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政治的悲劇》2014 年預言台灣的未來成真了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這本書在 2001 年出版,當時蘇聯剛解體,東西德也統一了,全世界彌漫著一種樂觀的氛圍,很多人都相信民主已經獲勝,沒有原因會再引發戰爭,大家可以一起手牽手賺大錢,不論是剛繼承大部份蘇聯的俄羅斯,或是還在實行共產制度的中國,它們都不再被視為敵人,美國同意讓中國加入WTO,西歐也大大方方的採購俄羅斯能源,還出錢建油管,讓雙方的關係更緊密,但就是在這樣子和樂融融的氣氛下,作者出版了這本書,戳破所有人的一廂情願,他說大國互相競爭是永恆的宿命,大國為了生存,必須無所不用其計的擴張權力,小國的命運又被大國所左右,所以沒有國家能永保和平。2014 年作者又加碼補充了一章,專門討論中國掘起以後的問題,他在那個時候就預言,中國不可能和平掘起,美中終需一戰。


大國的宿命

對於國際關係,作者提出了一套理論,稱為「攻勢現實主義」,這個理論中的主角是大國,因為大國對國際關係的影響最大,其他的國家的命運其實取決於這些大國的決策,由不得自己作主。

怎樣才能被稱為大國呢?當然是用軍事力量來衡量,並且在軍事力量之外,還必須有其他的條件支撐,包括足夠的經濟規模與人口數量,這兩種資源是建立軍事力量的支柱,所以北韓雖然有足以威攝其他國家的核武,但其他條件太過貧弱,不足以成為大國。「攻勢現實主義」整體而言是悲觀的,雖然每個人都嚮往世界和平,沒有戰爭,但現實中大國永遠會互相競爭最大權力,直到權力達到平衡關係,然而只要有任何一方權力稍有消退,其他大國必然會趁勝追擊,所以誰都沒有辦法永保和平。

與作者理論相反,主張「國際關係可以和平共處」的自由主義者,他們的理論主要基於三種理由: 第一種「經濟相互依存和平論」:如果國與國之間的經濟互相依存,因為誰都不想毀掉經濟成果,所以可以和平共處,基於這個理論,他們努力推動自由經濟,全球化,只要各個國家經濟上繁榮發展,就不會有戰爭。第二種「民主和平論」:自由主義者相信民主國家是「好」國家,專制國家是「壞」國家,好國家會尋求合作,壞國家才會想要用武力解決,只要能讓民主制度推行到全世界,世界和平就可以實現。。第三種「國際制度和平論」:如果能夠建立起一套國家彼此合作和競爭的國際制度,每個國家就可以遵守制度來合作,不需要戰爭。

然而在作者看來,自由主義者的三種理由都無法解決問題,根本的問題是大國的恐懼,在現實中,沒有國家能夠真正判斷另一個國家的意圖,即使同樣是民主國家,也沒有辦法保證它永遠沒有野心向外擴張,如果再考慮國家的方向很容易因為政權更迭就改變,所以每個國家一定都會做最壞的打算,並且在潛在敵人掘起的時候,就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避免坐以待斃。外交無法解決真正的衝突,談判與協議都是不能信任的,因為這些文件隨時都可能隨著國際形勢變化變得沒有意義,軍事力量才是硬道理,因此大國無可避免的得要一直武裝自己,放棄武力,就是把命運交給對方決定。

因為目前的軍事力量很難跨過海洋,在人類的歷史中,從未出現過稱霸全球的單一大國,即使是美國,也只是西半球的霸主,根據大國的數量,作者把國際關係歸納出幾種可能性:第一種:「兩極體系」,就像過去美蘇兩大強權,這種體系下兩個大國彼此目標明確,屬於敵動我動,敵不動我不動的關係,比較不會引發無謂的恐懼。第二種:「平衡的多極」,有多個潛在的大國,但還沒有誰成為真正的霸主,就像過去的亞洲,日本雖然有經濟規模,但軍事力量被憲法束縛住,俄羅斯的重心在歐洲,中國還未掘起,這種情況下國家們的恐懼較少,還不足以觸發真正的行動。第三種:「不平衡的多極」,區域內潛在的霸主有足夠的力量擊敗任一國家,這就會讓區域內其他國家們警鈴大作,充滿恐懼,國際情勢會變得很不穩定,很遺憾的,現在的亞洲正是處於這種情況,潛在的霸主中國有軍事實力也有政治野心成為區域霸主,於是感到威脅的國家不得不紛紛開始行動。


