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崇尚自由又害怕給出自己,渴望愛卻始終得不到愛──《正常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極少看小說,但最近在二手書店發現之前話題度頗高的《正常人》,想說可能是個緣分吧。這是講述千禧世代的愛情故事,我挺好奇愛爾蘭的新生代作家莎莉‧魯尼(Sally Rooney)會用何種手法詮釋新一代的愛情觀。
原以為主題應該跟虛擬世界、約炮、開放式關係、憂鬱症、網路霸凌有關,但實際上《正常人》並沒有將重點放在愛情的愉悅、心醉神迷、糾葛、撕心裂肺,反而以一種「異常冷靜又模糊的親密感」貫串整個故事。
《正常人》的敘事結構非常明確,就是兩個彼此相戀的年輕人從高中到大學的故事,而段落的標題為故事發生的日期。看似平淡無奇的結構,卻層層堆疊、一步步引領讀者看見日常底下的暗潮洶湧。
出生於勞工階級家庭、人見人愛的康諾,與在有錢家庭長大、個性古怪的梅黎安,不知為何產生相知相惜的情愫。
彼此相戀,卻從來沒有成為正式的男女朋友。雙方總是沒把話說破,維持這種模糊的感情關係也不錯。不過,這種模糊性也使得他們只能用明示或暗示來表達依戀,偏偏對方總是接不到球,產生各種誤解。
例如,有一回康諾賺的錢不夠支付暑假的生活費。他心想,詢問梅黎安是否能借住她家,她一定會答應,但他就是不肯主動說,「因為這太像向她開口要錢了」。結果那年暑假他就回老家住了,跟梅黎安分隔。事隔半年後,康諾隨口提起這件事情,說他「以為妳也許會讓我住在這裡。我不知道我們最後到底是怎麼了。」
梅黎安不解地說:「你告訴我說你想和別人交往…我不知道你想住在這裡,我以為你是要和我分手……你又沒說你想住在這裡…我一定會樂意讓你住下的。我永遠都歡迎你。」
傻眼,只要明白地講出自己的狀況跟需要就好了嘛,康諾到底在幹嘛?上述的對話最終不了了之。康諾隨即敷衍地說他要回家了,而沒有接到梅黎安其實很關心他的球。
沒有明確的愛情敘事,沒有一個方向與目標指引著他們的關係,在好像什麼都可能的狀況下,期待卻一再落空,愛一再成為不可能。
《正常人》反覆地出現康諾與梅黎安互相誤解的事件,但誰也沒有想把話說清楚。弔詭的是,正是這種模糊性創造了他們相處的情境,似乎有某種致命的吸引力讓他們惦記著彼此,渴望著彼此。他們不是男女朋友,但也超越了朋友;他們也不是炮友,因為他們不只是被彼此的肉體吸引。
有趣的是,每次他們做愛完後,都會有一些很深刻的對話,反而是性愛場面被作者草草帶過。
儘管康諾與梅黎安在故事中不乏出現「我愛你」、「我喜歡你」等宣告式的浪漫語彙,但我總感受到他們說出口的當下,是異常地冷靜、缺乏激情,而內心又是如此地混亂。「我愛你」在《正常人》的重量,好輕。
有點諷刺的是,儘管兩位年輕人對社會議題頗有看法,忿忿不平地批判階級與性別議題,內心的情感卻是混亂到難以言明。渴望被人理解,但又難以坦露真實的自我。
康諾描述年輕世代的精神狀態,「在日常生活裡小心翼翼壓抑自己的情感,把情感擠壓到越來越小的空間裡,直到某個看似無足輕重的小事突然引爆,爆發出瘋狂到不可思議的驚人重要性。」這無疑勾勒出《正常人》的要旨。年輕人看似擁有無限可能性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卻不斷害怕周遭人的批判與凝視,因此汲汲營營在社交生活中保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但其實,大家根本就沒有那麼在意康諾的感情狀況,反而是康諾一直焦慮於別人怎麼看他跟古怪的梅黎安在一起。你以為別人在看你,但其實別人根本沒有那麼在意你,他們或許最在意的也是他們自己。
放大他人的凝視,讓內心無時無刻不處於緊繃且脆弱,彷彿別人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摧毀自身的自我價值。
