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是甚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智慧是一種對事物本質的洞察和理解,特別是對於「空性」的把握。在佛法中,智慧被視為達到開悟的關鍵要素。智慧的目的是消融對自我的執著,這意味著超越個人的利益和觀念,並尋求更高層次的境界。

智慧的培養需要超越對「我相」的執著,無論是凡夫或修行者都需要放下自我中心。禪定的目的之一就是消除這個自我中心的盲點,進而開發智慧。觀察事物的無常性,願意放下執著,是佛法智慧的體現。

佛法中的智慧被稱為「觀慧」,它是對事物本質的洞察。佛法教導我們,一切事物都是空性的,沒有永恆、獨立的實體。這種對空性的觀照讓我們超越對物質和自我的執著,並帶來一種豁達的態度。透過放下對外在世界和自我的執著,我們能體驗到一種無我的境界。

然而,這還不是佛法的最終目的。佛法旨在消融眾生對自我的執著,從而體驗到真正的無我。這需要從「有我」的層次逐漸提升到「無小我」而「存大我」的境界,最終體驗到「真正無我」的精神。《維摩詰經》說:「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因此,放下自我,即從「有我」中努力,體會「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甚麼境界?這個過程,稱為「智慧」的開發。

開悟的過程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聽聞佛法,通過聆聽和學習佛法,獲得智慧,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第二個層次是思考和深入探討所學佛法,進一步理解和應用。第三個層次是將所學佛法運用到修行和日常生活中,通過實踐獲得更深層次的智慧,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佛法。最終,我們能夠直接體驗到過去所學的精進,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這是真正的開悟,智慧顯現,所有問題和疑惑都得到解答。

智慧不僅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行動和行為。透過智慧的培養,我們能夠領悟到之前未曾理解的事物,並在自我提升的道路上不斷覺醒。

因此,智慧是幫助我們達到開悟的利器,它是對空性的理解和運用,是通向覺悟的道路上不斷提升的結果,稱為「明心見性」。智慧的功能在於幫助我們超越自我,實現無我境界,並體驗到真正的智慧和開悟。

