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銷售「分紅保單」掀話題!能買嗎? P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午安❤️報告~房東太太

我來資訊分享🫶🏼

我在保經公司做業務總監

8/24有要停售一個XX人壽公司(170年的公司)的商品

如果做在0歲寶寶身上

一年存10萬/10年共100萬

第12年 可領回150萬

直接多50萬!!~~~~~~

因為很多媽媽來問我, 所以我想到你~~~

哈哈哈,以上,身為保險從業人員,也接到同行的行銷話數,

我此刻深深感恩,還好我有進來保險業,

或許許多人聽到保險業,都是長滿了刺蝟心,

想到當初不畏眾人的異議,帶著滿滿的初衷踏進去了,

也終於理解了,這個行的淺規則,

話術,話術~~

還是一句常對客戶說的老話,

保險公司不是吃素的,也不是慈善事業,

所有的一切都是被精算過的,

保險業務員也是人,也要賺錢生存,

所以,每件事都有一體二面,

在滿滿的好處之下,一定要問一句,我需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呢?

這時後您的保險員,在麵包和生活之間的拉扯,

就可以看出他值不值得你的信任了。

哈廢話太多了,下篇就來拆解這個所謂又要火起來的話術保單

讓大家多多知已知彼,再下好離手了唷。









avatar-img
20會員
29內容數
~這裡分享的是付費知識~希望對一般人 or 從業人員 都能受益。 知識就是力量,尤其是保險知識。 當你擁有保險知識時,誰還需要水晶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保險探索空間 的其他內容
一、保險公司二年內可以『隨時解約』? 在投保前,請先下載【健保快易通】app,讓自已和保險人,都可以免除日後不必要之爭議,我們不用考驗每個人的記憶能力,直接讓事實說話,就是在投保前查看健保快易通的所有就醫記錄,當投保時沒有據實填寫『健康告知書』,未來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時,保險公司只要發現有隱匿不報
「健康檢查」的問法通常為: 你也可以從上方紅字看到,此項告知範圍總共需有三個要件: (一):兩年內有做健康檢查。 (二):健康檢查有異常(紅字)。 (三):被建議做其他檢查或治療。 首先在兩年內有做健康檢查(第一點) 結果數值有紅字異常(第二點) 最後被建議去做其他檢查或治療(第三點) (兩年內)+
帶病投保 的定義:分「已在疾病」和「既往症」! 保險是理賠投保「以後」所發生的「新疾病」。 如果你在投保「以前」還有一些「舊疾病」還沒痊癒了,保險當然不會理賠這個舊疾病。 不是所有以前發生過的疾病,保險通通不賠,更不是因為既往症就不賠。 在解答這個問題以前,要先瞭解兩個名詞 (1)既往症 (2)已在
這個主題,相信是個很好的問題! 在這個是是而非,資訊爆炸的世代,這問題,常三人成虎,還真讓人不明白呢?! 大家都知道,買保險時「體況要誠實告知」但又擔心「說太多反而遭加費或拒保?!」「已經有的病史就先不要告知,過兩年後再申請理賠,保險公司就會賠!」------>這句話錯的非常嚴重,卻也是你我身邊常聽
體況件處理程序 新契約簽訂時,在體況告知後有兩大處理程序,程序完成後才給予結果。 1-【主動】告知後提供病歷 簽約時告知體況,並詳實記載病因、發生時間、就醫醫院、治療過程(手術、用藥、檢查與否)、持續追蹤狀況、是否已痊癒等敘述,且能提供相關病歷資料。 2-告知後【等】照會調病歷或體檢 簽約時告知體況
定期體檢是個好習慣,但檢查結果多少會出現幾個紅字? 像是膽固醇、血壓、血糖超標一點,醫生都說沒事,不用吃藥或特別治療, 只要飲食控制、養成運動、改變生活習慣等就好。 但是,買保險時,您覺得要不要到底需不需都誠實告知呢? 思考1:到底保險公司會不會又要小題大作? 不給保? 到底哪些該說? 哪些不該說?
一、保險公司二年內可以『隨時解約』? 在投保前,請先下載【健保快易通】app,讓自已和保險人,都可以免除日後不必要之爭議,我們不用考驗每個人的記憶能力,直接讓事實說話,就是在投保前查看健保快易通的所有就醫記錄,當投保時沒有據實填寫『健康告知書』,未來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時,保險公司只要發現有隱匿不報
