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銘順:遊戲互動的生命創造論與相忘於江湖的人生哲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卓銘順〈相濡以沫-倚〉2022

卓銘順〈相濡以沫-倚〉2022

20幾年前開始注意卓銘順的創作,著眼於他居家及工作室前的那個小小的池塘。池子裡收集了他所重視的臺灣原生生物,在進入他的工作室前,他會耐心地一一為你介紹池子內的生態種類,就像他用鈷藍一筆一筆彩繪在陶瓷器上一般。當時他用青花工筆彩繪結合陶版成形完成各種實用容器,茶具、花器、陶燈、香薰器等,融合他自己的小天地,創造與人分享的樂趣。在一個理想的世界裡,透過陶土與人互動,創造一個共享的關係,一開始就存在他的創造宇宙觀之中。

隨著家庭成員的擴張,庭園中的小池一度荒蕪,但是兩個女兒的照顧成為他創作之外的生活重心。同時在陶藝工作室中工作與帶小孩,其實是相當不容易的,既要維持孩童所需的乾淨與有求必應;還得間斷地調整工作狀態與空間,但這期間維持了好長一段,甚至還做了一個個展,滿滿都是在蟲蛹中的寶寶的臉,可見生活本身融入他的創作之深,以及他們之間不可分割的連結。

卓姓是鶯歌的大姓,雖然卓銘順本身出身農家,但在鶯歌應該沒有人沒有親戚是做陶的。在大地間成長讓藝術家與土地有著深厚的連結,歷經與家人一起從事家庭代工,高中時期在茶壺石膏模工廠當學徒,這些歷練直接展現在成立工作室專注於自身的陶瓷創作之後。從2001年桃園縣文化局中壢藝術館「野地生機」卓銘順陶藝創作個展、2003年台北市磁瑤陶藝「坐看雲起時」陶椅個展、2005年 苗栗縣當代陶藝館「多元結構體」陶藝創作個展、2007年臺北縣陶藝家的店「信仰自然」陶藝個展,這些個展的主題都能看出他與自然的關係與信念。

圖一:〈大風吹吹什麼〉2007

圖一:〈大風吹吹什麼〉2007

在這期間2007年陶博館臺北陶藝獎以「陶與聲音」作為主題,卓銘順的〈大風吹吹什麼〉(圖一)獲得主題獎首獎。這作品可視為他互動性陶藝創作的一個里程。接著2009 在鶯歌陶瓷博物館舉辦的「生態紀錄器陶藝造形創作展」與他的碩士論文《「生態記錄器」陶藝造形創作》一起發表,揭露了他階段性作品討論的核心。正如其論文所說:「互動性的設計是我陶藝創作的主要特質。」此件作品以單片的花朵組成一組花朵形狀的互動裝置,兒童可以坐在弧形花瓣的座椅上[1],像在玩搖椅一般前後搖晃,花朵內安裝的陶珠會在晃動時撞擊內部結構的路徑,藉此發出不同的聲音,可以單人自己玩也可以跟其他朋友一起發出陶的聲響。

陶藝使用在茶道具上,一直有一部分用來創造人、物、器之間的互動性,作為人際關係與自我交流之用途。〈大風吹吹什麼〉將原本在桌面上雙手與上半身使用的互動道具延伸到人體全身,而且使用較少被觸及的陶瓷內外碰撞的聲音。這次的擴展不僅從陶的五感探索,也開啟了他個人對於陶與人體關係的介面。同時,離開了桌面來到地面之後,陶在空間延展上的可能性成為下一個階段的主題。2009「生態紀錄器陶藝造形創作展」中對於互動的探索將自然、物件與人的感官可能關係,經過各種設計,像是一則一則童話寓言一般引導體驗者進入體驗的故事中進行互動,並且在感官的回饋之外提醒人與自然相處的哲理。〈法布爾生物探索櫃〉與各種生物先握手再了解、〈生態平衡檢測儀〉以樹木與金幣砝碼進行平衡、〈物種指紋生產器〉用生物身體的紋路擠壓拓印在身體上,以海陸空生物的外在紋路來覆蓋人體指紋的生物識別,破除了以人為中心的生態思考,也預示了接下來共生體的理念。

