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修學述要》1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2012年五月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raw-image

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那麼從經典上、經論上的記載,我們每一個人在修學佛法,每天做早晚功課,持咒拜,我們用八種思想在修學,前面講到的四種,現在我們看小跟大,我們先把這一段文唸一遍,請合掌:

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
「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這個小跟大這兩個都不簡單,他們的思想水平,都已經超越了世俗的五欲的思想,他們都相對清淨了。這種人雖然煩惱沒有斷,但是他的覺悟的程度,已經看到三界的過失,他也看到了涅槃的功德,所以說這兩種人都是相當清淨的,但是這個是什麼?這小乘人是怎麼回事?

小乘人他在觀真理的時候,佛法的真理有四個:苦集滅道。他對苦諦有很深刻地體驗,這有兩種可能:第一個、他的生命經驗給他很多痛苦,這第一種可能,他從小到大受盡了折磨,他對苦諦有深刻地體驗,這是第一個。第二個、他所親近的善知識給他苦諦很深刻地教化,他整天熏習苦諦的思想,養成一種相對悲觀的思想,不管他是從生命經驗中得來也好,他從教理學來也好,總之他對人生是比較悲觀的。所以聲聞人是認為人生是沒有價值的。

大乘佛法是認為人生是不決定的,諸法無自性。如果你操作錯誤,人生充滿了障礙;如果你操作成功,人生充滿了寶藏。所以大乘佛法對人生,是認為不決定的;但是聲聞人認為人生是完全沒有價值的,理由是他深深地被苦諦所影響。

我們來看看他是什麼心態?他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他認為三界啊,只要你待在三界,即便你生到天上你都不得自在,只要有生死輪回,就像怨家一樣的可惡、可怕!所以他只有一種心情,想辦法早一天離開三界,但是他呢,也就顧不得別人了。他不是不發心,他實在是被苦諦、對痛苦有太深刻的認知,所以他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此發心,名之為小。這種人有極度的厭離心,在他的生命當中他認為人生是沒有價值的,沒有價值可言的。

raw-image

大乘人,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大乘人他是有理想抱負的,他不像凡夫那麼樂觀。凡夫的樂觀是盲目的樂觀,凡夫認為娑婆世界有很多可愛的地方,就跳進去追求,弄得傷痕累累;小乘人是完全地排斥。大乘人對人生是相對中道,他心中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大小乘,我們先不談出離心或大悲心這一塊,我們來談空正見這一塊,就是見地這一塊,先不談發心,先談見地。

你看小乘人,在《法華經》上說,他觀一切法空,大乘人他也觀一切法空,這沒有什麼兩樣。每一個人要解脫,三乘共坐解脫床,你要從三界跳出去,你只有觀一切法空,你只有無住才跳得出去,人生你要執取,你就被抓住了。那麼觀一切法空,為什麼兩個都觀一切法空,怎麼結果不一樣呢?

小乘人的空,他不帶相,他真是空了,偏空了;大乘佛法的空是帶相觀空,這個地方不一樣,他不否定相。

不否定相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智增上的菩薩。帶佛陀的相狀來觀空,他對佛陀的功德深深好樂,這種人大部份時間會做很多的定課,他觀一切法空,但是它不障礙對佛道的追求,他帶著佛道的功德相來觀空,所以他有好樂,他會拜八十八佛,放蒙山,持戒莊嚴,他會把很多相做得很好,他得果報的時候特別莊嚴。