「健康檢查」的問法通常為: 你也可以從上方紅字看到,此項告知範圍總共需有三個要件: (一):兩年內有做健康檢查。 (二):健康檢查有異常(紅字)。 (三):被建議做其他檢查或治療。 首先在兩年內有做健康檢查(第一點) 結果數值有紅字異常(第二點) 最後被建議去做其他檢查或治療(第三點) (兩年內)+
帶病投保 的定義:分「已在疾病」和「既往症」! 保險是理賠投保「以後」所發生的「新疾病」。 如果你在投保「以前」還有一些「舊疾病」還沒痊癒了,保險當然不會理賠這個舊疾病。 不是所有以前發生過的疾病,保險通通不賠,更不是因為既往症就不賠。 在解答這個問題以前,要先瞭解兩個名詞 (1)既往症 (2)已在
這個主題,相信是個很好的問題! 在這個是是而非,資訊爆炸的世代,這問題,常三人成虎,還真讓人不明白呢?! 大家都知道,買保險時「體況要誠實告知」但又擔心「說太多反而遭加費或拒保?!」「已經有的病史就先不要告知,過兩年後再申請理賠,保險公司就會賠!」------>這句話錯的非常嚴重,卻也是你我身邊常聽
體況件處理程序 新契約簽訂時,在體況告知後有兩大處理程序,程序完成後才給予結果。 1-【主動】告知後提供病歷 簽約時告知體況,並詳實記載病因、發生時間、就醫醫院、治療過程(手術、用藥、檢查與否)、持續追蹤狀況、是否已痊癒等敘述,且能提供相關病歷資料。 2-告知後【等】照會調病歷或體檢 簽約時告知體況
定期體檢是個好習慣,但檢查結果多少會出現幾個紅字? 像是膽固醇、血壓、血糖超標一點,醫生都說沒事,不用吃藥或特別治療, 只要飲食控制、養成運動、改變生活習慣等就好。 但是,買保險時,您覺得要不要到底需不需都誠實告知呢? 思考1:到底保險公司會不會又要小題大作? 不給保? 到底哪些該說? 哪些不該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這幾天看到的新聞, 覺得這個新聞最離譜了, 坦白講我是一個很有保險觀念的人, 我18歲就幫自己保了一個保險, 後來不夠又多多少少增加了1點, 我覺得這個政府的想法真的很奇怪, 大家投保就是要分散風險, 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面, 就像投資一樣不要把全部的錢壓在一個股票或者是一個基金身
Thumbnail
在人生中面臨各種未知風險時,保險是一種重要的退路。然而,保險的選擇需要仔細考慮,不要因一時衝動而買下貴重的保單。文章提醒了人們不要花太多錢在保險上,保障、保費、理財的個別重要性需要分清楚,選擇低保費高保障的保險。這樣的選擇能夠真正轉嫁人生中的各種未知風險。
因現在利變型保單,壽險比大幅增加,所以滿期即保本,還有不輸定存利率的時代已不復存,當儲蓄險回歸到保險本質上,這商品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 存在的意義是肯定有的,可用來當作壽險規劃、稅源預留、資產分配等等..... 這邊只提壽險規劃,其餘稅務議題,未免我一向的用字不精確,而造成誤導社會大眾的
Thumbnail
台灣人愛買保險,有人喜歡買保險來存錢,也有人喜歡買保險當投資,新聞就報導2021年我國保險滲透率達14.8%,是全球第三名。因此,許多人是把保險當作財產來看,在晚年時就希望保險先給子女,其中一個方法是就是變更要保人。但是,許多人忽略變更要保人有贈與稅的問題。
Thumbnail
我在十幾年前決定要好好規劃保險之前,我是很不喜歡保險的,因為我認為那是一筆花費,而我更想把手上有限的資金用來做投資,幫自己賺更多錢,保險費多花1萬,我可以用在投資的資金就少1萬,所以我的第一張保單就是買投資型保單,我也分享過我那張投資型保單的結果。 後來我被我的保險專員一段話說服,他說
身為一名保險從業人員,在市場上跑客戶時,或者在社團中服務時,很常會有朋友提到:『你們做保險的都很講話,主持會議就讓你來了。』『做保險的收入都很高,你月收入破百萬了嗎?』『你那麼活躍,那你也很適合來我們這個社團。』『你保險做那麼久了,朋友一定很多。』諸如此類的既定印象。 有次,有位前輩就提到
Thumbnail
