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銘順:遊戲互動的生命創造論與相忘於江湖的人生哲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卓銘順〈相濡以沫-倚〉2022

卓銘順〈相濡以沫-倚〉2022

20幾年前開始注意卓銘順的創作,著眼於他居家及工作室前的那個小小的池塘。池子裡收集了他所重視的臺灣原生生物,在進入他的工作室前,他會耐心地一一為你介紹池子內的生態種類,就像他用鈷藍一筆一筆彩繪在陶瓷器上一般。當時他用青花工筆彩繪結合陶版成形完成各種實用容器,茶具、花器、陶燈、香薰器等,融合他自己的小天地,創造與人分享的樂趣。在一個理想的世界裡,透過陶土與人互動,創造一個共享的關係,一開始就存在他的創造宇宙觀之中。

隨著家庭成員的擴張,庭園中的小池一度荒蕪,但是兩個女兒的照顧成為他創作之外的生活重心。同時在陶藝工作室中工作與帶小孩,其實是相當不容易的,既要維持孩童所需的乾淨與有求必應;還得間斷地調整工作狀態與空間,但這期間維持了好長一段,甚至還做了一個個展,滿滿都是在蟲蛹中的寶寶的臉,可見生活本身融入他的創作之深,以及他們之間不可分割的連結。

卓姓是鶯歌的大姓,雖然卓銘順本身出身農家,但在鶯歌應該沒有人沒有親戚是做陶的。在大地間成長讓藝術家與土地有著深厚的連結,歷經與家人一起從事家庭代工,高中時期在茶壺石膏模工廠當學徒,這些歷練直接展現在成立工作室專注於自身的陶瓷創作之後。從2001年桃園縣文化局中壢藝術館「野地生機」卓銘順陶藝創作個展、2003年台北市磁瑤陶藝「坐看雲起時」陶椅個展、2005年 苗栗縣當代陶藝館「多元結構體」陶藝創作個展、2007年臺北縣陶藝家的店「信仰自然」陶藝個展,這些個展的主題都能看出他與自然的關係與信念。

圖一:〈大風吹吹什麼〉2007

圖一:〈大風吹吹什麼〉2007

在這期間2007年陶博館臺北陶藝獎以「陶與聲音」作為主題,卓銘順的〈大風吹吹什麼〉(圖一)獲得主題獎首獎。這作品可視為他互動性陶藝創作的一個里程。接著2009 在鶯歌陶瓷博物館舉辦的「生態紀錄器陶藝造形創作展」與他的碩士論文《「生態記錄器」陶藝造形創作》一起發表,揭露了他階段性作品討論的核心。正如其論文所說:「互動性的設計是我陶藝創作的主要特質。」此件作品以單片的花朵組成一組花朵形狀的互動裝置,兒童可以坐在弧形花瓣的座椅上[1],像在玩搖椅一般前後搖晃,花朵內安裝的陶珠會在晃動時撞擊內部結構的路徑,藉此發出不同的聲音,可以單人自己玩也可以跟其他朋友一起發出陶的聲響。

陶藝使用在茶道具上,一直有一部分用來創造人、物、器之間的互動性,作為人際關係與自我交流之用途。〈大風吹吹什麼〉將原本在桌面上雙手與上半身使用的互動道具延伸到人體全身,而且使用較少被觸及的陶瓷內外碰撞的聲音。這次的擴展不僅從陶的五感探索,也開啟了他個人對於陶與人體關係的介面。同時,離開了桌面來到地面之後,陶在空間延展上的可能性成為下一個階段的主題。2009「生態紀錄器陶藝造形創作展」中對於互動的探索將自然、物件與人的感官可能關係,經過各種設計,像是一則一則童話寓言一般引導體驗者進入體驗的故事中進行互動,並且在感官的回饋之外提醒人與自然相處的哲理。〈法布爾生物探索櫃〉與各種生物先握手再了解、〈生態平衡檢測儀〉以樹木與金幣砝碼進行平衡、〈物種指紋生產器〉用生物身體的紋路擠壓拓印在身體上,以海陸空生物的外在紋路來覆蓋人體指紋的生物識別,破除了以人為中心的生態思考,也預示了接下來共生體的理念。