卓銘順的創作表面是規劃與互動,內在則源於觀察的樂趣與自然合一關係的深切渴望。從最早透過對生態的描繪來連結自然,之後創作能可以在泡茶過程中組裝、互動的茶具,到身體遊玩的組裝互動遊具,到  〈法布爾生物探索櫃〉、〈物種指紋生產器〉(圖二)階段,人與物件的關係經由自然的引導,逐漸打破物我的空間,融合成一體,也成為日後物我共生階段的前驅。

〈物種指紋生產器〉2009

〈物種指紋生產器〉2009

2017年在當代陶藝館發表的「在生物時代之後 ─ 卓銘順創作個展」以精密陶瓷為材料,讓作品可以更輕薄堅硬,透過科技的材料與風格來創造出具生命形態的器物,如〈走獸G〉 (圖三)。2019年共生的實體出現:「牠逐漸演化出能走會動的『足』,恣意的在茶席上四處走動,……也因此執壺人的手不再只是手,延伸於手掌末端的是另一個嵌合體,成為一個能和人分享存在感的『活物』。」如作者所言:「這種新形態的『共生體』能讓人擁有專屬於自己與茶壺的關係,而茶壺造形與動態也不斷處於變化之中,可以是閑散的漫步,也可以是激情的躍舞。這種奇幻的共生關係,模糊了人與物的界線,跨越了有機物與無機物之間的鴻溝[2]。」作者繼打破人與生物之間的隔閡之後,又進一步打破了物我的界線,創造新的混種,不只是以人為主體使用器物,而是以器物為主體人體成為器物的肢體。〈Cyborg Y(teapot)賽博格 Y〉(圖四)為了達到器物某部分存在的目的,肢體的動作是有所限制與規範的。例如茶壺終究要出水注水,無論手與器物如何共舞,最終還是會完成一特定的動作,這在肢體同意進入器物進行協作時,就已經達成這樣的「意識合一」,而他們的共生就是始於這樣的協同目的而開始。

圖三:走獸G2018

圖三:走獸G2018

圖四:Cyborg Y(teapot)

圖四:Cyborg Y(teapot)

透過「共生體」,作家甚至在器物的使用上,探討了「意識」與「靈魂」在物質上存在的可能,或者說是關聯性。將器用的審美、功能向來的討論,透過想像力擴張到哲學的範疇,陶藝家所賦予的會不會不只物質形態,而可能是具有能量的生命形態:「再細細探究這『共生體』,不論是人的肉身或是茶壺的構件,都是由極其平凡的各種有機物與無機物所組成。這些肉眼所能看得到的物質,只是用來承載『意識』的軀殻,而『靈魂』在後台主導著情感的波動,牽引了能量喚醒物質。當茶壺與執壺者的共生體在席間擁舞之時,是誰穿梭在虛無飄渺複數時空呢?此刻是否也如莊周夢蝶,分不清我是壺或壺是我?」

疫情開始之後,世界的轉變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狀態,讓卓銘順與物的關係又再入另一個層次,提出了賦予器物生命的方法:互動。探究作者所說的器物的生命,並非僅是形容詞,而是有如作家自己信念的堅定存有:「對我而言,陶瓷器雖然無法自主活動也不能繁衍生殖,但牠們卻能夠透過使用的過程與人進行親密的『互動』,並且如如實實的『活』在我們身邊。這種人與器物之間的互動性是我在創作中最珍視的特點,無論是一個平凡的陶杯或是一把好用的茶壺,都具有很高的互動性。當我們在使用這些器物時,比起一般靜態展示的物件,更具動人的溫度與靈魂。如同神話故事中女媧『摶土造人』,陶藝創作的過程就是把看似沒有生命的泥土,透過思想與情感的轉化並塑造成為有生命的物件。」