受威脅的國家的策略

感到威脅的國家可能採取什麼策略呢? 第一種策略是「對抗」,如果是實力有機會與之對抗的國家往往會與潛在的霸主劃下紅線,例如冷戰期間,美國就採取這個策略來對抗蘇聯,只要你不要越界到美洲,我們就可以相安無事,然而一旦你把飛彈放到美洲,就等於宣戰。

如果國家實力無法與之對抗呢?國家可能會尋求與其他國家形成防禦同盟,來增加對抗的實力,例如北約就是一個對抗蘇聯威脅的同盟。然而同盟的問題往往出在每個國家都希望別人承擔更多的對抗責任,自己要付出的代價越少越好, 所以比起共同對抗,受威脅的國家更有可能採取的策略是「推卸責任」,例如有的國家會先試著與潛在的霸主建立友好關係,不要激怒它好避免它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這些想要推卸責任的國家往往也會對區域裡面最有可能的受害國家落井下石,保持疏遠關係,例如同樣面對中國的潛在威脅,因為台灣現在是炮火的中心,所以其他國家就選擇與台灣保持距離,好避免自己被捲入。然而「推卸責任」並不是一個保證安全的策略,因為如果前面被侵略的國家倒下時,自己就會成為下一個目標,例如蘇聯曾與納粹德國簽下互不侵犯協議,蘇聯不干涉納粹德國入侵其他歐洲國家,交換納粹德國不要侵略蘇俄,然而當納粹德國踏平歐洲之後,下一步就是侵略莫斯科,一開始逃避的蘇聯終究還是要面對戰爭。

除了「對抗」與「推卸責任」,第三種策略是「綏靖」策略,也就是對侵略者的行為讓步,期待侵略者能夠止步於此,例如 2014 年北約各國對俄羅斯併吞烏克蘭的克里米亞沒有任何作為,只是默默期許俄羅斯能夠停止侵略野心,這個策略在作者看來是最無用,最不可能達到目的的方法,因為問題出在侵略者的權力過大,感到威脅的國家的目標應該是要想辦法對抗侵略者的權力,「推卸責任」只是讓其他人去對抗,但策略的本質仍是對抗,然而「綏靖」策略則完全沒有削弱侵略者的權力,反而還增加了對方的權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期待對方會適可而止,這無疑就是癡人說夢。因此在作者看來,受威脅的國家,其實沒有別的選擇,只有「對抗」一途。


中美終需一戰

即使一個國家已經成為區域霸主,就像美國現在已是西半球的霸主,並且左右有兩大海洋隔絕其他大國,相對安全,但它仍然有一個目標需要注意:就是阻止其他國家在所在區域稱霸,為什麼呢?因為其他地區的霸主有能力在對方的後院煽風點火,就像當年蘇聯在古巴架設飛彈,威脅美國,因此任何一個區域霸主都會努力阻止其他國家也成為一方之霸。美國成為區域霸主之後,又在二十世紀陸續阻止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本與納粹德國,世界大戰之後的蘇聯成為霸主,到了二十一世紀,美國現在面對的挑戰是崛起的中國。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完全可以預期它會循著美國走過的路,如同美國稱霸美洲一樣,中國也會想辦法成為亞洲的霸主,來確保自身的安全,沒有後顧之憂。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後,奉行的外交策略是「韜光養晦」,悄悄的發展經濟,累積實力,避免與鄰國發生衝突,過去的中國領導人一直告訴世界:中國有深厚的儒家文化,不崇尚武力,中國沒有打算建立大軍威脅其他國家,所以可以和平崛起。

然而隨著經濟的擴張,紛爭還是無可避免的發生了。為了確保海權,中國自行宣布南海九段線,引發南海周圍國家像是菲律賓,越南強烈不滿。為了搶奪水資援,中國建了在雅魯藏布江,湄公河上游大量的運河,水壩,嚴重影響到印度,東南亞各國的權利。中國大量投資非洲好取得豐富資源,推行一帶一路,在其他國家大搞建設,再利用巨額貸款取得別的國家的港口機場使用權,形同新型態的殖民,這些作為,即使最初不是出於軍事意圖,還是讓其他國家把中國當成威脅,現在即使中國想繼續韜光養晦都做不到了,因為別的國家不會相信中國說什麼,而是直接看中國能做到什麼,並且開始採取相對應的措施,而中國面對其他國家的反應,它也需要強硬主張自己的立場,這就是為什麼作者堅信「中國無法和平掘起」,因為中國有強烈的理由要成為亞洲的霸主,另一方面,美國與其他鄰國也都有強烈的理由要抑止中國成為霸主,勢必爆發衝突。