卓銘順的創作表面是規劃與互動,內在則源於觀察的樂趣與自然合一關係的深切渴望。從最早透過對生態的描繪來連結自然,之後創作能可以在泡茶過程中組裝、互動的茶具,到身體遊玩的組裝互動遊具,到  〈法布爾生物探索櫃〉、〈物種指紋生產器〉(圖二)階段,人與物件的關係經由自然的引導,逐漸打破物我的空間,融合成一體,也成為日後物我共生階段的前驅。

〈物種指紋生產器〉2009

〈物種指紋生產器〉2009

2017年在當代陶藝館發表的「在生物時代之後 ─ 卓銘順創作個展」以精密陶瓷為材料,讓作品可以更輕薄堅硬,透過科技的材料與風格來創造出具生命形態的器物,如〈走獸G〉 (圖三)。2019年共生的實體出現:「牠逐漸演化出能走會動的『足』,恣意的在茶席上四處走動,……也因此執壺人的手不再只是手,延伸於手掌末端的是另一個嵌合體,成為一個能和人分享存在感的『活物』。」如作者所言:「這種新形態的『共生體』能讓人擁有專屬於自己與茶壺的關係,而茶壺造形與動態也不斷處於變化之中,可以是閑散的漫步,也可以是激情的躍舞。這種奇幻的共生關係,模糊了人與物的界線,跨越了有機物與無機物之間的鴻溝[2]。」作者繼打破人與生物之間的隔閡之後,又進一步打破了物我的界線,創造新的混種,不只是以人為主體使用器物,而是以器物為主體人體成為器物的肢體。〈Cyborg Y(teapot)賽博格 Y〉(圖四)為了達到器物某部分存在的目的,肢體的動作是有所限制與規範的。例如茶壺終究要出水注水,無論手與器物如何共舞,最終還是會完成一特定的動作,這在肢體同意進入器物進行協作時,就已經達成這樣的「意識合一」,而他們的共生就是始於這樣的協同目的而開始。

圖三:走獸G2018

圖三:走獸G2018

圖四:Cyborg Y(teapot)

圖四:Cyborg Y(teapot)

透過「共生體」,作家甚至在器物的使用上,探討了「意識」與「靈魂」在物質上存在的可能,或者說是關聯性。將器用的審美、功能向來的討論,透過想像力擴張到哲學的範疇,陶藝家所賦予的會不會不只物質形態,而可能是具有能量的生命形態:「再細細探究這『共生體』,不論是人的肉身或是茶壺的構件,都是由極其平凡的各種有機物與無機物所組成。這些肉眼所能看得到的物質,只是用來承載『意識』的軀殻,而『靈魂』在後台主導著情感的波動,牽引了能量喚醒物質。當茶壺與執壺者的共生體在席間擁舞之時,是誰穿梭在虛無飄渺複數時空呢?此刻是否也如莊周夢蝶,分不清我是壺或壺是我?」

疫情開始之後,世界的轉變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狀態,讓卓銘順與物的關係又再入另一個層次,提出了賦予器物生命的方法:互動。探究作者所說的器物的生命,並非僅是形容詞,而是有如作家自己信念的堅定存有:「對我而言,陶瓷器雖然無法自主活動也不能繁衍生殖,但牠們卻能夠透過使用的過程與人進行親密的『互動』,並且如如實實的『活』在我們身邊。這種人與器物之間的互動性是我在創作中最珍視的特點,無論是一個平凡的陶杯或是一把好用的茶壺,都具有很高的互動性。當我們在使用這些器物時,比起一般靜態展示的物件,更具動人的溫度與靈魂。如同神話故事中女媧『摶土造人』,陶藝創作的過程就是把看似沒有生命的泥土,透過思想與情感的轉化並塑造成為有生命的物件。」

