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永遠不夠」的研究焦慮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今天在上社會學研究方法的時候,老師引用《好研究怎麼做》對於「研究焦慮」的討論,來給予我們一些鼓勵。作者Robert R. Alford提到,在做研究時,一定會有焦慮的時刻,這是無可避免的[1]。第一種焦慮是針對研究的複雜度還掌握不夠所產生的,例如會覺得文獻讀得不夠多,研究提問不清不楚,不知道該花多少時間成本在訪談上,又不知道要用哪種分析方法才合適…….等。在有限的時間與精神下,面對排山倒海的文獻與經驗資料,總是令人覺得身心疲憊,更擔心無法準時畢業。更討厭的是,有時讀別人的論文都覺得他們怎麼可以想到這個(殊不知他們也有焦慮的時候,只是被成熟的成品所隱藏了),阿我為什麼都想不到。
但第二種焦慮是更深一層的焦慮,來自於懷疑自己研究的能力,或是懷疑為什麼當初要選這個主題。眼看別人的進度大幅超前,你開始懷疑自己待在這個研究所的價值,你覺得你追不上別人,你覺得你不夠好。你自我批判、退縮、且感到絕望。當初研究的熱情消失了。
作者指出,第一種焦慮是必定且必要的,它能夠促進研究的推展(適當的壓力);但第二種焦慮是有害的,沒有辦法有益於研究工作,需要尋找情感上的支持或治療。
我們在意識層面都「知道」研究是為了自己,不是滿足誰的期待,也毋須跟人比較進度。然而,我們在非意識層面卻不自覺落入自我批判的陷阱,覺得別人都比我好,然後我好廢。進度都趕不上了,還在那邊追劇。
你開始羨慕。羨慕同學為什麼那麼快就找到教授、寫好研究計畫、跑田野,提出這麼好的研究問題,文獻讀得那麼快,研究題目又那麼有趣。你開始羨慕別人有、而你沒有的東西,自卑感油然而生。
把精力花在自我懷疑跟自我批判真的很浪費時間,不是嗎?我們都「知道」,卻不願意真正善待自己。真相是,我們根本沒有那麼多「時間」自我懷疑,因為我們的時間根本就不在我們的掌握之中。然而,我們卻在焦慮中失去了真正寶貴的東西,那些無人能取代的東西。
我來講一個故事。
那種「永遠不夠」的感覺,大概出現在兩年前我剛開始認真寫書評的時候。我閱讀的速度很快(某方面來自於我工作上的需要與時間上的彈性),又很樂於跟大家分享我所讀到的心得,因此就嘗試性地架設部落格分享給周遭的朋友。當時我給自己的準則是:不為他人而寫,只分享自己有感動的書籍。
一開始,大家還覺得新奇,給予許多回饋。但隨著時間一久,按讚數越來越少,也不太會有人分享。我自以為沒差,但實際上卻無時無刻不盯著自己的貼文,看看有沒有人來按讚或留言。我開始思考是哪邊出了問題:是我的排版不夠精簡嗎?圖片做得不夠美嗎?我應該要學一點社群行銷嗎?其他人都是怎麼做的?
結果一發不可收拾。我開始追蹤一系列的說書youtuber、專欄作家、說書平台,發現他們真的是太厲害了。文章寫得簡潔又優美,內容深入淺出,圖片又搭配得很適切。重點是,他們的聲量很高,按讚書跟分享數都完全超越我當時水準。讀到這邊你可能覺得有點可笑,跟那些經營好幾年的品牌比拚到底意義何在?但事實上,我就是掉入了「永遠不夠好」的自我評價中,以及莫名其妙的因果論證:覺得總是會有更優秀的人比我還要優秀,所以我真的還不夠好。
「期待寫這些書評可以為社會帶來什麼利益是不是太天馬行空了?」我自問。這讓我開始有點消極,不想分享這些不太好懂的書了,我應該要滿足大眾市場的期待,跟隨他們的榜樣,寫別人有興趣的東西,但不一定是自己有興趣的東西。這些可怕的想法,在某一晚我躺在床上時進入了腦海中。我整個被嚇到。
「不是說好不為別人寫,只分享自己有感動的書籍嗎?當初不就是因為你真的很愛看書,所以才把這樣的喜悅分享給大家嗎?你怎麼因為流量就讓你變得不再是你自己了?你最初的理想到底在哪裡?」另一個聲音這樣告訴我。
對啊,我在幹麻?不是,我要問的是,我「到底」在幹麻?
