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錯非二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從小到大似乎養成了一個二元論的思維方式,這帶來多少困擾,明明這個世界並非非黑即白,但往往對或錯總是在考卷上、習題裡頻繁出現。

正解,想要獲得正確的答案,答對了獲得滿分,覺得人生就此完美了?

人生不是這麼一回事,所有事情都不在對或錯,只有立場,只有念頭,只有我們做了什麼然後獲得什麼,無論是從人、事、物身上獲得的,或是無形的能量,好、壞一時也說不清,那更可能的是一種混雜體,有好也有壞,好中有壞、壞中有好,不分你我,那也就更不能用二元來看待。

有人因為自己被家人責備而問我,我做錯了嗎?我犯法了嗎?

沒有啊,你確實沒有犯法,那麼是否有做錯?這很難回答,有做對的地方也有做錯的地方,就像一團黑糊糊的東西,我們做的每件事情都像是一個個黑盒子,記錄了整個過程,然後?然後我們就在死的時候才能拆解,就是人們常說的「人生跑馬燈」,那時候就會更加清楚到底自己整個人生怎麼了吧?

但難道就不能提前拆解嗎?可以的,通常不都有小提示嗎?當我們做了什麼,情緒起伏了,有點不安、有點開心、有點羞愧、有點罪惡、有點惱怒⋯⋯有點怎麼樣的狀況都是零碎的提醒,可能我們做了引來了什麼樣的後果,這個就是業力,就是我們做的每件事情被記錄下來的,如果沒有當下去理解它,關注到它,就會逐漸在我們身體的某個角落裡埋藏著,成為我們的一部份,那個能量可能再巨大些就會變成疾病、疼痛或是那些我們經常麻木認為是正常的壓力感受。

經常我們不會去意識到自己做了什麼,只想知道對於我們所在意的「他人」來說,我們自己做的「對」或「不對」。但終究那不是重點,因為「他人」不是自己,自己做的事情只能自己承受,「他人」無法感知,任何事情以客觀的角度上是無法去做評判的,也無法得知在我們身上留下的紀錄會是什麼樣的能量,好壞的比例不知道。舉例而言,「他人」看見我們用刀殺人,又怎麼知道我們是否出於好意或惡意或者是別有用心?

念頭如此重要,因為那就是一切的根本與開始,用好的念會做好的事,壞的念做出壞的事,但我們的念頭很複雜,所以只能說是比例上好壞各佔多少,但好壞無法互相抵銷,就像是切割的布就算重新縫起來也仍然看得見分割,沒有什麼是可以當作沒發生過的。

所以二元論不存在,所有事情沒有一分為二,都是存在的,比例問題罷了。

「他人」的評價不重要,自己只要覺得能夠接受自己所做出的事情之後所必須面對的一切事物即可。如果沒有辦法承擔,那就更應管好自己的念頭,莫存僥倖,心存善意總比心存惡意來的保險多了,若禁不起反撲的能量,那就謹守自己能承受的範圍。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念會收穫善念。