卓銘順的創作論應不能只說受到遠古創生神話團土造人的啟發,而是自己的經驗以神話驗證,但以創作論而言則更接近先秦時代的「形神論」的哲學討論。但對他而言,器物的內涵或是靈魂與外在形式並非對立或是高低,透過創作過程中如《荀子·天論》所说:「形具而神生」的賦神於形,使物件具有生命,並於互動的過程達到心手兩忘、物我兩忘的融合境界,而具有溫度與靈魂。


《莊子.大宗師》裡有一段話:「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疫情期間所發展出的2022〈相濡以沫 〉系列(圖六、圖七),從透過空氣口沫傳染的病毒傳染方式幽默地點出人類相互依存又交互傳染的狀態,進而指出莊子美學中的社會關係「相忘於江湖」。在這個系列中的作品已經演化成為決定距離與關係的中心主體,不只人的手成為茶壺的肢體,人體之間的距離與姿態都由器物生成時就設定好了。臺灣陶藝雙年展開幕式中以〈相濡以沫 〉為主題演繹的現代舞中,作品儼然成為儀式中的祭器。這種設定在〈刺青花〉(圖五)系列作品中已然形成,從〈物種指紋生產器〉發展而來的〈刺青花〉,有如設置在牆面上的一間陶器帽狀小屋,人體進入那個空間中,前方面部被遮掩,面對陶器內部的結構,人透過自身向前方的內部構造按壓,在額頭前留下印記,陶器授與的印記。整個過程充滿儀式性與神秘象徵,甚至值得進一步以人類學及心理學進行探索。

〈刺青花〉2015

〈刺青花〉2015

疫情過後,經過多年重新來卓銘順工作室,屋前的生態池依舊生意盎然,工作室內依舊井然有序,窗明几淨。席地而坐在地上,抬頭遠遠樓梯後方掛了一幅書法名家杜忠誥的「君子之交淡如水」書跡,此句源於《莊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對照這幾年的〈相濡以沫 〉系列作品,深刻感覺到以遊戲互動態度,精密思索陶藝創作表現的卓銘順,內在與千年前的哲人們的深層連結。