經過這樣深刻的自我覺察後,我跟碧容分享這些複雜的情緒。也因著她的支持與鼓勵,我開始認知到一些「新的現實」。其實,還是有人在觀看我的文章,甚至因為我的文字受到鼓勵而行動。這些少少的按讚數背後,是一個個支持我的文章的「朋友」,他們是「活生生的人」。正因為我用心的寫書評,我才有足夠的知識支撐大專的服事,並在與學生的談話過程中聯想到某些書的觀念。其實,正因為我想要去愛這個世界,所以我愛書。這個再基本不過的價值,卻因為我汲汲營營在意「關注度」而丟失了。
我們都很常羨慕別人擁有你沒有的東西,卻忘記自己擁有別人沒有的東西。那些是什麼?可能是你的興趣、你的家庭、你的科系、你的社群、你的生命經驗,總之就是獨一無二,只有你才有的東西。心理學家喬登‧彼得森(Jordan B. Peterson)在《生存的十二條法則》提到,我們應該要「跟昨天的自己比,而不是跟今天的別人比」。「你或許會勝出,卻沒有成長,而成長可能是最重要的勝利形式。此刻的勝利會永遠比跨越時間的人生軌跡重要嗎?」[2]
重要的是,我們願意肯定自己的成長嗎?願意悉心去聆聽自己想要探究世界的那股熱忱嗎?我們願意花多少精力在當下做好應該做的事情,而非無止盡地羨慕他人?
剛到研究所的時候,都覺得大家好厲害,怎麼有些人這麼快就找到教授、提出計畫、進入田野,我都還沒搞懂一大堆社會學理論呢……然而,當我觀看自己有什麼的時候,我就練習把焦點放在應該放的位置。我每個禮拜都跟一歲半的孩子、二十歲的大專生、三十幾歲的家長相處,我有團契,我認識一些對教育很有想法的人,我開設讀書會,我有我的家庭,我有在教育上互相給力的伴侶。這些都很棒,都是獨特到不行的事情。
所以,當別人問你任何有關於論文的進度或內容時(只要他不是惡意的),大可以坦誠地說自己目前的構想以及不足的地方,說不定對方的回饋真的讓你的論文有前進的方向。畢竟,你有他沒有的東西,他也有你沒有的東西。
大家都焦慮,只是我們都以為其他人比較不焦慮,所以你就跟著焦慮了。
我們長期活在一個羨慕別人又享受被人羨慕的文化之中,是時候改變了。這篇文是一種心情的書寫與生命經驗的反思,也是一種提醒。希望明年的我,可以想起過去的我是如何善待自己的。
記得,你有別人沒有的東西,永遠都有。我們不羨慕,我們學習欣賞與分享。
[1] Robert R. Alford,《好研究怎麼做──從理論、方法、證據構思研究問題》(台北:群學,2011),頁71–73。
[2] Jordan B. Peterson,《生存的十二條法則》(新北:大家,2019),頁106。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言:台灣實驗教育的現況與趨勢 近年來,台灣社會吹起了「實驗教育風」,從國小至高中,每年都陸續有多家學校、團體、機構加入實驗教育的行列,為既有的教育場域注入一股新的活力。根據教育部統計處(2021)的資料,以學校型態與公辦民營進行的實驗教育數量,從2014年的11所,成長到2020年的103所。另外
「我現在卡的點是,我們都交往8年了,但不知道到底要不要繼續走下去。很多人都跟我說,不要太相信另一半的個性或價值觀會因為你而改變,因為真正能改變的總是自己,所以不要太期待對方會改變。但是……」 我們許久未見了,她說話依然犀利,但這次卻帶點些微的憂愁,似乎盼望著我能給她什麼人生指引,好讓她脫離關係中的各
這學期在大專中心帶了一場跟憂鬱症有關的讀書會,有兩個原因。一來是觀察到在大專的階段,有越來越多人去運用心理輔導的資源,學生的憂鬱症診斷比率也提高。而我的疑問是:隨著憂鬱症越來越被接納是一種生理疾病(用「跟感冒沒兩樣」來比喻),確診人數的提高代表的是一種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人勇於求助),還是社會的生病
一場意外的談話 染著一頭紅髮,一位個子不高但身材壯碩的青年在我面前坐下,身上的刺青格外引人注目。我從沒想過,會接觸到這類型的「大哥」;我也從沒想過,接下來的一個小時,會讓我再次窺見上帝的奧秘。 「所以,你為什麼會對這個有興趣阿?」他劈頭就問。我有點緊張,支支吾吾地回答,說想要邀請他來團契分享生命故事
最近Netflix上映一部改編同名小說的電影《神棄之地》(The Devil All the Time),由陣容堅強又顏值爆表的實力派演員共同演出,包括飾演新版蜘蛛人的湯姆·霍蘭德(Tom Holland)、在《天能》大放異彩的「前吸血鬼」羅伯·派汀森(Robert Pattinson)、《牠》裡頭
《真愛每一天》(About Time)是2013年上映的英國電影,原本以為是一齣浪漫喜劇片,殊不知看完是賺人熱淚的深度劇情片。 本片的劇情設定是男主角Tim可以穿越過去,去經歷或改變一些事情,讓他能夠與女主角Mary有個浪漫的邂逅並順利交往。然而,《真愛每一天》並沒有聚焦在兩人的小小世界,也沒有拉出
