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的國中朋友跟他們分享打算成為消防員置產之後結婚的事。還在畢業製作的兒子顯然額外開始感受到社會壓力與自我期許的拉扯……
聊起這事讓我想到自己年輕時對於擇偶、生子的一些基本想法。擇偶其實就是在調配家庭成員的人格特質元素,是一個唯一選擇沒有血緣親人的機會,所以希望自己的家庭有什麼特質其實就是擇偶的基本條件。經過這麼多年,雖然當年是那樣說那樣想,但要這樣跟下一輩說,其實並不容易,因為需要有自知之明也要有識人之慧。我當初的幸運是覺得需要的共同價值很簡單,而對方又剛好在同一個圈子有剛毅與勇氣,可以跟我走一條老是挑不同風景的路。所以撿到的事,真的很難成為別人的建議……
對於生子,我一開始是沒有想要婚姻與孩子的。主要是在祖母過世之後,才覺得自己日後會需要家人,而想把在祖母身上給我感受到的特質留在這個世上,就這樣簡單,如果對方想要小孩的話,我就把那份基因傳下去。
現在講起這些會覺得當初自己很單純,但現在來看,我也慶幸在那個近三十時可以有那份純粹來想這些重大的事。
南部跟父母關係不錯的孩子,感覺很自然地就會進入穩定的婚姻與家庭生活,來住在臺南這十年看到街上散步、活動出席中老年攜手相伴的夫妻意外的多;跟媒體上說的不婚少子雖然有數字根據,但是現實面的穩定感還讓人覺得溫馨。孩子會想要有自己的家庭跟孩子是我們長輩很欣慰的事,但我們很難把自己的經驗讓他們參考類比。
就像近日聽到一些長輩與同輩給兒女的生存之道訓練模式,用負債逼著小孩去背房貸或是創業的做法,也不是我自己能夠認同的……女兒說因為我們是屬於意義組的,不是生存組的。雖然生存組也是有意義的……但意義組的要的更多,體力與資源不足多半沒有有多餘的條件去交換生存籌碼。既然是意義組的,自然有些價值系統是沒法突破框架的,或者說必須捍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