卓銘順的創作論應不能只說受到遠古創生神話團土造人的啟發,而是自己的經驗以神話驗證,但以創作論而言則更接近先秦時代的「形神論」的哲學討論。但對他而言,器物的內涵或是靈魂與外在形式並非對立或是高低,透過創作過程中如《荀子·天論》所说:「形具而神生」的賦神於形,使物件具有生命,並於互動的過程達到心手兩忘、物我兩忘的融合境界,而具有溫度與靈魂。


《莊子.大宗師》裡有一段話:「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疫情期間所發展出的2022〈相濡以沫 〉系列(圖六、圖七),從透過空氣口沫傳染的病毒傳染方式幽默地點出人類相互依存又交互傳染的狀態,進而指出莊子美學中的社會關係「相忘於江湖」。在這個系列中的作品已經演化成為決定距離與關係的中心主體,不只人的手成為茶壺的肢體,人體之間的距離與姿態都由器物生成時就設定好了。臺灣陶藝雙年展開幕式中以〈相濡以沫 〉為主題演繹的現代舞中,作品儼然成為儀式中的祭器。這種設定在〈刺青花〉(圖五)系列作品中已然形成,從〈物種指紋生產器〉發展而來的〈刺青花〉,有如設置在牆面上的一間陶器帽狀小屋,人體進入那個空間中,前方面部被遮掩,面對陶器內部的結構,人透過自身向前方的內部構造按壓,在額頭前留下印記,陶器授與的印記。整個過程充滿儀式性與神秘象徵,甚至值得進一步以人類學及心理學進行探索。

〈刺青花〉2015

〈刺青花〉2015

疫情過後,經過多年重新來卓銘順工作室,屋前的生態池依舊生意盎然,工作室內依舊井然有序,窗明几淨。席地而坐在地上,抬頭遠遠樓梯後方掛了一幅書法名家杜忠誥的「君子之交淡如水」書跡,此句源於《莊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對照這幾年的〈相濡以沫 〉系列作品,深刻感覺到以遊戲互動態度,精密思索陶藝創作表現的卓銘順,內在與千年前的哲人們的深層連結。

 *作品圖片由作家卓銘順提供。



[1]作品影音紀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JKer3iKw9o

[2] 卓銘順,《「生態記錄器」陶藝造形創作》,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2008。





