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原因使古代漢字書寫會從右到左、從上到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個問題,說是簡單可以很簡單,說是複雜可以非常複雜,我們就簡單扼要地聊一聊。

討論從右到左的書寫習慣,為什麼說可以很複雜?因為這牽涉很多問題,比如傳統的書寫材料、書寫工具,古代的書寫姿勢、書寫習慣。此外,也有學者探討中國的文化、哲學、宇宙觀,如何影響書寫方向。再者,如果跳出漢語圈,我們對比其他語言文字的書寫傳統,書寫方向的問題,還可以從文化心理、文化精神去解釋。

我們集中看看書寫材料、書寫工具、書寫姿勢的問題,其他問題則簡單帶過。需要注意的是,前人從不同方面討論書寫方向的問題,只是提出可能的解釋,問題本身並沒有必然的答案。

書寫方向,一般有左向、右向、下向幾種。大家看正體出版物,文字一般從上而下,從右到左。看簡體書,從左到右,從上到下。清朝滿文是怎麼寫的?從上而下,從左到右。有人以為書寫方向是正體字與簡體字出版物的問題,其實不然。我們去看古印度的貝葉經,也是從左到右,從上到下書寫,那跟簡體字是風馬牛不相及。

那麼,為什麼漢字有從上到下、從右到左的書寫傳統?從上到下不難解釋。漢字何時開始自上而下書寫?甲骨文就有了。甲骨文的行格,多數從上而下。至於左右,甲骨有時自右而左,有時自左而右,並不固定。到了金文,從上而下,從右到左的行款,逐漸確定下來。

到了簡帛時代,從上而下、從右至左的書寫方向,基本固定下來。很多學者認為,漢字的書寫方向受竹簡文字影響,這當然無可厚非,但其實在使用竹簡以前,類似的書寫方向,在甲骨金文已見一斑。那麼,前人為什麼特別提到竹簡對漢字寫書態勢的影響呢?相關問題很多,為免太過繁複,這裡簡單列出四個因素︰

一、早期漢字載體如竹簡、木牘,受材料的客觀條件限制,都是從上而下書寫。不過,大家可曾想過,為什麼竹簡往往是從上而下書寫,而不會把竹簡橫放,從左到右或者從右到左書寫?這跟書寫姿勢有關。

二、有關古代的書寫姿勢,近年來學者有較仔細的討論。兩漢魏晉時期,人們書寫時或站立、或跽坐,一手持簡冊牘版,一手懸肘、懸腕書寫。另外也有人提出,古人書寫時很可能跟今天一樣,是坐於案前或伏於桌上(不過,几案普及,那是中古以後的事了)。這兩種書寫姿勢,大概都是存在的。如果是站立書寫,可以想像,簡牘直向容易承托,橫向較不便於書寫和用力,這大概可以解釋為什麼簡牘文字總是縱向書寫,而非橫向書寫。

三、有人提出古代以右為尊,所以從右邊書起。我們看看更具體的原因。古人寫字,一般左手持簡,右手執筆。寫完一簡,左手放置竹簡,從右至左排列。為什麼從右至左排列?有學者認為,古代士人的衣著常常是寬袍大袖,如果左手持簡,寫完一簡,從左到右放置竹簡,左手的衣袍便容易沾染筆墨,從右至左排列竹簡則避免了這個問題。

四、大家知道古代的竹簡是有編繩編聯起來的,而且編繩的數量、位置都有講究。古代的竹簡,一般是先編繩再書寫,還是先書寫再編聯起來?就出土實物而言,兩種都有。如果是先寫後編,竹簡的排列次序,會受上面第三點影響。如果是先編後寫,也就是說,竹簡已經編好成卷,那麼書寫者無論是從左到右,還是從右到左書寫,是不是就沒有衣袖沾染墨跡的問題了呢?


