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永遠不夠」的研究焦慮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今天在上社會學研究方法的時候,老師引用《好研究怎麼做》對於「研究焦慮」的討論,來給予我們一些鼓勵。作者Robert R. Alford提到,在做研究時,一定會有焦慮的時刻,這是無可避免的[1]。第一種焦慮是針對研究的複雜度還掌握不夠所產生的,例如會覺得文獻讀得不夠多,研究提問不清不楚,不知道該花多少時間成本在訪談上,又不知道要用哪種分析方法才合適…….等。在有限的時間與精神下,面對排山倒海的文獻與經驗資料,總是令人覺得身心疲憊,更擔心無法準時畢業。更討厭的是,有時讀別人的論文都覺得他們怎麼可以想到這個(殊不知他們也有焦慮的時候,只是被成熟的成品所隱藏了),阿我為什麼都想不到。
但第二種焦慮是更深一層的焦慮,來自於懷疑自己研究的能力,或是懷疑為什麼當初要選這個主題。眼看別人的進度大幅超前,你開始懷疑自己待在這個研究所的價值,你覺得你追不上別人,你覺得你不夠好。你自我批判、退縮、且感到絕望。當初研究的熱情消失了。
作者指出,第一種焦慮是必定且必要的,它能夠促進研究的推展(適當的壓力);但第二種焦慮是有害的,沒有辦法有益於研究工作,需要尋找情感上的支持或治療。
我們在意識層面都「知道」研究是為了自己,不是滿足誰的期待,也毋須跟人比較進度。然而,我們在非意識層面卻不自覺落入自我批判的陷阱,覺得別人都比我好,然後我好廢。進度都趕不上了,還在那邊追劇。
你開始羨慕。羨慕同學為什麼那麼快就找到教授、寫好研究計畫、跑田野,提出這麼好的研究問題,文獻讀得那麼快,研究題目又那麼有趣。你開始羨慕別人有、而你沒有的東西,自卑感油然而生。
把精力花在自我懷疑跟自我批判真的很浪費時間,不是嗎?我們都「知道」,卻不願意真正善待自己。真相是,我們根本沒有那麼多「時間」自我懷疑,因為我們的時間根本就不在我們的掌握之中。然而,我們卻在焦慮中失去了真正寶貴的東西,那些無人能取代的東西。
我來講一個故事。
那種「永遠不夠」的感覺,大概出現在兩年前我剛開始認真寫書評的時候。我閱讀的速度很快(某方面來自於我工作上的需要與時間上的彈性),又很樂於跟大家分享我所讀到的心得,因此就嘗試性地架設部落格分享給周遭的朋友。當時我給自己的準則是:不為他人而寫,只分享自己有感動的書籍。
一開始,大家還覺得新奇,給予許多回饋。但隨著時間一久,按讚數越來越少,也不太會有人分享。我自以為沒差,但實際上卻無時無刻不盯著自己的貼文,看看有沒有人來按讚或留言。我開始思考是哪邊出了問題:是我的排版不夠精簡嗎?圖片做得不夠美嗎?我應該要學一點社群行銷嗎?其他人都是怎麼做的?
結果一發不可收拾。我開始追蹤一系列的說書youtuber、專欄作家、說書平台,發現他們真的是太厲害了。文章寫得簡潔又優美,內容深入淺出,圖片又搭配得很適切。重點是,他們的聲量很高,按讚書跟分享數都完全超越我當時水準。讀到這邊你可能覺得有點可笑,跟那些經營好幾年的品牌比拚到底意義何在?但事實上,我就是掉入了「永遠不夠好」的自我評價中,以及莫名其妙的因果論證:覺得總是會有更優秀的人比我還要優秀,所以我真的還不夠好。
「期待寫這些書評可以為社會帶來什麼利益是不是太天馬行空了?」我自問。這讓我開始有點消極,不想分享這些不太好懂的書了,我應該要滿足大眾市場的期待,跟隨他們的榜樣,寫別人有興趣的東西,但不一定是自己有興趣的東西。這些可怕的想法,在某一晚我躺在床上時進入了腦海中。我整個被嚇到。
「不是說好不為別人寫,只分享自己有感動的書籍嗎?當初不就是因為你真的很愛看書,所以才把這樣的喜悅分享給大家嗎?你怎麼因為流量就讓你變得不再是你自己了?你最初的理想到底在哪裡?」另一個聲音這樣告訴我。
對啊,我在幹麻?不是,我要問的是,我「到底」在幹麻?
經過這樣深刻的自我覺察後,我跟碧容分享這些複雜的情緒。也因著她的支持與鼓勵,我開始認知到一些「新的現實」。其實,還是有人在觀看我的文章,甚至因為我的文字受到鼓勵而行動。這些少少的按讚數背後,是一個個支持我的文章的「朋友」,他們是「活生生的人」。正因為我用心的寫書評,我才有足夠的知識支撐大專的服事,並在與學生的談話過程中聯想到某些書的觀念。其實,正因為我想要去愛這個世界,所以我愛書。這個再基本不過的價值,卻因為我汲汲營營在意「關注度」而丟失了。
我們都很常羨慕別人擁有你沒有的東西,卻忘記自己擁有別人沒有的東西。那些是什麼?可能是你的興趣、你的家庭、你的科系、你的社群、你的生命經驗,總之就是獨一無二,只有你才有的東西。心理學家喬登‧彼得森(Jordan B. Peterson)在《生存的十二條法則》提到,我們應該要「跟昨天的自己比,而不是跟今天的別人比」。「你或許會勝出,卻沒有成長,而成長可能是最重要的勝利形式。此刻的勝利會永遠比跨越時間的人生軌跡重要嗎?」[2]
重要的是,我們願意肯定自己的成長嗎?願意悉心去聆聽自己想要探究世界的那股熱忱嗎?我們願意花多少精力在當下做好應該做的事情,而非無止盡地羨慕他人?