avatar-img
17會員
93內容數
人生探尋,目標與意義,生活中的一些想法,自己試了覺得好像是這麼一回事,可以分享,可以談談,可以隨意聊聊,發現生活,發現人生不同的觀點,跳脫原本的思考框架,找到快樂與幸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izun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果說一定要有個標題才能夠寫作,那麼就完全侷限住了思考,怎麼可能人的腦袋是完全理性的直線性思考的呢? 不具有商業性的文字,像是日記一般的內容是不被歡迎的? 是如此?那麼文學性的東西,藝術,都是屬於小眾而主觀,自娛自樂,孤芳自賞的,像是熟知的唐詩、宋詞,甚至是詩經,這些都是內心的想法,無故抒發,或許一
在面對不同的人的時候會用不同的人格面對,榮格提出的人格面具Persona。 確實是這樣沒錯,比如面對某個朋友總是會用更加輕鬆詼諧的方式去交談,而又有些朋友則是會更加謹慎,字句如何使用都要小心翼翼,怕是什麼樣的一個錯誤就會將自己的形象崩壞。 然後當接觸越來越多的人,更加社會化的時候,就會有點不知道自己
自今年年初我才真正了解自己,是個INFJ(如果不清楚這是什麼東西,建議google查詢MBTI人格特質以了解,總共有16種不同的人格特質,這是其中一種),然後又理解到自己是個共感人(高敏感族群)。 共感人與高敏感族群有些書中會將這兩類人稍微區分,原因是因為共感人相較於高敏感族群是屬於被動吸收周遭能量
有時候我們因為我們的想法是對的,可是我們如何確信我們的想法是「真」對還是「假」對? 對錯或許不是重要,但是否我們也有去感覺自己所感覺到的,有時候我們覺得我們是對的,可是卻讓自己陷入無比的執著之中,比如認為自己要養成一個「好」習慣,但養成了以後有一天沒有做就覺得有罪惡感,可能有強迫症覺得必須得做,也有
不願意面對的真相,不是只有眼前的氣候變遷,還有包含自己每天身邊會出現的各種問題。 所有人都習以為常,無論是自己的習氣或是周遭發生的各種事情,都覺得自己好像沒有問題,對於自己的生活覺得滿意,但實際上在滿意之中又伴隨著各種煩惱與痛苦,在沒有人針對這些痛處灑上鹽巴之前,都覺得像沒事一樣,而一旦戳破了看似沒
有時候我們會因為別人給予的評價而感到傷心,或是覺得自己是不是還不夠好所以被拒絕。 其實換個角度想,其他人也是人,所以他們給予的評價都是極為主觀的。 文人相輕,古自今皆是如此。對於自己的領域認為自己很了解,所以更不可能去面對其他新人或是其他或許比自己更有才華的人感到欽佩,更多的反而會是用自己的主觀去拒
如果說一定要有個標題才能夠寫作,那麼就完全侷限住了思考,怎麼可能人的腦袋是完全理性的直線性思考的呢? 不具有商業性的文字,像是日記一般的內容是不被歡迎的? 是如此?那麼文學性的東西,藝術,都是屬於小眾而主觀,自娛自樂,孤芳自賞的,像是熟知的唐詩、宋詞,甚至是詩經,這些都是內心的想法,無故抒發,或許一
在面對不同的人的時候會用不同的人格面對,榮格提出的人格面具Persona。 確實是這樣沒錯,比如面對某個朋友總是會用更加輕鬆詼諧的方式去交談,而又有些朋友則是會更加謹慎,字句如何使用都要小心翼翼,怕是什麼樣的一個錯誤就會將自己的形象崩壞。 然後當接觸越來越多的人,更加社會化的時候,就會有點不知道自己
自今年年初我才真正了解自己,是個INFJ(如果不清楚這是什麼東西,建議google查詢MBTI人格特質以了解,總共有16種不同的人格特質,這是其中一種),然後又理解到自己是個共感人(高敏感族群)。 共感人與高敏感族群有些書中會將這兩類人稍微區分,原因是因為共感人相較於高敏感族群是屬於被動吸收周遭能量
有時候我們因為我們的想法是對的,可是我們如何確信我們的想法是「真」對還是「假」對? 對錯或許不是重要,但是否我們也有去感覺自己所感覺到的,有時候我們覺得我們是對的,可是卻讓自己陷入無比的執著之中,比如認為自己要養成一個「好」習慣,但養成了以後有一天沒有做就覺得有罪惡感,可能有強迫症覺得必須得做,也有
不願意面對的真相,不是只有眼前的氣候變遷,還有包含自己每天身邊會出現的各種問題。 所有人都習以為常,無論是自己的習氣或是周遭發生的各種事情,都覺得自己好像沒有問題,對於自己的生活覺得滿意,但實際上在滿意之中又伴隨著各種煩惱與痛苦,在沒有人針對這些痛處灑上鹽巴之前,都覺得像沒事一樣,而一旦戳破了看似沒
有時候我們會因為別人給予的評價而感到傷心,或是覺得自己是不是還不夠好所以被拒絕。 其實換個角度想,其他人也是人,所以他們給予的評價都是極為主觀的。 文人相輕,古自今皆是如此。對於自己的領域認為自己很了解,所以更不可能去面對其他新人或是其他或許比自己更有才華的人感到欽佩,更多的反而會是用自己的主觀去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生命、行動、情緒、其他... 不知道,不清楚,活著是正確的選擇又或者錯誤? 人的行動在一天當中有多少是對的與錯的? 很多時候,很多時間我們都在學習,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然而這對錯的定義太過奇怪與扭曲,看似每個人都明白,但事實上誰也不知道。 小孩看著大人的舉動而學習,善良的、邪惡的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萬物無本質善惡。 但在人類世界裡,大多數人想共同活下去,因此制定出秩序。 世界裡的關係: 人與人、人與非人。在這裡人有了不同的想法,大致可分為兩類 1. 人與萬物的本質無優劣之別、「尊敬萬事萬物」、互為主體、同理心與共感。 2.人本質上有優劣之分:人類優於動物,白人優於黑人,男人優於女人,