 *作品圖片由作家卓銘順提供。



[1]作品影音紀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JKer3iKw9o

[2] 卓銘順,《「生態記錄器」陶藝造形創作》,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2008。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庫頭的沙龍
4會員
26內容數
如題
老庫頭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08
兒子的國中朋友跟他們分享打算成為消防員置產之後結婚的事。還在畢業製作的兒子顯然額外開始感受到社會壓力與自我期許的拉扯…… 聊起這事讓我想到自己年輕時對於擇偶、生子的一些基本想法。擇偶其實就是在調配家庭成員的人格特質元素,是一個唯一選擇沒有血緣親人的機會,所以希望自己的家庭有什麼特質其實就是擇偶的基
2025/02/08
兒子的國中朋友跟他們分享打算成為消防員置產之後結婚的事。還在畢業製作的兒子顯然額外開始感受到社會壓力與自我期許的拉扯…… 聊起這事讓我想到自己年輕時對於擇偶、生子的一些基本想法。擇偶其實就是在調配家庭成員的人格特質元素,是一個唯一選擇沒有血緣親人的機會,所以希望自己的家庭有什麼特質其實就是擇偶的基
2024/11/28
本文探討楊元太老師的藝術理念及其創作歷程,解析楊元太如何透過陶藝作品表達個人的生命歷程與情感,展現陶土材質的時代性意義。結合對其作品的理解及藝術創作背後的文化與心理背景,針對藝術界的貢獻與影響進行分析,呈現其在當代藝術中的重要地位。
Thumbnail
2024/11/28
本文探討楊元太老師的藝術理念及其創作歷程,解析楊元太如何透過陶藝作品表達個人的生命歷程與情感,展現陶土材質的時代性意義。結合對其作品的理解及藝術創作背後的文化與心理背景,針對藝術界的貢獻與影響進行分析,呈現其在當代藝術中的重要地位。
Thumbnail
2024/10/25
本文回顧了頤樓的歷史背景及命名由來,介紹劉焜煌及其家族的發展,以及劉啟祥的藝術貢獻。頤樓不僅是家族的象徵,也是臺南文化的一部分。透過後代的努力,這座歷史建築轉型為劉啟祥美術紀念館,展現了臺灣文化的延續與藝術的傳承。
Thumbnail
2024/10/25
本文回顧了頤樓的歷史背景及命名由來,介紹劉焜煌及其家族的發展,以及劉啟祥的藝術貢獻。頤樓不僅是家族的象徵,也是臺南文化的一部分。透過後代的努力,這座歷史建築轉型為劉啟祥美術紀念館,展現了臺灣文化的延續與藝術的傳承。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20幾年前開始注意卓銘順的創作,著眼於他居家及工作室前的那個小小的池塘。池子裡收集了他所重視的臺灣原生生物,在進入他的工作室前,他會耐心地一一為你介紹池子內的生態種類,就像他用鈷藍一筆一筆彩繪在陶瓷器上一般。當時他用青花工筆彩繪結合陶版成形完成各種實用容器,茶具、花器、陶燈、香薰器等,融合他自己的小
Thumbnail
20幾年前開始注意卓銘順的創作,著眼於他居家及工作室前的那個小小的池塘。池子裡收集了他所重視的臺灣原生生物,在進入他的工作室前,他會耐心地一一為你介紹池子內的生態種類,就像他用鈷藍一筆一筆彩繪在陶瓷器上一般。當時他用青花工筆彩繪結合陶版成形完成各種實用容器,茶具、花器、陶燈、香薰器等,融合他自己的小
Thumbnail
彰化雖是農業大縣,卻也蘊藏許多深具工藝實力的大師,木雕、銀雕、金雕、皮雕、陶藝、刺繡、錫藝…等等。工藝之多元、內涵之豐富,縣府特別藉由鶴棲別墅的質感,呼應工藝人的執著,成立了『工藝展覽館』定期展出各大家的作品,饗宴喜歡藝術氛圍的遊客與民眾。
Thumbnail
彰化雖是農業大縣,卻也蘊藏許多深具工藝實力的大師,木雕、銀雕、金雕、皮雕、陶藝、刺繡、錫藝…等等。工藝之多元、內涵之豐富,縣府特別藉由鶴棲別墅的質感,呼應工藝人的執著,成立了『工藝展覽館』定期展出各大家的作品,饗宴喜歡藝術氛圍的遊客與民眾。
Thumbnail