康諾因為害怕被周圍的朋友取笑跟怪咖交往,因此在學校刻意與梅黎安疏遠,甚至在畢業舞會沒有邀請梅黎安。這讓梅黎安心靈受創,但她似乎只能故作堅強活下去。從小到大作為「羞恥」的存在,梅黎安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
「我不知道我是有什麼毛病,梅黎安說,我不知道我為什麼就不能像正常人一樣。」「我不知道我為什麼沒辦法讓別人愛我,我想一定是我出生的時候就有了毛病。」《正常人》最令我難過的是,儘管梅黎安上大學的生活外表光彩,她卻漸漸麻痺自己的情感,甚至後來還進入一段受虐的性關係,以本身就「不正常」的假設來說服自己沒資格獲得真正的愛。梅黎安害怕跟康諾坦承自己的家暴背景,是害怕他就會「不要她」了。
《正常人》裡頭的男女很自由,但這自由是體現在不投入一段互惠與承諾關係的自由,以及可以退出關係的自由。社會學家伊娃‧易洛斯(Eva Illouz)在《為什麼不愛了》便指出,現代愛情在高度提倡自由與自主性的模式下,不再有一個明確的文化框架來規範愛情關係中的互動規則(道德、宗教、互惠原則),也不再有明確的敘事方向(交往、約會、求婚、結婚)。這導致愛情互動的遊戲規則「尚待表述」,儘管違反互惠與承諾,當事人也鮮少受到譴責。
這種「消極關係」帶來的選擇觀乃是「寧願不做選擇」的選擇,其自由觀是藉「不投入關係與退出關係」來行使自由。消極關係已經內嵌「預期結束」的元素,大家乃默認著「隨時退出的自由」來建立快速又短暫的關係,而終止關係可以不給任何堂堂正正的理由。
《正常人》的情感流動異常快速又繽紛,但又是如此稀薄。彷彿在最應該投入激情與承諾的時刻,大家卻害怕地抽身。
在這樣的消極關係底下,會產生什麼結果呢?或許正如《正常人》的主角,慾望與意志是如此混亂,乃至於他們無法聚焦在眼前的對象或將情感投射至未來。這樣的代價乃是藏不住的精神痛苦,卻被外表的自由自在給掩飾了。
《正常人》試著捕捉千禧世代的感情觀,那種崇尚自由又害怕給出自己的脆弱,渴望愛卻始終得不到愛的無奈。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反躬自問,而非安撫 看到書名,想說又是哪本心靈雞湯,但看到作者寫著佛洛姆(Erich Fromm)便知道這部作品應該不簡單。 果然翻到前言,令人會心一笑:「現在有很多人期待心理學書籍會指引他們獲致『幸福』或『心靈的平安』,然而這本書沒有任何這方面的建言。它只是試圖以理論去釐清倫理和心理學的問題;它的
信仰變得可有可無:當年輕人離開教會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發覺教會不少哥哥姐姐們上了高中、大學就會自然從教會「引退」。尤其是外地求學的學子,一有機會離開家庭與教會,就彷彿呼吸到自由的空氣。焦慮的父母認為孩子離開了信仰,但對孩子而言,教會似乎是可有可無的存在。 面對這樣的困境,有些人認為教會就是不夠「新
加害者有份於受害者的聚會嗎? 在《流麻溝15號》的結尾,政治受難者在來世齊聚一堂,享受相聚的喜悅。經歷一連串的磨難後,靈魂終在此得自由。電影邀請我們一同記住這段歷史,並盼望一個受害者能洗刷冤屈、獲得正義的未來。在記憶中,我們為受害者平反;我們不能任憑遺忘而再殺死他們一次。 然而,在這樣的「天堂」,加
「積極接觸、內心孤獨」的假性親密 在過往的親密關係中,你可能有以下的經驗: 你很喜歡對方,但又害怕對方靠自己太近。 你努力地照顧對方,或是讓對方照顧你,但內心卻充滿著焦慮、不安與怨恨。 每當遇到衝突時,你們總是可以快速解決問題,卻沒有產生任何親密與踏實感。 你覺得這段關係並沒有豐富你的人生,但你也害
對基督教有一些認識的人,很難沒聽過保羅這個人。 他年輕時大力迫害耶穌的跟隨者,發狂似地將人抓進監獄裡,卻在某次的神祕經驗中「看見」了耶穌,徹底改變世界觀,進而將耶穌的信息發揚光大。這個戲劇性的轉變,讓保羅將原先猶太教的分支運動(耶穌運動)轉化成跨進外邦人的普世信仰,改變了文明的脈動。 不過,保羅是一