avatar-img
4會員
22內容數
如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老庫頭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近年來在大型國際展覽中隨著少數族裔、弱勢社群、地方知識與社會參與成為關注的焦點,其中以地方的技術與故事,透過工藝或是集體手工製作的方式成為物件或事件展出已經成為國際雙年展中的櫥窗之一。以「工藝」為主題的韓國清州雙年展今年邀請對當代藝術議題與工藝皆具豐富策展經驗的康在永擔任策展總監,為疫情後的人類世提
這次交流期間新認識幾位「夫人」。這些夫人各自原本就事業有成,但是得知其另一個夫人身份時,更發現不同種面向的有趣。原先就認識了約20年的一位策展人,好像也是幾年後才知道她是某位具影響力的國際策展人的夫人,而他之所以選擇她,聽說是因為她很獨立,什麼事都能獨立完成。我認識的她確實也是如此,格局特別大沒有什
久違策展之依然艱難之作 策展人此次的展覽是繼2001年〈曾愛真1955-2000〉特展,22年之後的久違之作,久違之後依然是個肩負挑戰重任的擔當。當年陶藝家曾愛真的紀念展,印象中也是在一個突發狀況的情況下臨陣接手。這次的展覽從展覽入口的主題面板造形設計,就能發現這展的拮据不同以往,或許還有各種限制
一直覺得街角門前的小花盆們,是現代都市密集生活中與自然聯繫的一種集體潛意識,不然怎麼獨棟的家戶都有咧!即使有花園的也都是。 像一支天線伸向衛星,這些盆栽們橫向伸向一個遠處召喚的原始蓋亞森林…… 差一點就想用這概念做一個作品,還好那個聯盟取消了,不然也挺費事的 「花園在路上」是十年來一直從事的園藝活動
如果你也是那種餓不死的? 也不是真正生在貧戶到可以有動力奮發圖強,也不是想都不用想就是要往功名利祿直奔,那你就是那種餓不死的?想想那些餓不死的時間,祂們是想讓我做什麼?我們不都一直這樣在想嗎?想來看去都沒有一樣像自己,不是嗎? 那種給你一堆時間資本的條件,沒有外在社會價值的動機干擾,而我們就只看到不
臺南巷弄好適合穿越劇 男主騎摩托車停在巷口 女主走進巷內找一家店 提著安全帽探著頭轉彎 兩個彎後抬頭看見木造 圍欄上近午的日光刺眼 低下頭凝神在一面磚牆 回身剛剛的白門司康店 剛拍下照片怎麼就不見 男主繞了半個街區找車位 後悔出門前沒帶到的手機 就該不怕麻煩回頭去拿的 好吧我真是悶到才會這樣
近年來在大型國際展覽中隨著少數族裔、弱勢社群、地方知識與社會參與成為關注的焦點,其中以地方的技術與故事,透過工藝或是集體手工製作的方式成為物件或事件展出已經成為國際雙年展中的櫥窗之一。以「工藝」為主題的韓國清州雙年展今年邀請對當代藝術議題與工藝皆具豐富策展經驗的康在永擔任策展總監,為疫情後的人類世提
這次交流期間新認識幾位「夫人」。這些夫人各自原本就事業有成,但是得知其另一個夫人身份時,更發現不同種面向的有趣。原先就認識了約20年的一位策展人,好像也是幾年後才知道她是某位具影響力的國際策展人的夫人,而他之所以選擇她,聽說是因為她很獨立,什麼事都能獨立完成。我認識的她確實也是如此,格局特別大沒有什
久違策展之依然艱難之作 策展人此次的展覽是繼2001年〈曾愛真1955-2000〉特展,22年之後的久違之作,久違之後依然是個肩負挑戰重任的擔當。當年陶藝家曾愛真的紀念展,印象中也是在一個突發狀況的情況下臨陣接手。這次的展覽從展覽入口的主題面板造形設計,就能發現這展的拮据不同以往,或許還有各種限制
一直覺得街角門前的小花盆們,是現代都市密集生活中與自然聯繫的一種集體潛意識,不然怎麼獨棟的家戶都有咧!即使有花園的也都是。 像一支天線伸向衛星,這些盆栽們橫向伸向一個遠處召喚的原始蓋亞森林…… 差一點就想用這概念做一個作品,還好那個聯盟取消了,不然也挺費事的 「花園在路上」是十年來一直從事的園藝活動
如果你也是那種餓不死的? 也不是真正生在貧戶到可以有動力奮發圖強,也不是想都不用想就是要往功名利祿直奔,那你就是那種餓不死的?想想那些餓不死的時間,祂們是想讓我做什麼?我們不都一直這樣在想嗎?想來看去都沒有一樣像自己,不是嗎? 那種給你一堆時間資本的條件,沒有外在社會價值的動機干擾,而我們就只看到不
