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樓的故事與劉啟祥家族的歷史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這棟房子的名字?

我們現在所在的這棟兩層樓的房子,完成於1918年,當初房子完成的時候有一位人物受到親戚的委託,為這棟房屋的匾額命名。有人知道這棟房子的名字嗎?

這個頤樓的「頤」字左半部是一個象形字,像嘴巴的橫剖面,外框是上下顎,上下有牙齒咬著口中的食物,有咀嚼的意義,所以我們說「⼤快朵頤」,是吃得很開心的樣子。引申為「養」 的意思,所以也有「頤養天年」這個詞。另外一個詞「期頤之年」也是吃到一百歲,活到⼀百年的意思。 就是祝福住在這間房子的人都長壽之意。

那為這個樓取名的人物是誰?大家要不要猜一下?1918年臺灣是日治時代,當時劉家這房的大家長劉焜煌(1852-1920)的身份是查畝營的區長(也是府城第一世家中的劉家四富之一),以這樣的身份地位,他會想找誰來為這棟洋式樓房命名呢?應該會想找在這家族裡面身份最高的人吧?當初洋樓蓋好時劉劉焜煌先生特別請大他一歲的姊夫,也就是當年臺灣⼈曾在清朝為官地位最高的陳望曾(1853-1929)為這洋樓樓命名。他姐夫當初18歲就中舉,22歲成為進士授內閣中書到朝廷為官,臺灣被割讓後舉家移居清代中國,官位最高當到知府跟按察使。辛亥革命之後移居到英國統治的香港,他們還曾經拍了一系列相片寄來頤樓ㄧ陳望曾引用了易經、禮記都有提到的「期頤」的「頤」字,為洋樓命名,希望⼦子孫長久在此安養。 

就這樣經過了一百年

2018年這棟房子透過台南市政府文化局以名人故居的型態,正式以「劉啟祥美術紀念館」掛名開幕,開幕時間與當初匾額掛上的時間剛好又整整經過一百年。開幕之前其實也經過多年的共識整合與修繕,經歷了五年多才得以完成。劉啟祥(1910-1998)就是蓋這間房屋的劉焜煌的第四個兒子,房屋完成時劉啟祥才9歲,他的父親已經68歲了,這棟房子完成之後兩年其主人劉焜煌就去世了,過三年劉啟祥就被送到東京就學。但是劉啟祥的美術啟蒙就從這裡開始,當初父親曾經請日本畫家來替家人繪製肖像畫,看到畫家繪畫的過程讓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棟雖然稱為「劉啟祥美術紀念館」,但其中在此生活過的人不少,雖然房子完成後各個子女相繼出遠門,但是因為戰亂的關係,為了躲避空襲許多親人搬回鄉下。三房的後代、五房六房也都曾經在此居住。

劉家先祖與鄭成功的淵源

劉家先祖劉茂燕隨鄭成功北閥南京失敗戰死南京,其妻子與子劉球成隨後受鄭成功撫卹一同來到臺灣府城,最初落腳於青年路城隍廟前戲台後,但鄭經接續祖業時已經無法照顧遺孤,母子遂北行到麻豆,因為其母親生病無法前行在麻豆定居了七年;而此期間卻也躲過了清朝遣返前朝遺臣的命令,而得以在臺灣繼續發展。離開麻豆往北到達柳營時,決定定居從事土地墾殖。

  • 1674年到查畝營定居開墾「人稀地廣、優雅寧靜,是可立大業的聖地,且有數千家沃田可開墾。」P.45劉清山《柳營劉氏全祖》
  • 前幾代都種植開墾累積田地,到第五代的劉全有經商之才,除了改種甘蔗也經營糖行,在赤崁樓對面有數家糖行名「得昌號」。
  • 第六代建大厝「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門」、成立「劉得昌祭祀公業」捐款幫助地方皆以此名,在台南的大廟都可以看到。這代也出了文武舉人。第七代以民間之力建德元埤水庫。第八代即劉啟祥的父親劉焜煌。劉啟祥為第九代,至今已經有十四代遍佈海內外了。