你看懺公師父就是這樣的,貴氣,他特別莊嚴,他老人家依正二報特別莊嚴,這個事出必有因了。你看阿羅漢他成就解脫以後,他的身心世界看起來就很平凡。菩薩祂肯定是掛璎珞,各種珍寶莊嚴,因為祂因地帶有莊嚴的相,祂得果報的時候祂有這個莊嚴,這個是智增上菩薩,帶著佛菩薩的功德相來觀空;第二個是觀眾生的苦惱相來觀空悲增上菩薩。悲增上菩薩來生受的福報很大,而且人緣非常好,他廣泛地放生、布施廣結善緣,來生誰看到他都歡喜,所以小乘人他的空他不帶相,所以他這個解脫是素法身。

raw-image

所以你看阿羅漢尊者,你看他到法華會上的時候,佛陀開始開權顯實,會三歸一,小乘人就覺得很奇怪,舍利弗尊者就問佛陀,就大膽的問佛陀說:

佛陀!你老人家當初叫我們觀空,在般若會上你也叫大乘的菩薩觀空,我們都聽到了,我們遵守你的教法觀空,但是我們現在我們什麼波羅蜜都沒有,就只能夠靜靜地待在深山,觀世間苦、空、無常、無我,但是你看文殊普賢,祂也觀一切法空,祂得到解脫的時候,祂為什麼能夠坐千葉寶蓮、千百億化身形成種種的妙樂呢?為什麼我們兩個,既然佛陀你說空是一空無二空,三乘共坐解脫床,為什麼我們的遭遇是如此的不堪?菩薩觀一切法空的最後是萬德莊嚴。」

他問佛陀為什麼?
佛陀說:「這不能怪我」,
佛陀說:「因為你們的根機就這樣子了。」
佛陀說:「你這個山草,這個草太小了,我給你的水再多你也吸收不了。」
佛陀說:「我的目的我也希望把圓滿的思想給你,但是你的根機太差,你吸收不了,所以我只好一佛乘分別說三。」後來講到阿羅漢都覺得很不好意思,然後懺悔,回小向大。
raw-image

所以你要注意你的因地,你等到了你成功以後,你再來羨慕說:「唉呀!我隔壁那個當初聽經的時候,他在我隔壁也不怎麼樣,為什麼我們成就以後,我什麼都沒有,他那麼莊嚴?」是你的因地沒有準備好,所以你讀完《法華經》你會覺得,既然你想改變,很多事情你一次就把它做好,你不要搞成阿羅漢覺得自己好像什麼都沒有,然後你羨慕別人說:為什麼他有我沒有,然後再來回小向大,這不是這樣子。你今天你學錯了東西。所以阿羅漢回小向大是很痛苦的,因為他養成了很長時間的習慣。

所以你看,有一個公案說:「有一個鋼琴大師,他鋼琴教得非常好,有兩個學生來跟他學,第一個說「你學過鋼琴沒有?」說:「沒有,收你一百塊。」第二個說:「你學過鋼琴沒有?」說:「學過,收你二百塊。因為我要花加倍的時間來調整你的錯誤,你養成習慣了唄。」

阿羅漢,你如果說:「唉呀,我先成就解脫我再來發菩提心,我把成佛之道分成兩階段來完成。」你以後會後悔,你肯定後悔,你把《法華經》讀完你就知道了,你寧可走得慢,你最好高速公路一次就走對,一上去就是直趨大乘了,你可以慢慢走,你不要在那個小路走了半天,又弄過來,你跟自己障礙。

所以我們觀一切法空,讓自己減少很多的煩惱,可以理解;但是你不要忘了,要帶相觀空。所以菩薩要無住生心,所以你看《金剛經》警告菩薩,觀一切法空不能壞諸法的假名、假相、假用。

raw-image

我在台灣看到很多人他的苦惱很嚴重,他用空觀來調伏煩惱,我可以理解,但是你不能否定相狀,你極度的否定佛的功德相,你極度的否定眾生相,你以後成就解脫的時候你就什麼都沒有了,素法身,沒有莊嚴。