圖:林博裕老師特寫。 【李婉如/ 報導】曾在陶藝界獲獎無數的手捏雕塑家林博裕老師,童年居住在鄉下地方,由奶奶扶養長大,自小對於生命中的空缺,轉而從創作中得到慰藉,具體捏塑成的雕塑作品,成為踏實生活的自我療癒。 「我對人的種種並沒有太大興趣,
會花很長時間沈浸在對自然的感知裡。 野地的繁花,如同
Thumbnail
圖:林博裕老師特寫。 【李婉如/ 報導】曾在陶藝界獲獎無數的手捏雕塑家林博裕老師,童年居住在鄉下地方,由奶奶扶養長大,自小對於生命中的空缺,轉而從創作中得到慰藉,具體捏塑成的雕塑作品,成為踏實生活的自我療癒。 「我對人的種種並沒有太大興趣,
會花很長時間沈浸在對自然的感知裡。 野地的繁花,如同
Thumbnail
進來到這個空間,出去後自然要得到這個空間的薰陶,要具有某種不同於來之前的質感。
Thumbnail
進來到這個空間,出去後自然要得到這個空間的薰陶,要具有某種不同於來之前的質感。
Thumbnail
上文提到雙年展品牌核心的問題意識或說藝術意志,其實也是個實踐的過程,不是朝向一個既定目標的答案,而實踐的品質大部分有賴於作品的印證。基於這樣的信念,對於展場中持續發展作者創作意志,在此展中可具有標誌意義,我個人而得以加以詮釋的作品,透過此次展出與邀文的機會,嘗試以幾個角度交流分享。
Thumbnail
上文提到雙年展品牌核心的問題意識或說藝術意志,其實也是個實踐的過程,不是朝向一個既定目標的答案,而實踐的品質大部分有賴於作品的印證。基於這樣的信念,對於展場中持續發展作者創作意志,在此展中可具有標誌意義,我個人而得以加以詮釋的作品,透過此次展出與邀文的機會,嘗試以幾個角度交流分享。
Thumbnail
陶器皿作為一種載體,傳達了千年以前先民的生活剪影,而在今日的工作坊,我們也讓來自各地的學員,透過舊城自然環境與人文建築的紋理採集,讓這座城市的生活記憶以不同的形式被紀錄下來。
Thumbnail
陶器皿作為一種載體,傳達了千年以前先民的生活剪影,而在今日的工作坊,我們也讓來自各地的學員,透過舊城自然環境與人文建築的紋理採集,讓這座城市的生活記憶以不同的形式被紀錄下來。
Thumbnail
藝遊三鶯陶藝衛星展,3月份上場的是鶯歌陶瓷博物館旁的「福器製造所」。走進這個展間,就純粹地留給自己一個獨處時間。自在地看陶很好,和創作者閒聊挺棒,從吧台上隨心情挑杯茶喝也行,或是靠窗席坐打茶禪無妨。來「福器製造所」,歡喜看陶,歡喜過日子。
Thumbnail
藝遊三鶯陶藝衛星展,3月份上場的是鶯歌陶瓷博物館旁的「福器製造所」。走進這個展間,就純粹地留給自己一個獨處時間。自在地看陶很好,和創作者閒聊挺棒,從吧台上隨心情挑杯茶喝也行,或是靠窗席坐打茶禪無妨。來「福器製造所」,歡喜看陶,歡喜過日子。
Thumbnail
視覺藝術家鄒駿昇位於仁愛路的辦公室中,矗立著一幅以蜜蜂為主視覺的大型作品,構圖簡單,卻傳遞深遠理念,那是他為江振誠開創的RAW餐廳的創作《TO BEE OR NOT TO BEE》,作品雖陳設餐廳,他思索的卻是人類與自然的關係──蜜蜂與人類食物息息相關有關,若無蜜蜂,人類何來明日?
Thumbnail
視覺藝術家鄒駿昇位於仁愛路的辦公室中,矗立著一幅以蜜蜂為主視覺的大型作品,構圖簡單,卻傳遞深遠理念,那是他為江振誠開創的RAW餐廳的創作《TO BEE OR NOT TO BEE》,作品雖陳設餐廳,他思索的卻是人類與自然的關係──蜜蜂與人類食物息息相關有關,若無蜜蜂,人類何來明日?
Thumbnail
聽說過「出租情人」嗎?報導者最近的系列報導,討論著網路如何推進多元陪伴、寂寞經濟,變得少接觸、少溫度。選擇怎樣的生活沒有標準答案,不過我們是否開始害怕承諾、害怕失去呢?作為一種實體展、展出真實陶作,在「臺灣國際陶瓷雙年展」我回顧對陶瓷的熱愛、也聯想起人際關係的易碎敏感。從陶到人,如何看待失去這件事?
Thumbnail
聽說過「出租情人」嗎?報導者最近的系列報導,討論著網路如何推進多元陪伴、寂寞經濟,變得少接觸、少溫度。選擇怎樣的生活沒有標準答案,不過我們是否開始害怕承諾、害怕失去呢?作為一種實體展、展出真實陶作,在「臺灣國際陶瓷雙年展」我回顧對陶瓷的熱愛、也聯想起人際關係的易碎敏感。從陶到人,如何看待失去這件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