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看以下10項投資或財經觀念,有哪幾個是你認同的: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哪幾點是你認同的?
根據Ken Fisher和Lara Hoffmans的作品《當大財經大師的獲利真相課》,很遺憾的是以上10點都是股市和財經的迷思!
這本書除了能有效幫助我們用客觀的事實來破除種種迷思之外,我認為最寶貴的是幫助讀者訓練投資的批判性思維。
為什麼投資也需要批判性思維呢?
因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誤導、甚至被操縱。
首先,讀者往往會先被那些聳動博眼球的標題吸引,至於內容是否客觀和正確,似乎沒有那麼重要。
再加上當代人習慣講效率,在吸收資訊的時候貪求快狠準,比起枯燥乏味的一手資訊(例如年報、財報或公司公告),大家更喜歡那些二手、甚至三手的「速食加工資訊」。
除了讀者本身的壞習慣之外,媒體也脫離不了責任。
無論是對於傳統媒體或自媒體來說,流量絕對為王,畢竟沒有流量就沒有收入,這對誰來說都是無法忍受的。
所以天性逐利的媒體,擅長利用引人注目的標題來吸引讀者注意,然後內容當然也是越簡單粗暴越好。
至於內容是否客觀中立也不是那麼重要,他們更在乎的是能否有效煽動讀者的情緒、挑動讀者敏感的神經。
例如最近雪大發現台灣的財經投資媒體圈,突然冒出一則關於「大陸巴菲特」的新聞。
仔細閱讀後會發現,大多數媒體(包含自媒體)主要想通過這則新聞傳遞給讀者以下幾項資訊:
光是蹭巴菲特,就能讓這個標題吸引到大多數人的目光,所以媒體已經成功了一半。
接下來大蹭特蹭主流意識形態,例如大陸股市好可怕、經濟好糟糕等,從內容上盡可能符合大多數讀者的胃口,成功地挑動他們的情緒,相關新聞也因此獲得了無數按讚和分享。
但事實真是如新聞所傳遞的那樣嗎?
首先,這件事情大概率是真的,因為大陸媒體也有相關報導,但很明顯這則新聞只是一個很小的新聞,並不像在台灣被許多媒體宣傳著。
這位投資人有沒有被封巴菲特我不知道,但實際上很可能只是媒體為了讓這則新聞有人關注,刻意在這種時候冠上這個頭銜。
只要稍微搜一下網路就可以發現,在這則新聞出來以前,大陸巴菲特的名號很明顯是其他幾位大咖投資人的。
為什麼媒體要給他冠上這個臨時的頭銜呢?
答案很簡單,試想以下兩個標題哪個更吸引你?
雖說死者為大,但客觀來說這位仁兄生前身為私募投資人的評價,確實不怎麼樣,實在很難與巴菲特產生聯想。
老實說這件事情和這位仁兄,混跡大陸財經和投資圈多年的雪大,還是看台灣網路媒體在講才知道。
原諒我孤陋寡聞吧....
其實在大陸的投資圈和社群平台,除非你跑去刻意搜尋這則新聞,不然還真的沒有機會看到這條資訊。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這條實際上在大陸(投資財經圈)是小到不行的新聞,會被台灣媒體(包含自媒體)大肆宣傳報導呢?
肯定是因為媒體嗅到了什麼,知道這條新聞在台灣會火,能有效為他們帶來流量。
實際上這段時間大陸並不是沒有任何新聞,但媒體可不願意花時間報導其他比較正面的新聞,因為他們無法像這則新聞一樣帶來流量和效益。
有點扯遠了,回過頭來聊這本書。
如果你看完之後,不妨可以重新思考投資大陸到底是怎麼樣一件事情。
是否真的如媒體、網紅、名嘴和專家們所說的那麼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