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短片《山道猴子的一生》在網路上爆紅,故事描述在超商打工的男主角熱愛改車,卻因為過於沉迷改車而花費大量時間與金錢,並因為遭女友劈腿而從此憤世嫉俗,最後在一次跑山意外中身亡。
隨著影片熱潮,許多網紅、各領域的專家紛紛從理財、性別、心理學、紡織(?!)等不同的角度來解析這部影片。然而,比起影片本身,我更想談的,是「為什麼山道猴子不斷做出錯誤的決定」,以及教育如何幫助這些出生在社會底層的兒童與青少年們,給予他們一個更加放心做選擇的環境。
弱勢族群除了物質援助外,更需要「周遭環境的支持」
山道猴子的一生,實際上是許多社會底層民眾的人生寫照。或許一般人會認為:為什麼山道猴子的人生中,不懂得為自己的未來打算,而是把時間與金錢花在他還沒有能力玩得起的奢侈品上?
然而,對很多社會底層的群眾而言,他們因為經濟的壓力,光是顧及眼前的生活就來不及了,更不用說為未來打算。換言之,他們所處的環境,影響了他們對物質與人生的決定權— —套一句現代的流行語來說,「貧窮限制了他們的想像」。
他們不是不努力,而是無法努力在「更有發展性的方向」
我的意思並不是認為這些人「不夠努力」— —相反地,這些人在工作與學業上,經常是比一般人更努力的一群。然而他們所處的社會地位與經濟環境,卻經常讓他們沒有辦法(或不知道)「努力在更有發展性的方向上」。
舉例來說,一般中上階層家庭出身的大學生,因為沒有經濟壓力,所以更有餘裕可以去參加社團、進大公司實習、唸研究所,這些努力對於未來的職涯發展來說,都是屬於「對未來有發展性的」,這也讓他們能夠在未來擁有更好的工作與更穩定的生活。
然而,對那些有經濟壓力的大學生來說,光是能賺到錢養活家裡就不容易了,更不用說想到未來。受限於他們的環境,他們必須將課餘時間拿來打零工,然而這些能短時間賺到錢的工讀,通常對於未來的職涯與人脈是不容易累積的。也因此他們更不容易在未來找到更好的工作,並複製他們父母所處的社會階層。
我們的教育,需要創造更多讓他們「放心做選擇」的環境
我認為,教育要達到促進社會流動的目的,需要創造更多能讓這些弱勢兒少更放心做選擇的環境,並協助他們學習更多未來有發展性的工作技能。
目前台灣對於弱勢兒少的扶助,大多還是以物質上的資助為主,物質上的資助確實重要,但若要真正改變他們的人生,我們更需要協助他們進入能夠對未來發展有助益的環境,或是培養有發展性的技能。
例如「地表最強里長」方荷生里長的咖啡班便是一個很好的案例:方荷生里長在其所屬轄區內創立咖啡班,讓弱勢青少年能夠學習拉花、咖啡沖製等專業技能,並鼓勵他們考取證照,讓他們能夠進入一個有利未來發展的環境。但民間力量畢竟有限,還是會需要政府投入相關工作,透過政策與經濟援助給予弱勢者更多機會,讓他們有能力做出對未來有利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