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台語劇的樣貌,台語的優雅!/《牛車來去》(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母親在看《牛車來去》時,我一直以為又是她經年累月看的那些莫名其妙用大嗓門講話、永遠不講細節,甚或緊追著時事跑卻沒有任何舖陳與總是神來一筆也不合邏輯的鄉土劇!跟編劇朋友聊起這劇,朋友說:「劇本還不錯,可以看啦!」平台上的集數早就上齊了,我還是沒有打開來看。

說起「台語」沒有人想開口說,或是無法成為戲劇上重要的一塊,除了政治因素在那個禁方言的年代被打壓以外,我想那類總是用著丹田發聲、舞台劇誇張演出的鄉土劇也得負一大部分的責任:究竟為什麼以台語為主要溝通語言的人,都像是成天想要吵架,滿懷心機或不經大腦呢?明明台語在還沒有被禁用前,關於台灣的故事那麼多可以說,甚或像《俗女養成記》這樣大量使用台語的現代劇,為什麼就偏偏我們以台語為主要語言的戲劇,就只能看那些難以下嚥的內容?

看《牛車來去》,我彷彿回到我的童年時期,解嚴後的電視節目,有許許多多台語綜藝節目、戲劇,說著步調不怎麼快、城市還特別沒有什麼發展時隔壁鄰家發生的瑣事。與我經常用來聽「台語」的《紫色大稻埕》故事背景相仿,但沒有像《紫色大稻埕》那樣有個明確的主要人物,而是更一般的像從前聽到的、街坊鄰居的日常(我母親童年時期的日常)。

《紫色大稻埕》,三立很佛心,放在youtube,另一部年代往後拉一點也還不錯的台語劇《雨後驕陽》,台視也把它全部放上了youtube。(《牛車來去》的楊子儀也演了《雨後驕陽》,他另一部《天之蕉子》也還可以,續集就不行了XD)

那個年代的故事,撇開政治因素那些常被提及的日據時代,與很後來才解開封印的二二八事件,從小能聽到的故事,大概不外乎就那些:階級的不平等、男女的不平權,以及那些發奮向上或誤入歧途的⋯⋯多半也知道故事的走向,但卻沒有覺得「千篇一律」或是「老調重彈」的乏味,反倒是有種:過去那年代人與人之間的純樸情感,全都透過這樣的戲劇再次重現!(哪來的鄉土劇個個心懷不軌、處心積慮!)而在內心感到某種現代戲劇裡難得一見也難人可貴的溫暖。

依然記得馬如龍在《紫色大稻埕》裡曾經講出的「文雅」一詞,而格外覺得「台語」這個語言,不論是現代人用作於日常與人交談,或是能拿來闡述與表現自我內在的思想,都是個極為優雅的語言(而不是鄉土劇裡那種尖酸苛薄,當然也不是有些人特意以台語表現出的粗俗)對台灣來說,這個現在很多人急欲學習、保存與推廣的語言,不單單只是「台語不能消失」那般的搶救,而是這個語言對很多即使從小國台語夾雜環境長大的我們來說,它比見面三分情有著更柔軟的溫柔!

對比起現在追劇的風潮,《牛車來去》應該很難在眾多流行話題裡能搶到年輕人的目光(我相信我母親那輩的老人家應該很多人看。)但比起許多現代劇裡刻意又扭捏的台語經常讓人出戲,《牛車來了》著實將人拉回那個全台語年代的家庭日常、鄉鎮鄰里。

而讓人最意外的是,其實很多台灣演員,即使是年輕一輩的,台語都說得還算流利,並且是可以說來不彆扭,像日常與他人交談就會使用的語言(而不是為了演戲才學的,為了演戲學的,會有「演出來」的痕跡)只是劇本上沒有機會讓演員們用上這個語言。

