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是覺醒、覺悟的意思。不生不滅之無為法稱之為「理」,就理而言,菩提是斷絕世間煩惱障而證涅槃的一切智,通三乘之菩提。因緣生之有為法稱之為「事」,就事而言,菩提是斷所知障而知諸法的一切種智,唯佛可證,佛之菩提,無上究竟,通事理二法,乃無上菩提,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
《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又云:「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佛法是不二法,一實之理,如如平等,無彼此之別,不偏有無,不落二邊,是為中道義。就像先前分享過的文章,真心與妄心,妄心不可隨,真心不可得,離假即心真,即真之時亦不作真心之想,這就是中道義。還有生死即涅槃,泡幻同無礙,這就是不二法門。同樣的,菩提般若之智也是無有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心,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如何證菩提?菩提的反義詞是煩惱,《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云:「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煩惱即菩提」的道理就好比「生死即涅槃」一樣,無二無別。
《維摩詰經》〈佛道品第八〉文殊師利菩薩言:「一切煩惱,皆為佛種。」並言:
「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
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
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
又如植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
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
起於我見如須彌山,
猶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
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
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這裡是以「二乘聖人」和「凡夫」做喻。二乘人觀我空,斷煩惱,捨世間,入小乘涅槃,故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高原陸地指的是二乘人的境界,卑濕淤泥指的是凡夫所處的世間,蓮華喻無上菩提。高原陸地不生蓮花,喻出世二乘聖人見理離欲,安住小乘涅槃,不能證得無上菩提。而世間眾生雖在煩惱泥中,卻能因此而發菩提心,所謂「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正因有煩惱淤泥,方能生長出淨潔的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二乘聖人已證無為空性,貪瞋痴盡除,安住寂滅,再無煩惱糞壤可以養育菩提。眾生雖起我見如須彌山,執我為是,無明障蔽,煩惱熾盛,但卻也能在這煩惱糞壤之中長養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楞伽經》云:「寧起我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懷增上慢。」增上慢的意思是,未悟言悟,未證言證,失去了求佛菩提的正覺心。故我們應當知道,一切煩惱,皆為如來種,不入生死煩惱苦海,便無法於自性如來藏中開取佛智寶藏,遑論成就無上菩提。
《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眾生於五濁惡世之中,迷於六塵緣影,起顛倒知見,執著分別,貪愛塵境,妄念不斷,生種種煩惱,造諸業障,迷而不覺,總在夢中。正因為眾生迷而不覺,故佛陀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開佛知見,引領世間的眾生破迷開悟,故言「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是在世間而出世間的法,以色悟空,生空性智慧,般若智慧覺照,以出世間的智慧看待世間的一切法,以無為見有為,見諸相非相,打破五蘊煩惱塵勞,息妄顯真,變三毒為戒定慧,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煩惱是要去面對而不是逃避的。唯有面對煩惱,才能實證菩提。消極逃避世間的煩惱是沒有辦法見性、是無法究竟的,只要突然有一個煩惱襲來,便完全無法招架,然後捶胸頓足,死去活來,何以故?菩提從未生也。又好比空心靜坐,百無思想,以為這樣就能沒有煩惱了,但實際上是菩提智慧無從得生,一切法也跟著被斷滅成了「斷滅空」,這又如何能花開見佛悟無生呢?佛法是不二法,煩惱即是菩提。迷時是煩惱,覺悟是菩提,破迷即是開悟,以菩提化解煩惱,以煩惱長養菩提,是故離開了世間的煩惱要去追求菩提實證,就好像是想要在兔子的頭頂上找到角一樣,是不可能的。若把佛智比作高山之峰,則煩惱即是那登峰之梯,無梯則高峰不到。一階一塵勞,一步一蓮華,斷一分煩惱,長一分菩提,登一步梯,證一分法身。待煩惱斷盡,登上佛智高峰,再無須彌障礙,遍覽本地風光,得見本來面目,是無上菩提也。
母娘慈悲
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