文:娓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電子浮生-avatar-img
2024/11/13
(4)承上,連帶產生一個可能已經逸出這篇文章邊界不甚相干的問題。與繁中出版物比較,簡體書的問題應該是橫寫,仿英、歐文字由左至右逐字接續,與繁體由右至左的行列,在邏輯上並不構成相對。簡中舊書市場即是使用豎版、豎排,作為早期繁體古書與近代書的劃分術語。那麼,有沒有直排的簡體書寫呢?〔按關鍵字網路搜尋,2017年有香港人曾對此問題感到好奇,在坊間尋得一本《青少年的覺醒》。查該書原始出版應在1992年的香港,應該是繁體?不詳那位與我有著相同好奇心的香港愛書人買到的直排簡體是幾年版本?何處印刷?也不能百分百確定行格是自右而左,還是自右而左?但在我自己的印象裡,似乎曾經見過一本訴求小眾的簡體文學書籍,很可能該出版社相關全系列都採直排印刷。一方面,那時還沒閱您的文章,當下沒想太多,只覺得在純文學大舉沒落的時代,作為一種形式美學,作者與出版方故意以出格的方式吸人眼球,也算有趣。另方面它的年代較晚,可能不過是十餘年前的事。我拿不出書名作者等等資料,辜且就此掠過好了。〕 我感到好奇的是,簡中文化圈所見印刷文本總是橫排,但生活中以手書寫,比如留個字條,寫條剳記,會不會有人直著來?畢竟街上商店的招牌「乍看」常常都是直寫的啊!這裡必須說明:有時候看到網友上傳台灣的老電視,老電影,或懷舊雜誌、文物,乃至大旅遊時代,全省走透透,鄉下老街上的市招、標語,儘可以看到由右到左橫寫的中文。查找起來可以追溯當年文化圈曾經發生一場中文書寫方向的大論戰。有人堅持中文應該直寫,這才是王道。有人主張古代中文老早就有橫寫,匾額和橫幅就是其例。此說一出,馬上有人立刻跳出來打槍,匾額其實是一字一行的直寫格式。古代的匾額從右到左,現代則受西方文字影響,由左至右,那就只能看成西式的橫寫才說得通了。 回顧過去的爭論,重點不在於哪個才是「學術正確」。而是如果乍看之下,以為如此,就可能受其影響,人心本來如此,實然就是這樣。本來中文印刷文本都是豎排,從左到右的橫排書頻見以後,那些拿著毛筆幫人寫匾額的人,按理都是文字這一古老行業裡的專門家,見多看慣,也不免受到影響,從左到右橫著寫起字來。上面舉例提到有人在香港買到豎排的簡體書,當時港版圖書多是繁體,常見豎排,日後自然形成簡體豎排的契機。有什麼理由,簡中生活世界到處看得見「直寫的招牌」,人們的習慣不會受到影響呢?又有什麼理由,如果生活器用層面允許,古代中文為什麼沒有橫向書寫的例子呢?
電子浮生-avatar-img
2024/11/13
作者您好,我是完全的外行。想請教幾個閱讀時候閃過腦袋的問題,盼您莫見笑。 (1)『簡帛時代,從上而下,從右至左的書寫方向,基本固定下來。』(第六段)那麼,討論進行到最後一段最末一句,『竹簡已經編好成卷......無論從左到右,還是從右到左書寫』,怎麼突然就以問號結束?這一段陳述的終論是什麼?沒有後續了嗎?如果問號是反問讀者的意思,藉以表達出土文物中有從右到左,也有由左往右的案例,前面又怎麼會說『從右至左的書寫方向,基本固定下來』呢?詳情如何?還請賜告。 (2)文中論古代漢文書寫方向,甲骨金文簡帛,應該都是直寫,由上而下,自右而左。第五段『甲骨文的行格,“多數”從上而下。』應該只是閱讀與語義的問題,並沒有「不是從上而下」的特例,對吧?同段下一句,『甲骨有時自右而左,有時自左而右,並不固定』,應該也是限於直寫而言,並沒有自右而左,或自左而右橫向書寫的情況,是這樣嗎? (3)漢文從古以來的直寫習慣,受材料、生活資具,並導至坐立起臥種種姿勢的限制,一路到底,為什麼沒有變化呢?按引述學者的說明看來,「唯物」的影響還是比較大,這樣的解釋確實比較具合理性。