剛到研究所的時候,都覺得大家好厲害,怎麼有些人這麼快就找到教授、提出計畫、進入田野,我都還沒搞懂一大堆社會學理論呢……然而,當我觀看自己有什麼的時候,我就練習把焦點放在應該放的位置。我每個禮拜都跟一歲半的孩子、二十歲的大專生、三十幾歲的家長相處,我有團契,我認識一些對教育很有想法的人,我開設讀書會,我有我的家庭,我有在教育上互相給力的伴侶。這些都很棒,都是獨特到不行的事情。
所以,當別人問你任何有關於論文的進度或內容時(只要他不是惡意的),大可以坦誠地說自己目前的構想以及不足的地方,說不定對方的回饋真的讓你的論文有前進的方向。畢竟,你有他沒有的東西,他也有你沒有的東西。
大家都焦慮,只是我們都以為其他人比較不焦慮,所以你就跟著焦慮了。
我們長期活在一個羨慕別人又享受被人羨慕的文化之中,是時候改變了。這篇文是一種心情的書寫與生命經驗的反思,也是一種提醒。希望明年的我,可以想起過去的我是如何善待自己的。
記得,你有別人沒有的東西,永遠都有。我們不羨慕,我們學習欣賞與分享。
[1] Robert R. Alford,《好研究怎麼做──從理論、方法、證據構思研究問題》(台北:群學,2011),頁71–73。
[2] Jordan B. Peterson,《生存的十二條法則》(新北:大家,2019),頁106。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日常雜談】試用「大快活」兩元不鏽鋼餐具本文評論分兩部分,上半部分是大快活快餐店提供售價兩元的不鏽鋼餐具的使用心得。下半部分是評價大快活港式早餐的食物質素,包括火腿通粉、牛肉球、燒賣。
Thumbnail
avatar
奶茶蒸餾水
2024-05-13
【哈佛法學院的情緒談判課:只重辯論,不重同理,贏了面子,輸了底子】 「不懂情緒,請站起來離開吧!」 賞識、親和感、自主、地位、角色是人類的五大狀態維度,而這些狀態特別容易引發情緒的產生。 過往,身邊人總會教我們: 「不要生氣」....怎麼可能!! 「直接面對憤怒,直球對決」....談何容易!! 「忽略你的脾氣吧」....屁話!!
Thumbnail
avatar
特助的經營筆記-查理說
2024-01-19
【影視雜談】寶藏演員朴恩斌,不只是非常律師禹英禑,好劇推薦有口碑的好歌手,每每出了新歌都會讓人好奇找歌來聽,像是周杰倫。 演員也是同理,實力派的好演員出了新劇就會讓人想追著看。 想介紹一位我也才認識不久的演員,卻看一部劇就讓我認定是有顏有實力的演員(個人主觀),朴恩斌。
Thumbnail
avatar
Su
2023-12-12
《蛙蛙投資客教室》第17講誰說房價永遠只漲不跌。蕭煌奇開車、李柄輝在副駕,你會上車陪他們去看夕陽嗎?~談媒體的房價色盲本篇你應該學會…… ■建商是台灣電視台最大廣告主,因此透過影響力,全面封殺房價負面訊息 □國泰「國民經濟信心調查」最近期統計,賣房意願上升,已是十六個月新高 ●房價變動的先行指標,是預售屋與新成屋價格差。目前有房價鬆動明顯跡象 ○台灣房價實際影響最大者,是國際投資氣氛、房地產實際供需以及央行政策
Thumbnail
avatar
井底之蛙
2023-11-21
20230718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談借券分析及主力出貨~等待是種藝術,但需要技術~觀光可回補賣出的一半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其實觀光類股就像電影院失火,情緒面大於基本面 ■百德是現代版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杏昌繼承了高林大股東愛貓膩文化 ●華新麗華借券回補無助籌碼穩定 ○大同是機會?還是命運?取決於法律解釋 以「借券」這件事而言,由淺入深有很多學問,或說很多貓膩存在~慢慢談
Thumbnail
avatar
井底之蛙
2023-07-17
無法找到職場優勢?你永遠可能不知道你能談這麼高的薪水。其實很多人對於自己的strengths,都不清楚應該怎麼找,不知道定義,也不知道方法,偏偏這題招聘或面試,又是大家很愛問的一題。 優勢為什麼重要,各種公司找人進來都是希望找到不只有能力勝任、做的出類拔萃,還要能夠也享受這份工作,就是做的開心的人。 特別像是外商公司
Thumbnail
avatar
Ian Weng
2023-01-25
每月一金曲之經典永流傳──永遠的台語歌壇天后「二姐」江蕙江蕙,本名江淑惠,出生於嘉義溪口,綽號「二姐」,與妹妹江淑娜一起踏入演藝。
Thumbnail
avatar
彼得
2022-10-12
永遠不回頭的電影人生路! 2022台北電影節「卓越貢獻獎」得主 朱延平導演回憶錄《朱延平七日談》上市永遠不回頭的電影人生路! 2022台北電影節「卓越貢獻獎」得主 朱延平導演回憶錄《朱延平七日談》上市
Thumbnail
avatar
Artco Books 典藏藝術出版
2022-07-08
淺談「客體恆存」-我心中永遠有他在祝福大家心中可以一直感受到有「他/她」在,讓你永遠覺得被支持、被陪伴、有力量繼續前進。即便他/她有時不在你身邊,你跟他/她也是心心相連的,你永遠都不孤單,因為他/她永遠都在,即便不在你身邊,也永存你心。
Thumbnail
avatar
§詹惠文§ 諮商獅
2022-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