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2023/12/27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金剛經.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身;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經文導讀:  

【應如是降伏其心】:在〈善現起請分第二〉裡,須菩提問了佛陀兩個問題,「應云何住?」以及「云何降伏其心?」佛陀以「應如是降伏其心」答之,以一答二。《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云:「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淨心即真心,真心本在,唯妄心覆。但起正見,般若觀照,降伏妄心,妄心既降,真心即現,真心現,妄心息,安住自在其中。然而根據梵文原本,玄奘法師譯作「應當發起如是之心」,義淨法師譯作「當生如是心」,真諦法師譯作「應如是發心」,三位法師所譯皆為發起如是之心,如是之心者,菩薩四心也,分別為廣大心、第一心、常心,以及不顛倒心。  

彌勒菩薩偈云:  

「廣大第一常,   

其心不顛倒;   

利益深心住,   

此乘功德滿。」  

raw-image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諸位大菩薩們應該如此降伏自己的妄心,亦言諸位大菩薩們應該發起如是之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身;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身;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段經文闡述了兩種心,「廣大心」以及「第一心」。廣大心者,謂菩薩發心度生,欲令三界四生,「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普皆濟度,無一眾生而不度者,所度眾生,無量無邊,是名廣大心。第一心者,謂菩薩度脫三界四生之類,不欲令證聲聞小果,要「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是名第一心。  

【無餘涅槃】:有餘涅盤指生死煩惱之因已經斷滅,但仍餘留惑業造成的苦果,也就是肉身;無餘涅槃則是指斷滅生死的因和果,無所餘留。而此裡說的無餘涅槃指的是佛證的涅槃境界,是大涅槃,有別於二乘聖人所證得的小涅槃。  

【滅度】:滅生死煩惱,度脫生死此岸,達到涅槃。《涅槃經》云:「滅生死故,名為滅度。」《肇論》云:「滅度者,言其大患永滅,超度四流。」《大乘義章》云:「滅煩惱故,滅生死故,名之為滅。離眾生故,大寂靜故,名之為滅。」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我令一切眾生之類,皆證入無餘涅槃的境界,滅除煩惱,從生死輪迴中度脫出來。這裡要特別注意的是「令」這個字,菩薩自覺覺他,所謂覺他,令眾生開佛知見,各於自身自性自度,悟入無餘涅槃而滅度生死煩惱。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菩薩發願,發願而行,此為菩薩大悲之行,以廣大心以及第一心,眾生無邊誓願度。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菩薩大悲之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所謂眾生,眾緣合和而生,因緣散去而滅,因緣生法,如幻假有,無有實性,起般若智慧覺照,當體即空。了知眾生本來空寂,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雖無眾生得滅度,而度生之心,常無懈倦,是名「常心」。《維摩詰經》云:「一切眾生即寂滅相,不復更滅。若見眾生有可度者,便是喜愛心。愛有去來,即不能常,唯能攝愛,度與不度,其心不二,故名為常也。」  

真心如鏡,鏡能顯相,所謂眾生,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身,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一切眾生之類,一切唯心造。生法相的是心,作分別的也是心,起正見,淨本心,得作相、離相之自由,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了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即是離一切相,不見相之生滅有無,無有生相,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心無生滅者,涅槃妙心也。證悟無生,妄心本無,應如是降伏其心。  

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真如自性,凡聖無別,各個本來是佛,因業緣而呈現出眾生相,《維摩詰經》云:「是身如影,從業緣生。」菩薩大悲之行,離一切相,內度自心眾生,自覺也;覺他者,外化一切眾生,令眾生各個自性自度。如此,觀一切眾生及對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是名常心。《六祖壇經.懺悔品第六》云:「善知識,大家豈不道『眾生無邊誓願度』?恁麼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識,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眾生者,緣起性空,眾緣和合而生,因緣散去而滅,空無自性,並非真實恆常。「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這是以「世俗諦」的角度來觀眾生,有沒有眾生呢?當然有,但並非是常一不變並且獨立存在的實有,而是因緣所生之暫起幻有,是相似相續的假有存在,此為「緣生」的概念。那麼還要不要去滅度眾生呢?當然要!唯有滅度眾生,這生生滅滅的如幻假有才會歸於寂滅,再不復生。是故菩薩見眾生輪迴六道,生死遷流,出離不了紅塵火宅,起一體同悲之大悲心,眾生無邊誓願度。  