如果桌椅筆紙衣服式樣乃至後來的雕板印刷,能夠提供不堵截、不妨害橫向書寫的可能,沒有理由不出現變化呀? 例如繪畫中的手卷,不就是橫向觀看嗎?考慮一下我自己在展場看畫的經驗:手卷雖然都是右邊展開,但常常因為作品擺放的位置,或是自己亂了動線,造成從尾端,也就是左邊看起的經驗,其實沒有明顯的違合感=視線不是一定不可以從左邊開始。我想古代也會有類似情況,難道這不會給古人嘗試「改變方向的另類書寫」提供一個契機嗎?就算是故意搞怪好了,難道竟連一個橫向或行款由左至右的例子都沒有嗎?有沒有異例倒還其次,我的問題主要是問為什麼?難道袖子寛大就綁死了人的思維,一點變通的能力都沒有嗎?我看當代影視作品,蠻多唐朝人喜歡刻意違逆世俗的觀念與價值,真的連一個反叛以右為尊,從俗成的方向突圍出去的人也找不到嗎?如果在衡情論理的天秤上,一邊是沒有實物證據,另一邊是按常識推想應當有,您覺得哪一邊份量比較重呢?
avatar-img
彈劍樓會客廳
24會員
198內容數
主筆:彈劍樓主
彈劍樓會客廳的其他內容
2024/06/14
張大千曾說在各種畫科中,他「最早學習的是人物,後來才改學山水」。
Thumbnail
2024/06/14
張大千曾說在各種畫科中,他「最早學習的是人物,後來才改學山水」。
Thumbnail
2024/06/13
張大千法號爲「大千」,亦即大千世界,是無邊無涯的,可是也有人爭議說大千亦有謊言的意思在內。因為他作為「造假高手」,仿造了不少歷代名家名作,也經常爲了名利瞞騙其他人。
Thumbnail
2024/06/13
張大千法號爲「大千」,亦即大千世界,是無邊無涯的,可是也有人爭議說大千亦有謊言的意思在內。因為他作為「造假高手」,仿造了不少歷代名家名作,也經常爲了名利瞞騙其他人。
Thumbnail
2024/06/12
上次提及張大千聰明絕頂,很懂得宣傳自己,過去亦有不少例子證明了他的智慧與能力。
Thumbnail
2024/06/12
上次提及張大千聰明絕頂,很懂得宣傳自己,過去亦有不少例子證明了他的智慧與能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以前我曾經想過,為什麼中文直行書寫時,是從右邊到左邊,而不是從左邊到右邊呢? 從右邊到左邊,有時手摩擦到寫好的字,會弄得髒髒的。古人用毛筆寫,右邊字更容易弄髒。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是用竹簡,字寫在竹簡上。 即使西元105年,蔡倫造紙後,還是有段時間,繼續用竹簡。
Thumbnail
以前我曾經想過,為什麼中文直行書寫時,是從右邊到左邊,而不是從左邊到右邊呢? 從右邊到左邊,有時手摩擦到寫好的字,會弄得髒髒的。古人用毛筆寫,右邊字更容易弄髒。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是用竹簡,字寫在竹簡上。 即使西元105年,蔡倫造紙後,還是有段時間,繼續用竹簡。
Thumbnail
這是兩年前寫的,當時因為覺得落款字不好看,才開始練寫小楷,然後,隸書就擱一邊了…(有格子的紙好用太多了啊⋯⋯) 今天臉書跳出動態回顧,覺得這張還算整齊,就貼過來😊 用宣紙寫,最累人的是要對字距行距,有時寫著寫著,整行會略偏斜,或是每行末尾字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就不那麼美觀。後來知道有印白
Thumbnail
