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金剛經.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身;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經文導讀:  

【應如是降伏其心】:在〈善現起請分第二〉裡,須菩提問了佛陀兩個問題,「應云何住?」以及「云何降伏其心?」佛陀以「應如是降伏其心」答之,以一答二。《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云:「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淨心即真心,真心本在,唯妄心覆。但起正見,般若觀照,降伏妄心,妄心既降,真心即現,真心現,妄心息,安住自在其中。然而根據梵文原本,玄奘法師譯作「應當發起如是之心」,義淨法師譯作「當生如是心」,真諦法師譯作「應如是發心」,三位法師所譯皆為發起如是之心,如是之心者,菩薩四心也,分別為廣大心、第一心、常心,以及不顛倒心。  

彌勒菩薩偈云:  

「廣大第一常,   

其心不顛倒;   

利益深心住,   

此乘功德滿。」  

raw-image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諸位大菩薩們應該如此降伏自己的妄心,亦言諸位大菩薩們應該發起如是之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身;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身;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段經文闡述了兩種心,「廣大心」以及「第一心」。廣大心者,謂菩薩發心度生,欲令三界四生,「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普皆濟度,無一眾生而不度者,所度眾生,無量無邊,是名廣大心。第一心者,謂菩薩度脫三界四生之類,不欲令證聲聞小果,要「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是名第一心。  

【無餘涅槃】:有餘涅盤指生死煩惱之因已經斷滅,但仍餘留惑業造成的苦果,也就是肉身;無餘涅槃則是指斷滅生死的因和果,無所餘留。而此裡說的無餘涅槃指的是佛證的涅槃境界,是大涅槃,有別於二乘聖人所證得的小涅槃。  

【滅度】:滅生死煩惱,度脫生死此岸,達到涅槃。《涅槃經》云:「滅生死故,名為滅度。」《肇論》云:「滅度者,言其大患永滅,超度四流。」《大乘義章》云:「滅煩惱故,滅生死故,名之為滅。離眾生故,大寂靜故,名之為滅。」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我令一切眾生之類,皆證入無餘涅槃的境界,滅除煩惱,從生死輪迴中度脫出來。這裡要特別注意的是「令」這個字,菩薩自覺覺他,所謂覺他,令眾生開佛知見,各於自身自性自度,悟入無餘涅槃而滅度生死煩惱。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菩薩發願,發願而行,此為菩薩大悲之行,以廣大心以及第一心,眾生無邊誓願度。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菩薩大悲之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所謂眾生,眾緣合和而生,因緣散去而滅,因緣生法,如幻假有,無有實性,起般若智慧覺照,當體即空。了知眾生本來空寂,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雖無眾生得滅度,而度生之心,常無懈倦,是名「常心」。《維摩詰經》云:「一切眾生即寂滅相,不復更滅。若見眾生有可度者,便是喜愛心。愛有去來,即不能常,唯能攝愛,度與不度,其心不二,故名為常也。」  

真心如鏡,鏡能顯相,所謂眾生,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身,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一切眾生之類,一切唯心造。生法相的是心,作分別的也是心,起正見,淨本心,得作相、離相之自由,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了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即是離一切相,不見相之生滅有無,無有生相,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心無生滅者,涅槃妙心也。證悟無生,妄心本無,應如是降伏其心。  

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真如自性,凡聖無別,各個本來是佛,因業緣而呈現出眾生相,《維摩詰經》云:「是身如影,從業緣生。」菩薩大悲之行,離一切相,內度自心眾生,自覺也;覺他者,外化一切眾生,令眾生各個自性自度。如此,觀一切眾生及對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是名常心。《六祖壇經.懺悔品第六》云:「善知識,大家豈不道『眾生無邊誓願度』?恁麼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識,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眾生者,緣起性空,眾緣和合而生,因緣散去而滅,空無自性,並非真實恆常。「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這是以「世俗諦」的角度來觀眾生,有沒有眾生呢?當然有,但並非是常一不變並且獨立存在的實有,而是因緣所生之暫起幻有,是相似相續的假有存在,此為「緣生」的概念。那麼還要不要去滅度眾生呢?當然要!唯有滅度眾生,這生生滅滅的如幻假有才會歸於寂滅,再不復生。是故菩薩見眾生輪迴六道,生死遷流,出離不了紅塵火宅,起一體同悲之大悲心,眾生無邊誓願度。  