公職放榜之後,初任公職者一定會有很多親戚朋友(同學、以前同事、嬸嬸、阿姨、姑姑…之類的)在做保險業務,會以請你吃飯名義,實際上要你買儲蓄險或投資型保單,我不是說這個東西不好不能買,而是你在買之前要評估自己在近3~6年內會不會有大額度的支出,例如:買房、買車、或是結婚、出國唸書…之類的。   一旦
只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念,不推薦任何保單、業務、保險公司、...
Thumbnail
保險是幾乎每個人都會規畫購買的商品,長年累積下來的保額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大約每人一年2~3萬元,都可以快閃日本一趟了,但大家往往對於保障內容不甚了解,甚至要申請理賠時,才知道不在保單範圍之內。只有你才會最在意自己的錢,讓家庭的收入發揮最大的價值,下面列舉了九項保險概念,讓你不再被動接收保險業務員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這幾天看到的新聞, 覺得這個新聞最離譜了, 坦白講我是一個很有保險觀念的人, 我18歲就幫自己保了一個保險, 後來不夠又多多少少增加了1點, 我覺得這個政府的想法真的很奇怪, 大家投保就是要分散風險, 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面, 就像投資一樣不要把全部的錢壓在一個股票或者是一個基金身
Thumbnail
在人生中面臨各種未知風險時,保險是一種重要的退路。然而,保險的選擇需要仔細考慮,不要因一時衝動而買下貴重的保單。文章提醒了人們不要花太多錢在保險上,保障、保費、理財的個別重要性需要分清楚,選擇低保費高保障的保險。這樣的選擇能夠真正轉嫁人生中的各種未知風險。
因現在利變型保單,壽險比大幅增加,所以滿期即保本,還有不輸定存利率的時代已不復存,當儲蓄險回歸到保險本質上,這商品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 存在的意義是肯定有的,可用來當作壽險規劃、稅源預留、資產分配等等..... 這邊只提壽險規劃,其餘稅務議題,未免我一向的用字不精確,而造成誤導社會大眾的
Thumbnail
台灣人愛買保險,有人喜歡買保險來存錢,也有人喜歡買保險當投資,新聞就報導2021年我國保險滲透率達14.8%,是全球第三名。因此,許多人是把保險當作財產來看,在晚年時就希望保險先給子女,其中一個方法是就是變更要保人。但是,許多人忽略變更要保人有贈與稅的問題。
Thumbnail
我在十幾年前決定要好好規劃保險之前,我是很不喜歡保險的,因為我認為那是一筆花費,而我更想把手上有限的資金用來做投資,幫自己賺更多錢,保險費多花1萬,我可以用在投資的資金就少1萬,所以我的第一張保單就是買投資型保單,我也分享過我那張投資型保單的結果。 後來我被我的保險專員一段話說服,他說
身為一名保險從業人員,在市場上跑客戶時,或者在社團中服務時,很常會有朋友提到:『你們做保險的都很講話,主持會議就讓你來了。』『做保險的收入都很高,你月收入破百萬了嗎?』『你那麼活躍,那你也很適合來我們這個社團。』『你保險做那麼久了,朋友一定很多。』諸如此類的既定印象。 有次,有位前輩就提到
Thumbnail
公職放榜之後,初任公職者一定會有很多親戚朋友(同學、以前同事、嬸嬸、阿姨、姑姑…之類的)在做保險業務,會以請你吃飯名義,實際上要你買儲蓄險或投資型保單,我不是說這個東西不好不能買,而是你在買之前要評估自己在近3~6年內會不會有大額度的支出,例如:買房、買車、或是結婚、出國唸書…之類的。   一旦
只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念,不推薦任何保單、業務、保險公司、...
Thumbnail
保險是幾乎每個人都會規畫購買的商品,長年累積下來的保額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大約每人一年2~3萬元,都可以快閃日本一趟了,但大家往往對於保障內容不甚了解,甚至要申請理賠時,才知道不在保單範圍之內。只有你才會最在意自己的錢,讓家庭的收入發揮最大的價值,下面列舉了九項保險概念,讓你不再被動接收保險業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