前言:台灣實驗教育的現況與趨勢 近年來,台灣社會吹起了「實驗教育風」,從國小至高中,每年都陸續有多家學校、團體、機構加入實驗教育的行列,為既有的教育場域注入一股新的活力。根據教育部統計處(2021)的資料,以學校型態與公辦民營進行的實驗教育數量,從2014年的11所,成長到2020年的103所。另外
「我現在卡的點是,我們都交往8年了,但不知道到底要不要繼續走下去。很多人都跟我說,不要太相信另一半的個性或價值觀會因為你而改變,因為真正能改變的總是自己,所以不要太期待對方會改變。但是……」 我們許久未見了,她說話依然犀利,但這次卻帶點些微的憂愁,似乎盼望著我能給她什麼人生指引,好讓她脫離關係中的各
這學期在大專中心帶了一場跟憂鬱症有關的讀書會,有兩個原因。一來是觀察到在大專的階段,有越來越多人去運用心理輔導的資源,學生的憂鬱症診斷比率也提高。而我的疑問是:隨著憂鬱症越來越被接納是一種生理疾病(用「跟感冒沒兩樣」來比喻),確診人數的提高代表的是一種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人勇於求助),還是社會的生病
一場意外的談話 染著一頭紅髮,一位個子不高但身材壯碩的青年在我面前坐下,身上的刺青格外引人注目。我從沒想過,會接觸到這類型的「大哥」;我也從沒想過,接下來的一個小時,會讓我再次窺見上帝的奧秘。 「所以,你為什麼會對這個有興趣阿?」他劈頭就問。我有點緊張,支支吾吾地回答,說想要邀請他來團契分享生命故事
最近Netflix上映一部改編同名小說的電影《神棄之地》(The Devil All the Time),由陣容堅強又顏值爆表的實力派演員共同演出,包括飾演新版蜘蛛人的湯姆·霍蘭德(Tom Holland)、在《天能》大放異彩的「前吸血鬼」羅伯·派汀森(Robert Pattinson)、《牠》裡頭
《真愛每一天》(About Time)是2013年上映的英國電影,原本以為是一齣浪漫喜劇片,殊不知看完是賺人熱淚的深度劇情片。 本片的劇情設定是男主角Tim可以穿越過去,去經歷或改變一些事情,讓他能夠與女主角Mary有個浪漫的邂逅並順利交往。然而,《真愛每一天》並沒有聚焦在兩人的小小世界,也沒有拉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1. 杞人憂天:過度擔憂未來事件的發生 - 許多研究生在面對繁多的課題、實驗和論文時,常常會感到焦慮,尤其是對於未來無法掌控的事情。例如,擔心研究進展不順利、畢業延遲或是職業發展受到阻礙。這種焦慮往往源於過度的預測和假設,結果是讓自己陷入無謂的壓力之中。事實上,很多擔心的事情並不會發生,而過
1. 沒有聚焦在一本經典書籍或論文上 - 許多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試圖閱讀大量的書籍和論文,認為這樣可以廣泛涉獵並提升知識水平。然而,這樣的做法常常導致學習成果分散,難以深入理解任何一個主題。事實上,選擇一本經典之書或一篇具有深遠影響的經典論文,並深入鑽研其內容,能夠幫助學生牢固地掌握一個領
1. 過度堅持自己的審美觀念: - 當你堅持只從個人審美角度評價事物,可能會忽略其他重要的學術或實際標準。例如,您可能認為某個研究方法不夠「美」而拒絕採用,這可能導致錯失更好的研究成果。同樣地,在選擇研究課題時,如果過於偏重自己的興趣而忽視了其實際應用價值,可能會影響你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和發展。
常看到工作者對新資訊的焦慮,例如: #碳焦慮 #ChatGPT焦慮 #氣候焦慮 等等   各種焦慮驅動你不斷追著新東西跑, 每天總有看不完的報告、書、影集、新聞等   你花了這麼多時間學習,懂這麼多道理, 為什麼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要學的事更多了!   很多資訊指出許多產
Thumbnail
這裡有一個杯子裝著半杯水,你的第一個想法是:還有半杯?還是只剩半杯?這個故事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以前都勸導所有人要看相光明面,看看我們手中還剩下的,人生多風光明媚,但這樣反而會坐吃山空,半杯水終究會喝光的,所以今天來分享三步驟邁向成功的另類思考法。
Thumbnail