有一派理論認為,沒有單純的壞人,只是在不對的地方,碰到錯誤的人! 這種遮羞布還真的有人拿來用。什麼時間碰到什麼樣的人,可能真的是我們自己沒有辦法左右的,但是老天爺有叫我們一定要去做什麼事嗎?找一個下台階,恐怕以後習以為常後,是自己毀了自己的人生! 記得我曾在一個老企業轉投資的新公司上班,𥚃面的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二元對立無所不在。好與壞、對與錯、成功與失敗,我們習慣用二元的標籤來看待世界。然而,這樣的思維方式往往使我們陷入執著與侷限之中,限縮我們的心靈。 當我們放下二元對立的執著,我們開始看到生命的真相:一切如你我所是,皆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無論是喜悅還是痛苦,成功還是挫敗,都是你我生
Thumbnail
我說: 是、非、對、錯...不會是真理。因為那是身為人的立場。 AI 說: 這段話蘊含了深刻的哲理,說明了「是非對錯」只是一種人類的觀點,並不是真理的絕對。 我說: 喜、怒、哀、樂...好像也不是真理,那只是身為人的情緒。 AI 說: 這段話表達了人類情緒的相對性和暫時性。
從來我只堅持自己沒錯,但是絕不去說別人錯了!這並不是我怕得罪人,而去選擇做了兩面人。而是對與錯,在不同的角度看起來,真的是有不一樣的判斷。 時常看到父子、母女在爭吵。我都是勸換個地方再吵吧!我怎麼可以說子女一定有錯呢?我不知道父母做過什麼樣的事,也沒受過子女可能受過的苦?輕飄飄的一句,子女本來就應
這不是宗教用語,就很單純是光明磊落、正人君子的作為! 一個人是善是惡、是邪是正,那本性可能是與生俱來,老天爺給的。但是方法絕對是後天學來的,這些應該不能歸咎於天了吧! 我被坑了一次或害過一次以後,腦海裡就會想出十種以上的方法,被坑害這麼多次,我最恨的不是那些羞辱,而是我成了想法很不單純的人。我常
Thumbnail
輕鬆的二分法能簡化許多複雜的東西,光與暗、是與否、對與錯、白與黑、左與右,簡單明瞭的標籤不只可以加速處理事情的速度,也能擺脫中間地帶,達到不在意甚至無視範圍最大的模糊空間的功能。
Thumbnail
這一篇文章探討了人生的基本判斷原則,包括認識個人與他人的課題、面對損失的態度,以及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規範。同時,也談到了人生智慧的三個層次:選擇、前行、與世界博弈。透過深入的思考和學習,希望能夠提供讀者新的視角和啟發。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生命、行動、情緒、其他... 不知道,不清楚,活著是正確的選擇又或者錯誤? 人的行動在一天當中有多少是對的與錯的? 很多時候,很多時間我們都在學習,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然而這對錯的定義太過奇怪與扭曲,看似每個人都明白,但事實上誰也不知道。 小孩看著大人的舉動而學習,善良的、邪惡的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萬物無本質善惡。 但在人類世界裡,大多數人想共同活下去,因此制定出秩序。 世界裡的關係: 人與人、人與非人。在這裡人有了不同的想法,大致可分為兩類 1. 人與萬物的本質無優劣之別、「尊敬萬事萬物」、互為主體、同理心與共感。 2.人本質上有優劣之分:人類優於動物,白人優於黑人,男人優於女人,
有一派理論認為,沒有單純的壞人,只是在不對的地方,碰到錯誤的人! 這種遮羞布還真的有人拿來用。什麼時間碰到什麼樣的人,可能真的是我們自己沒有辦法左右的,但是老天爺有叫我們一定要去做什麼事嗎?找一個下台階,恐怕以後習以為常後,是自己毀了自己的人生! 記得我曾在一個老企業轉投資的新公司上班,𥚃面的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二元對立無所不在。好與壞、對與錯、成功與失敗,我們習慣用二元的標籤來看待世界。然而,這樣的思維方式往往使我們陷入執著與侷限之中,限縮我們的心靈。 當我們放下二元對立的執著,我們開始看到生命的真相:一切如你我所是,皆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無論是喜悅還是痛苦,成功還是挫敗,都是你我生
Thumbnail
我說: 是、非、對、錯...不會是真理。因為那是身為人的立場。 AI 說: 這段話蘊含了深刻的哲理,說明了「是非對錯」只是一種人類的觀點,並不是真理的絕對。 我說: 喜、怒、哀、樂...好像也不是真理,那只是身為人的情緒。 AI 說: 這段話表達了人類情緒的相對性和暫時性。
從來我只堅持自己沒錯,但是絕不去說別人錯了!這並不是我怕得罪人,而去選擇做了兩面人。而是對與錯,在不同的角度看起來,真的是有不一樣的判斷。 時常看到父子、母女在爭吵。我都是勸換個地方再吵吧!我怎麼可以說子女一定有錯呢?我不知道父母做過什麼樣的事,也沒受過子女可能受過的苦?輕飄飄的一句,子女本來就應
這不是宗教用語,就很單純是光明磊落、正人君子的作為! 一個人是善是惡、是邪是正,那本性可能是與生俱來,老天爺給的。但是方法絕對是後天學來的,這些應該不能歸咎於天了吧! 我被坑了一次或害過一次以後,腦海裡就會想出十種以上的方法,被坑害這麼多次,我最恨的不是那些羞辱,而是我成了想法很不單純的人。我常
Thumbnail
輕鬆的二分法能簡化許多複雜的東西,光與暗、是與否、對與錯、白與黑、左與右,簡單明瞭的標籤不只可以加速處理事情的速度,也能擺脫中間地帶,達到不在意甚至無視範圍最大的模糊空間的功能。
Thumbnail
這一篇文章探討了人生的基本判斷原則,包括認識個人與他人的課題、面對損失的態度,以及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規範。同時,也談到了人生智慧的三個層次:選擇、前行、與世界博弈。透過深入的思考和學習,希望能夠提供讀者新的視角和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