台語是個極為優雅的語言,它的聲調在抑揚頓挫能好好使用的人,聽來會令人為之著迷。現階段有太多的詞𢑥因為沒有相對應的台語詞,以致溝通上會在大部分的語詞中夾雜著我們稱之的國語,而在戲劇的表現上,就多以將所有的語言轉換成「全國語」這樣的模式;事實上即使台語在九◯年代後出生的孩子都不大使用台語為主要語言,但有很大一部分的人生活中還是會有非常多的台語使用。

若是戲劇反映人生,也許寫戲的人應該把大多數的日常都放回台語這個語言,不用很精細的每個詞都需要用到,但得要先把它放回去,才有機會讓看戲的人在日常能夠脫口而出這個現代許多人極力地想要保存的語言。

是說,鄉土劇的演員台語都好得不得了,是不能給他們好一點的劇本嗎?

P.S
我剛看完一半。話說Energy的阿弟我想好久想不起來他是誰!(安心亞劇中的先生)安心亞也跟藍正龍演過《阿嬤的夢中情人》也是大量台語的電影。

《牛車來去》/2023
編劇:李岳峰、徐慧琴、李怡慶、黃品瑄(協力編劇)
導演 :李岳峰、張志鴻
主演:安心亞、楊烈、蔡昌憲、米可白、楊子儀、游安順

圖片來源:《牛車來去》Facebook(這裡有很多台語教學圖片)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723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電視.電影.聽音樂.閱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換日線的沙龍
19.2K會員
900內容數
自由工作者、上班族究竟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呢?來看線線怎麼說;業餘的時候,也來跟線線一起看劇看電影及看書;有空的話一起來學做出版、編輯和電子書吧!
換日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11
童話故事下集,依然還是個童話故事!倘若沒有那個會在睡覺進到房間裡收垃圾的媽媽,也沒有那些會聚在家裡的三姑六婆親戚!像曾學友那樣的男人根本是人間極品!呵呵~
Thumbnail
2025/03/11
童話故事下集,依然還是個童話故事!倘若沒有那個會在睡覺進到房間裡收垃圾的媽媽,也沒有那些會聚在家裡的三姑六婆親戚!像曾學友那樣的男人根本是人間極品!呵呵~
Thumbnail
2025/02/24
看到一個推理故事用一本書來講這種關於版面與閱讀之間的關係,雖然故事我沒有特別喜歡,我也會力薦所有做書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Thumbnail
2025/02/24
看到一個推理故事用一本書來講這種關於版面與閱讀之間的關係,雖然故事我沒有特別喜歡,我也會力薦所有做書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Thumbnail
2025/02/15
我甚至覺得連劇本都拋棄他們了!
Thumbnail
2025/02/15
我甚至覺得連劇本都拋棄他們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台語是個極為優雅的語言,它的聲調在抑揚頓挫能好好使用的人,聽來會令人為之著迷。現階段有太多的詞𢑥沒有相對應的台語詞,以致溝通上會夾雜著我們稱之的國語,戲劇表現上多以將語言轉換成全國語模式;事實上即使在九◯年代後出生的孩子都不大使用台語為主要語言,但有很大一部分的人生活中還是會有非常多的台語使用。
Thumbnail
台語是個極為優雅的語言,它的聲調在抑揚頓挫能好好使用的人,聽來會令人為之著迷。現階段有太多的詞𢑥沒有相對應的台語詞,以致溝通上會夾雜著我們稱之的國語,戲劇表現上多以將語言轉換成全國語模式;事實上即使在九◯年代後出生的孩子都不大使用台語為主要語言,但有很大一部分的人生活中還是會有非常多的台語使用。
Thumbnail