上學=教育? 「你受過幾年的教育呢?」「你的教育程度是什麼呢?」當有人這樣問,我們通常會回答上學的時間以及最高學歷。然而,如果廣義地來看「教育」,它不必然要與「學校」掛勾。若教育是引發人類探索事物的熱忱及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之整體歷程,那將人們按「有無上學」來劃分為「受教育」與「未受教育」,其實沒有辦法
反躬自問,而非安撫 看到書名,想說又是哪本心靈雞湯,但看到作者寫著佛洛姆(Erich Fromm)便知道這部作品應該不簡單。 果然翻到前言,令人會心一笑:「現在有很多人期待心理學書籍會指引他們獲致『幸福』或『心靈的平安』,然而這本書沒有任何這方面的建言。它只是試圖以理論去釐清倫理和心理學的問題;它的
信仰變得可有可無:當年輕人離開教會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發覺教會不少哥哥姐姐們上了高中、大學就會自然從教會「引退」。尤其是外地求學的學子,一有機會離開家庭與教會,就彷彿呼吸到自由的空氣。焦慮的父母認為孩子離開了信仰,但對孩子而言,教會似乎是可有可無的存在。 面對這樣的困境,有些人認為教會就是不夠「新
加害者有份於受害者的聚會嗎? 在《流麻溝15號》的結尾,政治受難者在來世齊聚一堂,享受相聚的喜悅。經歷一連串的磨難後,靈魂終在此得自由。電影邀請我們一同記住這段歷史,並盼望一個受害者能洗刷冤屈、獲得正義的未來。在記憶中,我們為受害者平反;我們不能任憑遺忘而再殺死他們一次。 然而,在這樣的「天堂」,加
「積極接觸、內心孤獨」的假性親密 在過往的親密關係中,你可能有以下的經驗: 你很喜歡對方,但又害怕對方靠自己太近。 你努力地照顧對方,或是讓對方照顧你,但內心卻充滿著焦慮、不安與怨恨。 每當遇到衝突時,你們總是可以快速解決問題,卻沒有產生任何親密與踏實感。 你覺得這段關係並沒有豐富你的人生,但你也害
對基督教有一些認識的人,很難沒聽過保羅這個人。 他年輕時大力迫害耶穌的跟隨者,發狂似地將人抓進監獄裡,卻在某次的神祕經驗中「看見」了耶穌,徹底改變世界觀,進而將耶穌的信息發揚光大。這個戲劇性的轉變,讓保羅將原先猶太教的分支運動(耶穌運動)轉化成跨進外邦人的普世信仰,改變了文明的脈動。 不過,保羅是一
上學=教育? 「你受過幾年的教育呢?」「你的教育程度是什麼呢?」當有人這樣問,我們通常會回答上學的時間以及最高學歷。然而,如果廣義地來看「教育」,它不必然要與「學校」掛勾。若教育是引發人類探索事物的熱忱及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之整體歷程,那將人們按「有無上學」來劃分為「受教育」與「未受教育」,其實沒有辦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本想跟她說這不是我的錯,但想到我已經跟老闆說過這話了,就忍住沒說。這沒什麼意義。無論如何,人總是多多少少有錯。──《異鄉人》,29 頁。
Thumbnail
《流浪的月》主要描寫的是被社會視為誘拐犯的十九歲大學生「文」,和被誘拐走的九歲少女「更紗」,在「文」被警察抓走,而「更紗」則被強迫住到育幼院,兩人在十五年後意外重新相遇的故事。 各自被社會認為有缺陷的加害者與被害者,卻只有彼此能夠互相理解。
Thumbnail
那月的陰晴圓缺,因光的反射從各角度看來都有所差異,明明是個圓形球體,卻總無法看見完整的它,即便是在完美無缺的滿月背後,同時仍會有一半的黑暗面存在。那正如《流浪之月》中的每個人,我們都想活的像是個正常人,那背後難以明說的傷口,卻始終讓我們無法成為一個社會眼中「正常」的人,因此我們只能隱藏,只能流浪。
Thumbnail
當鎔宇在新加坡感受到初雅對他的『愛』時,以及感受到對於『關係確認』的渴望時,他馬上就退縮了,因為他沒有辦法去接受。 lithromantic 這個詞,就是形容這種『我就喜歡你不喜歡我』的感覺,「性單戀」與其說是新的性取向,或許也可以說是迴避型依戀的一種。