展覽源起

2018年剛剛修復完畢開幕時,我們以建築重新開門為主題。命名為「期頤之樓 百年之春」(祈願子孫都能長壽的房屋已有百年了,又是另一個春天的開始)介紹了這個家族與劉啟祥的生平與在臺灣南部的藝術貢獻。2021疫情期間則是針對大家無法出門的狀況,做了「劉啟祥@巴黎」著重於劉啟祥在巴黎的那段時間,從他怎麼去到巴黎的淵源、交通工具、搭乘的郵輪是哪艘、路線經過哪些城市、在船上的四五十天都在做什麼?到了巴黎最初住在哪之後又住哪,工作室長什麼樣子,在工作室做什麼,又去了羅浮宮做了什麼?畫了哪些模擬的作品。修復之後的第五年之際,我們推出了「從羅浮宮到南臺灣」的展覽,此展覽主題延續之前在二樓的特展「劉啟祥@巴黎」的內容,從其中在羅浮宮期間的人物畫作臨摹接續到回到臺灣之後一系列的人物畫展出。因此目前的展覽可以從一樓貫穿到二樓之後,再回到一樓結束。但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二樓以之前的導覽影片可以讓大家參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nB5usLjGFc

主題:從羅浮宮到南臺灣

  •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展覽主視覺,第一個希望引起注意的地方。由於之前展示設計透過穿透性的媒材獲得許多好評,所以在這次一樓的更展,我們就想更換已經五年的舊款與樓上的整合一下。如果大家之前去過樓上,就知道二樓的「劉啟祥在巴黎」是以「靈光閃閃」為主題的發想,所以在大廳內有老師與燈的裝置設計,各區的展示裝置也是透過紅黃藍原色的三原色與透明壓克力做組合,強調巴黎畫都繽紛的印象。這次在一樓雖然以同樣的手法,但是在顏色的調性上,我們追隨劉耿一(劉啟祥長子)老師的家具以及一樓中堂牆面的中間色調,以及劉啟祥老師分別在30年代的風景《有樹幹的景物》與回到南台灣之後的風景畫《鳳梨山》的黃色,來搭配並整合兩層空間的差異與主調。
  • 主題「從羅浮宮到南臺灣」,聽起來像是描述地域移動的過程,其實也是講述一個巨變的世代中,一位藝術家走遍世界、看盡千帆回到家鄉的土地認同的故事。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看見一個大家族三百多年來的興起與發展,看到一個大家族子弟在看過世界與戰亂之後,如何面對親情、家人與土地的一些選擇;另一方面則是從「頤樓」這個轉戾點出發,出去再回來的故事,這中間的轉折凸顯了這個家族與這個藝術家的核心價值觀。同時也由人物畫來認識劉氏家族的親情與教育,以及他們與地方的情感連結的展覽。

東京的前衛教育

日治時代在臺灣中學畢業後要進一步升學的選擇有限,有能力的家庭會將子弟送往日本。當時學風自由且有貴族學校名聲的教會學校青山學院,成為許多基督教背景家庭的首選。

劉啟祥到了東京之後,進入位在澀谷當時被視為貴族學校之一的青山學院中學部,是一所學風自由的基督教會學校。劉啟祥在這段期間接觸到許多日本文學的知名作家 , 包括夏目漱石 (1867- 1916) 、武者小路實篤 (1885-1976)、 和島崎藤村 (1870-1943) ,並且在課餘期間學習音樂小提琴。同時在川端畫學校加強美術,當時的教學方式由臨摹畫稿開始,配合實地寫生進行個別教導,教授先示範接著學生練習。早年到日本東京學習美術的前輩多數都曾到川端接受指導。 

中學畢業後18歲(1928年)不同於一般臺灣前往求學的人都嘗試進入東京藝大,他選擇了進入剛成立不久,由一些前衛的藝文人士所組成的「文化學院」。文化學院不是制式或是科班的學校,而是當時最前衛而具實驗性的文化學院。他們邀請當時的詩人(与謝野晶子、与謝野寛)、畫家(石井柏亭)、甚至是女性運動解放者(川崎なつ )擔任教師,以學生個人為主體(大正民主)、自由主義(杜威)非功利導向為主的教育觀受到矚目。劉啟祥之後會去到法國巴黎,也跟在此遇到石井柏亭有關。

劉氏家族到了國外的教育選擇偏向開放自由且具有實驗性,不像一般家庭選擇醫科、公立學校等以費用及日後就業的現實功利考量。從劉啟祥在日本中學到專業美術學科的選擇,之後到羅浮宮臨摹都可以看出來;另外一個例子就是劉啟祥的侄子劉生容,他國小就前往東京就讀,所讀的國小就是黑柳徹子所就讀的「巴氏學園」。由此能看到劉氏家族對於子女就學與素養的投注眼光與心力。