眾生之所以是眾生,就是因為眾生迷而不覺,認假為真,貪著境相,愛著染著不能離。《圓覺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菩薩生大悲心,「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的當下,生大智心,般若智慧覺照,以「勝義諦」的角度來觀眾生,了悟眾生本空,是假非真,眾生之相亦不過是心中緣影,虛妄不實,菩薩自覺於心,於相不取不捨,不染不著,於相離相,實無眾生,既無眾生,又何有眾生得滅度呢? 菩薩俱雙眼,一眼見世界,眾生無邊誓願度;一眼見法界,眾生本空唯心造。菩薩發深心,悲心不著空,救度諸眾生;智心不著有,實無救度者。悲智雙運,空有不二,是入不二法門。  在〈善現啟請分第二〉裡有提到,須菩提一共是問了三個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是「如何修行?」菩薩要如何修行呢?修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以及般若波羅蜜。其中「布施」波羅蜜,就是要度眾生,亦即要成為菩薩,唯有救度眾生,而且是要救度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須菩提是阿羅漢,迴心向大, 發菩提心,行菩薩乘,追求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在修行的路上,當行布施波羅蜜,也就是救度眾生。然而眾生如此無量無數無邊,又要如何度盡呢?二乘聖人觀我空,斷煩惱,捨世間,入小乘涅槃,是著「空」之邊見。故佛陀教示首在破空,破空之邊見,亦不能著有之邊見,菩薩之行應當遠離空有之邊見,故佛陀告訴須菩提:「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即是揭示悲智雙運,空有不二,離是二邊行中道,是為般若波羅蜜。同時「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亦是回應了「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若能破除邊見,離卻二邊,自然能解悟。  

【相】:鳩羅摩什法師譯為「相」,玄奘法師、義淨法師,以及真諦法師皆譯作「想」。真心現相,於相生心,生心而想,即是著相,相即想也。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如果菩薩於五蘊法中強立主宰名我,計有真實的個體自我存在,復計有和我相對立的名之為人的存在,有了入我對待,執我為能度者,執彼為我所度。於五陰等法和合中,妄計有實之眾生,處處取捨分別,又於我之色受想行,計其和合,迷於心中塵相。如此認假為真,妄計有實之我相、人相、眾生相,起對待,生分別,於心中想像執著,憂我一期之命根難續,忖思何能盡滅度如是無邊眾生,而心愛長年,那麼就不能稱之為菩薩了。  

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根中有塵而著之,合塵而背覺,故發塵勞。背覺合塵,是名顛倒,顛倒見者,是謂凡夫,不名菩薩。若是菩薩,當破我執,本來皆空,空中無我,既無自相,即無他相,自他平等,眾生等想決定不生,不生則不滅,即無壽者相,是故合言四相,簡言一我相。菩薩第一義不動,觀諸法空相,一切眾生皆不可得,實無眾生得滅度,是名不顛倒心。又觀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究竟一相,無二無別,豈有四相哉?一切眾生既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本是眾生自性自度,我有何功哉?實無有我滅度眾生也。  

眾生滅度,無異自身。菩薩離四相,即是離諸邪倒,不著於相,妄心不生,本無身心幻垢,應如是降伏其心;心既不生,何來有滅,不生不滅是謂真心,離假即心真,應如是安住廣大第一心、常心不顛倒心也。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自覺觀照離四相,離一切相,則自心之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皆滅度,自性自度,是名真度。菩薩了悟諸法畢竟空寂,於內滅度自心眾生,於外見諸法空相,所謂眾生,眾緣和合而生,因緣散去而滅,眾生實不可得。但以空寂如如之心,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無所得心,無勝負心,無希望心,無生滅心,於第一義而如如不動,則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菩薩發願,發願而行,「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是菩薩大悲心之行,行深般若波羅蜜,行而覺證,大智心證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行行皆如,如理實見見如來。菩薩悲心不住小乘涅槃,智心離相不入生滅輪迴,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救度者,如是深心為炷,悲智雙運,點燃菩提心燈,照破一切無明愚痴,妄心自降伏,真心自安住。

母娘慈悲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8會員
9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