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福山的《身分政治》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raw-image


俄烏戰爭打了接近兩年仍未到終局,想不到另一個敏感的地區突然又燃起戰火。2023年10月7日,控制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在毫無先兆的情況下,向以色列境內大量發射火箭彈,突破防線,擄走一批人質,殺害大量平民及外國人,然後以色列宣佈進入戰爭狀態,連日來向加沙地區猛烈轟炸,一個星期之間,當地幾十萬人痛失家園,傷亡更慘重。

這幾天全球都在關注加沙的情況,很多人重新了解以色列立國的歷史,以及幾十年來與鄰近地區的恩恩怨怨,當然也會擔心新一輪的衝突會累積更多仇恨,怒火攻心生活艱困的平民會更易被組織和煽動,互相仇殺的事會難以抑止,和平的日子離善良的人越來越遠,更大規模的暴力衝突不知會把整個地區撕裂成什麼模樣。

這幾天我追看新聞之餘,也讀了史丹福大學政治學教授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2018年出版的《身分政治》(Identity: The Demand for Dignity and the Politics of Resentment ),探討民粹崛起、民主倒退,認同與尊嚴的鬥爭,扼要地回顧了廿一世紀前二十年世界各地的政治風波。

福山認為各地的鬥爭主線不約而同從意識形態上的“左右”變成身分認同上的“族群”,所以宗教之間不同派別可以引發衝突、種族認同的差異可能會演變成大規模抗爭,性別意識或性取向意識也有機會牽引出意想不到的復仇之火。

書中提及人的靈魂有三個部分,第一是原始的物質慾望;第二是理性的計算;第三是自己的尊嚴能得到他人的認同。當今世界的很多紛爭,往往非關利益,也不涉陰謀,而是源於個人的尊嚴不受重視,唯有擴大對某一種身分的認同,借用群眾的力量,追求更大的權益。

“要是他人不公開承認我的價值,光是我明白自己的價值是不夠的—更糟的是他人貶低我,或不承認我的存在。自尊是受他人尊重而生。因為人類天生渴望獲得肯定,identity的現代意義迅速演變成身分認同的政治,也就是個人需要公眾承認他們的價值。因此,當代世界的政治鬥爭,大都與身分認同政治脫不了關係:從民主革命到新社會運動,從民族主義、伊斯蘭主義到當代美國大學校園的政治都是如此。”

當一些本來是人之常情的個人感受慢慢變成一種組織、一種力量、一動立場,很快就會被“有心人”加以利用,所以福山說:

“這或許可稱作怨恨的政治。在形形色色的案例中,政治領導人圍繞這樣的感覺來動員追隨者:這個群體的尊嚴遭到侮蔑、貶低或漠視。這份怨恨會刺激該群體要求公眾承認其尊嚴。受到屈辱、冀求恢復尊嚴的群體所承載的情緒重量,遠大於單單追求經濟利益的民眾。”

《身分政治》不只揭示問題,也試著提供解方,但我嫌他最後的結論過於樂觀,非常溫情,有點草率。好像說了一通大道理,不過只對文明發展有一定基礎,社會制度相對成熟的國家有點安慰。

至於那些處於水深火熱狀態的國度,福山似乎有意輕輕略過,大概是愛莫能助。

上一次讀福山的著作,是他的名著《歷史的終結與最後一人》剛出中譯本的時候,差不多三十年前的事了,我還記得要到香港的二樓書店才買到的。

來到這本《身分政治》,世界局勢與福山當年的預測可謂相去甚遠,不過他的書寫倒是貫徹始終,都是深入淺出地總結出一些值的警惕的問題,都是綜合新近發生的狀況嘗試證明作者的觀點,都是想討論人類社會的政治制度繼續進步的種種可能。老讀者發現他幾十年來始終如一,自然也會感到高興。