1928年至1931年東京習畫時期作品 《閱讀的男子》、《戴紅帽的法蘭西女子》

1928-1931劉啟祥就讀東京文化學院洋畫科時期,共計留下9件作品,多以風景為主題,以人物為題者僅少數。本批作品原於戰後返臺之際,劉啟祥寄藏於東京目黑區鄰居坂上家。直至其過世後,才由長子夫婦(劉耿一與曾雅雲)親赴東京攜帶回臺,進行保存修復。

閱讀的男子 

1928-1930

53.2x 45cm(原作) 

拿著紅色書本的男子,側身專注地正在閱讀。畫家以不斷重疊的畫刀在畫面上層層疊出男子個性中的內斂謹慎與光影,以及身形的稜角與剛毅;然而身後溫潤層層渲染的紅色背景,卻隱然流露出男子溫暖而充滿熱切嚮往的內在性格。

戴紅帽的法蘭⻄女子 

1930年代早期

60 x 52 cm(原作) 

1932 到 1935年居住在巴黎期間的劉啟祥,通過 臨摹馬內和塞尚等藝術家的作品,領會現代繪畫 的語彙和質感變化,同時追求崇敬的古典精神。 這段期間的作品顯現了他在尋找個人風格過程 中,受「 巴黎畫派」畫家們影響的痕跡,反映了 他對新古典主義的喜愛及浪漫神秘的詩意。

在巴黎的流動饗宴

20世紀初的巴黎吸引了各國知識份子與藝術家前往朝聖,劉啟祥在文化學院就學時的老師們石井柏亭和有島生馬,都受教於東京美術學校的黑田清輝(黑田本身受到法國外光派拉菲爾柯林影響),也都曾遊歷巴黎。

受到師長的影響與鼓勵,劉啟祥也前往巴黎度過了1932年至1935年的時光。他與楊三郎一同從基隆出發前往神戶,再搭乘郵輪到達法國馬賽與顏水龍會面後北上,展開了在巴黎的生活。  (留法細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nB5usLjGFc)

劉啟祥的家庭生活與人物畫

從巴黎回到東京的10年間(1936-1945),劉啟祥開啟了他繪畫生涯的第一段黃金歲月,其中的《黃衣》、《肉店》、《畫室》等人物畫奠定了他在藝術史上的地位,同時在柳營興建了畫室(這段時間的作品,現在都典藏在美術館,到高美館的典藏介紹都能見到)。戰後,他回到故鄉臺灣,面對全新的社會秩序與人生景況,後來移居高雄。在從事農務與推廣美術的同時的同時,他繼續為身邊的親人留下一系列人物畫,這些作品傳遞了跨越時空的關懷與永恆的親情。 

現場也有子女對於在畫作製作期間的回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HrYxWK6c0A

根據中央研究院檔案「劉啟祥畫作與文書」的繪畫作品數位檔案收藏,最早從1928年在日本文化學院洋畫科時期,到1992年歷時64年期間,共245件。這些雖不是劉啟祥畢生所創作的所有作品,但來自家族的紀錄與收藏,除了少部分遺珠之憾外,已屬大宗。其中人物主題的作品約68件,佔了百分之28,將近三成,顯示人物主題在劉啟祥繪畫生涯中的重要性。

現場我們為老師的人物畫作做了一個簡表,可以約略看到劉啟祥老師人物畫作的發展,在特定風格之下的各自神韻。

以子女為主題的人物畫

兒女素描    

約1950

27 x 19.5 cm (原作) 

左上 長男(耿一1938-) 右上 次男(尚弘1942-) 左下 三男(伯熙1947-) 右下 長女(潤朱1944-) 

1950年一月,劉啟祥第一任妻子雪子生下次女的隔天 即離世,頓時五個孩子成了失去親生母親照顧陪伴的 孤苦孩童。最大的才12歲,最小的才出生一天,對於 孩子們的不捨與心疼,從這四張沒有笑容的素描中或 能隱約感受。


花衫 

1989

61 x 50 cm (原作) 

窗前端坐的中年婦人為劉啟祥回到南臺灣喪妻後的續絃妻子陳氏。少數開窗的背景中,窗外的光線、綠蔭輝映著婦人黃色與綠色交錯的花衫,女性上衣與戶外景緻的連結不禁讓人聯想到小坪頂時光賦予劉啟祥土地與家庭支持的力量,這份感念似乎也默默地流露在畫作的巧妙巧合或是安排之中。