avatar-img
5會員
15內容數
禪,作為一種古老而深刻的修行法門,已經在東方文化中扎根了數千年。在這個系列中,是以法鼓山聖嚴法師的智慧教導為核心,探討禪修的思想和實踐。 我通過多篇文章,將禪的基本概念、禪修的方法與技巧,中國禪宗的背景與特點等,分享精選的內容,藉此幫助我們減輕壓力,提升專注力,以及在內心中找到真正的寧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胡健財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慈悲是一種對他人的深切關懷和關愛,是一種無私的情感和行為。它包括了對他人的同情、原諒和關心,並且能夠超越自我利益去關注他人的苦難和需要。慈悲是一種開悟的內容,它體現著智慧和覺醒的境界。
禪宗的開悟,是以「見性」來代表,而「明心」是其方法。這個「明心」的方法,從宋代以來,中國禪宗逐漸有了自己的方式,稱為「公案禪」,若以「回歸佛陀的本懷」來看,是要參悟佛陀為甚麼會走上修行的路上,以及他的修行方式與內容。
在佛教,開悟是指依佛陀所教導的真理修行而有所體會的見地,稱為「體驗性智慧」,可以使修行者明白生命的本質是無常,世間萬物瞬息之間千變萬化,而執著與貪婪,只會帶來無盡的煩惱與痛苦。因此,開悟可以被理解為對生命的覺醒,意味著眾生從迷惑與無明中解脫,認識到真實的自我和生命的本質。
《禪門第一課》第七章是談「開悟」,那麼,開悟是甚麼?如何開悟?這是需要說明的。本文從「菩薩道」的精神與放下「自我中心」來談。因為「通往開悟的道路就是菩薩道。」其次,當「放下自我」這個修行目標自覺時,便是「開悟」的開始。
「小時候的疑惑」第三個故事發生在十三歲那年出家之後,聖嚴法師被師祖吩咐到河邊撿三根完全一模一樣,每一根上頭還要有三片葉子的楊柳枝回來。但當他撿回來之後,祖師嫌「這三根沒有完全一模一樣」,便回去再找。……只是,依然沒找到。 請猜猜故事的結局為何?聖嚴法師有何體會?這當中的禪修意義為何?
小時候的生命經驗,多少人會記得?它與禪修有何關係? 生命中,存放著許多生命的經驗,這些經驗可能是一個生命的創傷、傷疤,卻沒有經過治療與處理。 需知道:在您沒有開悟之前,它是從不停息的! 其次,死亡雖是生命中最大的創傷,但其他的生命經驗,您還記得嗎?可有處理!這正是禪修的由來。
慈悲是一種對他人的深切關懷和關愛,是一種無私的情感和行為。它包括了對他人的同情、原諒和關心,並且能夠超越自我利益去關注他人的苦難和需要。慈悲是一種開悟的內容,它體現著智慧和覺醒的境界。
禪宗的開悟,是以「見性」來代表,而「明心」是其方法。這個「明心」的方法,從宋代以來,中國禪宗逐漸有了自己的方式,稱為「公案禪」,若以「回歸佛陀的本懷」來看,是要參悟佛陀為甚麼會走上修行的路上,以及他的修行方式與內容。
在佛教,開悟是指依佛陀所教導的真理修行而有所體會的見地,稱為「體驗性智慧」,可以使修行者明白生命的本質是無常,世間萬物瞬息之間千變萬化,而執著與貪婪,只會帶來無盡的煩惱與痛苦。因此,開悟可以被理解為對生命的覺醒,意味著眾生從迷惑與無明中解脫,認識到真實的自我和生命的本質。
《禪門第一課》第七章是談「開悟」,那麼,開悟是甚麼?如何開悟?這是需要說明的。本文從「菩薩道」的精神與放下「自我中心」來談。因為「通往開悟的道路就是菩薩道。」其次,當「放下自我」這個修行目標自覺時,便是「開悟」的開始。
「小時候的疑惑」第三個故事發生在十三歲那年出家之後,聖嚴法師被師祖吩咐到河邊撿三根完全一模一樣,每一根上頭還要有三片葉子的楊柳枝回來。但當他撿回來之後,祖師嫌「這三根沒有完全一模一樣」,便回去再找。……只是,依然沒找到。 請猜猜故事的結局為何?聖嚴法師有何體會?這當中的禪修意義為何?
小時候的生命經驗,多少人會記得?它與禪修有何關係? 生命中,存放著許多生命的經驗,這些經驗可能是一個生命的創傷、傷疤,卻沒有經過治療與處理。 需知道:在您沒有開悟之前,它是從不停息的! 其次,死亡雖是生命中最大的創傷,但其他的生命經驗,您還記得嗎?可有處理!這正是禪修的由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無論世間法、出世間法,智慧極為重要!有智慧之人,對於世事人情通達,善惡分別取捨清楚,不會讓自己身處險境,自然能避災禍,化險為夷。身心安穩。遇事能平心靜氣,自然做出正確的判斷,進而解決問題。觀音山 智慧燈所供養的本尊是文殊師利菩薩,祈求菩薩的大願力及藉由點燈供佛的殊勝功德,新的一年智慧開顯、心性光明!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人類內心的佛性與智慧之間的關係,引用了達摩大師的偈言,強調心的本質和禪修的重要性。作者認為,每個人都擁有佛性,透過不斷修行與心靈對話,我們能夠克服煩惱,發揮內在的智慧,找到心靈的歸屬。
Thumbnail
為什麼會想要寫這篇?前陣子跟團練冥想靜心,老師突然到【開悟】。她說:「開悟是很多感恩堆疊而成的。」老師覺得這個名詞意涵很深,要我們可以感受一下。當下我覺得很有道理,我們都是在生活中找到智慧,然後視野就會更寬闊,這就是開悟啊!以前想到開悟,都想說是要像師父一樣,在寺廟、道觀、教堂、讀經書,被一
Thumbnail
《心經》是佛教經典,核心主題為「般若」智慧,指出一切事物的本質都是空的,提醒人們放下執著以獲得內心的解脫與平靜。適合佛學初學者及尋求內心安寧的人,文章中提供深入的翻譯和分析,幫助理解無常與慈悲心的重要性。透過具體的實踐建議,讀者可更好地體驗生活的每一刻,培養同理心與感恩之心,建立良好的人際連結。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無論世間法、出世間法,智慧極為重要!有智慧之人,對於世事人情通達,善惡分別取捨清楚,不會讓自己身處險境,自然能避災禍,化險為夷。身心安穩。遇事能平心靜氣,自然做出正確的判斷,進而解決問題。觀音山 智慧燈所供養的本尊是文殊師利菩薩,祈求菩薩的大願力及藉由點燈供佛的殊勝功德,新的一年智慧開顯、心性光明!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人類內心的佛性與智慧之間的關係,引用了達摩大師的偈言,強調心的本質和禪修的重要性。作者認為,每個人都擁有佛性,透過不斷修行與心靈對話,我們能夠克服煩惱,發揮內在的智慧,找到心靈的歸屬。
Thumbnail
為什麼會想要寫這篇?前陣子跟團練冥想靜心,老師突然到【開悟】。她說:「開悟是很多感恩堆疊而成的。」老師覺得這個名詞意涵很深,要我們可以感受一下。當下我覺得很有道理,我們都是在生活中找到智慧,然後視野就會更寬闊,這就是開悟啊!以前想到開悟,都想說是要像師父一樣,在寺廟、道觀、教堂、讀經書,被一
Thumbnail
《心經》是佛教經典,核心主題為「般若」智慧,指出一切事物的本質都是空的,提醒人們放下執著以獲得內心的解脫與平靜。適合佛學初學者及尋求內心安寧的人,文章中提供深入的翻譯和分析,幫助理解無常與慈悲心的重要性。透過具體的實踐建議,讀者可更好地體驗生活的每一刻,培養同理心與感恩之心,建立良好的人際連結。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