我們當然不必完全同意他的觀點,但他提出的許多事例實在值得深思,而且通常都發人深省,相當有趣。歷史並未終結,身分充滿浮想,這個世紀來到第二十三年已經發生了這麼多不幸的事,人類究竟何時方可放下成見、尊重分歧、和平共處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寂然的沙龍
19會員
145內容數
寂然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陳小娟選擇以平實的方式展示淑貞的生活日常,然後慢慢呈現各種把她壓垮的問題,影片充滿柴米油鹽的現實,卻沒有沉悶的感覺。
Thumbnail
2025/04/28
陳小娟選擇以平實的方式展示淑貞的生活日常,然後慢慢呈現各種把她壓垮的問題,影片充滿柴米油鹽的現實,卻沒有沉悶的感覺。
Thumbnail
2025/04/25
任何上司都應該清楚認識自己的領導責任,與其花時間向街外人耀武揚威,不如認真調配資源,幫助下屬順利開展工作,積極提升大家的信心和辦事能力。
Thumbnail
2025/04/25
任何上司都應該清楚認識自己的領導責任,與其花時間向街外人耀武揚威,不如認真調配資源,幫助下屬順利開展工作,積極提升大家的信心和辦事能力。
Thumbnail
2025/04/11
現在人與人之間不會直接通話,事無大小都靠發訊息溝通,可是對方不一定能馬上看到和回覆,有些人會受不了“已讀不回”而怒火中燒⋯⋯
Thumbnail
2025/04/11
現在人與人之間不會直接通話,事無大小都靠發訊息溝通,可是對方不一定能馬上看到和回覆,有些人會受不了“已讀不回”而怒火中燒⋯⋯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戰爭在這個號稱進入文明社會的現代依舊沒有絕跡,如今的巴勒斯坦正日復一日的承受以色列的軍事行動,而巴勒斯坦人的生命及鮮血也是一面照妖鏡,支持或反對巴勒斯坦建國的無非也是站在自己的利益之下,充滿雙重標準及政治算計,一場戰爭折射出國際現實及大國政治的無恥及雙標,拿支持以色列的大戶美國來說,其無恥雙重標準的
Thumbnail
戰爭在這個號稱進入文明社會的現代依舊沒有絕跡,如今的巴勒斯坦正日復一日的承受以色列的軍事行動,而巴勒斯坦人的生命及鮮血也是一面照妖鏡,支持或反對巴勒斯坦建國的無非也是站在自己的利益之下,充滿雙重標準及政治算計,一場戰爭折射出國際現實及大國政治的無恥及雙標,拿支持以色列的大戶美國來說,其無恥雙重標準的
Thumbnail
一般人的國際觀常陷入「擬人化」的謬誤,把自身在法治社會對公平正義的價值觀與認知,簡化套用在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認為國與國之間的往來,如同人與人之間一樣,遵循著普世一致的規範與道理,以至於當現實與認知失衡時,便哭爹喊娘對著空氣呼喊著不公不義,甚至做出義和團式的自殺決策。
Thumbnail
一般人的國際觀常陷入「擬人化」的謬誤,把自身在法治社會對公平正義的價值觀與認知,簡化套用在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認為國與國之間的往來,如同人與人之間一樣,遵循著普世一致的規範與道理,以至於當現實與認知失衡時,便哭爹喊娘對著空氣呼喊著不公不義,甚至做出義和團式的自殺決策。
Thumbnail
2023/10/25 清剿哈瑪斯是城鎮戰,人口密度與國際能見度都比烏克蘭的巴赫姆特、伊拉克的摩蘇爾更高。平民大量傷亡情況是「現在進行式」,西方慣執的人道之劍正指著自己。不成比例的平民傷亡,將使清剿變質成為報復,報復的背後是陰暗的「雙重標準」,雙標則是「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的大忌。
Thumbnail
2023/10/25 清剿哈瑪斯是城鎮戰,人口密度與國際能見度都比烏克蘭的巴赫姆特、伊拉克的摩蘇爾更高。平民大量傷亡情況是「現在進行式」,西方慣執的人道之劍正指著自己。不成比例的平民傷亡,將使清剿變質成為報復,報復的背後是陰暗的「雙重標準」,雙標則是「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的大忌。
Thumbnail
以巴地區是在地球上目前衝突最高的地方,而且已經蔓延很長的時間,戰爭的發生主要是彼此的能量再做調整。
Thumbnail
以巴地區是在地球上目前衝突最高的地方,而且已經蔓延很長的時間,戰爭的發生主要是彼此的能量再做調整。
Thumbnail
邁向國際戰爭的另一步 發表於 2023 年 10 月 12 日 雷·達裡奧 創辦人、CIO 導師和…成員 發表於 2023 年 10 月 12 日 關注 以色列和哈馬斯之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事情,就像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事情一樣,應該引起每個人的反感和恐懼。事實確實如此,因為這
Thumbnail
邁向國際戰爭的另一步 發表於 2023 年 10 月 12 日 雷·達裡奧 創辦人、CIO 導師和…成員 發表於 2023 年 10 月 12 日 關注 以色列和哈馬斯之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事情,就像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事情一樣,應該引起每個人的反感和恐懼。事實確實如此,因為這
Thumbnail
以色列對加薩走廊還擊一週,不出所料,民主黨掌控,只對氣候變遷和DEI(多元diversity,平權equity,包容inclusion)感興趣的『主流媒體』,開始出現不同的聲音— 開始檢討以色列。 從X上trending的『以色列戰爭罪行』到左派精英代表『哈佛學生會』挺巴勒斯坦人,聲稱以色列
Thumbnail
以色列對加薩走廊還擊一週,不出所料,民主黨掌控,只對氣候變遷和DEI(多元diversity,平權equity,包容inclusion)感興趣的『主流媒體』,開始出現不同的聲音— 開始檢討以色列。 從X上trending的『以色列戰爭罪行』到左派精英代表『哈佛學生會』挺巴勒斯坦人,聲稱以色列
Thumbnail
前言: 這週的大事,肯定是哈瑪斯進攻以色列邊境的和平音樂會,然後以色列報復宣戰,準備推平加薩走廊。 朋友很關心這場戰爭對股市的影響,我自己是沒啥心情來操作這個題材,算物傷其類吧,台灣本身也是站在類似的境況,屬於大國博弈的棋子之一。 不過真要談股市影響,我猜因為這股不確定戰事發展的情緒,短暫油價
Thumbnail
前言: 這週的大事,肯定是哈瑪斯進攻以色列邊境的和平音樂會,然後以色列報復宣戰,準備推平加薩走廊。 朋友很關心這場戰爭對股市的影響,我自己是沒啥心情來操作這個題材,算物傷其類吧,台灣本身也是站在類似的境況,屬於大國博弈的棋子之一。 不過真要談股市影響,我猜因為這股不確定戰事發展的情緒,短暫油價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