所以在因地發心的時候,就是說,我們可以量力而為,我們可以不要馬上采取行動,我們先把自己的痛苦解決,這個都可以理解;修行是可以次第的,但是你不能把相狀完全拿掉,不可以這樣子。這個地方我們看到大小乘的發心,小乘的觀一切法空他不帶相,所以他到最後在莊嚴這一塊就相對薄弱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鋼骨佛心的沙龍
77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鋼骨佛心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4/25
菩提心修學述要 2012年五月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我們都有善惡念,我們怎麼去控制它呢? 所以,一個聖賢他如果是放縱自己的心念,他就變成一個狂妄的惡人;一個狂妄的惡人他能克制心念,他就變成聖人。 那麼這一段是一個總說。總而言之,人要能夠善調心念,這個是一個關鍵。 法門沒有高下,成敗
Thumbnail
2022/04/25
菩提心修學述要 2012年五月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我們都有善惡念,我們怎麼去控制它呢? 所以,一個聖賢他如果是放縱自己的心念,他就變成一個狂妄的惡人;一個狂妄的惡人他能克制心念,他就變成聖人。 那麼這一段是一個總說。總而言之,人要能夠善調心念,這個是一個關鍵。 法門沒有高下,成敗
Thumbnail
2022/04/16
菩提心修學述要 2012年五月 淨界法師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功德。舉要言之,應知悉與一切佛法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三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則已出生無量功德,普能攝取一切智道,發心功德不可量,充滿一切眾
Thumbnail
2022/04/16
菩提心修學述要 2012年五月 淨界法師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功德。舉要言之,應知悉與一切佛法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三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則已出生無量功德,普能攝取一切智道,發心功德不可量,充滿一切眾
Thumbnail
2022/04/16
菩提心修學述要 2012年五月 淨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七支供養,是快速的積集資糧的七個方法! 好,我們看七支供養。那麼七支供養,是前面我們講增長善根這一塊,我們開出七支供養,我們把它簡單的說一下。 善根的增長,有七個方向,那麼分成四個部分: 修歸依: 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這個是智慧跟
Thumbnail
2022/04/16
菩提心修學述要 2012年五月 淨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七支供養,是快速的積集資糧的七個方法! 好,我們看七支供養。那麼七支供養,是前面我們講增長善根這一塊,我們開出七支供養,我們把它簡單的說一下。 善根的增長,有七個方向,那麼分成四個部分: 修歸依: 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這個是智慧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Thumbnail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Thumbnail
大乘佛法的開悟,謹以般若經典之《金剛經》為例說明。 即菩薩須發菩提心度眾,以付出為本懷,而實無眾生被自己滅度,如是而修持戒與布施,忍辱與懺悔,讀誦經典,努力行善,放下四見,不生法相。即是說:若有成就,當應以「六如」而觀,以「有為法」來看待,沒有執著。 過程中,發心菩薩要整合凡聖兩重觀點:達到不退
Thumbnail
大乘佛法的開悟,謹以般若經典之《金剛經》為例說明。 即菩薩須發菩提心度眾,以付出為本懷,而實無眾生被自己滅度,如是而修持戒與布施,忍辱與懺悔,讀誦經典,努力行善,放下四見,不生法相。即是說:若有成就,當應以「六如」而觀,以「有為法」來看待,沒有執著。 過程中,發心菩薩要整合凡聖兩重觀點:達到不退
Thumbnail
 「開悟」是就「生命」的本質而言,但對「開悟」的見解,禪與教是各有說法。 「教」方面,小乘有小乘的開悟,大乘有大乘的開悟,代表著二者對「生死」有不同的見解,是兩種生死智慧。先就小乘佛法而言,小乘的教法是「四聖諦」: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本文是小乘佛法對生死開悟的智慧。
Thumbnail