向台灣說再見

作者在 2014 年發表了一篇文章,預言台灣的未來。在他的分析裡面,美中冷戰比美蘇冷戰更加危險,因為亞洲除了中國以外,還有其他大國,像是俄羅斯,日本,同時還要考慮擁有的核武的印度與北韓,這使得國際關係更難捉摸,因為各國都在猜測彼此的意圖,稍有不慎,就會擦槍點火,讓情況發展到一發不可收拾的程度,台灣正是戰爭發生的熱點之一。而且台灣這個熱點不只關係到第一島鏈的重要軍事戰略位置,還牽扯到中國的民族主義,使中國不可能放棄台灣,相比之下,美國雖然有充份理由要幫助台灣抵禦,但考慮到美國距離台灣太遠,不可能發動跨洋的大規模戰爭,還要提防中國有能力發動核武威脅,美國最終會輸掉台灣,中國會贏得這場戰爭,這是作者在 2014 年下的結論,非常的悲觀,然而他的推論有埋下一個伏筆:只有一種情況能夠阻止上述的悲劇的發生,就是中國經濟發展速度驟減,使得中國失去成為區域霸主的能力,他當時寫道:「不幸的是,台灣沒有能力使中國衰敗成真。」。

我想作者一定想不到,他推論裡面這極小可能性的假設,還真的有機會成立了。中國的經濟如今面臨很大的問題,也許我們真的有機會阻止台灣的悲劇發生呢!習近平已經幫了台灣一把,現在我們要做的是在明年大選做對決定。


