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知道創新創業是一條充滿艱辛荊棘道路,但卻只有走過,將辦公室最後一盞燈關掉的人才明白其中的辛酸苦處。
創業既如此艱難,很難想像有能力、天份、野心及經驗豐富的創業家,只為賺錢而選擇創業?!當然有時隨著時間見山是山、見山又不是山,最終可能「見山是山卻又不是原本只想賺錢的那座山。」
所以創新創業是否只為賺錢當然見仁見智,但要付出代價實在太大,像犧牲「與家人享受天倫之樂時光」、「身體健康」、「其它機會成本」,及「拖累族繁不及備載的親朋好友(特別是太太)」等。若只為了賺錢,或微不足道的理由,那創業家不見得在創業路途上扛的住狂風驟雨,可能更容易一朝失敗成多年恨。
而這也是天使投資人很重要的一課,在初步評估有意投資時,就得花時間與心力理解其創業的動力—創業家個人心底深處的Mission,若只想賺錢的企業家很難有五年到十年的Vision,也因從未想過願景,也無法在同一個Mission上守住核心「有所變與不變」的迭代,所以爆發力回報機會理論上也會更少!
所以創新創業本質上帶有改變世界、改革產業,或讓某些問題更好的使命感,更須有付上代價心理準備。所以對天使投資人來說,創業家個人Mission與新創的Vision在在考驗著天使投資人的認知及判斷力。
知名管理大師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在《基業長青》(Built to Last: Successful Habits of Visionary Companies)[2]中研究百年基業長青企業後,提出個發人省思的簡潔論點:「高瞻遠矚公司的創建著多半是在造鐘…超越了產品的”生命週期”,也超越了領導人的生命。…而且能兼顧崇高理想與務實利益,他們能堅持核心價值和存在目的,不只是為了賺錢而已。但弔詭的是高瞻遠矚公司通常也都是非常賺錢的公司[3]。」
但他也強調只有少數企業在創立之初就有明確三到六項直擊人心歷久不墜理念,通常小公司在創業初期只是奮力衝刺,設法讓公司生存與成長在公司發展過程才逐步釐清理念。…但愈早釐清愈好。因為他們發現絕大多數公司都從釐清明確表達核心價值和目的中獲益。例如迪士尼(Disney)說:「運用我們的想像力,為百萬人帶來歡樂。」或嬌生(Johnson & Johnson)明確說公司存在的目的是:「為人減輕痛苦和消除疾病。」
天使投資遇到好的連續創業家還要心靈契合,就如同像「挑老婆或女婿」般嘔心壢血,因失敗而不是成功才是創新創業的常態,投五中一已是很好的成績。但好的連續創業家在選題上可展現將過去「知識、經驗與資源」,甚至「市場及顧客資源」[4]重新整合。對天使投資人來說創業家針對過往熟悉客群進行「再度創業」值得更多些留意。
創業家過去若客群或市場有重疊處,也表示著新創或可省下「時間及資金成本」,直接關乎著現金流能否充沛的將項目推送「超越死亡之谷!」若創業家過去創業經驗有著共通市場與客戶,可減少投資風險增加成功率,這或是項目較有機會突破死亡之谷的路徑之一[5]。
[2] 請參閱:柯林斯,《從A到A+》與《基業長青》。
[3] 無論天使投資人、創業家與新創領域相關的公職人員,都應對創新創業有更多元全面的認識,雖許多新創項目成功機率不高,但仍值得花政府注資支持,因為好的創業家就是商業社會領導人,領導人培養無法一蹴可及。只要項目有Mission,創業家有Vision即使失敗率與風險高,政府也應從為社會新創培力角度著眼支持。因此支持新創不全然只有短期經濟發展角度,還有國家長期核心競爭實力力積累。但對天使投資人來說,天使投資人首要Mission還是投出最好回報的項目。也只有從這,天使投資人才能夠源源不絕投資更多好的創業家。所以,創業家有解決問題與創造價值的「理念與願景」,政府就該對「社會進行長期培力」,而天使投資人則是「努力獲得最好投資回報」然後持續支持優秀的企業家。
[4] 所以無論創業家成功或失敗,在下一次創業時選擇「重覆客群」深耕策略,或可提升一些成功機率與降低失敗風險。就像眾所周知香港首富李嘉誠長期創業連續成功的軌跡,幾乎都是在前路累積收獲上不斷堆疊迭代才能有日後一飛天沖天的驚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