臺南巷弄好適合穿越劇 男主騎摩托車停在巷口 女主走進巷內找一家店 提著安全帽探著頭轉彎 兩個彎後抬頭看見木造 圍欄上近午的日光刺眼 低下頭凝神在一面磚牆 回身剛剛的白門司康店 剛拍下照片怎麼就不見 男主繞了半個街區找車位 後悔出門前沒帶到的手機 就該不怕麻煩回頭去拿的 好吧我真是悶到才會這樣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外遇是一場感情的試煉,撕裂了信任,也暴露了關係中的隱形裂縫。它讓人深陷傷痛與困惑,但同時也提供了一次重新審視自我與關係的機會。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度解析外遇的成因、對愛情的影響,以及如何在裂痕中找到修復或重生的可能性,幫助你面對這場情感的挑戰,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稍早跟朋友聊天,她向我詢問一個關於現階段她所遇到的一個選擇,目前找不到答案,一切混沌不明,問我她是不是一個「靈性沒有升級的」鬼打牆之人?電話打來的時候,恰好從行天宮參拜結束,我就一路從行天宮走到
有一頭鯨魚,到今天還一直在人們心中唱歌。牠從一生下來,聲音的頻率就比較高,有 52 赫茲那麼高。所以別的鯨魚聽不到牠的聲音,也聽不懂牠的意思。這頭音頻特殊的52 赫茲鯨魚,從被發現後就持續引起關注。科學家長期探尋,希望能找到其他的 52 赫茲鯨魚,據說後來真的有人發現一群「52 赫茲」在同時鳴唱。
  你心中有故事,卻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出來?   你想寫小說,打開文檔,卻發現自己的腦袋跟word一樣空白?   你想動筆,卻發現每個人寫的小說都長得不太一樣,讓你無從參考?   那麼,這篇針對小說格式的教學文,應該可以幫上一點忙。   許多人都想寫小說,卻不是每個人都注重基本格式。然
外遇是一場感情的試煉,撕裂了信任,也暴露了關係中的隱形裂縫。它讓人深陷傷痛與困惑,但同時也提供了一次重新審視自我與關係的機會。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度解析外遇的成因、對愛情的影響,以及如何在裂痕中找到修復或重生的可能性,幫助你面對這場情感的挑戰,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稍早跟朋友聊天,她向我詢問一個關於現階段她所遇到的一個選擇,目前找不到答案,一切混沌不明,問我她是不是一個「靈性沒有升級的」鬼打牆之人?電話打來的時候,恰好從行天宮參拜結束,我就一路從行天宮走到
有一頭鯨魚,到今天還一直在人們心中唱歌。牠從一生下來,聲音的頻率就比較高,有 52 赫茲那麼高。所以別的鯨魚聽不到牠的聲音,也聽不懂牠的意思。這頭音頻特殊的52 赫茲鯨魚,從被發現後就持續引起關注。科學家長期探尋,希望能找到其他的 52 赫茲鯨魚,據說後來真的有人發現一群「52 赫茲」在同時鳴唱。
  你心中有故事,卻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出來?   你想寫小說,打開文檔,卻發現自己的腦袋跟word一樣空白?   你想動筆,卻發現每個人寫的小說都長得不太一樣,讓你無從參考?   那麼,這篇針對小說格式的教學文,應該可以幫上一點忙。   許多人都想寫小說,卻不是每個人都注重基本格式。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流形:2024臺灣當代雕塑展】 今年又來到遠得要命的朱銘美術館看展了! 此次的觀展重點是《流形:2024臺灣當代雕塑展》。 該展借用「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中的「流形」為題,聚焦臺灣當代雕塑藝術。
Thumbnail
裝置藝術是一種獨特創作形式,追溯到法國藝術家杜尚。 「失聲畫眉之歌」探討數位時代的記憶議題,文本、水墨長卷、遮陽網、展牆,模擬社群軟體窺看私人情感的多重視角,觀者透過不同的觀賞狀態,感受作品的多維時空。 裝置藝術的魅力在於觀眾可以走進作品,當他們走出作品時,已經不一樣,這正是藝術的魔力所在。
Thumbnail
對花的痴狂-日本花藝大師-東信 是這次的主角
Thumbnail
張仲禹是一位年輕的台灣陶藝家,從手拉坯成型的作品,到手捏的系列,以及最新的掘系列茶壺...,他不斷突破自我,無懼困難,展覽內容更是每⼀次都有新驚喜。本文將介紹他從2015年到2023年精采的陶藝創作歷程。
Thumbnail