黑皮包 

1975

117 x 91 cm 

畫作尺度大小彰顯著隆重的氣氛紅色全身套裝搭配深黑色大帽簷的帽子、皮包與項鍊首飾,點綴出新嫁娘簡約大方的衣著品味。端莊的打扮坐在簡單的木凳椅上,在忙碌的新婚生活中,回到娘家總無法久坐,但在父親的畫筆下短時間成為模特兒的時刻,靜靜地感受著家人相處的平靜與溫暖時光,透過畫作凝鍊成久遠的思念與祝福。

黃帽三女兒 

1973

91 x 73 cm (原作) 

相較於劉啟祥其他人像畫作垂放雙手的姿態,這幅托腮的少女畫作顯得人物在畫家面前自在活潑,而透過黃帽、桌面上的擺設、手中的水果,則顯出構圖的精心,呼應手肘的三角構圖讓畫面擴大了構圖的張力與層次,讓沈靜的人物肖像有了節奏感與動態。與主題人物對比色彩的服裝搭配相映成趣,也彰顯了畫中人物充滿活力的性格。

孫女 

1990

91 x 72.5 cm (原作) 

劉啟祥最後一張人物畫仍以家族成員為主題,而且主角是孫兒輩(四男的女兒)。這幅利用一個暑假期間完成的畫作,有意無意地讓這份以人物畫作為傳達親族親情的任務延續到第三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VX6IQPN99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tKaFWJKXlo