看《台語解放記事》這本書的過程時滿有感觸,一方面是剛看完《【東歐百年史】共同體的神話》,該書講的中東歐族群與語言複雜糾結的歷史,常常讓我對照起台灣情形,也可以跟本書討論各種議題相對照,另一方面讀本書時,更加喚起了我過去的經驗。
Thumbnail
看《台語解放記事》這本書的過程時滿有感觸,一方面是剛看完《【東歐百年史】共同體的神話》,該書講的中東歐族群與語言複雜糾結的歷史,常常讓我對照起台灣情形,也可以跟本書討論各種議題相對照,另一方面讀本書時,更加喚起了我過去的經驗。
Thumbnail
上週六衝了一場音樂劇<隔壁親家>,我有眼不識泰山,到謝幕總監致詞時,才知道這部戲演了13年了,是一部這麼好看的戲!! / 進戲院前,原本不甚期待,因為主要是台語劇,講的又是早期台灣故事的戲碼,通常這樣的戲我家之前去看會有幾個問題
Thumbnail
上週六衝了一場音樂劇<隔壁親家>,我有眼不識泰山,到謝幕總監致詞時,才知道這部戲演了13年了,是一部這麼好看的戲!! / 進戲院前,原本不甚期待,因為主要是台語劇,講的又是早期台灣故事的戲碼,通常這樣的戲我家之前去看會有幾個問題
Thumbnail
前陣子,鬧劇荒的媽媽希望我推薦幾部好看的劇。 身為台劇愛好者,自然不會放過推廣台劇的機會。於是我選了溫馨又歡樂的《俗女養成記》,女性題材容易引起媽媽共鳴,陳嘉玲成長的年代也接近我父母年輕時期,想必這部劇會讓她備感親切。 (舉例中的台劇是憑個人印象,如果資訊有誤,歡迎告知喔!)
Thumbnail
前陣子,鬧劇荒的媽媽希望我推薦幾部好看的劇。 身為台劇愛好者,自然不會放過推廣台劇的機會。於是我選了溫馨又歡樂的《俗女養成記》,女性題材容易引起媽媽共鳴,陳嘉玲成長的年代也接近我父母年輕時期,想必這部劇會讓她備感親切。 (舉例中的台劇是憑個人印象,如果資訊有誤,歡迎告知喔!)
Thumbnail
會想念全家人坐在一起看電視互相討論的情景嗎?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上一代和下一代已經沒有共通語言了?面對這個天大的文化危機,已經被體制化的我們還渾然不覺是很正常的,接下來的「雙語國家」會再製造更多的文化斷層…
Thumbnail
會想念全家人坐在一起看電視互相討論的情景嗎?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上一代和下一代已經沒有共通語言了?面對這個天大的文化危機,已經被體制化的我們還渾然不覺是很正常的,接下來的「雙語國家」會再製造更多的文化斷層…
Thumbnail
發現自己這樣的口語邏輯很有趣,不知道這是不是成為我後來語言學習和理解表達溝通的障礙?包括我在「聽話」和「辨識語調」也許都不是從「國語」的邏輯在接收,我想應該也很多人都是用台語邏輯切換成國語溝通,而在轉譯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生硬的彆扭!(或者強烈的誤解。)
Thumbnail
發現自己這樣的口語邏輯很有趣,不知道這是不是成為我後來語言學習和理解表達溝通的障礙?包括我在「聽話」和「辨識語調」也許都不是從「國語」的邏輯在接收,我想應該也很多人都是用台語邏輯切換成國語溝通,而在轉譯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生硬的彆扭!(或者強烈的誤解。)
Thumbnail
也許正是語言的關係,以母語去寫那些生活的細節、心境上的起落,都能較為敏銳地察覺出一個屬於地方百姓的日常,不需要太多戲劇性的橋段舖排,只需要用心地從心裡找到一個足以形容當下能夠傳遞情感的詞𢑥,就能把那些生命中的無奈、苦澀、喜悅、歡欣⋯⋯
Thumbnail
也許正是語言的關係,以母語去寫那些生活的細節、心境上的起落,都能較為敏銳地察覺出一個屬於地方百姓的日常,不需要太多戲劇性的橋段舖排,只需要用心地從心裡找到一個足以形容當下能夠傳遞情感的詞𢑥,就能把那些生命中的無奈、苦澀、喜悅、歡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