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主要是創意,抓幾個書中重點,及加上一些心得
1.平時要有收集創意的習慣,隨身帶好紀錄工具
➡️我會習慣在通勤走路的時候,捕捉靈感,然後用手機,用Google Keep記錄下來,打好幾個關鍵字,之後再找個時間,把靈感整理到其他筆記軟體,可以發展文章
➡️有時候要做報告,有些問題卡住時,也會在通勤走路的時候,想想看這些問題,當有些想法後,就可以打下來,有時會看到一些文章主題,開始思考我能發展哪一些文章
2.有參考對象,可以找出此對象所參考的人
➡️這讓我想到做報告的時候,有種找文獻的方法,叫文獻滾雪球,當看到一篇文獻,跟我報告契合度很高的時候,就可以先看看這篇文章中,哪一段參考了什麼文章,然後去找那個文章
3.模仿是複製,同化則是結合個人
➡️這讓我想到寫文章,如果剛開始寫,可以先看看這平台上的文章,參考一下文章長度、用詞、與語句,之後寫著寫著,發展出自己的風格
4.可投入多元興趣,讓不同領域想法彼此激盪
➡️這讓我想到時間管理的書,裡面會有各種學科領域,例如怎麼吃比較有精神(營養)、要睡多久(醫)、時間分配(數學)、何謂有價值和意義(哲學),有多種學科視角,可以看事情時,有更多元觀點
➡️像是人生意義的問題,原本只是純哲學,現在有生物學探討的人類起源、科技領域下的人工智慧,也都能反思這些問題,用多元方式來思考
5.找正職工作,有助於維持規律,這個工作要一定薪資,工作內容可接受,並有精力來創作
➡️之前有看過文章提到,工作有兩種,一種是耗損精力,一種是補充精力,不用二選一,而是可以兼做,兩者取個時間平衡,而補充精力方式人會有不同,像我認為閱讀和寫文章,就都算是吧
➡️而我認為多種興趣也不錯,像是之前寒暑假,如果都看書,會膩,所以看動漫、寫文章,在多種活動中,取個平衡
6.可用零碎時間創作
➡️通勤走路可以捕捉靈感,搭車的時候可以打文章或做編輯
7.有限制不會不好,設置限制,常常可以激發靈感
➡️創作時,我可以設置時間、字數、主題等限制,有時候創作時,或創作之後,會有更多靈感,但沒放進文章哩,這時候就可以先用筆記軟體收集,方便日後取用靈感,寫入新文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