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再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在這個只有自己能為自己下半生買單的世界裡,很多原先懷有結婚生子就可安度一生的女人卻發現,生小孩不只折損自己的健康和生命,還會被男方當做是威脅和綁定的手段;養小孩被當作是為了存自己的退休金,費心耗力還得不償失;更麻煩的,要小心對小孩說出這句話:

「我這樣做都是為了你好。」

對,生育反映的只是生理活動的結果;教養才是社會文明的產物。不是所有的母親都懂教養。

但大多數的時候,懂教養和不懂教養的母親都必須承擔主要的教養責任,辛勞之餘還要冷不防被大眾文化嘲諷:

「妳的孩子不是妳的孩子。」

在孩子都很進入軌道的時候,他們的成長和成就都是社會的貢獻,媽媽不能獨享功勞

而一旦如果小孩有什麼事,「家庭教育」就會被拿出來要負全責,妳生的孩子就又變成是妳的孩子了。


當Tiktok,電視和同儕壓力皆深刻地影響小孩成長的年代,西方關於教養的那句俗諺就格外深得人心: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要育成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子的資源。

在社會能夠給予母親充份的支持前,請不要再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韓式紫菜包飯三明治

韓式紫菜包飯三明治



不要再對願意付出的人指指點點! 多給母親和母職一些掌聲和鼓勵!



avatar-img
1會員
4內容數
浮雲遊子、天地一沙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mall Talker's salon 的其他內容
這篇比較像是和女性友人之間的閒聊。 要定義「偽善」,首先要界定什麼是「善」。 遇到偽善之人,可選擇把心掩住,讓澄澈坦誠留給值得的人。
當時成就的,就是現在的回憶
Small Talks 心得交流 互相尊重 雲淡風輕
這篇比較像是和女性友人之間的閒聊。 要定義「偽善」,首先要界定什麼是「善」。 遇到偽善之人,可選擇把心掩住,讓澄澈坦誠留給值得的人。
當時成就的,就是現在的回憶
Small Talks 心得交流 互相尊重 雲淡風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千萬不要覺得經濟獨立是一切解案,父母的無能正在藉由你的「懂事」來開脫。
Thumbnail
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來治癒 如果真的沒有自知要當爸爸的身分 真的不要生小孩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既然選擇生了就該認清現實去面對 不要總是控制不好自己的私人情緒 又老是把錯誤合理化都歸咎於他人 - 全職媽媽挺不容易,不是只有表面看到的光鮮亮麗 照顧孩子是份沒有收入的工作 社會在職上班一天
育兒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事,只是社會怪罪的都是女性沒有教好孩子,但是難道男人射完一發精子,就沒他的事了嗎? 自己找到自己的生活價值,自己認同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當你自己愛自己時,社會的畸形框架與道德綁架, 才不會影響你,不論你是男是女,或對於孩子來說你是爸爸、媽媽、或是養育的親人。 因為當
等你當家長你就知道了。 這句話,希望在此能提供些新的觀點與思考 關於為什麼我們這一輩人不再像以前一樣將生兒育女當作義務 關於為什麼為什麼會不斷重複父母的養育模式 因為「養育」不是對應他人(孩童)所產生的行為 而是基於我們個體的人性
Thumbnail
過去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理應充滿和樂歡笑的環境,但後來在許多社會案件中理解家庭失能確實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甚至將來會對社會造成影響。 也因為如此,我們不應該把教養當成是不容外人置喙之事,而是應該以長遠的思維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不帶給社會負擔,並且能完全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獨立人格,我想這才是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每回出門,大家都稱讚我把兩個女兒教的很好,實際上,兩個女兒的教育是我人生最大的挫敗! 從小我就看出大女兒很女性,不論優缺點;小女兒就是大喇喇的。所以很早我就用養大俠的方式去養大女兒,用養公主的方式來培育小女兒。結果公主還是公主、大俠依舊是大俠。 後來我發現了,孩子想長成什麼樣子,早就註定好了。我
Thumbnail
過去,人們常說:「天底下沒有不是的父母」。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逐漸發現世界並非如此單純,在資訊快速流通的時代,我們得知可惡的父母不在少數。不是從小狠心虐待,就是不當的管教,造成孩童心靈受創,影響成年後的人格發展。   古人也告誡我們:「百善孝為先」。我們無法選擇父母,也無法選擇孩子,現在因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烏烏醫師說:「只要這個社會還有女人因為『沒有生孩子』被責怪,就表示我們努力的還不夠」。 我想照樣造句:只要這個社會還有女人因為『不想親餵孩子』被責怪,就表示我們努力的還不夠」。    前幾週朋友和我分享他在一個幼兒團的場合,說他自己身為母親,只有孩子出生前兩個月短暫享受一下親餵
Thumbnail
千萬不要覺得經濟獨立是一切解案,父母的無能正在藉由你的「懂事」來開脫。
Thumbnail
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來治癒 如果真的沒有自知要當爸爸的身分 真的不要生小孩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既然選擇生了就該認清現實去面對 不要總是控制不好自己的私人情緒 又老是把錯誤合理化都歸咎於他人 - 全職媽媽挺不容易,不是只有表面看到的光鮮亮麗 照顧孩子是份沒有收入的工作 社會在職上班一天
育兒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事,只是社會怪罪的都是女性沒有教好孩子,但是難道男人射完一發精子,就沒他的事了嗎? 自己找到自己的生活價值,自己認同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當你自己愛自己時,社會的畸形框架與道德綁架, 才不會影響你,不論你是男是女,或對於孩子來說你是爸爸、媽媽、或是養育的親人。 因為當
等你當家長你就知道了。 這句話,希望在此能提供些新的觀點與思考 關於為什麼我們這一輩人不再像以前一樣將生兒育女當作義務 關於為什麼為什麼會不斷重複父母的養育模式 因為「養育」不是對應他人(孩童)所產生的行為 而是基於我們個體的人性
Thumbnail
過去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理應充滿和樂歡笑的環境,但後來在許多社會案件中理解家庭失能確實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甚至將來會對社會造成影響。 也因為如此,我們不應該把教養當成是不容外人置喙之事,而是應該以長遠的思維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不帶給社會負擔,並且能完全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獨立人格,我想這才是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每回出門,大家都稱讚我把兩個女兒教的很好,實際上,兩個女兒的教育是我人生最大的挫敗! 從小我就看出大女兒很女性,不論優缺點;小女兒就是大喇喇的。所以很早我就用養大俠的方式去養大女兒,用養公主的方式來培育小女兒。結果公主還是公主、大俠依舊是大俠。 後來我發現了,孩子想長成什麼樣子,早就註定好了。我
Thumbnail
過去,人們常說:「天底下沒有不是的父母」。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逐漸發現世界並非如此單純,在資訊快速流通的時代,我們得知可惡的父母不在少數。不是從小狠心虐待,就是不當的管教,造成孩童心靈受創,影響成年後的人格發展。   古人也告誡我們:「百善孝為先」。我們無法選擇父母,也無法選擇孩子,現在因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烏烏醫師說:「只要這個社會還有女人因為『沒有生孩子』被責怪,就表示我們努力的還不夠」。 我想照樣造句:只要這個社會還有女人因為『不想親餵孩子』被責怪,就表示我們努力的還不夠」。    前幾週朋友和我分享他在一個幼兒團的場合,說他自己身為母親,只有孩子出生前兩個月短暫享受一下親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