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隔壁親家>觀後感

2023/05/2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隔壁親家>謝幕。照片攝於謝幕時,旁邊字幕有寫歡迎攝影分享。
上週六衝了一場音樂劇<隔壁親家>,我有眼不識泰山,到謝幕總監致詞時,才知道這部戲演了13年了,是一部這麼好看的戲!!
/
進戲院前,原本不甚期待,因為主要是台語劇,講的又是早期台灣故事的戲碼,通常這樣的戲我家之前去看會有幾個問題:
1.語言:雖然孩子可以簡單聽懂台語,但講快講深或唱歌時,她們就會聽不懂(其實大人都不見得可以聽懂每一句了),聽不懂又要坐2-3小時是很痛苦的事,這時看戲就會無法放鬆,大人要分心顧及她們的情緒,一邊翻譯一邊及時回答她們對語言的疑問,又怕影響到別人,有點壓力。
2.台語劇通常容易有說道理或情勒的情節,不知道為什麼,可能這就是上一輩社交關係的模式,搬上舞台而已。有別於近期親子劇,蠻多會用故事線對這樣的思想提出反思(看親子劇比較不容易在這塊上踩雷),但以前看的台語劇就很容易視說教及情勒為理所當然的概念,傳遞給觀眾說這就是“圓滿”的概念😮‍💨。之前就帶孩子挑戰過一部歌仔戲舞台劇,充滿了說教及情勒,故事還視這樣為皆大歡喜,這種戲在觀賞時就會很擔心,下一秒你們是要傳遞什麼價值觀?(這種透過演戲直接告訴你這很圓滿的感覺,我個人覺得很暴力,連留點空間讓你反思都沒有)。然後很有趣的是,這種戲的台下觀眾都是上了年紀的人(對說教及情勒情節似乎很能接受還會哈哈大笑),全場不到幾個兒童和年輕人,對比親子劇觀眾年齡層的分布,我會很擔心,世代間的價值觀落差這麼大,二邊觀眾幾乎不重疊,給長輩看的戲,也沒有親子劇的價值觀,等於是世代間無法互相理解。
3.台語劇容易有髒話,或也可以說是台語常見的「發語詞」吧!這讓父母在帶孩子進場時也比較會有疑慮,擔心孩子看完學了些什麼回來。
4.年齡層不同,笑點不同,一個點可以讓全場觀眾全年齡層都覺得好笑,而不是有人覺得好笑、有人覺得聽不懂、有人覺得被嘲弄,真的是很難的事,這也是我覺得台語劇和親子劇觀眾很難重疊的原因之一,文化、背景、語言、價值觀都差太多,即使這二群觀眾其實就是祖父母、父母和孫子的組成。所以之前看台語劇,長輩們哈哈大笑的時候,小孩看不懂,就會問了:「他們在笑什麼?」這種問題最難在當下回答,這是需要討論的。
但上述價值觀衝突的狀況,在<隔壁親家>都沒有發生!全戲大概有70%台語、30%中文,輔以字幕,小二姐姐已經幾乎不用發問可以看完全場。回家時我們有問她,能全場聽懂嗎?她說不行啊,但我用感覺的。(光這句爸媽就覺得值得了,語言學習一開始本來就是用感覺的,嬰幼兒學語言誰背單字了?)
這部戲改編自廖風德先生的得獎作品,講述一個從糾結到釋然的人生故事,沒有講道理,但把心境變化演給你看,為什麼會這樣變化?請自己想,而這就是非常好帶回家親子討論的題材。
故事衡跨50個年頭,剛好講述了國民政府來台後到大概民國70年代左右的民歌時期,其實就是我們爸媽、小孩的阿公阿媽們成長的年代,包含了當時農村生活、土地重劃、本省外省通婚、文化語言衝擊、鄉村孩子對繁華台北的嚮往與追求、家族間情感的壓迫與支持、社會對外國人的刻板印象與崇拜等等等,還有許多不只戲裡還有戲外的人生,比如有位董事長曾經也只是在台下看戲的,看著看著也上台演出一個重要角色了,這能帶給孩子什麼啟發?我很期待與孩子的後續討論。
/
台語髒話在這部戲還是不能免,不過之前有看過其他台語劇,雖也講髒話,但我家孩子並沒有特別著重在「髒話」本身,我們家焦點還是能放在對故事及文化的討論(髒話可能也是我們討論的點,但會著重在髒話背後文化及情緒上)。如果家長會介意這點的,可能還是要斟酌進場看台語劇。
台語劇有前述的特徵,似乎是「兒童不宜」,為什麼我們還會帶孩子去看?一來是因為我們家很愛看戲,從兒童劇到親子劇,觀察全家愈來愈能接受多元題材,不侷限在童話或專為兒童設計的故事。既然行,我們就多試試看。二來是,縱使不喜歡台語劇的那些特徵,但它們就是切切實實的存在台灣社會(不然也不會還是有市場),看懂它、理解它,就比較不會排斥它,甚至可以重新詮譯它。帶孩子理解那些文化形成的背景及原因,至於孩子喜不喜歡、怎麼看這些事,孩子自己會有答案。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麗文律師
麗文律師
身兼雙寶媽、妻子、媳婦、女兒、執業律師,也同時想要再圓自己的創業及寫作夢。 民事/家事/勞工/經驗談/隨筆/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