眾生之所以是眾生,就是因為眾生迷而不覺,認假為真,貪著境相,愛著染著不能離。《圓覺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菩薩生大悲心,「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的當下,生大智心,般若智慧覺照,以「勝義諦」的角度來觀眾生,了悟眾生本空,是假非真,眾生之相亦不過是心中緣影,虛妄不實,菩薩自覺於心,於相不取不捨,不染不著,於相離相,實無眾生,既無眾生,又何有眾生得滅度呢? 菩薩俱雙眼,一眼見世界,眾生無邊誓願度;一眼見法界,眾生本空唯心造。菩薩發深心,悲心不著空,救度諸眾生;智心不著有,實無救度者。悲智雙運,空有不二,是入不二法門。  在〈善現啟請分第二〉裡有提到,須菩提一共是問了三個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是「如何修行?」菩薩要如何修行呢?修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以及般若波羅蜜。其中「布施」波羅蜜,就是要度眾生,亦即要成為菩薩,唯有救度眾生,而且是要救度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須菩提是阿羅漢,迴心向大, 發菩提心,行菩薩乘,追求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在修行的路上,當行布施波羅蜜,也就是救度眾生。然而眾生如此無量無數無邊,又要如何度盡呢?二乘聖人觀我空,斷煩惱,捨世間,入小乘涅槃,是著「空」之邊見。故佛陀教示首在破空,破空之邊見,亦不能著有之邊見,菩薩之行應當遠離空有之邊見,故佛陀告訴須菩提:「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即是揭示悲智雙運,空有不二,離是二邊行中道,是為般若波羅蜜。同時「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亦是回應了「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若能破除邊見,離卻二邊,自然能解悟。  

【相】:鳩羅摩什法師譯為「相」,玄奘法師、義淨法師,以及真諦法師皆譯作「想」。真心現相,於相生心,生心而想,即是著相,相即想也。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如果菩薩於五蘊法中強立主宰名我,計有真實的個體自我存在,復計有和我相對立的名之為人的存在,有了入我對待,執我為能度者,執彼為我所度。於五陰等法和合中,妄計有實之眾生,處處取捨分別,又於我之色受想行,計其和合,迷於心中塵相。如此認假為真,妄計有實之我相、人相、眾生相,起對待,生分別,於心中想像執著,憂我一期之命根難續,忖思何能盡滅度如是無邊眾生,而心愛長年,那麼就不能稱之為菩薩了。  

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根中有塵而著之,合塵而背覺,故發塵勞。背覺合塵,是名顛倒,顛倒見者,是謂凡夫,不名菩薩。若是菩薩,當破我執,本來皆空,空中無我,既無自相,即無他相,自他平等,眾生等想決定不生,不生則不滅,即無壽者相,是故合言四相,簡言一我相。菩薩第一義不動,觀諸法空相,一切眾生皆不可得,實無眾生得滅度,是名不顛倒心。又觀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究竟一相,無二無別,豈有四相哉?一切眾生既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本是眾生自性自度,我有何功哉?實無有我滅度眾生也。  

眾生滅度,無異自身。菩薩離四相,即是離諸邪倒,不著於相,妄心不生,本無身心幻垢,應如是降伏其心;心既不生,何來有滅,不生不滅是謂真心,離假即心真,應如是安住廣大第一心、常心不顛倒心也。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自覺觀照離四相,離一切相,則自心之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皆滅度,自性自度,是名真度。菩薩了悟諸法畢竟空寂,於內滅度自心眾生,於外見諸法空相,所謂眾生,眾緣和合而生,因緣散去而滅,眾生實不可得。但以空寂如如之心,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無所得心,無勝負心,無希望心,無生滅心,於第一義而如如不動,則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菩薩發願,發願而行,「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是菩薩大悲心之行,行深般若波羅蜜,行而覺證,大智心證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行行皆如,如理實見見如來。菩薩悲心不住小乘涅槃,智心離相不入生滅輪迴,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救度者,如是深心為炷,悲智雙運,點燃菩提心燈,照破一切無明愚痴,妄心自降伏,真心自安住。

