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 - 年薪?月薪?

2023/11/1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進行任何的理財行為之前,建議先計算穩定的個人收入,後續才知道有多少閒錢或非閒錢可供使用。


至於年收入應該要怎麼算才對?有人是用月薪 x 12,有人是看年度總收入,有人是看扣繳憑單,沒有所謂的標準算法。但自己在估算年收入時,建議只計算「經常性給予」的數字,不要算「恩惠性給予」的數字,以免高估收入導致做出不妥的決策。

「經常性給予」:勞工因為付出勞力工作而獲得的報酬(法律上的說法是「具有勞務對價性」),多指每月固定領取的薪資,用什麼名義發放不是重點,關鍵在於金額不應受業績、績效、KPI、...等影響而增減。

「恩惠性給予」:若沒有白紙黑字清楚寫出細節的都算這類,發放的周期和金額多半不固定,常見的就是各種獎金、紅利、分紅、津貼、補助、三節、年終、...。

參考資料來源:勞動部


以「年終獎金」為例,一般來說年終獎金是屬於「恩惠性給予」,若沒有明確載明細節,是有很大的操作空間的:

  • 員工福利:年終獎金。
  • 員工福利:每年一月時發放一個月薪資的現金作為年終獎金。

前者只說福利有年終獎金,但既沒有提到保證發放,也沒有提到發放金額和種類,萬一到時領到一個禮盒,也算是有領到年終。

後者則有明確說出發放日期、發放金額與發放種類,則年終獎金就由「恩惠性給予」變為「經常性給予」,若公司沒有做到是違法的。

同理,若工作合約沒載明相關內容,「中秋禮金是一顆柚子」這件事沒有問題。


但大多數的企業,基於各種考量,在制訂工作合約時,多半會在條文上預留足夠的緩衝空間,已備日後不時之需。


以自身為例,除了每月固定實拿的薪資$35,000元以外,還會有不定期不定額的獎金收入,例如業績達標後可以領到的業績獎金,但我不會將這筆獎金算入年收當中,因為這個月有拿到,不代表下個月也能拿到,同樣的,假設今年有拿到年終獎金3萬元,我也不會計入年收入,因為明年的年終獎金,可能只有2萬元,若我用3萬元去估算我的年收入,很明顯的會高估。

若是把勞保、健保、勞退提撥等數字加回去後,月薪可以號稱四萬,但每月實際入帳的金額約為$35,000元,因此後續在規畫預算時,皆是以實際可支配的金額去做規劃。


沒記錯的話,2017年的扣繳憑單金額為近70萬元,2022年的扣繳憑單金額為近50萬元,差距20萬元,約為6個月的薪資收入。

  • 2017年狀況較好,全年度業績達標11個月,業績獎金、訂單獎金、超額獎金、...等各種獎金一直拿,還因為外派的關係有額外的外派津貼,導致年度收入大幅增加。
  • 2022年的時候,因職務異動及調薪,本薪增加但獎金及津貼減少,年收入從70萬降到50萬,將近縮水30%,若我仍持續用2017年的收入去規劃預算,絕對會出大事。
第一線服務業從業人員,薪水僅比最低薪資高一些。分享的記帳、存錢、儲蓄、基金、股票、購屋、...等理財觀念和方式,多為實際做過或仍在持續執行。礙於個人見識、認知、財力、觀念、...等,提出的觀點和論述,不一定有用也不一定適用,唯希望能讓閱讀的人少走一些彎路,更快進入正確的軌道,加速前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