天很適合看書,我這麼想著。 看著看著,我站在灰白
Thumbnail
  吳依光從未預期自己能活過十七歲,也從沒有想過現在會成為一位老師,更無法料到在放學鐘響的三十八分鐘後,她的學生會自頂樓一躍而下。待她趕赴現場,已不見女孩的身影,但圍觀的家長群眾、地上的大片血跡,與遠方漸弱的救護車鳴笛,讓吳依光相信──一場對她無形而嚴厲的審判,已然展開。
Thumbnail
先說結論,《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很好看,但是也很沉重,畢竟此書要探討的主題是學生自殺,以及不同少女在成長過程中所能遇到的各種不快樂。 小說中的女主角是一所名校的中學老師,某天她的學生突如其來在校園跳樓自殺,在處理這宗突發事故期間,她不斷回顧自己的過去,她生長在一個中產家庭,母親極其嚴苛,從來沒有認真
Thumbnail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以老師與學生的成長故事刻畫不同世代的煩惱與壓力。閱讀過程中能漸漸體會,有些抉擇後的失望與放棄是不是因為年輕,只是單純的人生常態。這是本讀起來很快,卻能在閱讀後的未來細細回味每一個過去的書。
Thumbnail
█內容簡介 第一志願女中的十七歲少女自七樓一躍而下,結束短暫生命。 一切來的毫無徵兆,究竟為什麼?所有人都迫切尋求一個答案。 為什麼我們那麼需要原因?想哀悼、還是想劃清界線?
瞥然紅塵已老 悠悠歲月已逝 感懷問明月 今夕照何家 學庸83.07.18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何重回少女 連眉頭那風沙 都將滿廿歲 然而年齡太虛 不肯衰老的 將不老下去 成年人遺失的 大哭大笑 仍要追 仍然不累 升上現實大學 若然讀得太累 返故居 回到你身邊去 世紀一對 最終歸隊
Thumbnail
故事始於一位名校女高中生跳樓輕生,主角吳依光是她的班導師。做為一位老師,吳依光認為自己有責任對學生的死調查真相,除了試圖撫平班上的其他女孩的傷痕與恐懼,更重要的是,為她自己的人生找出一個答案。
Thumbnail
偶然在鄉內圖書館看到我待看書單上的書,蹲在圖書館看了一下子之後借出去,到了公車站等車時一邊看。 距離末班車還有40分鐘,午後陽光炙熱的照著柏油地板,專屬離島的風慵懶的吹拂,遠處樹梢上點綴昭告夏天來到的翠綠枝椏,鳥兒啁啾,飛翔在湛藍的天空。 今天很適合看書,我這麼想著。 看著看著,我站在灰白
Thumbnail
  吳依光從未預期自己能活過十七歲,也從沒有想過現在會成為一位老師,更無法料到在放學鐘響的三十八分鐘後,她的學生會自頂樓一躍而下。待她趕赴現場,已不見女孩的身影,但圍觀的家長群眾、地上的大片血跡,與遠方漸弱的救護車鳴笛,讓吳依光相信──一場對她無形而嚴厲的審判,已然展開。
Thumbnail
先說結論,《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很好看,但是也很沉重,畢竟此書要探討的主題是學生自殺,以及不同少女在成長過程中所能遇到的各種不快樂。 小說中的女主角是一所名校的中學老師,某天她的學生突如其來在校園跳樓自殺,在處理這宗突發事故期間,她不斷回顧自己的過去,她生長在一個中產家庭,母親極其嚴苛,從來沒有認真
Thumbnail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以老師與學生的成長故事刻畫不同世代的煩惱與壓力。閱讀過程中能漸漸體會,有些抉擇後的失望與放棄是不是因為年輕,只是單純的人生常態。這是本讀起來很快,卻能在閱讀後的未來細細回味每一個過去的書。
Thumbnail
█內容簡介 第一志願女中的十七歲少女自七樓一躍而下,結束短暫生命。 一切來的毫無徵兆,究竟為什麼?所有人都迫切尋求一個答案。 為什麼我們那麼需要原因?想哀悼、還是想劃清界線?
瞥然紅塵已老 悠悠歲月已逝 感懷問明月 今夕照何家 學庸83.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