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開場白
— 遜色的周邊配套 Mediocre service management
— 推廣中華文化傳承?
— 瑟縮一角的紀念品店
— 我的休閒遊覽動線
— 缺乏包裝,展覽體驗缺乏故事性
— 高級中菜廳 VS 中式星巴克,二選一的話,你會選哪個?
— 請看看人家北京故宮的創意和用心!
—————————————————————————————————
Part II 珍貴展品介紹 -- 見下篇文章
-轉水法水禽象馱鏡表
-乾隆為天下太平祈福用的鏨胎琺瑯「太平有象」
-歲朝圖插屏
-亭式內有升降塔鐘
-開光花卉人物紋執壺
-龍顏鳳姿 - 清代帝后肖像
-凝土為器 - 故宮博物院珍藏陶瓷
-「南青北白」
-展館5:器惟求新 - 當代設計對話古代工藝
-白玉雙蟹之「二甲傳臚」詳細解說
-雍正款雙桃式水丞
-乾隆款 畫琺瑯 牡丹紋 葵瓣式唾盂
-瘦面神器「花卉紋滾軸太平車」!!!
-掐絲琺瑯落地燭台
-令人放棄書寫的展館6、7
-乾隆與孝賢純皇后
說到中國故宮、紫禁城,腦海總會浮起貝托魯奇導演的電影《末代皇帝》(還有不得不提當年男女主角尊龍和陳冲逆天的顏值,以及電影開場時、坐在皇座上醜陋的慈禧太后這名亡國妖后),以及日本的電音團體神思者 S.E.N.S 所創作的bg music《故宮的回憶》。
翻查資料,原來故宮的回憶這首曲是1997年發行的,怎麼感覺好像是一個世紀前的音樂作品… 那種歷史的滄桑和沉重,果然只有日本人創作的音樂才做到。有趣的是,這首曲原為1996年NHK電視台紀錄片《故宮 〜至宝が語る中華五千年〜》的主題配樂。
紫禁城、羅浮宮、溫莎城堡、維也納美泉宮、聖彼得堡等封建帝制遺址皆為世人必遊之地,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有幸成為中國故宮的分支故然值得慶賀,心底還是默默希望香港本地製造的藝術文化有朝一日也可以登上M+的當代美術殿堂。
又,最近有關香港文學館鬧雙胞的新聞吵得沸沸揚揚,要是當年倡議成功,香港文學館可以在西九文化區佔有那怕是1%的空間,今天的荒謬情況或許就不會發生了。
的確,紫禁城/故宮是一生人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
故宮作為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皇宮,具有六百多年歷史,於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香港建造這座博物館實在出師有名,為西九文化區增添中央的厚愛和光環,想必是繼迪士尼樂園進駐香港後特區政府另一得意之作。
本身酷愛清宮歷史的本人對HKPM有相當高的期望,但是逛完後卻不太感受到館方策展的誠意…
這座造價達35億港元,由2018年初動工,耗時3年半建成的港版故宮,感覺卻是還未完全進入狀態,展覽的storytelling有點弱,展品各有各擺,夾硬加上一個所謂展示皇帝普通日常一天生活的副標題,不太能感受到展品與歷史、與明/清宮皇家生活的連結。
此外,即使開張已有一年,博物館周邊設施仍未完善,如欠缺場刊、紀念品店、館內餐飲設施。相信只要是去過參觀北京故宮,有比較之下,我頗肯定香港的故宮博物館令一眾歷史愛好者大失所望。
※HK01這篇重點展品介紹很不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必看展品全攻略 館長:北京鎮館之寶都拿來了
鎮館之寶有:乾隆皇帝的大清受命之寶玉封印 、《萬國來朝圖》、《洛神賦圖》(北宋摹本)、北宋《行書研山銘卷》(2002年,國家文物局以2999萬元人民幣購回)、南宋花卉畫《花籃圖》、《秋郊飲馬圖》 、王羲之行書雨後帖(宋臨摹本)等。
例如消失的場刊、縮在一角的紀念品店、設計奇怪位置又不顯眼的捐贈者鳴謝牆
首先,最失望的是館方未有製作介紹展覽重點和鎮館之寶的場刊。作為中國故宮的第一分支,這實在有點遜色。當我拿著那張薄薄的site map時,已經開始失望了。相比之下,康文署的HKMOA和文化博物館這兩家的展覽場刊、以至門票設計都做得很好,或許康文署要借調些人手去調教一下HKPM的同事吧。
看來籌備開館一事還是相當倉促,這樣重要的配套都做不出來,為的應該是趕在林鄭任期內邀請她去開幕禮吧!但開館超過一年,仍然未有一本正式的場刊,只得一頁地圖… 也有點兒那個吧…
見微之著,由此可窺見HKPM團隊工作太忙碌,所以只能製作這張「導覽圖」吧!
