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上一篇文章的講解,讓很多人了解了現今社會的人大約分成這評價和創作模式,創作人專注於利用簡單的器具來探索一個符號可以解釋的可能性,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性進行自我實現或是變現。評價人則是利用他人的創作品來討論,從中試著跟其他評價人進行競爭,進而得到具有稀缺性的名聲進而自我實現。也有剛步入社會或是對社會選擇逃避的人,介於評價和創作,有時買一些創作自我安慰,或是網路上留言評論,沒有深刻意識到自己的選擇,選擇兩邊不得罪的夾縫生存者。
看完最近網路上討論很紅的山道猴子的一生,我一直在糾結要不要寫這個文章,感覺建議都已經說了,也有人對這部影片做了解析,但總覺得差了甚麼沒有被講。最近我在打工時發現到我的男性同事都會買重機,我問了他們的動機,通常回應都是很酷或是代表經濟獨立,可是問他們後不後悔,通常回答都是有點後悔但不介意,再加上我大學當舔狗的經驗,因此想寫一下關於底層的會遇到一些前提導致他們會做出這些結果。
資本主義:時間與空間的膨脹與壓縮
雖然可以用金錢本身來描述資本主義對我們的影響,藉由我與他人認為該商品的價值解釋差距,從中找出利潤,但這沒辦法解釋為什麼我們會感到焦慮,即使努力讀書、學習技能或者試著創業,都還是有那種難以言喻的匱乏產生的焦慮感。或許我們已時間、空間和事物的概念分析資本主義(物理學家赫茲也利用相似方法來定義力學)。
人們花時間來服務他人稱為時間的行動-"事"(像是:醫生、服務員或是銀行員),人們花時間和精力把這些服務做成器具供他人使用我們稱之為空間的行動-"物"(像是:手術台、自動販賣機和ATM),在工業革命前,物沒有被大量製程的技術,基本上人們都過著均勻流速的生活,也不會有生產過度的問題產生,在工業革命後,大量的服務藉由智慧把他們壓縮成一個個物品來提供大眾消費,大眾則是藉由出售自己的時間來提供企業家把時間壓縮成一個個商品。照理來說,這樣可以讓大眾能夠更加便利和享受生活,但商品的獨特性會不見,進而由稀缺性來代替,因此商品會依稀缺性是否可以藉由大量批發抹滅分成了正商品(手機)和負商品(房子)。正商品產生很多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且變得越來越便宜,可是負商品也因必須且因為投機而變得越來越貴,再加上銀行把可以把事物分割從而的到未來價值,讓這些價值想辦法投入到現在,讓企業生產更多利潤,如此循環反覆,新事物出現的太快,標準一直上升,讓我有種時間加速的幻覺,但身體沒辦法跟上加速所帶來的繁榮,我們要在背貸款和房租之間來回選擇,看著持有房產的愜意生活而心理決定未來也要相他們一樣,很容易養成一種"因貧窮對財富產生不加反思的欲求",這種欲求很容易產生許多自私和道德低落的行為,認為靠錢就能買到商品,商品帶來幸福,如同山道猴子一樣,以為重機可以帶來幸福,或是有人為了錢不惜欺騙他人獲取利益。
家庭方面:資訊落差
在鄉下或是資訊難以獲取的地方很容易培養這種不加反思行為的人,這邊的資訊難以取得是只人是否意識到自我的問題,資訊無處不在,但大多數人對於追求自我這種困難來說,都會選擇看個影片來放鬆,如果沒有加以制約和花點時間反思,很容易造成人們不知不覺對自己的空虛沒有自覺而繼續生活,等到悲劇發生時,更容易沿用之前的行為。像是:我問其中一個打工遇到的同事,問他關於買重機的原因,但他只回答:我因為朋友買和代表自己獨立的象徵,我再繼續問他買普通機車也可以達成原本一起騎車和獨立,也可以省錢,他表示他沒有想過。因資訊落差而犯錯是沒關係,我認為事後檢討是一個必要練習的行為,就由每次做事的結果與自己理想推出結果做對比來讓自己了解還需要哪些因素調整。年輕人第一次要學著面對自己的錯誤一定會很受挫,絕對自己被這個社會否定,這個過程一定會很痛苦,還請你用你的雙眼好好分清現實和理想的界線,可以幫助你更快了解自己要什麼,逃離這個"因貧窮對財富產生不加反思的欲求"的地獄。
我猜這種說法很容易會被他人認為:你不就是個買不起的loser嗎?,我認為追求自我的好和社會的好是兩回事,社會的好要靠買他人的商品來足對於他人與用商品的氛圍,但往往會有更好的商品出現,就造成了明明買了卻感到空虛。相對地,我們該對自己有多一些包容心,試著把自己的獨特性靠外物慢慢雕塑出來,可能在社會評價中會一文不值,但這中間的體驗卻能極大滿足內心。
自身感想:
山道猴子的影片讓我想起之前我沒有學會反思的時候,努力讀書但表現只有70-80分,玩遊戲也沒像其他人一樣厲害,感覺沒有一個可以讓自己社會上駐足的點和高壓家庭教育而感到焦慮,認為不管做什麼好像都會被別人擺布,做什麼回報都很低,而一直選擇上網和看電視來打發時間和逃避未來選擇。運氣很好的是,上大學時覺得哲學、語言學和心理學很酷而碰觸一些,讓我有了自我意識培養的習慣,才能現在可以看透社會架構並試著讓自己慢慢培養自己喜歡的事物和規劃未來的習慣,讓我從畜生道般的生活模式脫離。願你們能找到心中所想要追求的力量進而變成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