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讀到張庭怡〈地圖〉一文,心裡頗有感觸。
我是地圖創作者,也是文中所說的「編纂課本的大人」,工作內容包含把離島連同經緯線剪下,重新貼在地圖邊緣淺藍色海域的地方。這段描述非常生動。運用現代的電腦技術,做地圖用不到剪刀膠水,連滑鼠的剪下貼上都可以省略。以我個人的作業習慣來說,只要在原本的地圖上拉開一個新的圖面,把島嶼拖曳過來即可,就能把各不相干的地區拼湊在在同一張地圖上。
一個地方有中心,也會有邊陲,如同磁鐵N極和S極注定並存。在繪製全國地圖時,為了盡可能放大我們認定的中心區域──臺灣,邊陲地區因此被迫用黑色方框重新安置在地圖邊緣。黑框暗示讀者「這些島嶼不在這裡」,而是坐落在以中心區域為主的地圖之外,地圖之外的遙遠所在。
邊陲也有分等級。在全國地圖之中,通常只有金門與馬祖地區會被「剪下貼上」,其他外島如澎湖、小琉球、綠島、蘭嶼、龜山島等,通常都安好處在他們原本的位置上。另外一些島嶼,東沙島、太平島、釣魚臺……則是會被捨棄,他們連擁有黑框的資格都沒有。
何以如此?從地圖科學的角度思量,距離遠近是一個反射性的推測。距離近的留在原地,距離遠的重新拉近一點,距離更遠的乾脆就捨棄吧!可是,有這麼簡單嗎?地理學的訓練告訴我事情肯定更複雜,這其中必定還有歷史的、族群的、政治的、以及其他未見的因素混雜其中。反思自己作為一名製圖者,好像只是蕭規曹隨,前人這樣畫我就跟著畫,不曾細思其中的緣故。
當邊陲成為中心,新的邊陲也會隨之生成,並且同樣以彆扭的模樣並存在地圖上。澎湖地圖,望安與七美是邊陲。望安鄉地圖,望安島與將軍嶼成為中心,東吉嶼、西吉嶼、東嶼坪嶼、西嶼坪嶼……是邊陲。這樣一層一層下去,有中心,就有邊陲。
不過,邊陲未必都在地圖邊緣,中心與邊陲地區的距離可以靠得很近,就像馬祖地圖一樣。儘管馬祖四鄉五島彼此距離遙遠,但在地圖上仍經常被剪貼拼湊在一起。有時候東莒西莒會被貼在南竿的東方,有時候又被貼在南竿的西南方。四鄉五島缺一不可,彷彿遺漏任何一座島都不是完整的馬祖了。只是這些因人而異的拼貼地圖,恐怕難免外人感到混淆。究竟這些島嶼位於何處,距離又有多遠,恐怕仍要仰賴跨國企業的電子地圖來協助釐清。
地球磁場會逆轉,地圖中心與邊陲也會逆轉。數十年前的中華民國地圖,在廣袤的秋海棠疆域之中,臺灣僅占不到百分之一的空間落在地圖右下角。如今,以中華民國為名的地圖已相當罕見,臺灣地圖取而代之。臺灣成為地圖的中心,那片秋海棠完全被排除在地圖之外,連邊陲都稱不上了。
地圖從不中立,地圖展現情感與權力!
附圖是一張馬祖地圖。上半部的兩座島嶼是東引和北竿。看起來他們就在隔壁,其實距離50公里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