喝茶,要有「杯」,或是「盞」,以前只知道釉彩,但如何製作一個釉製的器皿,沒什麼概念。這次進到慈心園,在孝笑陶坊實際體驗製作的過程,還有感受遇林龍窯的開窯儀式。
Thumbnail
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陶瓷與玻璃學系碩士的藝術創作者邵慈,從四月中開始在台中中友百貨舉辦名為「保持可愛」的陶偶創作展。當我們從2字頭跨進3字頭之後,可愛還能不能保留住 ? 該不該保留著 ?
Thumbnail
本篇小品將捏陶的步驟與教養孩子、培訓員工等情境進行了類比,強調了在不同領域中都需要雙方共同的投入和努力。
Thumbnail
圖書館二樓有「書香韻雅陶雙個展」, 因為貓咪,我們先來看曾鈺珊老師的陶土作品。 熟睡貓咪,百看不厭。 「小花」好迷人。 「大熊」很有架勢吧。 好喜歡這「虞美人」。 「陶衣春天」。 「包福滿溢二」。 「帶著包包去旅行。」 「隨興」。 「晚宴」。 「花好月圓」。 「閃耀」。 曾
Thumbnail
卓霈欣(PeiHsin Cho),生長於台灣桃園,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動畫系與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視覺傳達與插畫系。現居於倫敦,茶與貓咪是生活和創作的必需品。作品以敘事為基礎,圍繞情緒切入不同題材,透過溫柔隱晦的視覺語言包裹感性,理性且細膩地描繪出情緒的質地,催化觀者的親密主觀體驗與記憶碎片。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流形:2024臺灣當代雕塑展】 今年又來到遠得要命的朱銘美術館看展了! 此次的觀展重點是《流形:2024臺灣當代雕塑展》。 該展借用「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中的「流形」為題,聚焦臺灣當代雕塑藝術。
Thumbnail
裝置藝術是一種獨特創作形式,追溯到法國藝術家杜尚。 「失聲畫眉之歌」探討數位時代的記憶議題,文本、水墨長卷、遮陽網、展牆,模擬社群軟體窺看私人情感的多重視角,觀者透過不同的觀賞狀態,感受作品的多維時空。 裝置藝術的魅力在於觀眾可以走進作品,當他們走出作品時,已經不一樣,這正是藝術的魔力所在。
Thumbnail
對花的痴狂-日本花藝大師-東信 是這次的主角
Thumbnail
張仲禹是一位年輕的台灣陶藝家,從手拉坯成型的作品,到手捏的系列,以及最新的掘系列茶壺...,他不斷突破自我,無懼困難,展覽內容更是每⼀次都有新驚喜。本文將介紹他從2015年到2023年精采的陶藝創作歷程。
Thumbnail
喝茶,要有「杯」,或是「盞」,以前只知道釉彩,但如何製作一個釉製的器皿,沒什麼概念。這次進到慈心園,在孝笑陶坊實際體驗製作的過程,還有感受遇林龍窯的開窯儀式。
Thumbnail
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陶瓷與玻璃學系碩士的藝術創作者邵慈,從四月中開始在台中中友百貨舉辦名為「保持可愛」的陶偶創作展。當我們從2字頭跨進3字頭之後,可愛還能不能保留住 ? 該不該保留著 ?
Thumbnail
本篇小品將捏陶的步驟與教養孩子、培訓員工等情境進行了類比,強調了在不同領域中都需要雙方共同的投入和努力。
Thumbnail
圖書館二樓有「書香韻雅陶雙個展」, 因為貓咪,我們先來看曾鈺珊老師的陶土作品。 熟睡貓咪,百看不厭。 「小花」好迷人。 「大熊」很有架勢吧。 好喜歡這「虞美人」。 「陶衣春天」。 「包福滿溢二」。 「帶著包包去旅行。」 「隨興」。 「晚宴」。 「花好月圓」。 「閃耀」。 曾
Thumbnail
卓霈欣(PeiHsin Cho),生長於台灣桃園,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動畫系與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視覺傳達與插畫系。現居於倫敦,茶與貓咪是生活和創作的必需品。作品以敘事為基礎,圍繞情緒切入不同題材,透過溫柔隱晦的視覺語言包裹感性,理性且細膩地描繪出情緒的質地,催化觀者的親密主觀體驗與記憶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