avatar-img
4會員
22內容數
如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老庫頭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靜靜盯著柴火,循序漸進觀察並調節溫度,耐著長時間的專注與對睡眠的抵抗,等待開窯一刻的結果,或驚喜或失落;如此再週而復始……這是一種怎樣的內在動機或使命意志? 從窯口或投柴孔窺探窯內的火紅風景:思緒經由想像延伸進窯爐內,劈哩啪拉的柴火聲中,火舌、飛灰在窯內隨著柴薪、壓力、溫度起伏捲起的炫風,飛揚起落
20幾年前開始注意卓銘順的創作,著眼於他居家及工作室前的那個小小的池塘。池子裡收集了他所重視的臺灣原生生物,在進入他的工作室前,他會耐心地一一為你介紹池子內的生態種類,就像他用鈷藍一筆一筆彩繪在陶瓷器上一般。當時他用青花工筆彩繪結合陶版成形完成各種實用容器,茶具、花器、陶燈、香薰器等,融合他自己的小
近年來在大型國際展覽中隨著少數族裔、弱勢社群、地方知識與社會參與成為關注的焦點,其中以地方的技術與故事,透過工藝或是集體手工製作的方式成為物件或事件展出已經成為國際雙年展中的櫥窗之一。以「工藝」為主題的韓國清州雙年展今年邀請對當代藝術議題與工藝皆具豐富策展經驗的康在永擔任策展總監,為疫情後的人類世提
這次交流期間新認識幾位「夫人」。這些夫人各自原本就事業有成,但是得知其另一個夫人身份時,更發現不同種面向的有趣。原先就認識了約20年的一位策展人,好像也是幾年後才知道她是某位具影響力的國際策展人的夫人,而他之所以選擇她,聽說是因為她很獨立,什麼事都能獨立完成。我認識的她確實也是如此,格局特別大沒有什
久違策展之依然艱難之作 策展人此次的展覽是繼2001年〈曾愛真1955-2000〉特展,22年之後的久違之作,久違之後依然是個肩負挑戰重任的擔當。當年陶藝家曾愛真的紀念展,印象中也是在一個突發狀況的情況下臨陣接手。這次的展覽從展覽入口的主題面板造形設計,就能發現這展的拮据不同以往,或許還有各種限制
一直覺得街角門前的小花盆們,是現代都市密集生活中與自然聯繫的一種集體潛意識,不然怎麼獨棟的家戶都有咧!即使有花園的也都是。 像一支天線伸向衛星,這些盆栽們橫向伸向一個遠處召喚的原始蓋亞森林…… 差一點就想用這概念做一個作品,還好那個聯盟取消了,不然也挺費事的 「花園在路上」是十年來一直從事的園藝活動
靜靜盯著柴火,循序漸進觀察並調節溫度,耐著長時間的專注與對睡眠的抵抗,等待開窯一刻的結果,或驚喜或失落;如此再週而復始……這是一種怎樣的內在動機或使命意志? 從窯口或投柴孔窺探窯內的火紅風景:思緒經由想像延伸進窯爐內,劈哩啪拉的柴火聲中,火舌、飛灰在窯內隨著柴薪、壓力、溫度起伏捲起的炫風,飛揚起落
20幾年前開始注意卓銘順的創作,著眼於他居家及工作室前的那個小小的池塘。池子裡收集了他所重視的臺灣原生生物,在進入他的工作室前,他會耐心地一一為你介紹池子內的生態種類,就像他用鈷藍一筆一筆彩繪在陶瓷器上一般。當時他用青花工筆彩繪結合陶版成形完成各種實用容器,茶具、花器、陶燈、香薰器等,融合他自己的小
近年來在大型國際展覽中隨著少數族裔、弱勢社群、地方知識與社會參與成為關注的焦點,其中以地方的技術與故事,透過工藝或是集體手工製作的方式成為物件或事件展出已經成為國際雙年展中的櫥窗之一。以「工藝」為主題的韓國清州雙年展今年邀請對當代藝術議題與工藝皆具豐富策展經驗的康在永擔任策展總監,為疫情後的人類世提
這次交流期間新認識幾位「夫人」。這些夫人各自原本就事業有成,但是得知其另一個夫人身份時,更發現不同種面向的有趣。原先就認識了約20年的一位策展人,好像也是幾年後才知道她是某位具影響力的國際策展人的夫人,而他之所以選擇她,聽說是因為她很獨立,什麼事都能獨立完成。我認識的她確實也是如此,格局特別大沒有什
久違策展之依然艱難之作 策展人此次的展覽是繼2001年〈曾愛真1955-2000〉特展,22年之後的久違之作,久違之後依然是個肩負挑戰重任的擔當。當年陶藝家曾愛真的紀念展,印象中也是在一個突發狀況的情況下臨陣接手。這次的展覽從展覽入口的主題面板造形設計,就能發現這展的拮据不同以往,或許還有各種限制
一直覺得街角門前的小花盆們,是現代都市密集生活中與自然聯繫的一種集體潛意識,不然怎麼獨棟的家戶都有咧!即使有花園的也都是。 像一支天線伸向衛星,這些盆栽們橫向伸向一個遠處召喚的原始蓋亞森林…… 差一點就想用這概念做一個作品,還好那個聯盟取消了,不然也挺費事的 「花園在路上」是十年來一直從事的園藝活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李騰芳古宅始建於清咸豐十年1860年,同治三年1864年落成,格局是以四合院為基礎,向前延伸出兩道護龍構成外庭的三合院是一個兩堂四護龍的建築規模。
Thumbnail
一定要來這裡,朋友說,我在you tube看過。於是就開始了這尋找任務。 從三奶巷出來,東繞西賺的,來到一條有彩繪的巷子,以為到了,其實不然。 不過壁畫很鮮豔,看得出是新化沒多久的。就是當地馬來風情。 伯治紀念鐘樓位於馬來西亞霹靂州怡保市,是一座四方形的英式建築,於1909年建成,以紀念霹靂州
Thumbnail
在富岡中正路上短暫停留,目光觸及華麗無比的豪華洋樓,以及充滿時間感的紅磚瓦房,感受到小鎮曾經的興盛熱鬧,與繁華落盡後的沉靜,無法改變的過去,只能尾隨時光,繼續前進。