翻查博物館的新聞稿,前特首林太在2022年6月舉行的「香港賽馬會演講廳」命名典禮上表示,「即使受到過去兩年多疫情影響,香港故宮項目不單沒有超支或延誤,馬會就項目的慈善捐獻更餘下約二億六千萬元之多,並在今天由政府和馬會聯合公布,將全數撥作香港故宮日後的營運經費,特別投放在展覽及教育活動上。」
博物館的使命之一是推廣中華文化傳承,「每年推出以中華文化為主題,結合藝術和科技的教育項目… 讓學生及公眾以創新、互動的方式學習中華文化」。展覽的公眾教育小冊子是必不可少的一部份。與其在博物館地面那層擺放10多名工作人員查票、守著出入口、維持跌序、管理人群,倒不如把資源用於更有意義的地方。
地下低層演講廳大門口旁的紀念品店,很像臨時搭建,狹小隱蔽,若非前往聽講座,很難注意到這個角落。一般博物館的紀念品店通常設於入口處,可惜在地面層並未設置。唯一位置適當的是捐贈者鳴謝牆,位於地面層、靠近出口,鋪滿捐贈者名字的仿瓦片,但是有名字的和尚未有名字的瓦片卻混在一起,個人認為無名的瓦片其實可以不掛在牆的。
後記: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禮品店 【#ART EXPRESS by 商務印書館】終於在2023年5月25日開幕試業,位置在鄰近博物館廣場正門入口。
博物館在2022年中疫情高峰後如期開館,我在今年趁熱潮稍退前往參觀,主要目的是參加「特展講座系列:中國藝術對卡地亞珠寶的影響」。
當天到達的時間是12時半,花了一個小時參觀展館1–3,之後在外面吃了下午茶(離場時要索取腕帶,吃完可以再次入場),下午3時參加講座(順道好好休息),4時繼續看餘下3個館,剛好5時走人。實際參觀7個展館其實只需要約2小時 。
展品數量沒有想像中多,擺設稀疏。當然,這也減少了人潮聚集,參觀相對輕鬆。偶爾會遇到一些人在高談闊論、大聲朗讀展品介紹或聊天大笑,還有一些人(無論年齡)呆站在展櫃前,凝視著瓷器不願離開,莫名奇妙。
博物館不僅是藝術品的收藏,還需要進行詮釋,讓觀眾能夠閱讀並找到他們對所展示藝術品意義的獨特詮釋形式。我認為HKPM在詮釋展品、利用多媒體設備去引起參觀者興趣方面仍有進步的空間 — —
博物館希望觀眾獲得什麼 — — 歷史知識?器物/建築的欣賞?人物故事?互動體驗以增加對清朝歷史/文物/建築/考古的興趣?清朝歷史對當代政治和歷史發展的意義?
下篇blog會分享展覽裡令人印象深刻的13件展品,有很多事後做資料搜集時才發現展品的匠心獨運,以及其背後的時代、歷史意義。
最後,要吐糟的是,餐飲。
逛博物館其實是很累的(!),所以場館附近的餐飲場所其實很重要。我參觀的時候館內的中菜廳尚未開張,只能向工作人員拿手帶離館,走大約5分鐘到達3間向海的餐廳 — — 有金玡居、Cupping Room、Crepes & Bakes。3間餐廳也不是十分寬敞,當天我等了金玡居約5分鐘便有位了。如果再多點人恐怕會曬死都未入到去,又或者只能外賣飲品,在烈日當空下“享用”。至於M+那邊的餐廳,若要由HKPM走過去至少要10分鐘… 最麻煩的是要在離館前向工作人員取手帶,之後才可以免費返回繼續逛。真不明白HKPM管理層有沒有逛過博物館呢?為何不在博物館內建造方便訪客的餐廳?
最近發現,開始有KOL在IG分享博物館的4樓新開了高級中菜廳璟瓏軒。賓客飽覽維港美景之同時,亦能品嚐精緻粵式手工點心及佳餚,宴會廳之大可以筵開40席。而除了4樓璟瓏軒外,地下禮品店毗連一間結合宮廷飲食文化及創意的特色茶館「下江南」也開張了。
這些KOL當然對於餐廳美食美景讚不絕口,但如果你去Openrice看看食評卻發現大多是批評,多於讚賞。
我想,如果博物館有心方便參觀人士,就應該把4樓分為3–4間餐廳/cafe方便訪客吧,只讓一家高級餐廳(還要是中菜廳)獨市,擺佔4樓全層,公平嗎?!真的賺到錢嗎?(Openrice上的差評有點令人慘不忍睹)
既然西九文化管理局都要入不敷支了,但是又要堅持自力更生不伸手問政府攞錢,為何就是不懂好好利用現有資源,招展生意?
還記得早於2001年,故宮引入美帝的星巴克,引起全民瘋狂討論,論述更是昇華至民族尊嚴被入侵和踐踏的層面,後來星巴克在故宮捱了6年多後於2007年撤離。2018年故宮終於可以proudly presents,引入本國咖啡品牌瑞幸咖啡;2022年更將故宮現存的冰窖活化,打造成打卡餐廳,其所供應的特色菜品有宮廷佛手酥、宮廷特製烤鴨等,價格由幾十元至三百元人民幣不等,另外又增設直營咖啡廳及書吧(好吸引!)。
今年於國內成為大熱話題的貴州茅台latte也令我想起,數年前於北京的Pacific Coffee品嘗過二窩頭mocha,國內的創新比起香港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難怪今年復常後港人都紛紛北上消費也不願去「夜繽紛」啦,香港人實在應該檢討和努力改進~
期待日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可以作出多點創新,突破框框,放棄經營離地高級中菜廳,讓訪客在參觀之後可以在館內的文青cafe裡喝上杯龍井matcha latte歇歇腳,好好善用西九呢塊價值連城的地皮吧!
最後,分享下2012年第一次solo travel 去北京故宮的相片,那次還特地預訂了在南鑼鼓巷的四合院侶松園賓館(要熱水的話還要打電話到前台由服務員特地帶到房間…),感受下舊京城既歷史文化氛圍,當時時值初春,天氣乍暖還寒,很乾燥(咀唇乾到爆擦T_T),還記得在四合院裡的庭園吃著西式自助早餐,四周飄起漫天棉絮,現在回想起來鼻子好像有點癢…
[完]
如果你鐘意我寫既野,歡迎留言交流下啦~ 🤓另外都請幫忙:
1. 按心鼓勵鼓勵我啊 ^_^ 多多益善,少少無拘
2. 贊助我飲杯啡 努力寫多D → https://www.buymeacoffee.com/wong.ellaa
3. 挨豬 🐷 IG@wong.ellaa.movie_blog
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