avatar-img
19會員
79內容數
喜歡看書,也喜歡把好書分享給更多人,主持 Podcast「MINEBOOK掘冊」 合作聯繫:info@minebook.tw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INEBOOK掘冊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本小說講的是一個黑人勞工貧困家庭 ,2005 年卡崔娜颱風來襲前後的一段故事,故事的一開頭,媽媽就因為難產過世了,爸爸有嚴重酗酒問題,在老婆過世之後,更是變本加歷,主角愛西是假裡第三個小孩,只有 15 歲,卻發現自己懷孕了,這樣苦苦在貧窮線掙扎的家庭,在颱風侵襲過後,更是變的一無所有,緊剩一個空殼
參與冥王星計劃的人數超過 2500 人,包含了超過一百家的大學與企業,其中有一半的人負責發射火箭,三分之一的人負責進入太空之後的飛行器與搭載的儀器設備,剩下的三分之一負責專案管理,書裡面許多關於專案管理的細節,足以成為教科書的範例。
《冥王星任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登月計劃」,這場任務從發想到最後真正到達冥王星總共花了 26 年!有的參與者甚至還來不及看到它成功抵達冥王星就過世了,但即使知道可能不會親眼見證它的成功,這些人還是義無反顧的投入了,只因為懷抱對冥王星的熱情!
近十年來,美國人對於海洛因或是吩坦尼等鴉片類毒品的嚴重依賴特別高漲,疼始康定扮演重要角色。因為疼始康定的普及,讓這一代美國人「準備好」開始接受其他鴉片類藥物,過去瑪啡只被用在最後階段,人們都知道當醫生跟你說,他會使用瑪啡為你止痛的時候,就代表你的時間不多了,但現在疼始康定卻在一開始人們有小小疼痛出現
普度製藥在美國用藥成癮的社會問題上貢獻卓越,有一個家族隱身在這家藥廠後面,正是這本書的主角 - 薩克勒家族,這本書從薩克勒家族的第一代開始介紹,才讓人赫然發現,原來這種骯髒的生意模式行之有年,薩克勒家族在第一代建立模式,第二代發揚光大。
和平,只屬於做好戰爭準備的人,正如這本書的副標題「反抗,所以存在」,烏克蘭用盡全力反抗,所以現在還有烏克蘭這個國家,面對不正當的行為退讓,不會換來和平,只會得到更得寸進尺的略奪。
這本小說講的是一個黑人勞工貧困家庭 ,2005 年卡崔娜颱風來襲前後的一段故事,故事的一開頭,媽媽就因為難產過世了,爸爸有嚴重酗酒問題,在老婆過世之後,更是變本加歷,主角愛西是假裡第三個小孩,只有 15 歲,卻發現自己懷孕了,這樣苦苦在貧窮線掙扎的家庭,在颱風侵襲過後,更是變的一無所有,緊剩一個空殼
參與冥王星計劃的人數超過 2500 人,包含了超過一百家的大學與企業,其中有一半的人負責發射火箭,三分之一的人負責進入太空之後的飛行器與搭載的儀器設備,剩下的三分之一負責專案管理,書裡面許多關於專案管理的細節,足以成為教科書的範例。
《冥王星任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登月計劃」,這場任務從發想到最後真正到達冥王星總共花了 26 年!有的參與者甚至還來不及看到它成功抵達冥王星就過世了,但即使知道可能不會親眼見證它的成功,這些人還是義無反顧的投入了,只因為懷抱對冥王星的熱情!
近十年來,美國人對於海洛因或是吩坦尼等鴉片類毒品的嚴重依賴特別高漲,疼始康定扮演重要角色。因為疼始康定的普及,讓這一代美國人「準備好」開始接受其他鴉片類藥物,過去瑪啡只被用在最後階段,人們都知道當醫生跟你說,他會使用瑪啡為你止痛的時候,就代表你的時間不多了,但現在疼始康定卻在一開始人們有小小疼痛出現
普度製藥在美國用藥成癮的社會問題上貢獻卓越,有一個家族隱身在這家藥廠後面,正是這本書的主角 - 薩克勒家族,這本書從薩克勒家族的第一代開始介紹,才讓人赫然發現,原來這種骯髒的生意模式行之有年,薩克勒家族在第一代建立模式,第二代發揚光大。
和平,只屬於做好戰爭準備的人,正如這本書的副標題「反抗,所以存在」,烏克蘭用盡全力反抗,所以現在還有烏克蘭這個國家,面對不正當的行為退讓,不會換來和平,只會得到更得寸進尺的略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2024/7/1 華府西方聯盟與印太楔子策略有其成效,使北京的重點更多轉向自主與自強,同時向「全球南方」拓展盟友;雙方雖激烈競爭,但聯盟與固樁拔樁之爭漫長,尚不致使衝突陡升。川普陣營則顯然偏向聯盟無用論,偏好更粗獷的自強與弱敵。未來如果美、中雙方都全然以自強—弱敵為尚,世界大戰的風險就更大了。
Thumbnail
不是只有中國會喊逢中必反,日本當年經濟超強,強到對美國有威脅時,日本本國一樣有類似的口號,台灣其實也有過,只是沒那麼激烈。 為何?
Thumbnail
2024/6/6 「終局」(endgame)思考是戰略規劃的重要項目。近年隨著美中競爭的白熱化以及美國黨爭的膠著,看似高度共識的對華競爭,何謂勝?如何勝?也成為美方政學界辯論的焦點。共和黨「勝利」派相信冷戰應當複製。蘇聯就是在經濟崩潰中退卻,中共不會例外。至於脫勾,雖使西方痛苦,但北京損失想必更大。
Thumbnail
2003/6/7 自由帝國主義頗能代表美英戰略。世界秩序有兩種:帝國霸權或權力平衡。對美歐日,權力平衡已不復適用。現在只有三種國家—民主體制的西方「後現代國家」、國家主義的中俄印等「現代國家」,以及內戰頻仍的失敗國家。後兩者式對自由民主構成了威脅。但難以援用權力平衡,營造帝國霸權就成為唯一的出路。