2024.06.24 苗栗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向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爭取補助辦理「苗栗縣歷史建築『四湖劉恩寬大伙房』修護工程」,特訂於113年6月24日(一)上午11時假劉恩寬古宅(苗栗縣西湖鄉3687號)辦理施工祈福儀式,敬邀民眾一同參與。 劉恩寬大伙房建於清乾隆25年(1760年),也是
Thumbnail
穿越狹窄的臺南中西區巷弄,探索舊宅的歷史和風情,每座老宅都蘊藏著無數故事,對這片土地有了更多的理解與熱愛。
Thumbnail
〔張家祖廟〕(即發祥堂)位於臺中市西屯區協和里安和路111號,本為漳州馬田張家的私人祠堂,正殿奉祀祖先牌位,左右有內外護龍(廂房),是台中市保存完好的閩南傳統民居。這座祖廟在1985年11月27日經臺中市政府公告為國家第三級古蹟;左外護龍(廂房)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Thumbnail
台北中正區的紀州庵文學森林,原為日式料亭,現為市定古蹟,並於2011年委託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經營,以「紀州庵文學森林」為名,進行文學的展演與推廣活動。 建於1917年,原為平松家族經營的日式料亭,2004年被評定為市定古蹟,2011年在古蹟旁建立新館,以「紀州庵文學森林」為名,舉辦千場以上的藝文活
Thumbnail
國立故宮博物院自民國十四年十月十日掛牌伊始,即恪遵民主共和制度。播遷來台更遠離了簷牙高琢的桂殿蘭宮,照說早該與普羅大眾聲應氣求。但若干年來執事者貌似賣力在地扎根,台灣社會與故宮總保持著相當的距離。
Thumbnail
2018年冬走在西門町的大廟古蹟,歷史牆有塊《和平》標記,曾經的奮鬥遺址...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臺灣北部濱海的頭城老街和周邊景點,包括文學巷,開蘭媽祖廟,康灩泉故居,盧纘祥居所和李榮春文學館。適合全家一起來,尤其是適合孩子的「戶外教學」,文學的、歷史的、書法的,真的太超值,來宜蘭(頭城)一定要來走上一遭啊!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李騰芳古宅始建於清咸豐十年1860年,同治三年1864年落成,格局是以四合院為基礎,向前延伸出兩道護龍構成外庭的三合院是一個兩堂四護龍的建築規模。
Thumbnail
一定要來這裡,朋友說,我在you tube看過。於是就開始了這尋找任務。 從三奶巷出來,東繞西賺的,來到一條有彩繪的巷子,以為到了,其實不然。 不過壁畫很鮮豔,看得出是新化沒多久的。就是當地馬來風情。 伯治紀念鐘樓位於馬來西亞霹靂州怡保市,是一座四方形的英式建築,於1909年建成,以紀念霹靂州
Thumbnail
在富岡中正路上短暫停留,目光觸及華麗無比的豪華洋樓,以及充滿時間感的紅磚瓦房,感受到小鎮曾經的興盛熱鬧,與繁華落盡後的沉靜,無法改變的過去,只能尾隨時光,繼續前進。
2024.06.24 苗栗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向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爭取補助辦理「苗栗縣歷史建築『四湖劉恩寬大伙房』修護工程」,特訂於113年6月24日(一)上午11時假劉恩寬古宅(苗栗縣西湖鄉3687號)辦理施工祈福儀式,敬邀民眾一同參與。 劉恩寬大伙房建於清乾隆25年(1760年),也是
Thumbnail
穿越狹窄的臺南中西區巷弄,探索舊宅的歷史和風情,每座老宅都蘊藏著無數故事,對這片土地有了更多的理解與熱愛。
Thumbnail
〔張家祖廟〕(即發祥堂)位於臺中市西屯區協和里安和路111號,本為漳州馬田張家的私人祠堂,正殿奉祀祖先牌位,左右有內外護龍(廂房),是台中市保存完好的閩南傳統民居。這座祖廟在1985年11月27日經臺中市政府公告為國家第三級古蹟;左外護龍(廂房)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Thumbnail
台北中正區的紀州庵文學森林,原為日式料亭,現為市定古蹟,並於2011年委託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經營,以「紀州庵文學森林」為名,進行文學的展演與推廣活動。 建於1917年,原為平松家族經營的日式料亭,2004年被評定為市定古蹟,2011年在古蹟旁建立新館,以「紀州庵文學森林」為名,舉辦千場以上的藝文活
Thumbnail
國立故宮博物院自民國十四年十月十日掛牌伊始,即恪遵民主共和制度。播遷來台更遠離了簷牙高琢的桂殿蘭宮,照說早該與普羅大眾聲應氣求。但若干年來執事者貌似賣力在地扎根,台灣社會與故宮總保持著相當的距離。
Thumbnail
2018年冬走在西門町的大廟古蹟,歷史牆有塊《和平》標記,曾經的奮鬥遺址...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臺灣北部濱海的頭城老街和周邊景點,包括文學巷,開蘭媽祖廟,康灩泉故居,盧纘祥居所和李榮春文學館。適合全家一起來,尤其是適合孩子的「戶外教學」,文學的、歷史的、書法的,真的太超值,來宜蘭(頭城)一定要來走上一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