Thumbnail
『我們害怕面對未來,也害怕面對自己』 這是一部以愛情和友誼為主題的小說,探討家庭背景、社會價值觀對年輕人的影響以及心理反應。男女主角的複雜情感糾葛讓人思索何謂正常,以及對自我展現和被愛的恐懼。此外,書中的對話反映了父權主義對男性和女性的影響,以及探討個人自我認同感、歸屬感和社交接納的問題。
Thumbnail
從我推薦了上一本《女醫師》的性愛書籍之後,就很多人再問我說到底還有沒有推薦其他兩性的書籍,後來我關注不少床笫之間技巧的說明書,覺得真的大同小異,反倒是戀愛相關的書有不少可以討論。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今天這本書是DA推薦我看的,雖然他推薦的理由只是因為這本書被翻拍成連續劇,他自己沒看過。接著我們跑了好幾間書局,店員都說賣光了,為了避免你們跟我一樣遭遇撲空的窘境!我推薦...bookwalker !!手機上就能及時買書,現買現看電子APP,絕對不會有缺貨問題!更棒的是,7/28~7/29兩天限時
Thumbnail
康諾和梅黎安來自西愛爾蘭的小鎮,這是兩人唯一的共同點。大家都喜歡康諾,他是自信的校草,梅黎安則是獨來獨往的怪咖,沒有誰真的了解她......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本想跟她說這不是我的錯,但想到我已經跟老闆說過這話了,就忍住沒說。這沒什麼意義。無論如何,人總是多多少少有錯。──《異鄉人》,29 頁。
Thumbnail
《流浪的月》主要描寫的是被社會視為誘拐犯的十九歲大學生「文」,和被誘拐走的九歲少女「更紗」,在「文」被警察抓走,而「更紗」則被強迫住到育幼院,兩人在十五年後意外重新相遇的故事。 各自被社會認為有缺陷的加害者與被害者,卻只有彼此能夠互相理解。
Thumbnail
那月的陰晴圓缺,因光的反射從各角度看來都有所差異,明明是個圓形球體,卻總無法看見完整的它,即便是在完美無缺的滿月背後,同時仍會有一半的黑暗面存在。那正如《流浪之月》中的每個人,我們都想活的像是個正常人,那背後難以明說的傷口,卻始終讓我們無法成為一個社會眼中「正常」的人,因此我們只能隱藏,只能流浪。
Thumbnail
當鎔宇在新加坡感受到初雅對他的『愛』時,以及感受到對於『關係確認』的渴望時,他馬上就退縮了,因為他沒有辦法去接受。 lithromantic 這個詞,就是形容這種『我就喜歡你不喜歡我』的感覺,「性單戀」與其說是新的性取向,或許也可以說是迴避型依戀的一種。
Thumbnail
『我們害怕面對未來,也害怕面對自己』 這是一部以愛情和友誼為主題的小說,探討家庭背景、社會價值觀對年輕人的影響以及心理反應。男女主角的複雜情感糾葛讓人思索何謂正常,以及對自我展現和被愛的恐懼。此外,書中的對話反映了父權主義對男性和女性的影響,以及探討個人自我認同感、歸屬感和社交接納的問題。
Thumbnail
從我推薦了上一本《女醫師》的性愛書籍之後,就很多人再問我說到底還有沒有推薦其他兩性的書籍,後來我關注不少床笫之間技巧的說明書,覺得真的大同小異,反倒是戀愛相關的書有不少可以討論。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今天這本書是DA推薦我看的,雖然他推薦的理由只是因為這本書被翻拍成連續劇,他自己沒看過。接著我們跑了好幾間書局,店員都說賣光了,為了避免你們跟我一樣遭遇撲空的窘境!我推薦...bookwalker !!手機上就能及時買書,現買現看電子APP,絕對不會有缺貨問題!更棒的是,7/28~7/29兩天限時
Thumbnail
康諾和梅黎安來自西愛爾蘭的小鎮,這是兩人唯一的共同點。大家都喜歡康諾,他是自信的校草,梅黎安則是獨來獨往的怪咖,沒有誰真的了解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