 「開悟」是就「生命」的本質而言,但對「開悟」的見解,禪與教是各有說法。 「教」方面,小乘有小乘的開悟,大乘有大乘的開悟,代表著二者對「生死」有不同的見解,是兩種生死智慧。先就小乘佛法而言,小乘的教法是「四聖諦」: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本文是小乘佛法對生死開悟的智慧。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再看到壬三、「喜二乘善」。 「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 有人說:「我修大乘的,我看不起二乘的人,阿羅漢沒什麼、辟支佛沒什麼。」千萬別這麼想,這些二乘的人也是很尊貴的,他們也是世間的聖人啊! 再看到壬四、「喜菩薩善」。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再看到壬三、「喜二乘善」。 「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 有人說:「我修大乘的,我看不起二乘的人,阿羅漢沒什麼、辟支佛沒什麼。」千萬別這麼想,這些二乘的人也是很尊貴的,他們也是世間的聖人啊! 再看到壬四、「喜菩薩善」。
Thumbnail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所以,所謂的「願代眾生受無量苦」,是指菩薩為了度化眾生,什麼樣的辛勞、困苦,他都願意承受。
Thumbnail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所以,所謂的「願代眾生受無量苦」,是指菩薩為了度化眾生,什麼樣的辛勞、困苦,他都願意承受。
Thumbnail
菩提心修學述要 淨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觀察因緣的時候,一定要把人生分成內外的差別!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12面, 甲四、菩提心之退失 我們心態的調整有三個方向! 那麼從大乘的角度呢?它主要的調整啊!有三個方向: 第一個是出離心。
Thumbnail
菩提心修學述要 淨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觀察因緣的時候,一定要把人生分成內外的差別!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12面, 甲四、菩提心之退失 我們心態的調整有三個方向! 那麼從大乘的角度呢?它主要的調整啊!有三個方向: 第一個是出離心。
Thumbnail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什麼是悲增上菩薩、智增上菩薩呢? 好,我們看下一段。那麼,發菩提心有總相發心跟別相發心,這兩個部分。先看總相,我們先把它唸一遍: 但是你做什麼就要像什麼嘛!他做好本分,他智增上,他就先都攝六根,先拼往生,再回入娑婆,他的功能就大了。
Thumbnail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什麼是悲增上菩薩、智增上菩薩呢? 好,我們看下一段。那麼,發菩提心有總相發心跟別相發心,這兩個部分。先看總相,我們先把它唸一遍: 但是你做什麼就要像什麼嘛!他做好本分,他智增上,他就先都攝六根,先拼往生,再回入娑婆,他的功能就大了。
Thumbnail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我們看下一段的偏跟圓,這兩個都是大乘,請合掌: 所修的功德念念執著不忘,我執法執也是沒有消除,如是發心,名之為偏。 業力,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就這樣子而已了。
Thumbnail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我們看下一段的偏跟圓,這兩個都是大乘,請合掌: 所修的功德念念執著不忘,我執法執也是沒有消除,如是發心,名之為偏。 業力,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就這樣子而已了。
Thumbnail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那麼從經典上、經論上的記載,我們每一個人在修學佛法,每天做早晚功課,持咒拜佛,我們用八種思想在修學,前面講到的四種,現在我們看小跟大,我們先把這一段文唸一遍,請合掌: 他問佛陀為什麼? 佛陀說:「這不能怪我」,
Thumbnail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那麼從經典上、經論上的記載,我們每一個人在修學佛法,每天做早晚功課,持咒拜佛,我們用八種思想在修學,前面講到的四種,現在我們看小跟大,我們先把這一段文唸一遍,請合掌: 他問佛陀為什麼? 佛陀說:「這不能怪我」,
Thumbnail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分享一   剛接觸精舍時,初初認識佛法,覺得終於找到正法,心中偷偷想著,我一定要回淨土,再也不想來這個殘忍、互相殺戮而且危險的人間了,但隨著開出的各種罪業,業債如須彌山那麼高時,我才知道自己離淨土有多麼遙遠!
Thumbnail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分享一   剛接觸精舍時,初初認識佛法,覺得終於找到正法,心中偷偷想著,我一定要回淨土,再也不想來這個殘忍、互相殺戮而且危險的人間了,但隨著開出的各種罪業,業債如須彌山那麼高時,我才知道自己離淨土有多麼遙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