Thumbnail
中國不需要入侵來實現台灣的統一 這也可能是美國害怕的-時間緊迫-最好在兩岸沒有統一之前迫使中國攻擊台灣,戰爭才能拖住或延遲中國的發展。 這是美國面臨二戰結束以來最具挑戰性的國際安全環境。 儘管中東戰爭仍在持續並有擴大的危險,烏克蘭戰爭卻仍在激烈進行中。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持續騷擾和恐嚇鄰國...
美國國土面積983萬平方公里, 尚且容不下幾十萬的印地安人. 蘇聯1991年底解體後, 美國領導北約進行東擴, 持續對俄羅斯步步進逼. "擴張"是美國患解內部矛盾鬥爭的特效藥, "邊疆理論"是美國宗教信仰"昭昭天命 manifest destiny"的實踐戰略. 美國已形成心理學家洛姆所說的"權威主
麥金德及布里辛斯基(Zbigniew Kazimierz Brzeziński )的地緣政治學(Geopolitics/Geopolitik)《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思
Thumbnail
強國的威脅: 美利堅國要求強國聯合聯邦屬國,遭拒。最後一次中央領導機關與聯合國國際大會—【聯合國會議】議論中,【美利堅】批【大東亞聯合國】屬強國,過度欺迫干涉他國之國事(包括企業建設操控、金融經濟操控、軍事權重操控等...)。 不久後強國政府秘密發射軍用衛星(美利堅聯合國強烈排斥及反對),便使用
Thumbnail
戰爭真的要發生在已承平七、八十年的台灣嗎?這實在太不可思議,想都不敢想。大多數台灣人都選擇平心靜氣,逃避這個問題,至於內心是否焦急?也可能因為對兩岸局勢的認知不同,以致顯現於外的態度也不同。沒人有把握不打仗,也沒人敢斷言一定會打仗…
Thumbnail
如果我們從歐洲的戰略角度來看,很多都是混雜在一起,軍事手段往往是一把尖刀,決定插在哪裡,能對敵人造成多大威攝力,才能從這評估其他經濟跟社會問題。說穿了理由沒什麼,美國有兩大洋保護,要把軍事抽離變成獨立項目,難度比較低。
Thumbnail
2024/7/1 華府西方聯盟與印太楔子策略有其成效,使北京的重點更多轉向自主與自強,同時向「全球南方」拓展盟友;雙方雖激烈競爭,但聯盟與固樁拔樁之爭漫長,尚不致使衝突陡升。川普陣營則顯然偏向聯盟無用論,偏好更粗獷的自強與弱敵。未來如果美、中雙方都全然以自強—弱敵為尚,世界大戰的風險就更大了。
Thumbnail
不是只有中國會喊逢中必反,日本當年經濟超強,強到對美國有威脅時,日本本國一樣有類似的口號,台灣其實也有過,只是沒那麼激烈。 為何?
Thumbnail
2024/6/6 「終局」(endgame)思考是戰略規劃的重要項目。近年隨著美中競爭的白熱化以及美國黨爭的膠著,看似高度共識的對華競爭,何謂勝?如何勝?也成為美方政學界辯論的焦點。共和黨「勝利」派相信冷戰應當複製。蘇聯就是在經濟崩潰中退卻,中共不會例外。至於脫勾,雖使西方痛苦,但北京損失想必更大。
Thumbnail
2003/6/7 自由帝國主義頗能代表美英戰略。世界秩序有兩種:帝國霸權或權力平衡。對美歐日,權力平衡已不復適用。現在只有三種國家—民主體制的西方「後現代國家」、國家主義的中俄印等「現代國家」,以及內戰頻仍的失敗國家。後兩者式對自由民主構成了威脅。但難以援用權力平衡,營造帝國霸權就成為唯一的出路。
Thumbnail
中國不需要入侵來實現台灣的統一 這也可能是美國害怕的-時間緊迫-最好在兩岸沒有統一之前迫使中國攻擊台灣,戰爭才能拖住或延遲中國的發展。 這是美國面臨二戰結束以來最具挑戰性的國際安全環境。 儘管中東戰爭仍在持續並有擴大的危險,烏克蘭戰爭卻仍在激烈進行中。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持續騷擾和恐嚇鄰國...
美國國土面積983萬平方公里, 尚且容不下幾十萬的印地安人. 蘇聯1991年底解體後, 美國領導北約進行東擴, 持續對俄羅斯步步進逼. "擴張"是美國患解內部矛盾鬥爭的特效藥, "邊疆理論"是美國宗教信仰"昭昭天命 manifest destiny"的實踐戰略. 美國已形成心理學家洛姆所說的"權威主
麥金德及布里辛斯基(Zbigniew Kazimierz Brzeziński )的地緣政治學(Geopolitics/Geopolitik)《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思
Thumbnail
強國的威脅: 美利堅國要求強國聯合聯邦屬國,遭拒。最後一次中央領導機關與聯合國國際大會—【聯合國會議】議論中,【美利堅】批【大東亞聯合國】屬強國,過度欺迫干涉他國之國事(包括企業建設操控、金融經濟操控、軍事權重操控等...)。 不久後強國政府秘密發射軍用衛星(美利堅聯合國強烈排斥及反對),便使用
Thumbnail
戰爭真的要發生在已承平七、八十年的台灣嗎?這實在太不可思議,想都不敢想。大多數台灣人都選擇平心靜氣,逃避這個問題,至於內心是否焦急?也可能因為對兩岸局勢的認知不同,以致顯現於外的態度也不同。沒人有把握不打仗,也沒人敢斷言一定會打仗…
Thumbnail
如果我們從歐洲的戰略角度來看,很多都是混雜在一起,軍事手段往往是一把尖刀,決定插在哪裡,能對敵人造成多大威攝力,才能從這評估其他經濟跟社會問題。說穿了理由沒什麼,美國有兩大洋保護,要把軍事抽離變成獨立項目,難度比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