你是否擔心自己讀得不夠? 擔心自己準備的書寫的不夠完整? 常常上網刷心得文,看有沒有還沒買的書? 這些都是資訊焦慮的典型症狀。 人擁有的專注力是有限的。 如果時間都花在資訊的收集上,不但使我們更加焦慮,還會讓自己的認知負擔加重,進而降低專注力。 「專注力」是考生最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焦慮與焦慮感的來源,讓我們透過作者的學術背景介紹和自我介紹作為引入。作者描述了在面試時的焦慮感和個人遭遇,並詳細介紹了自己的學術和專業背景,以及未來的研究範圍和期望。文章內容豐富,既包含了個人情感的抒發,又具有學術性質,是一篇結合了個人生活背景和專業知識的文章。
考在職專班是自己的人生規劃之一,只是不知道這一天會這麼快到來,不曉得自己的衝動是好還是不好。 現在的我,很喜歡研究所科系,但心裡面總是會擔心,不知道會不會失敗、英文作文好難,所以有時候都會逃避讀書,但深深了解只有去克服困難,才能更進一步。 從現在開始,給自己的短期目標就是:考到在職專班研究所,降
Thumbnail
人本來就喜歡挑剔自己、折磨自己,搞得自己很緊張。這些預設的想法讓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很負面,跟自己的關係搞得很惡劣。
1. 杞人憂天:過度擔憂未來事件的發生 - 許多研究生在面對繁多的課題、實驗和論文時,常常會感到焦慮,尤其是對於未來無法掌控的事情。例如,擔心研究進展不順利、畢業延遲或是職業發展受到阻礙。這種焦慮往往源於過度的預測和假設,結果是讓自己陷入無謂的壓力之中。事實上,很多擔心的事情並不會發生,而過
1. 沒有聚焦在一本經典書籍或論文上 - 許多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試圖閱讀大量的書籍和論文,認為這樣可以廣泛涉獵並提升知識水平。然而,這樣的做法常常導致學習成果分散,難以深入理解任何一個主題。事實上,選擇一本經典之書或一篇具有深遠影響的經典論文,並深入鑽研其內容,能夠幫助學生牢固地掌握一個領
1. 過度堅持自己的審美觀念: - 當你堅持只從個人審美角度評價事物,可能會忽略其他重要的學術或實際標準。例如,您可能認為某個研究方法不夠「美」而拒絕採用,這可能導致錯失更好的研究成果。同樣地,在選擇研究課題時,如果過於偏重自己的興趣而忽視了其實際應用價值,可能會影響你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和發展。
常看到工作者對新資訊的焦慮,例如: #碳焦慮 #ChatGPT焦慮 #氣候焦慮 等等   各種焦慮驅動你不斷追著新東西跑, 每天總有看不完的報告、書、影集、新聞等   你花了這麼多時間學習,懂這麼多道理, 為什麼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要學的事更多了!   很多資訊指出許多產
Thumbnail
這裡有一個杯子裝著半杯水,你的第一個想法是:還有半杯?還是只剩半杯?這個故事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以前都勸導所有人要看相光明面,看看我們手中還剩下的,人生多風光明媚,但這樣反而會坐吃山空,半杯水終究會喝光的,所以今天來分享三步驟邁向成功的另類思考法。
Thumbnail
你是否擔心自己讀得不夠? 擔心自己準備的書寫的不夠完整? 常常上網刷心得文,看有沒有還沒買的書? 這些都是資訊焦慮的典型症狀。 人擁有的專注力是有限的。 如果時間都花在資訊的收集上,不但使我們更加焦慮,還會讓自己的認知負擔加重,進而降低專注力。 「專注力」是考生最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焦慮與焦慮感的來源,讓我們透過作者的學術背景介紹和自我介紹作為引入。作者描述了在面試時的焦慮感和個人遭遇,並詳細介紹了自己的學術和專業背景,以及未來的研究範圍和期望。文章內容豐富,既包含了個人情感的抒發,又具有學術性質,是一篇結合了個人生活背景和專業知識的文章。
考在職專班是自己的人生規劃之一,只是不知道這一天會這麼快到來,不曉得自己的衝動是好還是不好。 現在的我,很喜歡研究所科系,但心裡面總是會擔心,不知道會不會失敗、英文作文好難,所以有時候都會逃避讀書,但深深了解只有去克服困難,才能更進一步。 從現在開始,給自己的短期目標就是:考到在職專班研究所,降
Thumbnail
人本來就喜歡挑剔自己、折磨自己,搞得自己很緊張。這些預設的想法讓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很負面,跟自己的關係搞得很惡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