這是兩年前寫的,當時因為覺得落款字不好看,才開始練寫小楷,然後,隸書就擱一邊了…(有格子的紙好用太多了啊⋯⋯) 今天臉書跳出動態回顧,覺得這張還算整齊,就貼過來😊 用宣紙寫,最累人的是要對字距行距,有時寫著寫著,整行會略偏斜,或是每行末尾字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就不那麼美觀。後來知道有印白
Thumbnail
1.選對毛筆與紙張 寫書法絕對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事,初學如此,有經驗者亦然,要寫出好字,首先就是要選對毛筆和紙張。 書法字體篆、隸、行、草、楷、歷代名家風格、大小,都有相對應的毛筆與紙張才能表現。 黃山谷用的毛筆紙張和蘇東坡不一樣,原因是表現的風格不同,兩者毛筆紙張互換,必然減損表現。 怎麼
Thumbnail
1.選對毛筆與紙張 寫書法絕對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事,初學如此,有經驗者亦然,要寫出好字,首先就是要選對毛筆和紙張。 書法字體篆、隸、行、草、楷、歷代名家風格、大小,都有相對應的毛筆與紙張才能表現。 黃山谷用的毛筆紙張和蘇東坡不一樣,原因是表現的風格不同,兩者毛筆紙張互換,必然減損表現。 怎麼
Thumbnail
一橫一豎一撇一捺一深一淺構成一串的手寫字畫,不拘泥於形式,不用罣礙筆順對錯,不須討人好眼色,寫得自在快樂,看得順眼就好!
Thumbnail
一橫一豎一撇一捺一深一淺構成一串的手寫字畫,不拘泥於形式,不用罣礙筆順對錯,不須討人好眼色,寫得自在快樂,看得順眼就好!
Thumbnail
無論教學與創作,我都常常強調風格與筆墨之間的關係。 要寫歐陽詢,就要用適合寫歐陽詢風格的毛筆和紙張,要寫〈蘭亭序〉,就要用適合寫〈蘭亭序〉的毛筆和紙張,以此類推。 用錯毛筆和紙張,學習的效率和創作的品質就會大大降低,甚至完全不成功。 最簡單的例子,要畫工筆,那就要用熟紙,用宣紙一定畫不了工筆。要畫寫
Thumbnail
無論教學與創作,我都常常強調風格與筆墨之間的關係。 要寫歐陽詢,就要用適合寫歐陽詢風格的毛筆和紙張,要寫〈蘭亭序〉,就要用適合寫〈蘭亭序〉的毛筆和紙張,以此類推。 用錯毛筆和紙張,學習的效率和創作的品質就會大大降低,甚至完全不成功。 最簡單的例子,要畫工筆,那就要用熟紙,用宣紙一定畫不了工筆。要畫寫
Thumbnail
有很多書法的專有名詞常常用到,但其實定義不清楚,例如筆勢。 古人的筆勢說法可以有好幾種解釋,不一定正確,就不引用了;用現代人比較容易理解的話,就是寫字時筆的角度。 筆的角度還要再分二種,一種是執筆的角度,第二種,是筆和紙的相對角度。 先說執筆的角度。
Thumbnail
有很多書法的專有名詞常常用到,但其實定義不清楚,例如筆勢。 古人的筆勢說法可以有好幾種解釋,不一定正確,就不引用了;用現代人比較容易理解的話,就是寫字時筆的角度。 筆的角度還要再分二種,一種是執筆的角度,第二種,是筆和紙的相對角度。 先說執筆的角度。
Thumbnail
常常有一些自以為見識高明的人吹噓善書者不擇筆。 會講這種話的人,通常不是真的在主張寫字不必講究毛筆,其實更多的是暗示他自己寫字很高明。然而這樣的人寫的字,多半只是自我感覺良好而已。 每個時代有時代的書法風格,除了書法家的才情天分,也是因為當代的書寫工具、材料有其特色。
Thumbnail
常常有一些自以為見識高明的人吹噓善書者不擇筆。 會講這種話的人,通常不是真的在主張寫字不必講究毛筆,其實更多的是暗示他自己寫字很高明。然而這樣的人寫的字,多半只是自我感覺良好而已。 每個時代有時代的書法風格,除了書法家的才情天分,也是因為當代的書寫工具、材料有其特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