母娘慈悲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avatar-img
16會員
14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oeln Walker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金剛經.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經文導讀:   【身相】:身之相貌。佛陀福德
《六祖壇經.頓漸品第八》有則公案,行昌常覽《涅槃經》,困於「常」以及「無常」之名相而問法於六祖惠能大師。關於這則公案有諸多不同的分析解釋,筆者僅提出自己的見解分享如下。 《經文一》:  「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解說。」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
《六祖壇經.頓漸品第八》有則公案是這麼說的:   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寺來參禮。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師以拄杖打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對
《金剛經》第四分名為〈妙行無住〉。菩薩利益眾生,須修六度萬行,妙行無住。妙行者,妙是涅槃妙心、是般若波羅蜜心;行是六度波羅蜜。六度之中,般若居其一,般若度為五度之先導,是六度之光明眼目,前五度要在第六度般若度的統攝下去修持,由眼導盲,若是五度不得般若,即同眼盲,不名波羅蜜,不名到彼岸。《大智度論》云
先前的文章有介紹到,《金剛經.善現啟請分第二》,須菩提如是問,佛陀如是答,請答雙彰。佛告須菩提:「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此言說章句即已是解答。須菩提再白佛言:「唯然,世尊!願
兀兀不修善,   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   蕩蕩心無著。   這是六祖惠能大師圓寂遷化之前開示學人的最後一首偈語。在《六祖壇經.付囑品第十》裡,六祖教示門人:「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什麼意思?   凡夫所見之有為一邊,小乘聖人所見之
《金剛經.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經文導讀:   【身相】:身之相貌。佛陀福德
《六祖壇經.頓漸品第八》有則公案,行昌常覽《涅槃經》,困於「常」以及「無常」之名相而問法於六祖惠能大師。關於這則公案有諸多不同的分析解釋,筆者僅提出自己的見解分享如下。 《經文一》:  「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解說。」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
《六祖壇經.頓漸品第八》有則公案是這麼說的:   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寺來參禮。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師以拄杖打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對
《金剛經》第四分名為〈妙行無住〉。菩薩利益眾生,須修六度萬行,妙行無住。妙行者,妙是涅槃妙心、是般若波羅蜜心;行是六度波羅蜜。六度之中,般若居其一,般若度為五度之先導,是六度之光明眼目,前五度要在第六度般若度的統攝下去修持,由眼導盲,若是五度不得般若,即同眼盲,不名波羅蜜,不名到彼岸。《大智度論》云
先前的文章有介紹到,《金剛經.善現啟請分第二》,須菩提如是問,佛陀如是答,請答雙彰。佛告須菩提:「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此言說章句即已是解答。須菩提再白佛言:「唯然,世尊!願
兀兀不修善,   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   蕩蕩心無著。   這是六祖惠能大師圓寂遷化之前開示學人的最後一首偈語。在《六祖壇經.付囑品第十》裡,六祖教示門人:「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什麼意思?   凡夫所見之有為一邊,小乘聖人所見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24年有許多精彩的劇集。在這裡從中選出五部讓我印象深刻的劇集,與大家分享。 希望能為您帶來新的「喜歡」的契機,現在,將我心中的「喜歡」呈現給您。
達到高潮後的通體舒暢、滿腦空白的狀態沒持續多久,大腿內側身處與宮內都還微微抽搐著,就有一點點罪惡感浮上心頭。 教授如果知道的話會怎麼樣? 儘管很清楚自己對教授以及對亭柔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卻還是非常不安。 畢竟,肉體的交歡是事實,確實也沉溺在情慾之中,只不過對象不是男人。 終究是某種不忠吧。
Thumbnail
華嚴經云。欲見十方一切佛。欲施無盡功德藏。欲滅眾生諸苦惱。宜應速發菩提心。又云。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猶如良田。能長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猶如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猶如淨水。能洗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猶如大風。普於世間無所閡故菩提心者猶如盛火。能燒一切諸見薪故。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南僑讚岐烏龍湯麵是一種方便又美味的日式烏龍麵,急凍熟麵技術讓煮麵更加便利,同時還具有豐富的風味選擇,讓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加入不同的食材,味道豐富而且營養均衡,是一款值得推薦的美食。此外,消費者還可以參加家樂福的發票登錄活動,有機會獲得大獎。
Thumbnail
《金剛經.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身;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24年有許多精彩的劇集。在這裡從中選出五部讓我印象深刻的劇集,與大家分享。 希望能為您帶來新的「喜歡」的契機,現在,將我心中的「喜歡」呈現給您。
達到高潮後的通體舒暢、滿腦空白的狀態沒持續多久,大腿內側身處與宮內都還微微抽搐著,就有一點點罪惡感浮上心頭。 教授如果知道的話會怎麼樣? 儘管很清楚自己對教授以及對亭柔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卻還是非常不安。 畢竟,肉體的交歡是事實,確實也沉溺在情慾之中,只不過對象不是男人。 終究是某種不忠吧。
Thumbnail
華嚴經云。欲見十方一切佛。欲施無盡功德藏。欲滅眾生諸苦惱。宜應速發菩提心。又云。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猶如良田。能長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猶如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猶如淨水。能洗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猶如大風。普於世間無所閡故菩提心者猶如盛火。能燒一切諸見薪故。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南僑讚岐烏龍湯麵是一種方便又美味的日式烏龍麵,急凍熟麵技術讓煮麵更加便利,同時還具有豐富的風味選擇,讓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加入不同的食材,味道豐富而且營養均衡,是一款值得推薦的美食。此外,消費者還可以參加家樂福的發票登錄活動,有機會獲得大獎。
Thumbnail
《金剛經.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身;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